陕西村史 > 安康历史
+

安康古今名人传记

2014-11-6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安康县志    阅读:15054

王 戎 韩 朗
    王戎,字文宝。韩朗,字显公。东汉西城(今安康县)人。王戎任汉中郡书佐行丞事,韩朗任辅服,为太守王升属下佐吏。汉中修凿褒斜道告竣,韩朗作碑文《杨君颂》,王戎书写。王戎书《石门颂》,摩崖通高2.61米,宽2.05米,位于石门西壁中部,呈竖长方形,正文22行,行30~31字,排列整齐。上有题额,文2行10字,镌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用笔纵放,洒脱、遒劲,是汉代隶书中有鲜明个性的杰作,书坛推崇为汉隶代表作,石刻保存在汉中市。
    王 逊
    字邵伯,晋魏兴郡(今安康县)人。惠帝(290~306)时以孝廉选进吏部令吏,后迁任上洛太守,继迁魏兴太守。当任魏兴太守时,西南流民起义,政局动乱。惠帝命王逊为宁州刺史。宁州士民逃散,城邑空虚。王逊收集散民万余,诛豪吏不奉法度者数十人,秩序稍定。征讨叛军,俘敌千余,于是宁州平定。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元帝赐爵其为褒中县公。李雄在成都称帝叛晋,派李骧侵犯宁州,王逊命将军姚崇拒敌、战于堂狼,大破骧军,追至泸水,敌投水死千余人。姚崇畏道远水急,未穷追。逊闻讯怒不可遏,当夜暴死,诏赐谥号为“壮”。
    吉 挹
    东晋莲勺(今渭南)人。太元年间,任魏兴郡太守,加封轻骑将军,因抵抗苻坚有功,拜为员外散骑侍郎。太元四年(379),苻坚遣韦钟攻魏兴,吉挹在郡城西南魏山筑垒阻敌固守,杀敌七百余人,授督五郡军事。此垒后名吉挹垒,或吉挹城。韦钟欲进攻襄阳,吉挹率兵截击。韦钟回师包围魏兴郡,吉挹寡不敌众,欲自刎,左右夺刀力劝。城陷被俘不降,绝食而死,东晋朝廷追认为益州刺史。
    何 妥
    字栖凤,南北朝时西城(今安康)人,生卒不详。何妥好学,聪慧机警,少时进入国子学,17岁时,以有艺能事湘东王。因聪颖过人,召为诵书左右。当时兰陵的肃春,颇有文才,住青杨巷,何妥住白杨头,同负盛名。时人说:“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肃春。”江陵陷落后,北周武帝爱其才学,委以重任,授太学博士。隋高祖受禅,免国子博士,加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何妥有口才,性情耿直,褒贬分明。当时纳言苏威奏皇上说:“臣先人每诫里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皇上表示同意。何妥上奏道:“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而烦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孝子独反圣人之训乎?”苏威身兼五职,当朝宠臣,何妥奏他不可信任,掌天文律度都不称职,并又上八事谏议,责其无德无才,并抨击皇上用人不是唯才是举。此后,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音律,何妥主张教习传授古乐,并授其旨要,因循损益,更制嘉名,又以深乘古义为由,奏请宗庙雅乐用黄钟,废大吕。他的音乐主张得到了皇上和大臣们的赏识和赞同。隋炀帝六年(610),出任龙州刺史,任职三年,因病请退,后又知学事,当时皇上令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朝臣赞同苏夔的建议,何妥持异议,并指责苏夔的过失。高祖交朝臣议论,众多斥责何妥,何妥不怕孤立,再上书指陈得失,贬斥时政,揭露朋党,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皆坐罪处罚。何妥封伊州刺史,未上任,改为国子祭酒,直到善终。官谥号为肃,撰有《周易讲疏》13卷、《孝经议疏》3卷、《庄子议疏》4卷、《三十六科鬼神威应等大议》9卷、《封禅书》1卷、《乐要》1卷、《何栖凤文集》10卷等,刊行于世。
    李迁哲(510~570)
    字孝彦,南北朝安康(今汉阴)人,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汪东。迁哲年少成才,有识度,性慷慨,善谋划。初任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出任衡州刺史时,留迁哲在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慰百姓,管理属下,井井有条。梁大同二年(536)任安康郡守。三年,授超武将军衔。太清二年(548),调任魏兴郡,督魏兴、上庸等八郡军事,袭爵沌阳侯,享邑1500户。四年,任持节、信武将军,散骑常侍,都督东梁、询、兴等七州军事,东梁州刺史。侯景作乱,诸候混战,相互攻伐,迁哲率众抵抗,保卫乡士。西魏大统十七年,宇文泰派大将达奚武、王雄征讨安康,迁哲统兵阻击,兵败被俘,宇文泰赏识其气节和英勇善战,拜为东骑大将军、散骑常侍,封沌阳县伯,享邑千户。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相继作乱,迁哲受命与贺若敦同往平叛,乘胜取巴州,破琵琶城(今旬阳县境),打败鹿城伏兵,以战功加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充任直州刺史。魏恭帝三年(556),迁哲率兵攻梁并州,进克叠州,披坚执锐,夺城十八所,拓地三千里,后入据四川,留守白帝城。时城中库空粮断,迁哲率兵挖葛根造粉,以补不足,亲为病卒煎药护理,深受士兵拥戴。黔阳田鸟度、田都唐等残害百姓,迁哲出讨获胜,田都唐献粮劳军,以子弟为质,表明归附诚意。迁哲于白帝城外修筑城池,设立四镇,使地方安宁,供给充足。又受命都督信临等七州军事,任信州刺史,进爵西城县公,增邑至2500户。武成元年(559)入朝,北周明帝赐给住宅、田庄,授平州刺史。元和三年,进位大将军。四年,令率金州、上庸等兵马镇守襄阳。五年,陈将章昭达攻逼江陵,迁哲往救,虽年已花甲,仍亲身陷阵,解江陵围。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阳,时年64岁。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
    李袭志
    金州人,北周安康郡公李迁哲长孙。任始安郡(今桂林)丞,唐高祖时为桂林总管,在桂林任职28年,政绩显著,高宗即位拜右光禄大夫,任汾州刺史,后告老还乡。
    李袭誉
    金州人,李袭志之弟,为官军府司马,唐高祖时召授太府少卿,安康郡公,此后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为政以农为本,劝民重农桑,亲自主持引雷坡水,筑句城塘,灌田八百顷。著《五经妙言》40卷,《江东记》30卷,《忠孝图》20卷。
    怀 让(677~744)
    俗姓杜,法号怀让,金州(今安康县)人。武后垂拱二年(688),刚满十岁的怀让,辞别父母,离开家乡到荆州玉泉寺,依宏景禅师出家。武后通天二年(697)受戒,常叹:“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毅然到河南嵩山一世祖达摩修行处,从慧安学禅,深得赏识,被推荐南下韶州(广东韶关),去曹溪参拜南宗慧能。怀让从禅宗六世祖慧能学法,成高徒,慧能圆寂后,怀让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往南岳般若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怀让一生忠实继承慧能衣钵,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心即是佛”,所以自称“顿悟法门”,又叫“顿门”,其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悟,顿时成佛。修行方法简便,僧徒众多,成为中国佛教禅宗正统。在南宗禅学发展史上,怀让是有很大影响的一系。他和行思两人先后分出禅宗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其中以南岳怀让门下的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在晚唐和宋代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怀让圆寂,葬于南岳,唐敬宗李湛赠谥号大慧禅师。
    李怀俨
    唐代金州人,以文才著称,官至兰台侍郎。受命编撰四部书以进,因文字不洁获罪,贬为郢州刺史。不久召回任礼部侍郎。
    姚 合
    唐代诗人宰相姚崇曾孙,曾任金州刺史,为官廉洁。工诗,选唐诗十三家为《极玄集》,晚年官至陕虢观察使。享祀金州祠。
    葛 德
    宋代金州西城县人。宋神宗七年,以家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人农田,为民称颂。州府获悉,授葛德为金州司士参军。
    陈师道
    江苏彭城人,北宋后期著名作家。其父陈琪就任金州,陈师道客居于此,受郡守刘君之嘱写《忘归亭记》,脍炙人口。
    王 彦
    上党人,北宋抗金名将,西八字军首领。建炎四年知金州,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兀术入侵金州,其部将撤离喝率军驰至旬阳,统制官郭进战死,王彦退保石泉县。金人入均州、金州,王彦退兵至西乡。二月,金人攻饶风关,王彦与吴玠拒战。金人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前仆后继。宋军弓弩齐发,大石摧压,鏖战六昼夜,死者山积而敌不退。后因内奸引金人田间道出关背,居高临下袭饶风。宋军不支,溃败,王彦收余兵奔达州。五月,王彦遣兵至汉阴县,与伪齐帝刘豫将周贵战,奏捷恢复金州。时金州处军事要冲,多年仍为宋有,赖王彦文治武功。
    任天锡(1100~1178)
    字君贶,汾州灵石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川陕宣抚使张浚奇其才,招为部下。绍兴三年(1133),金兵头目撤离喝犯金州饶风关,任天锡率兵鏖战于蝉溪,擒其千户一溜火。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四路南下灭宋,任天锡率部快速进兵,出奇制胜,经旬阳北上收复丰阳县(今山阳县),包抄商州城,活捉商州刺史完颜守能。接着又挥师东进收复朱阳、上津等县,还在卢氏县招降金兵千户白彦晖等四千骑及契丹万户夺里懒。淳熙三年,爵为安康郡侯,食邑五百户。五年春正月甲辰薨,享年七十八岁,葬金州西城县永宁乡汾南山(今安康张滩乡汪家岭)。任天锡忠诚许国,老而益坚,在抗金沙场拼搏半个世纪,引为西北之干城。
    唐天骥
    元代大德年间任金州(今安康)知州。当时金州城因连年战祸,学校庙宇衙门被毁。唐天骥在城西南兴建庙宇三间,东西修建走廊和厢房,设置儒学,兴办教育,对安康早期教育有政绩。
    唐 桢
    金州人,由监生授官陶尹,治理有方,政声显赫,朝廷三次表彰。明成化九年晋升高唐知州。高唐州水患频仍,唐侦察地势,于州北开沟渠疏导洪水入董固河,水患遂息,百姓名此沟为“唐公沟”。
    郑 福
    字伯祥,太原监生,明成化十三年(1477)到弘治八年(1495)任金州(今安康)知州。体察民情,注重生产,兴利除弊。任期勘察地土,督促百姓栽桑植棉种菽(豆类)粟(谷子),兴修庙宇学堂,组织百姓烧制砖瓦。一年后,于农隙调民伏千余,亲督役筑长春堤,疏浚南山沟水,引入黄洋河。在城东西南三面,择空地修建房屋数百间,设市场,吸引贸易。城西七里沟有虎患,郑福发誓说:“容虎食吾民,吾躯亦可饱虎。”猎虎安民。当时,汉江多礁石险滩,郑福疏导河洪,便利行船,减少事故发生。任期创修《金州志》,后迁任浙江佥事,终于任。
    谢 文
    字显道,金州人。明成化十四年进士,为御史巡方。所到之处,不畏权贵,不循私情,秉公断案,剔除弊端,抑制豪恶,深得民心。河间发生饥荒,奉命赴河间赈灾,功绩卓著,后终山东鑫政。
    鲁得之
    字望溪,金州人,明成化二十二年进士,工古文诗词。授湖广监察御使,因刚正不阿,忤了权贵,以弹劾珉王罪下狱。获释后出任吉安知府。撰《望溪文集》8卷、《诗集》6卷、《奏疏》2卷、《杂著》1卷。
    鲁道兴
    字白云,号净尘法师,兴安州人。明贡生,选会宁训导,未赴任,后遁入空门,充万春寺方丈,传戒授徒,传播佛教,乃万春寺开山和尚,著有《白云诗集》。
    屠 济
    明代金州人。嘉靖三十四年(1556)中举,授山西长子县知县。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不取。冬日严寒,仍着旧靴且无袜子,有人以袜敬奉,屠济正色道:“你陷我于贪财不义之地!”呵斥使去。做官归家,亲戚故友动问“囊中积攒有多少金钱?”屠济大笑,回答道:“做官的归来,不问官做的如何,却问获钱多少,难道是为捞钱而做官的吗?”闻者叹服。
    刘致忠
    河南延津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十年(1582)任关南道,驻守金州。刘致忠到任即兴礼劝学,平徭薄赋,除强禁奸。次年仲夏,淫雨如注,汉水暴涨。刘致忠于城外备舟筏,城内苫筑加固堤防,封严东北两门,仍难以抗拒,洪水越堤数丈灌城。郡府属官催促逃水,他说:“与民宜属一体,如去,民其鱼矣!”留城指挥抢险,乘筏、越树、攀房,一昼夜后方由善水者救出。眷属五人死于水难。水退屙,即筹资筑新城于赵台山下,又增高加固万春、长春二堤。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归家途中无舟车代步,惟一子携药囊陪送,客死南阳。众于新城立刘公祠,春秋享祀。
    刘 宇
    字伯大,号太和,金州(今安康)人。幼年笃实好学,以文章著称。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仍视己为布衣,恭谨做人。曾于僻巷遇一背柴人,无端扇其耳光,左右惊诧,欲捆其告官。刘宇问明情况,知是误会,释去。后于襄阳、梁山、安阳、刑台等地任县令,再迁南京兵主事,三年后升职方司郎中。因遭攻忤盛怒挂冠归里,致力地方文化。捐学田百余亩,周济寒士,以历年积蓄的俸禄补修万春、长春二堤。著作有《太和文集》16卷、《诗集》8卷。
    刘 卿
    字孔源,金州人,明万历八年进士。聪明博学,精通文史,才华出众。历任雷州兵备道,山东布政使,死后归葬安康,石碑、石兽华表犹存。著有《刘方伯集》12卷。
    刘绍基(1572~1591)
    字景郁,兴安州人,刘卿长子。儿时聪颖过人,六岁通句,九岁能文。父虑其早熟命短,惴惴不安。绍基十五岁随父去京师入太学,得以博览奇书,与当时誉为神童的李休徵、吴仁仲等结成大云社,有《六子大云篇》行世,著《扪虱散谈》、《唾玉》等书。十八岁,倦游归里,溯流江汉,又著《画舫读余录》、《太岳行吟集》。归家结庐城南香溪洞,以读书、交游、访问农家为事,著《听溪山房集》。万历十八年一日,夜饮友家归,口占:“瘦马欺羸骨,纱断续断魂——”诗未终,气不继,当夜亡故,年十九岁。
    金之纯(1584~1634)
    字健之,号复滨,湖北广济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举人。明崇祯七年(1634)任兴安知州,地方属吏远道相迎,金之纯拒迎令去。属吏说这是循旧例,金愀然作色:“州取县,县取乡,民不堪矣!”诸吏感动,纷纷散去。下车伊始,访得一、二豪强危害地方,便予严办。料理政务,常黎明视事,日昃退食,辛勤如寒窗苦读书生。善析狱,片言决诉讼,无有积案。视地方教育事业为大任,凡兴学教授,升科取士,均亲自过问。属下有所馈赠,皆不受。爱护百姓,亲如家人,是年三月中旬,农民起义军一部由川内还师,共5营3万人,围兴安城。城不坚,民不习兵,金之纯仓促征丁壮,备战具,带剑临阵。时久旱,夜半大雨骤至,城壕水涨,农民军暂退。水退后,再逼城下,城中粮尽,岌岌可危。金之纯作书向明军将领唐通求援,会合官军夜袭,农民军受挫撤离兴安。事后,金之纯尽家之衣物犒赏士卒。有属员建议,以被俘百姓女子配明军士兵为妻,金坚予阻止,遣令各自回家,与亲人团聚。当年大灾,稼禾无收,瘟疫流行,死者狼藉。金之纯设医药和粥场,赈济灾民。并择地掘壕周20丈掩埋死者。因劳累过度,九月卒于官署。
    刘盈科
    字袭江,兴安州人,靠经商发家,乐善好施。明崇祯十年(1637),兴安饥荒,斗米千钱。刘盈科自楚地贩米归来,倾舟散粮济赈。清顺治三年(1646)刘二虎围城两月,城中粮尽,百姓掘鼠罗雀以食,刘盈科尽家所有周济众人。
    康应祥
    兴安州人,以孝廉著称,家贫,拾得黄金六十两,细心保管,寻觅失主,归还。又粜麦多得银十两,亦还买主。清顺治三年(1646),刘二虎破城,闻其德行,表示赞许。
    李翔凤
    字筠庵,辽东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紫阳令擢升兴安州牧。时正饥荒,李翔凤严禁部属搜刮民财,让百姓休养生息。有司以闻,派使者来兴安调查灾情,李翔凤不惮险远,援山度谷,策杖相从,跋涉四十昼夜,遂得具情呈清朝廷豁免历年累欠钱粮,减轻百姓负担。鉴于兴安州五十年无登科及第者,设学堂育子弟,培养地方人才。为防水患,康熙二十八年修万柳堤,补修惠壑堤、长春堤和万春堤。治兴安七年,政绩颇著,百姓以爱民官吏立祠。地方名士刘应秋著文,勒石记其功德。
    王希舜
    字梅侣,镶白旗汉军出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黔南县令晋升为兴安知州。赴任时值水患,城市衙门俱皆毁坏,王希舜捐款建造,又雇用民伕修造仁寿桥,筑惠壑诸堤以防水患,并修葺文庙,设义学,纂修《兴安州志》。执政不足三年,百废俱兴。民谣颂道:“吏行水上,人在镜中。”
    刘应秋
    字体元,一字霜威,号梦觉道人,祖籍山东,上推四代移居兴安。刘原为兴安名门望族,至明末清初,因兵燹与灾荒频仍,家道渐衰,加之不谙仕途经济,贫困几至家徒四壁。为避战乱,八次迁家。早年丧亲,其姊在北山避乱又双目失明。光景凄惶且科场不顺,清康熙二十三年,年过半百才考取贡生,赴京会试以进入国子监,又乏盘资竟坐失良机。年近花甲被密告为复社党,问配甘肃,因查无实据,遇赦归里。刘应秋工真草书,以古文诗词见重。好交游,善谈论,与翰林院编修金德嘉,兴安知州李翔凤、王希舜相善,足迹遍游终南汉水六有里。一生崛起流俗,穷愁著书,极写政治风俗,民生利病。其《一砚斋》收诗歌777首,文赋65篇,结为5卷,包括《残蕉叶集》、《大隐居草》、《长安旅咏》、《山居记事》、《怀新堂草》、《燕游草》、《拾遗诗文》等集,收入作者20年间的诗文作品,成稿于1696年,时年六十五岁。是当时地方社会生活的景照,一轴秦巴汉水的画卷。陕西关中诗人李雪木读卷称赞:“壮哉,刘子年七十,力挟终南汉水六百里来矣!”欣然作序。另著有《五经说》,即《草堂说春秋》、《草堂说经》、《草堂说礼》。两书皆因无资刻印,以手稿传世。还纂修《紫阳县志》、《白河县志》,襄助王希舜纂修《兴安州志》。
    李 松
    字封五,又字耐村,世居兴安州石梯铺,后迁吉河。倜傥奇伟,抱负非常。清雍正元年(1723)贡生,在果亲王府教授。俸满后引荐朝廷,试吏,授高唐州知州。后调茌平、滕县、昌邑等地任知县。在嘉祥任知县时,除豪霸,安良善,民乐其政。后又调任泰安知府和湘潭知县,乡贤董朴园称赞他为政廉明有法度,爱民育士,称若“慈母”。后以丧事归服,百姓依依不舍,备礼相送。他在诗中写道:“臣游齐鲁复荆南,水蘖十年苦自甘。父老不须一钱送,满载明月出湘潭。”假满后不再出仕,晚年陶情诗酒,放浪形骸于湖光山色。文才尤佳,其诗取法少陵,著有《耐村政略》2卷,《耐村山湖集》。终年七十四岁。
    刘士夫
    字次卿,河南人,拔贡生员。清乾隆十二年(1747)任兴安州知州。创立文峰书院,在西城建讲堂三间,周围设书楼,作诸生讲习之所。当时恒口万工堰年久失修,刘士夫亲自踏勘,认为:“龙口虽然稍低,但追踪其水道,渠迹已至李家坝之南,必能引水到田;而水冲龙口,其患在只知修渠,不知修挑和流水坝,如修河挑,则可使河洪东注,涌流不得西向,龙口内一带土渠遂成稳固之基。”考虑到民贫力竭,捐金三百,预借公费银二百,亲自规划,历三载,至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竣工,并与乡绅村民一起,制定管理章程,立碑记事。
    彭思忠
    贵州思南府人,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安康知县,自奉俭约,早起入厨,便告诫厨师说:“寸薤尺菘,皆不可浪费!”早饭罢,煮茶一杯,即去柴熄火,说:“这些柴供百姓烧用,他们会觉得太破费了。”尝召乡约商量事情,乡约见彭思忠正持锄薅菜畦。虽无赫赫政声,去官后二十余年百姓仍念念不忘。
    冯得仕冯得禄
    安康人。嘉庆元年(1796)三月白莲教王聪儿、姚之富一支在襄阳起义,冯得仕、冯得禄于十一月揭竿而起,聚义军数千人,占据江北将军山,并接近兴安府城,欲攻占城池。清府调兵镇压,炮轰将军山,冯得禄阵亡,冯得仕被擒就义。
    董凤彩
    原籍山东高唐州,后迁安康。虽非富室,但乐善好施。雍正三年(1725),西渡口因船小,半渡遇风沉没。董凤彩捐款造舟,三年一修复,坚持四十年。每逢寒冬,制作袄裤数十件,赠给乞丐,为数虽不多,年年如此。兴安城上至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有口皆碑,称董善人。其子董诏,山南硕儒。
    董诏(1732~1810)
    字驭臣,号朴园,安康人。幼孤,育于叔家。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不用仆役,一身百任,辛苦劳作,昼无暇晷,终夜挑灯,以读书吟诗为乐事,时人称他嗜书如命,无书不读,无书不购,抄书满架,学问日渐精进。他注重学以致用,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友天下士”。虽居僻巷,能察前代人物盛衰,世道治乱,生民利害,通于地理诗文。因科举不利,退而教授子弟,兴安名人王玉澍、马二南、谢玉珩、张鹏飞等皆出其门下。关学泾阳味经书院山长史梦轩称他造诣“已入程朱之室,堪列关学之编”。名益高,行益峻,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蔚为山南硕儒。著有《读志脞说》。撰修安康、汉阴、旬阳、宝鸡等县县志,续《兴安府志》,著《正谊堂文集》22卷,《诗集》10卷,《说文测议》7卷,《通志堂经解观略》及《啜陵陪葬图》等。
    王玉澍
    字廷桢,一字芗林,号松亭,安康人,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分发广东候补州判,专事讲学,文章经济,博雅宏通,长于经学,自成一家。嘉庆二年(1797),在安康招安义军余部有功,随署湖州通判。因庵埠频遭水患,王玉澍倡议开梅溪河以泄水势,百姓建祠颂其政绩。嘉庆十八年(1813)任南海县丞,督办赈灾,民得实惠。嘉庆二十年(1815)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吏治严明。旋补广粮厅通判,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空款项六千余金。著有《存心浅说》、《志学录》、《退思易话》、《经史杂记》4卷、《说文拈字》7卷、《诗薮余谈》4卷、《词苑余谈》2卷、《芗林诗抄》8卷、《芗林文抄》4卷。乡人称惠安先生。
    叶世倬(1751~1823)
    字子云,号健庵,江苏上元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举,嘉庆十二年(1807)题补兴安知府。兴安盐课向听民负贩,取食灵州花马池盐,后定为食河东运城官盐,取缔私盐买卖,致盐价上涨,失业增多,盐商苦于亏损。叶世倬到任,呈请有司批准,放宽限令,盐税按地土分摊,额定盐价,两地购盐,输入市场,商民两便。为发展生产,使百姓衣食丰足,劝民植桑养蚕,刊刻《蚕桑须知》一书,在序中写道:“古人蚕桑之教起于西北,今则其利尽归东南,秦人知农而不知桑,一遇旱潦则饥馑随之。不知蚕桑之利倍于农而功半于农。”论证兴安种桑的有利条件,细叙植桑饲蚕缫丝织纴之法,文字浅白,田夫野老皆可通晓。见百姓狐疑不决,又发布文告《再示兴郡绅民急宜树桑养蚕示》,明令推行,表达他“为谋小民衣食”的宗旨。在安康历史上,叶世倬首倡因地制宜,大规模发展蚕桑生产,动之以令,授之以法,其诗文作品中也不忘劝兴蚕桑。嘉庆十八年(1813)大灾,筹划赈灾款币需十余万,上司为难;叶世倬为民请愿受挫,叹道:“某在此休养生息数年,忍视斯民饥而死耶?”便自劾,请罢官归家。抚军大惊,手书慰留,悉如所请。他对民情了如指掌,张榜散赈,杜绝弊端。为防水患,又亲督重修万春堤和新旧二城。还保存地方史料,纂修《续兴安府志》8卷。著有《健庵日记》、《四录汇抄》、《退思堂诗文集》等书。官至福建巡抚兼署总督,道光三年(1823)卒于苏州。
    王森文
    字吉农,山东诸城进士,嘉庆十二年(1807)任安康知县。博学文雅,工古诗文,曾广集地方史料,与郑谦合作编撰《安康县志》20卷,刊刻传世。鉴于城池破败,筹资筑双堤,恢复元明旧址,并在赵台山筑碉楼,扼其险要。
    谢玉珩(1781~1854)
    字宝书,号鹤龄,安康流水店陈家坝人。幼聪慧,五、六岁嗜学如成人,从兄学经书,后与张补山共师乡贤董朴园。董谓张博而才,谢拘而谨。学有所成,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一年中举,二十五年以进士分发四川,历署新宁、德阳、昭化、绵竹、达县知事。将赴蜀时,其父告诫:“当为蜀民造福,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次年因费用不足,遵父嘱着人归取银二百两,拮据而不累及百姓。新宁俗朴,文事不举,他于四乡设义学,常携笔墨书籍躬往劝导,奖掖学业优秀者,果有张姓生员乡闱告捷,时人誉为“破天荒”。文庙倾颓,募金逾万,十月乃成。后移任绵竹,道光四年大灾,谢玉珩全力以赴救灾散赈。先清户口,分极贫、次贫,据门牌发给米票。设两局,极贫归赈济局,次贫归零赈局。贴出安民告示,约日散济,每砍领五日粮,民无拥挤守候之苦。有议设粥厂,他说:“施粥杂沓,稍有颜面者,甚于嗟来之食!”善折狱,凡遇疑案,再三推勘,不得真情不止,称为青天。他还办团练,禁盗窃以民捕贼。为劝化乡民,又用乐天体,编五、七言俚句俗歌,张贴街市通衢,妇孺皆能成诵。邻邑并有抄录,传为家训,地方一绅士录为一册,题名《谢公宦蜀政治录》。凡官去任时必减价税,印契人惊问其故,他说:“吾资金无忧不给若后任新莅斯土,倘所需不敷,不又重累吾民乎!”执政爱民深得川人拥戴。离任新宁,士民攀留,四境奉送万民伞,抵昭化,民相候道左迎接,并建德政坊,书“为民父母,除暴安良”,谢力阻未能。此坊曾毁坏,光绪四年,又重修。道光五年,因父丧归家。百姓赠匾书“上蔡遗风”。谢虽出身封建家族,却能平等待人。归家后不再为官,优游林下二十年。兴安太守白维清、徐栋先,先后聘他任关南书院讲席。因治学精博,谨于言,慎于行,不自骄矜,人称良师。所撰《淙城草》、《葭萌草》皆不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学生章声扬、阮钧衡拣所录存者数十篇付诸同乡,安康知县陈仅弁言简端,依其自居名号,题书《守拙斋集》。
    张鹏飞(1783~1857)
    又名鹏翼,字扶九,安康人。少贫,食菜根度日,编蒲叶以抄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嘉庆二十五年举孝廉方正,深得陕安道考评称赞。历主临潼、褒城、安康讲席。道光五年就直隶州州判,又候补四川,未署事。道光元年至十五年,足及燕赵楚蜀,得与智士相切磋,洞察厄塞险要之势,战胜攻取之机,并以“补山”自号,誓当补天干城。道光十七年(1837)秋八月封章上奏《治平二十四策》,以“越职言事”罪被拘刑部,八月二十四日释放归里。此后致力二于二地方文化建设,创办“来鹿堂”,最早经营安康雕版印刷。曾将刻印书籍运京,以自用书拒交税金,遭局丁殴打。事后,道光皇帝于十九年下诏,免去书籍笔墨税。他倡修关南书院、文庙、兴贤塔,恢复魁星楼,抢修水毁考院,在牛蹄岭建乡学。由集资到落成,事必躬亲,一身百任,艰苦备尝。还向书院捐赠书籍六百余种。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学田数百亩。张鹏飞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情”。进士武廷珍、管、雷钟德,举人吴敦品、黄加焜、李芬等人均为受业弟子。他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地方城堤和水利建设,力促发展农桑。为防水患,倡修小南门桥,疏施、陈二沟,协同县令陈仅议修千工堰。咸丰二年,安康大水,老城人逃入新城,鹏飞尽囤粟施粥,人称“张公粥”。咸丰三年,享受“乡饮大宾”的荣誉。他主张致君泽民,人品、学问为人景仰。一生著作大部收入来鹿堂文集,同治十一年(1872)由门人吴敦品编撰,全书包括卷首、文集8卷,诗集3卷及别集,共收入诗歌272首,文章124篇,代表作有《治平十策》、《修关中水利议》等。
    陈 仅
    字余山,浙江鄞县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署紫阳知县,十九年署安康知县,二十一年调离,三十年回任安康知县。陈仅在安、紫两县主事十余年,轻徭薄赋,又极重农事,积谷备荒。撰写《劝民种苕备荒六十韵》,步叶世倬后尘,以诗文劝农桑。还发布《劝谕广种红苕晒丝备荒示》,颁布政令推广种薯。二十八年,安康发生大济堰棉花沟水道事讼案,久不能解,妨碍农事,民亦不得安生。陈仅亲往现场踏勘,秉公而断,双方称善,讼事平息,于咸丰二年(1852)勒石记事。他重视地方建设,为民谋利。在紫阳曾募捐修炉子滩,在安康关注河堤维修,书“临川门”,石碑尚存。他重视地方文化,在紫阳欲续县志,曾颁布《重谕紫阳采访邑志事实诸绅士文》,内云:“令之宰斯邑将五年矣,若诸君因循废弛,不乐赞襄,则令老死斯邑,终死无补。令年已五十余,素餐碌碌,下负吾民,行将自劾归耳!”调安后,即成立志馆,以搜集轶事。他学识广博,勤于写作,不屑于吟风弄月,多是论世评事之作,雅好书法,因其政绩而深得百姓爱戴,离紫阳时吏民赴省呈留,未准。地方为其建德政碑,并立祠纪念。
    王登科
    字捷庭,安康人。少时放荡不羁,常与无赖聚赌,后弃赌投军,在杨遇春提军麾下,充任亲兵,以战功授千总职,留督标补用。道光六年(1826)秋,没落封建贵族张格尔在浩罕统治者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制造民族叛乱和分裂,清政府派兵进剿,王登科任西固营千总职,转战南疆,晋升都司。道光七年(1827),王登科随参赞大臣杨芳追击张格尔至喀山铁盖山,歼叛军三百余,擒获张格尔,翌年解至北京处死。王登科因战功受赏世袭云骑尉,任宁夏济木萨参将,赐花翎及千勇巴都鲁名号,绘像紫光阁,皇上召见,亲询擒叛酋情状,并赏赐白玉翎管、荷包、缂丝蟒大缎。后调任玛纳斯副将,广州韶连高廉镇总兵,任期整军经武,因憨直忤上官,去职还乡。
    吴华林
    安康县人,清末太学生,诰授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军。1852年、1867年东西堤连被冲溃,府城失去屏障。他倡修河堤,多方奔走,聚资十万,历时十余载,工程告竣。
    童兆蓉
    湖南宁乡人,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任兴安知府十余年间,南山两遇大饥,他多方筹粮款赈灾,救民于水火,百姓感激,谓“童公活我”。从政期间,重文教以培人才,舒财力以便文通,厚风俗以劝农桑,正习尚以祛淫邪,待人平易,礼贤下士,颇有人望。
    祝 垲(1826~1876)
    字爽亭,号定庵,安康人,住新城。七岁能文,九岁府试第一,入县学就读,十一岁以学业优异获奖励。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派河南以知县听用。咸丰初,权充柘城篆。与诸生讲学会文,颇得人望。咸丰三年(1857)五月,太平军北上,祝垲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得上司赏识,调任光州,擢守归德。同治元年(1862)佑邸驻宋,知其善结民心,十分借重。但祝垲办事直爽激进,常媾怨于人,战事稍缓,诉讼辄起,解职待处,后查明此系诬告,得以免罪。适太平军进军,钦差被阻,死于战阵,朝廷命祝垲代职,兼理钦差事。于是相继攻占广平、邯郸各城,后以在宋征粮不力,罢职,经张子青等人保奏,以道员另补。同治年间左宗棠镇压关中回民反清起义军,祝垲随军听用,陕境内战事平息后,以战功获二品顶戴。因母年迈,归直隶省亲,担任大顺广道、长顺盐运使,司海防营务等职。著有《体微斋日记》7卷、《爽亭斋易说》和《语录》等书传世。
    邹隆岱
    字晓东,安康人,祖籍湖南新化。好习武,酷爱技击。清光绪年间,遍游江湖求师,投师,得能人传授,武艺高超。其咽喉能顶断竹筷,以手削石,指夹铜钱如铸铁。中年保镖于陇、川、鲁、豫、秦、鄂诸省,传徒甚少,佼佼者有刘治熬(字子仁)、李世仁(字彦)等。邹隆岱知识渊博,文才出众,熟于三教九流,又是医界名流。每当三五知己宴饮必赋诗助兴,尽欢而散。生性洒脱,雅好谐趣。某年腊月,城内一说书人请他写春联,即信笔而书:“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给一个卖烧饼的市民书联道:“一年棒棒不离手,四季窝窝卖到头”。一次游到西寺龟驮碑前,有人要他作诗,且不得用“碑”、“寺”、“字”三字,若不能出口成章,则罚他下河滩打拳。邹允诺,思考片刻,口占四句:“庙前一石碣,上蟠两条蛇,中书圣贤文,下压鳖大爷”。著有《站功三十六势》刊行,《紫芝堂诗文集》未能付印。享年八十五岁,无病而终。
    范仁宝(1821~1893)
    浑号“油杂碎”,“范驴子”。原籍湖北竹山县,出身于耕读传家的富裕农户。因遇太平军起义,错过科举考试机会,拜湖北大觉寺聂瑞成为师学戏从艺。咸丰十年(1860),章瑞仁班社来安康,在三义庙搭台设园演二簧,并组织科班,收徒传艺。在安康从事戏剧活动三四十年,先后培养出“瑞、彩、方、盛”四科(派)弟子。工末丑的范大德为其第三代传人。数以十计的新秀涌现,开创安康汉剧艺术新生面。其间,咸丰、同治二帝死后,禁演好几年,范仁宝极力支撑危局,靠借高利贷和变卖房产维持戏班生计,艺旗不倒。范仁宝是班社班主,又是享誉安康、商洛两地的名丑。在《赵义烤火》、《捉鹌鹑》等戏中以“邋遢丑”、“零碎丑”应工,脍炙人口。
    谢裕楷(1844~1898)
    字端甫,安康县人,住流水店,光绪元年(1875)举孝廉方正,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授顺天府固安知县。时永定河泛溢成灾,负责赈济,拯救灾民。为防水患,又指挥植柳万株护堤。再次大水,河堤无恙。他为政弘扬文化,修葺书院,亲督生员课读,治下学风大盛,社会风气好转,民间诉讼减少。光绪十九年(1893),调任大兴县,时值燕南水患,灾民流离失所,谢裕楷承父谢仁晖遗命,慷慨捐款千金,设粥厅,赈济六门三镇,事必躬亲,席不暇暖。大兴是顺天府首邑,官吏衙差往来频繁,凡公人贪脏枉法,谢裕楷命令捕拿,决不宽贷。因忤犯权贵被参,直督汤文勤为之辩白得脱,后补宝坻。因治理有方,升东路同知,再补西路同知。他为政务,宽以治民,严以治盗。辖区内房山煤窑是盗贼啸聚之所,谢裕楷擒得为盗的原巨魁将要依法处置,求情的信一日数至。他掷书于地曰:“一官不足惜,如苍生何?”坚持执法,后以疾病死于任所,当地士民立祠纪念。
    朱自新(1811~1899)
    号晓春,以号行,原籍砖坪厅(今岚皋县)。父为织布匠人,不通文墨,家贫无力仕读,于织造劳动之余自学医学,并常向坐堂医生请教。初在乡间为邻友看病,渐成砖坪名医。适兴安知府赴砖坪巡视,猝然病倒,众医蹙额。朱晓春至,望闻问切,细究病因,药到病除。知府邀为兴安府官医,举家迁来安康。他饱读医书,但不泥古,曾说:“经方乃古人用方。时过境迁,四时病因都在变化,不能墨守陈规而不自新。”临床诊病有独到见解,因多次治愈疑难病和痼疾为时人传颂。他行医不收礼,不坐轿,无论昼夜,随请随到。对赤贫者不取酬金,有时还在药方上放些钱,嘱患者抓紧治病,好生将息。对富家则迥然不同。王宗藩曾在江西玉山任官,暴富卸任归家,偶感不适,请朱晓春诊治,他煞有介事地说:“大病入身,岂可轻怠!”一剂药竟索银二百两。黄连上清丸裹上一层金衣,亦索重金,人问其故,则说:“富者重钱不重药,药贱则轻医,王某之病非此不愈,纹银百两如九牛一毛。”所得之钱多用于赈济贫困。
    雷钟德(?~1910)
    字仲直,一字禹门,安康县人。同治八年(1869)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此后六年内任过庶常、编修、收掌等职。光绪三年(1877)以亲老截取同知分发四川,光绪五年题补理番直隶同知,川西为汉藏杂居地区,民俗复杂。雷钟德到任后倡修书院,自任讲席,传播文化,薰陶民风。有金二喇嘛闹事,率众涌入厅署,官吏失色。雷钟德挺身而出,晓以利害,众感泣散去。不久,调任忠州篆,光绪九年移署石柱厅,同年,以知府回任候升,加盐运使衔。光绪十四年奔丧返乡,兴安太守童兆蓉延请主持关南书院。丧假满后,重入川,先后在涪巴盐局,雅州府,泸州厘局,宁远府,嘉定府任职。光绪二十四年,晋升道员候补,先后调任重庆篆、成都篆。时宁远阿什兴兵,守官数易其人。四川总督锡良以雷钟德熟悉夷情,延请,他毅然单骑赴任。用兵三月,夜不能寝,精竭神亏,又苦无良医,延至宣统二年(1901)逝世。著有《晚杳堂诗集》行世。
    陈雄藩(?)
    字少湍,安康县人,庠生,幼即倜傥不羁,有大志。其母曾以戒尺命书,陈雄藩写上“痛肌肤、益神智”,母喜。后弃文就武,以军功起家。光绪十五年(1889)授知府衔,赏戴花翎。又以直隶州知州,分发贵州使用。会遇义和团起义,由李秉衡、李少荃保奏,留直隶补用,庚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陈雄藩深感中国不富强,即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认为:“中国财力已竭东南,非开发西北富源,不足以言富图强。”三次上书,倡修汉口至新疆铁路和开采延长石油。写《筹修汉新铁路敬告鄂陕甘新同志》一文,阐述开发大西北的设想,说明修筑铁路的要义,还规划路线,修建步骤和集资合办的方案,言词剀切,不乏灼见,但未趵当局采纳。光绪二十七年(1901)署宝坻县事。次年,调任密云知县。密云属军事要冲,称难治理之所。陈雄藩到任,申明法制,发展初小学堂四十余处,建高小学堂,规模宏敞,并著文记此盛事。因文治武功得到嘉奖,调任东安县。但以过分显赫遭人忌妒,有人贿赂御史,诬告他草菅人命,削职置归,寓居京师。他见权奸盗国,忧愤成疾,殁于京寓。著有《原警察》和《丁未秋冬之政见》两书,另有《篆景堂诗文集》未付印。
    梁悦兴(?~1905)
    又名梁和尚,湖北郧阳人,幼年随父迁居安康。以操船为业,常行船于汉口安康之间,是安康哥老会首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在汉口密谋反清,未及起事,被官署察觉,即领着第三个儿子经河南到西安,住在城隍庙老道李明山处。李是西安哥老会头目之一,与悦兴一面鼓动清军中的哥老会官兵,策动起义;一方面派罗武扬往安康,约集诸哥弟来西安,共图义举。悦兴在省城日久,交往渐多,引起西安官署的注意,便移居南郊大雁塔附近,但仍感活动不便,便落发为僧,从此人称梁和尚。光绪三十年(1904)五六月间,罗武扬从安康约集一批哥弟来西安,筹措两月,鉴于起义时机不成熟,便带三个儿子和一帮会员返回安康,联络高庆云、胡云山等,继续进行反清活动,策动当地巡防队中的哥砉会哥弟共议举事,还与县知事王世英暗通声气。随他共谋策事的,都是贫苦的手工业者、船夫和农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梁悦兴决定趁安康镇台傅殿魁二月初二在文昌宫降香之机,杀镇台,举义旗。届时,因准备不周,哥弟闵春来等举火不燃,当场被傅殿魁捕捉;埋伏在小沙沟、陈家沟的哥老会员,遭清兵弹压,牺牲多人,起义失败。闵春来、李元谋被以“叛逆罪”装入站笼杀害。傅殿魁四处追捕梁悦兴,梁以为起义未成,不能将灾难留给他人,出走有失义气。经知事王世英暗示,才去江北牛山暂避。约两月,因搜捕日严,便转移湖北武当山。傅殿魁得悉密告,派兵到湖北捕拿,梁悦兴在押解途中,被害于白河县西门外。
    凌大同(?~1912)
    一名仙乔,安康县人,清末廪生。才奇博学,立志匡世报国,早岁加入同盟会,拥护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参与其役。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1912年夏,和同乡刘锡五恢复《大江报》,著文揭发袁世凯破坏共和,镇压革命党人的奸状,报社被封闭,大同远走。是年八月,复返武汉,联络同乡刘锡五,川人余达等二十位志士仁人,密谋中秋举事,事泄被害,投尸江中。
    刘锡五(?~1917)
    字美仑,安康县人,清末拔贡生。幼年常慨叹人世不平,存匡世救国大志。早年加入同盟会,就读于陕西师范(关中)大学堂时,曾登台演讲,慷慨陈词,指出国势阽危,人民痛苦,有为青年应当奋起;感情真挚,声泪俱下,因思想激进被除名。归乡后创立教育会阅报社。后就读陕西高等警校,毕业后任兴安中学堂监督。1911年7月送毕业生赴省应试,适逢革命形势高涨,刘锡五见机在清军中鼓动倒戈,反戈后省督张凤翙委任他为副陕南招讨使。事略定,又赴湖北、上海进行革命活动。1912年春,在武汉组织秦晋陇联合会,夏季,与凌大同合作恢复《大江报》,著文揭发袁世凯镇压革命的阴谋,报馆被封,被迫离鄂去沪。八月上旬潜回武汉,与凌大同等二十位志士仁人,联络马步各军,密谋于中秋节攻督署,因人告密,凌大同等十余人均遇害。刘锡五当夜在江边负责发电,得以脱险。乃赴上海,与于右任谋设民立图书公司,专以开发民智,反对帝制为宗旨。1915年春,袁世凯派骑封闭公司,监禁锡五于上海,经于右任多方营救,得以出狱。是年冬,策动肇和兵舰起事,攻打兵工厂,事泄未克。1916年春,与三原县徐朗西合办《民意报》专以倒袁、抨击军阀为目的。因操劳过度,至十月咯血便血不止,仍念念不忘国事,抱病赴京张罗旅京陕人向政府请愿。1917年春去上海就医,卒于2月24日。
    高庆云 胡云山
    二人皆安康县人,高庆云是安康镇台傅殿魁部下千总,胡云山是县署快班差役,都是哥老会(江湖会)头目。1905年农历二月初二举义失败,梁悦兴遇难后,高庆云成为安康哥老会的首领。1911年10月22日,西安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不三日,省城光复消息传来安康,高庆云审时度势,认为安康起义时机成熟,便联络部分清军官兵,组织哥弟们分头行动,鼓动清军巡防队四哨士兵和周围群众,准备起义。傅殿魁担心兵变,给一部分士兵们发枪,不配子弹。当时镇台傅殿魁驻新城,知府丁麟年和知县林扬光住旧城。农历九月十四日午夜,高庆云向哥老会哥弟和巡防队部分官兵发令攻打新城。起义者以白布为号,口令是“天宝得胜”,由于准备充分,一举攻下新城,杀镇台傅殿魁,并占领军械库,缴获毛瑟枪五百多支,子弹几万发。然后围攻老城,城内胡云山率哥老会哥弟响应,里应外合,顺利占领老城,安康宣布光复。安康光复后,高、胡二人会商,将起义的士兵、群众合编为三个营,总数2000余人,打出复汉军旗号,并派兵进驻兴安府所属各县,任命临时县长,人心渐定。不久,省南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到达安康,一方面报请陕西省军政府任命高、胡为兴安正副防御使,另一方面又释放清知府、知县,并对哥老会横生枝节,枉杀无辜,还不断向高庆云、胡云山要枪要款。高、胡二人以武力驱张,保卫起义成果。次年四月,陕西省军政府又派陈树发来安镇压哥老会,杀害哥老会首领张应龙等数十人。1919年张宝麟二次来安康取缔哥老会,重要头目陈占元、马治林被斩首,高庆云、胡云山见大势已去,在绝望中去世。
    喻嘉猷(1860~1919)
    字勋臣,回族,安康县人,优贡生。曾任甘肃徽县知县。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离任之日百姓依依送别,献万民伞和德政锦旗。1919年3月,安康管带邱富平敲诈回民商号兴隆顺(米姓)和锁万喜等家财物,喻嘉猷和回族退职武官马金元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径去邱富平住所(西大街关帝庙)讲道理,邱恼羞成怒,当夜将喻、马二人秘密枪杀于白庙巷内。
    章严(1902~?)
    原名聿振伦,安康人。幼入私塾,1916年在家乡读高等小学,1918年入西安成德中学。1920年留学日本京都帝大,毕业后进仕官学校习炮科。因受民主思想熏陶,参加日本左翼学生活动及工人运动,深谙日本国情。1928年,杨虎城将军赴日本考察,与章严结识,杨虎城详细询问日本军政情况,章一一答对,提供材料翔实而颇有见地,杨虎城遂约其回国在所部任职。章严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回国后毅然参加张云逸领导的红军,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史永建(1874~1930)
    字镜如,安康县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委为佛坪知县。辞官归里,不问经济,商号交唐姓管理,自己则捐出家资,扩建岭南小学以振兴家乡教育。新校址扩大了五倍,亲植桂树两棵,遂命名为双桂小学,亲任校长。
    曾钦尧
    名宪勋,安康县人,清末举人,分发广西任知县。民国初年曾任长安县知县和省参议会议长。才思敏捷。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内军民死亡无数。解围后为阵亡军民开追悼会,应某要人之请代拟挽联云:“脑沥沥,谁所监?骨皑皑,谁所侮,此愁千古,此冢千古;魂渺渺,何由招?恨绵绵,何由消?敢告同胞,敢问同胞。”
    王辛德(1911~1934)
    又名兴德、建英、剑英、益之、一之,笔名辛心,洋县人,出身贫苦农家。1929年毕业于洋县书院高等小学,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其间涉猎《陈独秀文存》及进步文学作品,民主思想渐萌。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出席在汉中召开的中共陕南特委成立会议,参与领导洋县的学生运动、农村斗争及建党工作。1933年4月,中共陕南特委派王辛德为特派员到安康工作。五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王辛德任组织委员,九月接任军特支书记,并以安绥军迫击炮营部帮办司书和《民知时报》记者的身份为掩护,接触学生、市民及安绥军中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他在《民知时报》副刊上著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及安康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在报社为失学儿童办夜校,向儿童讲时事常识,传播革命思想,还帮助报童送报纸,以接近群众,了解民情,宣传群众。接任安康军特支书记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安绥军士兵的武装起义上,在安绥军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联系不少党的同情者。1934年1月和2月,中共安康军特支两次向陕南特委写报告,要求特委批准在安绥军中组织武装起义,2月9日,安绥军司令张飞生出巡汉阴、石泉,进剿其叛属沈寿柏部,安康城防兵力有减。22日上午,王辛德和王泰诚在西药王殿召开党员和骨干分子会,决定当晚9时发动武装起义,然后沿汉江西行经紫阳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因叛徒告密,起义提前举行,且敌众我寡战斗受挫,遂撤出老城,集合起义人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王辛德任政治委员,率队沿汉江西进,行程六百华里,在抵达紫阳毛坝关的营盘大梁,被民团包围,激战竟日,弹尽粮绝,王辛德被俘。3月中旬被押解回安康,就义时高呼“打倒国民党!”“汉江苏维埃万岁!”等口号,并在刑场上讲话,英勇就义。
    王泰诚(1912~1934)
    字笃生,临潼县人。父王新斋为同盟会员,兄王泰吉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泰诚自幼受革命思潮影响,1927年,去国民军联军第三师教导队当兵,后任班长。1931年入国民党中央军官训练班学习,毕业回陕后到安康。1932年春,任安绥军干部训练所第一大队特务长,后调任安绥军司令部特务三连排长,连副。1933年5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王泰诚入党,任军特支宣传委员。他在特务三连,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发展党的组织,使大部分士兵团结在军特支的周围,还在关中旅安同乡和在兴安师范的学生中开展活动。1934年2月22日(阴历正月初九),中共安康军特支决定,乘安绥军司令张飞生率部外出,土西门外刘化真人庙会放花之机,晚间9时发动武装起义。刍日上午,王泰诚即身穿军大衣,腋下夹一马刀,准备起义时使用。由于迫击炮营三连两个叛徒告密,为王泰诚发觉,立即报告军特支书记王辛德,砍死特务三连连长杨嵘亭,率领全连士兵提前起义,攻打安绥军军械科和司令部。因敌已有戒备,王泰诚等从小北门撤出,在西药王殿山下,与袁作舟率领的迫击炮营起义人员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王泰诚任纵队游击指挥。在王辛德、袁作舟、王泰诚的率领下,红一纵队于22日晚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进。经过五天六夜急行军,于2月28日在紫阳县营盘大梁,遭南区民团包围,激战竟日,弹尽无援,极度疲劳,决定分散突围,王泰诚从大梁跳下陡峭山巅,与团丁覃景品遭遇,拼搏中摔下梁沟被敌人用棒砸死,壮烈牺牲。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革命公园建立“王泰吉、王泰诚烈士纪念亭”,永志缅怀。
    赵恩普(1919~1934)
    蓝田县人,孤儿,流落安康,为生活所迫,去安康绥靖军司令部手枪连当勤务兵。他聪明好学,后入安康县城南井小学,半兵半学。1933年5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经王辛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22日安康起义爆发,被任命为汉江苏维埃参谋。下午6时,同安绥军司令部特务三连的起义士兵一起英勇攻打安绥军军械科和司令部,并查抄手枪连连长私藏的武器。是日晚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成立。还是少年的赵恩普随军连续行军五天六夜,行程六百华里,至紫阳县毛坝关营盘大梁激战后被俘。赵恩普在敌人的法庭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问:“你十四、五岁的小孩子,当参谋有何计划?”赵说:“被你们捕捉了,我无计划;如未被捕捉,当然有我的计划。”敌人问:“谁叫你这样?”赵答:“人民”。是年三月就义。
    荆凤翔(1871~1937)
    字仞谦,又名荆德宽。安康县人,清末秀才,其书法擅长欧体、柳体,求字者甚多,常以“汉滨遗叟”落款,曾在安康县志局任编纂,襄助张紫樵编修《续安康县志》,并亲撰安康县《乡土志》。
    汪成林(1871~1937)
    字输琴,别号尘僧,安康县人,出生于王彪店丝织手工业者家庭。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欲攀仕途,染病卧榻,深受疾病之苦。后求客居安康的四川籍医生马纳川大夫诊治,竟妙手回春。自此萌生学医志向,拜马纳川为师,马氏见其意诚志笃,延纳为徒。1907年,携长子汪秀毓赴省考入陕西省医学堂,分别编入甲、乙班。父子二人学业优秀,校友传为佳话:“陕西医学堂,红了父子汪。甲乙两班考,第一不让当。”辛亥革命后,军阀陈树藩主持陕政。汪成林因属同乡,任西北混成旅军医。见军阀混战,国是日非,生灵涂炭,1915年愤然离职回乡,悬壶行医济世,作诗明志:“谁说诗书固国基,依然满目病疮痍,何如灵素勤研考,不为良相为良医。”并自书作屏。汪成林医德高尚,对贫者免收诊金,常解囊相助。恐药店药材不真,份量不足,延误病情,常在处方上特书“各味分包戥足为佳”。对于危重病人决不图虚名而见死不救。一张姓子患腹痛泻泄,气息奄奄,求医数家皆拒之门外,汪成林搭手诊治,投以益黄散加减三剂告愈。因医德人品誉满梓里,乡人赠“是庵”金匾。在医术上他推崇张仲景之说,并教子:“不宗仲景不能言医”。善用经方,人称“桂枝汤先生”。著有《从军医学录》,是在军中任职时的临床著述。《万病其宗集》是探求用桂枝汤治瘠伤寒症的专著。无论从医或经文习武,数十年间皆不忘国是。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义愤填膺,以“输琴”二字作联,愤书:“输墨耻书和议字,琴棋聊贺太平年”,张贴门前,观者咋舌,汪成林泰然自若。
    傅良栋(1866~1939)
    号荆仙,安康县城关人。未满周岁时,因家徒抱其外出,不慎将其腰背跌伤,徒恐见责而隐瞒不报;翌年春始发现伤残已成,无可挽回。成人后,身高不足四尺,腰背如罗锅,世人称“傅驼子”。傅良栋幼即立志继承祖传医业,在其父指导下,攻读医籍经典,经营祖业明德堂药店,学会各种中药饮片切铡炮炙及丸散膏丹的加工制作,进而研习诊病用药。他问病切脉严谨细致,望候观色一丝不苟,理法方药逐一辨证。对大病、难病、处方左边还用简洁文字注明主症,辩证立法,用药论证。在学术上广采各家众长,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大凡病者纳泻失常,故健脾胃、清二便,治病之大道。脾胃升,二便通利,始能平安无事”。按其常理论治常见病和多发病,颇能奏效。民国二十八年(1939),安康地区霍乱病流行,死者载道,一些医家和药店害怕传染拒诊拒售药。傅良栋不顾个人、家人安危,救死扶伤,根据霍乱吐泻急骤,抽筋死亡的症状,自立成方,调配成剂,售给患者,救活多人。还重视未病先防,让家人和邻居亲友预防,限制外出活动,得使五十余人平安无恙。安康狂犬病患者甚多,又自配“五虎狂犬丸”,疗效甚佳,成为明德堂药店的名药。
    谢恩绶(1868~1939)
    字绍端,安康县人,历任大兴、宛平和顺天府审判。处理京畿旗民争产一案,其宗室挟势相凌,他执法如山,公正断理,将产业判归平民。此后,不少要案冤错者自请投审。1915年归里修祠续谱,兴办族塾,并订立自治规条以耕读传家,有颜氏之家风。
    汪更生(1881~1940)
    原名汪应龙,字更生,以字行,原籍四川省巴县。辛亥革命时期,在川陕联络志士密谋反正,剪辫明志。事泄,乔装病妇离渝,辗转汉口、上海等地,覆以假发,以卖鼠药为生。改名汪甦,字更生,以示永志不忘。后获悉表兄龚德珍在安康开设德源荣商号,便来落脚谋生。1913年安康成立商会,被推选为商会会长。1916年,陈树藩督理陕西军务兼行政长,委任汪更生为商县知事,旋调蒲城,后任省财政厅科长。1921年陈树藩倒台,汪更生弃政从商,返回安康,与李仲辉等人合资办“天锡公”商号,经营土特产运汉口出售,购回工业日用品转销安康各县,经销染料生意,兴盛时期资产逾十万银元。1924年,再度出任商会会长,次年改任建设局局长。1926年西关火灾,由他发起募捐巨款,除用于救济灾民外,以余款购买四架救火机,成立安康第一支消防队。1933年任县财委会委员长。十余年间,竭力发展地方工商业,在军阀盘踞,战乱不息的年代,或舍以小利,或巧言通融,或凭借靠山,以确保财源不塞,货物流畅。商民行业间有纠葛,汪更生出面调停,片言乃决,双方折服。他管理商业,为保证安康桐油质量,商会购置检验桐油仪器,设检验所,使安康桐油在汉口市场赢得信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力主商会不再经销日货,以示爱国之心。于经商致富之时,也注意发展地方公益事业,他向商家李锦堂劝募银币一万元给慈善会,作救济贫民和掩葬死者用。天主堂发动教友认养孤女,汪认养三人,供给读书以至就业,并以汪姓义女身份分得遗产。1939年秋安康大旱,汪更生和张蕴锐等地方绅士于次年春成立“旱灾赈济会”。1940年9月,日寇出动36架飞机轰炸安康城,汪的住处被炸,仍抱病抚慰难民,筹办善后事宜。终因病体不支,于10月去世。
    顾元伯(1884~1941)
    本名顾大任,又名顾登凯,安康县人,原籍渭南。1906年考入陕西省陆军小学堂。次年因父病辍学。经凌大同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去陈树藩军公署任军需课长。1921年,离开军队,租住汉口吉星公寓,从事商业。1924年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廖乾五并解囊相助。1930年,回安康继续经商。先后任安康慈善会会长,商务会长和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接办安康《民知时报》,任董事长。《民知时报》因揭露与讽刺地方官吏借禁烟中饱私囊,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王禹九所不容,导致编辑牛希渊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送西安。顾元伯联络地方人士多方斡旋,营救牛希渊出狱。当时的安康专署专员杭毅曾要顾“官绅合作”,顾对人说:“这样岂不同流合污!”并反对地方征收“娼捐”,以为:“若如此,就可以收盗捐”。他还主持设计修建兴安图书馆(今安康地区群艺馆文安楼),募集资金为安康中学(今永红中学校址)兴建树人楼、博化室。抗日战争期间,又以抗敌后援会、安康商会会长身份募捐周济难民,还参与加固河堤工程的组织工作。
    董铭竹(1870~1943)
    字炳勋,安康县人,清光绪举人。曾与张紫樵合作编纂《续安康县志》(6卷手稿本)和《感应宝箓》(8卷石印本)两部书。
    鲁长卿(1882~1945)
    名仁寿,字论,号长卿,安康人。魁伟、美髯、洒脱、诙谐,喜读诗谈文,曾在慈惠学校执教。虽有十余石租稞,却无心仕途经济,藏书甚丰。虽学识渊博,科场却每每失利,乃奉佛教静心养性,任安康县佛教会理事,与古鼎、古训、古元等佛门名僧友好。著有《鲁斋全集》一部,内诗集12卷,续集2卷;文集4卷,续1卷;联话2卷,另著《续安康县兴贤学仓志》1卷。晚年倾其微薄家产,自费撰修《重续兴安府志》,凡25卷,上承叶世倬纂修的《续兴安府志》,记述清嘉庆十七年(1812)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共132年间安康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事件、经济交通、文物人物等,填补地方空白,保存了珍贵史料。志书编纂历二十寒暑,至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三十日脱稿,已心力交瘁,手握稿本,于次晨辞世。后人遵嘱从商,无力刊刻,迫于贫困糊口,将稿本出卖,幸为国家图书部门收购,手稿藏于北京师范大学。
    谢俊谦(1892~1948)
    号逸堂、安康人,住流水店陈家坝,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兄长养育成人。少年时就读于流水店私塾,后入安康三官店学堂读书。1916年考入西安高等学堂,接受近代科学的启蒙教育,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他决心求知报国,振兴民族。1919年在西安考取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名古屋医科大学。1927年回国,在东北沈阳满铁医院任医师,后到汉口同济医院担任院长,并筹办长江医院和长江大药房。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秋返里省亲,并谋划迁院事宜,得到地方政府和家乡父老的支持。翌年,举家西迁,在安康城内西大街兴办长江医院,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人民。见家乡父老受鸦片烟毒害甚深,动员各方捐款成立安康戒烟院,后改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中心卫生院,任首届院长,并捐款资助地方卫生事业。后辞去院长职务,全力经营长江医院,收徒传医,造就人才。抗日战争期间,美军残害安康百姓,伤者甚多,谢俊谦出于人道主义和桑梓情谊,救治多人。在安康,他是西医科学的传播者,病逝后,由妻子耿瑞生(日本产科学校毕业)和侄儿谢德轩继承其事业。建国后,耿瑞生效丈夫德行,向国家捐赠医药器械,表达拥护新社会的赤子之心。
    黄孝先
    又名黄平,安康县人,住五里黄家营,出身于小康之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旅京陕西学生的进步社团共进社,参与编辑《共进》杂志,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派赴苏联入东方大学读书,1927年回国在西安教育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被捕入狱,获释后到延安,在泾阳安吴青训班当教官,教授马列主义理论课。
    陈树藩(1885~1949)
    字伯森(伯生),安康王彪店人。21岁考入陕西陆军小学,24岁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10年毕业,回陕任新军陆军混成协某标(团)军械官。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加入同盟会,后参加秦陇复汉军,在礼泉与清军作战有功,代任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1914年,陈树藩以追剿白郎起义军,拜靠北洋军阀陆建章,升任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总司令,后被袁世凯嘉封为男爵,取得督陕实权。1916年,段祺瑞执政,陈树藩率先宣布取消独立,表示效忠北洋政府,被授予汉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兼民政长(省长)。1917年,张勋复辟。陈树藩一面命郭坚率部假道山西伐张勋,一面密电阎锡山:“郭坚兵变”,并派兵断后,陕西讨逆军被晋军消灭,大批革命党人殉难。同年9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军政府,宣布护法,陕西革命党人响应护法,12月成立靖国军,与陈树藩展开激烈的斗争。树藩又为巩固其在陕西的统治,以省长为条件,勾结豫西土匪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又陆续邀集奉军、川军、晋军、绥远军,引狼入室,共同对付靖国军,战事持续四年零五个月,祸及全陕。为扩充军需,预征田赋,大开烟禁,杀害革命人士。1920年,段祺瑞垮台,陈树藩败于靖国军,转投张作霖未逞。1921年7月,被直系掌权的北洋政府免职,率卫队百余人亡命汉中,继又逃奔四川。1922年,纠集余部反扑陕西失败,最后竟连陕西子弟也当货物出售。自此,靠其搜刮民脂民膏在津沪杭置得地产,居天津公寓,开永盛钱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揖堂在北平组织伪政权,陈树藩拒绝入伙当汉奸,只身逃离天津到四川成都。蒋介石派人送来聘书和200元法币,陈收钱退聘,上了峨眉山。在给友人书中说:“峨眉自囚,忏悔罪孽,佛前祈祷,为众生消灾”。抗战胜利后,到杭州寓所隐居。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陈曾上书劝阻。乃至李宗仁代总统,陈又托人捎信给于右任。劝于参加国共和谈。1949年11月卒于杭州。
    孟俊岐(1911~1949)
    河北燕山人,共产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年代,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排长、连长、参谋处长、副团长等职。他在全团学历最高,却从不傲物恃才,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深得战士爱戴。1949年7月25日,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岭战斗中,任55师164团副团长。战斗打响后,他从第一天夜间10时到第二天下午3时,一直在第一线指挥。因指挥所多次遭炮击,有人建议转移石寨子边缘较安全的地带,他说:“指挥机关不能在紧急关头转移”,指挥部队打垮敌人20次反扑。敌人炮弹击中指挥所地堡,孟俊岐多处负伤,两只脚被弹片削去,仍镇定地让警卫员包扎,坚持不下指挥岗位。在团长和政委再三催促下,才转送到县河口前线医院抢救,因流血过多,于次日凌晨三时牺牲,终年38岁。部队授于革命烈士称号,遗体葬安康烈士陵园。
    刘子仁(1884~1950)
    原名刘治熬,安康县人,1920年购回一套石印机,开设安康同信石印局,是安康第一家石印馆。刘为安康武林名人,幼拜师西关邹隆岱门下,后又去外地访名师学艺,精于内功,尤擅纵术(轻功),传徒较多。著有《九死一生记》、《海底》、 《训练宝鉴》等。
    朱紫贵(1886~1952)
    安康新城人,著名花工。是“朱丹池花园”第三代传人。他身材不高,体力不济,且染有吸食鸦片的恶习,培植花木却有一技之长。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避难西安期间,曾传旨祝寿,地方官吏搜罗花木盆景表示忠心,“朱丹池花园”亦遭劫难。朱紫贵承父业,收拾残局,遍访名师,刻苦学习花木盆景知识,熟练嫁接技巧,并抱孱弱之躯,翻山越岭搜集花桩,嫁接盆景珍品。积数年努力,“朱丹池花园”重趋繁荣,各种盆景雅趣隽永,花卉品种多样,四季更迭,色香不衰。朱紫贵联络船户,将花木盆景远销武汉。抗日战争期间,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上校,曾慕名来访“朱丹池花园”,以花会友,互赠奇花异卉。朱紫贵由此引进铁线莲、蔓子茉莉、金线吊玉蝶等,赠之以叶上珠,重瓣腊梅、怪柳等。
    李振滋(1894~1959)
    本名李廷戈,安康县人。民国年间安康著名律师。1931年在西安开律师事务所,悬牌开业十年之久,回乡后仍操此业。1949年积极支持鲁秦侠率部起义,建国后任窭康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等职。
    聂允文
    祖籍江西清江县樟树镇,民国年间经营“三益履”,是安康著名药材商。在镇坪拥有种药佃农四十多家,药山占地方园数十里。1924年后经营的药材曾远销香港、缅甸。1928年为其全盛时期,拥有活动资金20万银元,雇员十五六人。1932年,三益履渐趋衰落。到1949年仅存雇员三人,资金不过数千。
    杨迺儒(1909~1960)
    字性天,安康县人。1936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最高法院书记官。次年,国民党进行国大代表选举,杨迺儒得陕西省政府第五区督察专员魏席儒支持,被选为“国大”代表。1946年国民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杨迺儒出席并参与制定《宪法》。在本县曾任南井小学(今培新小学)校长、兴安日报社长。后经于右任举荐,以社会贤达身份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任期满后改为专职委员。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60年在台湾病逝。
    张紫樵(1878~1957)
    字孝慈,安康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信奉佛教。幼入私塾,饱读诗书。清末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东渡日本求学,1907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受民主思潮的影响,加入同盟会。陈树藩在陕西执政时,曾出任督军府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后回归故里,历任安康县财务主任、安康县参议会参议长、“勘乱建国”委员会主任、安康县志局总编辑等职,并加入国民党。在地方从政多年,在消弥战乱,旱灾救赈,火灾善后,调和安康回汉矛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诸方面,建树颇多。1937~1940年间曾与董铭竹合作编纂《感应宝箓》(8卷)石印成书。与董铭竹、荆忍谦合修《续安康县志》。工书法、系馆阁体,兼习篆体。因其道德学问而成地方名士。1949年11月27 日鲁秦侠率安康自卫团起义,张紫樵积极支持,并在国民党县政府会议上表示一定要走和平起义道路。会后即热情欢迎解放军入城。建国后任安康地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康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郝栋臣(1882~1957)
    号悟真,又称完白山人,原籍安徽省阜阳县。曾在冯玉祥部第一军第七师任骑兵团团长,1932年携妻随军驻安康。因厌军阀混战,去戎为民,定居安康。其妻早亡,爱女夭折,收养一义子为嗣,留于祖父母膝下,再度只身来安,寄寓南马道、道院巷、当铺巷等处,资墨宝以养生。郝悟真喜小饮,以素食佐酒为足;常挥毫,乐此不倦。居僻巷陋室,结交者不乏地方学者名流。为人耿直,敢于褒贬社会,指陈得失。敦厚诚朴,谦虚为人,故索其手书墨宝者甚多。遇后学求教,必倾其所知,让来者如愿。书法擅长楷书,宗颜鲁公,醉心于《东方朔画赞碑》、《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等碑帖,得其精奥,融会变通,又自具法度。结体严谨中见疏朗,端正而不拘窘,宽博而不松散。笔法圆中求方,含而不露、平正遒劲、不顿不折、蓄势暗转、藏头护尾。其巨字榜书、拙朴浑厚,气势宏大、无臃肿肥笨之感。作书时用马毫,必先导气静坐,然后凝神执笔,气沉丹田,运气于腕,心不外驰,形神合一,痛快淋漓,一挥而就。他书德高尚,不追名逐利,不搪塞了事。应人求书,或中堂楹联、立轴屏条、横披册页、乃至扇面,从不苟且,写毕后,悬之琢磨,品味再三,自觉满意,方才送出。30年代名噪书坛,安康街市店铺,字号的牌匾多出郝手。晚年书作有“安康电影院”五字,浑厚质朴,凝重雄健。
    宋云石(1889~1958)
    又名瑞麟,安康人。1929年自筹经费,兴办安康私立慈惠小学,自任董事长。还开办安康第一家照相馆,号“是吾轩”。他酷好文物古玩,多方搜购保存。建国后,将1930年到1941年集得的秦砖、汉瓦100余块,列国泥封一百多粒,古人书画100余件,各种古籍珍本160余套(册)共四大木箱,精心包装和装裱,于1953年全部献给人民政府。
    凌成佑(1892~1963)
    乳名友娃子,艺名凌安福,安康县人。父亲为钟表修理匠,家境贫寒,勉力供其读私塾三年半,十六岁入安康“范驴子”戏班,拜名艺人刘福林为师,专学汉调二簧正旦行当,未满师即登台演出。辛亥革命后,西乡魁泰班在紫阳演出,凌成佑随师前往,并在四川广元、保宁一带演出,有缘拜识旦行名伶康双全、何三娃,执弟子礼,受益匪浅,学得《三娘教子》、《三官堂》、《落花园》、《回娘屋》等重头戏。凌成佑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久演不衰,饮誉安康、平利和湖北竹溪、房县一带。民国初年,由于战乱、灾荒,民不聊生,汉剧班社大都走散。1919年,凌成佑邀集流散艺人,变卖首饰,四方借贷,凑钱购置戏箱,取“大家同心、黄土成金、事业必成”之意,组建同心社。在鲁班庙(国民戏场)售票演出。建社五年,各路艺人纷纷归附,名流荟萃,阵容整齐,1924年前后为最盛时期。凌成佑管理班社有方,班规宽严得体,对艺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按劳分帐,赏罚严明,前后进出数百人次,上演剧目三百余本(折)。还演“提纲连台本戏”,将读过的传奇小说,热蒸现卖,早上说戏,晚上演出,演员抓住大概情节临场作戏。《慈云太子逃国》、《粉妆楼》等连台多日,上座不衰。凌成佑破陈规,收钟玉凤、郭玉莲为徒,开安康汉剧坤伶之先风。对艺术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即使观众寥寥无几,也不许草草了事,戏罢坚持送客出园,亲致谢意。班社常赴庙会,串乡演出,使汉剧艺术广为传播。经数十年惨淡经营,将汉剧植根于本乡本土。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京剧、越调、话剧、秦腔、高台曲陆续涌入,安康戏曲艺坛争妍,凌成佑率众奋力支撑。他历经军阀混战、地方兵变、日机轰炸、经济萧条的艰难岁月,虽艺途坎坷,于夹缝中求生存,维持同心社三十二年之久。至1950年与西关自乐社合并成立人民剧院。1959年退休后,口述录存传统剧数十本,部分刊印发行,还绘制汉剧脸谱和提供剧种沿革及艺人、班社活动情况,为研究汉剧艺术留下珍贵资料,是继承和发展安康汉剧事业的一代传人。
    沈明杰(1925~1965)
    安康县人,家住城关下河街,渔民出身,中国芙产党党员。建国后担任安康县渔业社主任和东城办事处治安主任。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湖北郧阳地区一反革命分子潜逃安康,此人杀害农会会员多人,民愤极大。群众报告该犯在汉江渡口露面,沈明杰即带三名群众前去盘问,经辨认无疑后即扭送归案。同年11月,一反革命分子密藏炸药图谋不轨,沈明杰以自己要炸鱼为由诱买,弄清真情,获得证据,即协助公安机关及时将罪犯捕办。1952年8月,汉江河水猛涨,一渡船载20余人过江,被浪颠翻,乘客落水。沈明杰正在江面打鱼,立即抢救,打捞乘客13人。1954年3月,本县航管局李进元、杨明杰等三名干部搭木船上岚河,行至吉河口,翻船落水,沈明杰及时赶到,救出四人,并打捞李、杨三人的文件包、行李包,物还原主,谢绝报酬。同年9月,又与其弟履波踏浪,打捞被洪水冲走的秦岭伐木场的木料25根,并动员附近群众如数上交打捞的国家木材。1960年,紫阳县银行运款木船来安康途中触礁,六口箱子中的巨款沉没江底。沈明杰动员本社渔民船只赶到现场,亲自下水指挥,将现金全部打捞上岸,且谢绝二百元酬金。沈明杰担任治安保卫工作尽职尽责,十几年间五次解救翻船事故,搭救落水者160余人。逢重大节日和汉江汛期,晚上坚持巡逻检查,常通宵达旦。先后八次被评为城关镇和本县治安模范,被誉为“全县治保人员的一面红旗”。1956年2月出席陕西省首届人民警察及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荣获本省“一级模范”称号。同年4月,出席全国首届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获“一等功臣”称号。1959年5月作为安康地区公安保卫战线的代表,出席全国公安、检察、司法先进工作者大会。1965年5月2日上午,沈明杰在汉江捕鱼时船翻遇难,终年40岁。
    罗占山(1917~1965)
    原名罗发文,安康县建民乡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三岁丧父,寄养舅家。十六岁时当脚夫,奔走于镇安、汉阴一带,受到过境红军的宣传,约张信成、查正若等人,投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历任班长、一二九师新一旅侦察队长、一野六纵队十七旅保卫科长、四十八团政治部主任、鄂豫陕区游击队总指挥等职。作战勇敢、工作热情,吃苦耐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建国后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常深入穷乡僻壤调查研究,体察人民疾苦,历任省荣军院政委、省委巡视员、安康县委副书记、安康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翁同翔(1902~1966)
    安康县城关镇人,回族。幼年家贫,无资求学,以沿街叫卖为生。少时拜师习武于来金生门下,时时不忘练功,叫卖至无人处便弯腰拔筋,高喊一声“油果!”便是一个起脚单响。由于老师指点,进步很快,学会十八罗汉功、心意拳、四把拳、六合掌、练九捶、燕青刀、虎头双钩、锁子石等数十种拳术套路,特别是软器械流星锤功夫甚高,能以流星击物,喉断竹筷。民国年间赶东药王殿庙会,赴会摆场子冒犯军警,引起冲突,他一根鞭杆惊退十几名士兵。为了武术的进步,民国三十年只身沿江而下,赴旬阳、 白河、郧阳、武当等地以武会友,交流技艺,博采众长。回乡后收回汉门徒数以百计,一时间安康城内练武健身成风。对于外来江湖朋友卖艺,他极力捧场,不存门户之见,辞别时以资相赠。以武德、武艺兼优而名噪武术界。1959年,其流星锤套路曾被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录制成新闻简报在全国播放,获全国武术、摔跤赛武术比赛二等奖。50年代向省武术队培养输送了四名运动员;其武术传人长女翁积秀,在60年代初曾随代表团出国表演。翁同翔虽为武林高手,却从不以武逞强。一次路过城关小什字口,一李姓汉民屠夫砍肉,一块猪骨头飞入翁同翔的脖颈,吓得李屠夫跪地求饶,翁同翔说:“你非有意,何必如此。”扶起好言劝慰。对于事关苠族尊严,纵有杀身之祸,也敢斗胆抗上。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兴安日报》刊登《黑姑娘》一文,有侮辱回民的字句,翁同翔和锁兰如等到报社明理,回民出于义愤砸毁了报馆,翁为此被捕,关押两月,经地方绅士张紫樵等人斡旋,回民联名具保,始得出狱。建国后,在安康城关镇中医院任骨科医师,选为安康县一至六届人民代表,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一九五七年国庆节,以少数民族代表进京观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惨遭迫害,于1966年含冤而死,时年64岁,1980年平反昭雪。
    董敬英(1918~1970)
    河北省元氏县人。1949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调来安康,曾任安康专区水利工作队队长、工程师和水利局副局长等职,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安康县指导、主持并直接参加城区防洪河堤、恒惠渠、八一水库的勘测、设计与施工,是安康县最大的两个水利灌溉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为地方水利事业做出显著贡献。1970年4月8日,在八一水库东干渠红土岭倒虹施工现场,亲自进入倒虹竖井32米下弯处检查混凝土施工质量,因滑车钢丝绳脱卡,以身殉职,终年52岁。
    王忠定(1948~1971)
    安康县洪山乡人。少年时代就读于流水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任本村民兵连副连长。1970年参加襄渝铁路修建,打猫洞掌钢杆,排除哑炮,苦活、险活总是抢着干。他担任材料员,主动送器材到工地,下工勤收捡,为了高效低耗地使用炸药,亲自装药放炮,摸索用药最佳比例。休息时间帮助别人修理工具,或下伙房担水洗菜。1971年5月15日凌晨,王忠定带本排民兵进入岚河隧道施工,因距作业面30多米深处的汽油桶意外着火,隧道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正在距作业面20多米处检查道轨的王忠定,立即奔向出事地点,由于风枪鸣吼淹没他的喊声,民兵们竟没觉察。他冲上去关闭两台风枪,指挥民兵撤离脱险,但王忠定被浓烟、烈火堵在洞内,光荣牺牲。中共二一○七工程陕西省民兵第一师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陕西省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
    雷云祺(1909~1970)
    名世英,号益三,祖籍湖北武昌,早年迁居安康。1929年冬毕业于兴安联中,同年在白河县参加陕鄂边防军,后编为杨虎城所属讨逆军第27路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参加过“双十二”事变。1941年春被胡宗南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囚禁三年。保释出狱后回安康经营果园,从事农业生产。1946年出任自卫营长。1948年安康自卫团成立,充任副团长。他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国民党的腐败,存投诚起义之心。1949年夏,中共西北局城工部派杨实越敌占区来安康策反,雷云祺热情接待,通过白子星建立秘密联系,与自卫团团长鲁秦侠商议,选派亲信与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五师保持密切联系,建立交通线。杨实、江庸、朱曼青、王国、五十五师参谋,由雷云祺借巡查前线之名,接应进入安康,开展策反活动。其间,雷云祺及时向解放军传递情报。1949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全面溃退,雷云祺协助鲁秦侠带领自卫团起义,全力维持地方治安。11月27日安康解放后,即配合大军追歼残敌,率部驻恒口维持治安,筹办给养。历任人民解放军五十五师一六五团副团长,陕西军区农业指导股股长,安康专署建设科科长、农林局长、第五办公室主任、安康县副县长、政协剽主席、陕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强加“反共老手”、“武斗黑手”、“破坏三支两军”等罪名,被捕入狱,1970年9月21日错处死刑。1979年平反昭雪。
    马子实(1899~1970)
    安康县人,回族、阿訇。七岁入寺诵经,九岁入私塾读书三年,十六岁赴外地求学,先后在宁夏固原、甘肃平凉、河州等地学习阿拉伯文,攻读《古兰经》,兼习波斯文字。二十岁后历任汉中、岚皋、安康等地清真寺教长,同时行医济世。在兴文寺教阿文,受教学生百余,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海南岛等地。1938年兼授西北安小阿文课。建国后在兴文寺掌教。1953年选为全国回民文化促进协会委员和县政府委员。1959年在东城联诊所当医生,1960年选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他作事拘谨,严守伊斯兰教义。1951年,在群众中开展反帝爱国与和平签名运动,他守着“不拜偶像不留影”的教义,集体照像时躲于人后。1953年成立新胜街回民自治政府,回民群众要求看电影,他认为有违教义,坚决反对。后经多次出外参观开阔眼界,看得惯男女握手,也愿和妇女代表同桌就餐,甚至兴趣盎然地在沈阳参加文艺晚会。一生为人耿直,心地善良,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长。
    张元昆(1885~1972)
    名世玉,字元昆,安康县张滩人,出身贫寒。自兴安中学堂肄业后考入清将弁军事学校。在西安加入同盟会,在张凤翙部任团副、督军部参谋、军需主任等职。1921年解甲归田,守住两亩地、三间草房的祖业,在家教书、务农、行医。他自幼好学,经军政、知农业、懂医道、通日语。见家乡生产落后,人民贫困,便尽其才智为民谋农业之利。时张滩仅种植三花棉,一株十余桃,一桃三瓣,亩产皮棉不过十余斤。张元昆于教学之余精心研究植棉技术,利用当年从戎在外建立的联系和所获得的经验,从西安、南京等地函购美国斯字棉、德心棉等优良品种,并改进整地、施肥、选种、播种、密植、防虫、整枝、打卡、捡棉等一系列耕作技术,积年努力,育出适宜在本地推广的良种棉,亩产皮棉高达百斤,将良种无偿支援东区种棉户,用少送一点,多送几户,串户介绍等办法扩大推广,为种棉户提供籽种,获“植棉能手”称号。他还致力于小麦籽种的更新换代。1937年引进美、英等国十余种良种麦,开辟小区种植,红花麦、无芒麦、蓝麦等种植成功,得到推广,因其德高望重,为民国政府举为县参议员。1949年牛蹄岭战役中,曾为解放军当向导。安康解放后,1950年即被选为县劳动模范。1951年被选为地区和省的劳动模范,获“植棉模范”的称号,连续担任安康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2年含冤去世。
    李荣堂(1913~1973)
    安康县人,出身道情皮影戏世家,十二岁投身戏班,二十岁领班演出,活跃于安康城乡及紫阳、岚皋、汉阴三县。他艺龄长达48年,传徒3人,皆擅长“拦门”主演。注重剧本的搜集和收藏,所藏之珍本,有标明清嘉庆二十二年汉阴胡文魁手抄的《望夫云》,有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手抄本《赵王村》、《战漳河》等。建国后先后捐献皮影戏剧本近40部。
    锁兰如(1902~1978)
    又名锁德馨,回族,安康县人,性格开朗,刚直不阿。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某师长要号住他家后院上房,锁兰如断然拒绝,被捆绑吊打,宁折不曲。后经专署派人调解了结。1945年《兴安日报》刊登《黑姑娘》一文,有侮辱回民的字句,锁兰如和翁同翔等人到报社明理,回民愤然砸毁《兴安日报》社,事发后被捕入狱,经省内外回民与社会贤达联合营救保释出狱。建国后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鲁秦侠(1898~1979)
    安康县大同乡人,毕业于高级中学和陕西陆军讲武堂。在陈树藩部任排、连、营、团长,1930年4月受陕鄂边防军总司令张丹屏之令,任指挥,联络民团围安康城三月不克。后在张鸿远部任支队长、陕西警备二旅六团团长等职。1935年,在洋县曾同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徐海东部作战,几乎被俘。1936年12月回家省亲,适值西安事变爆发,因与杨虎城有联系,被派驻安康的中央军肖之楚拘押三月,事变后获释。1937年“七·七”事变后,应友人李益亭之约,赴晋南组织“抗日游击队”,参加中条山战役,脚负伤回乡治疗留家。1942年12月至1946年出任安康千工堰水利会长。1943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县党部执行委员,参加“勘乱”小组。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安康专员李静谟欲掌握地方武装,巩固国民党政权,委任鲁秦侠为保安副司令,安康自卫副总队长和自卫团长。鲁秦侠以“乡官带乡兵,乡兵拿乡枪,官不离乡、兵不离枪”为条件就任。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鲁秦侠深感国民党统治日落西山,特别是7月牛蹄岭战斗后,负责城防的六十九军军长以自卫团充当炮灰,更使鲁秦侠萌生弃暗投明之心。此时,中共陕南区委派肖风回安康策反,鲁秦侠看到光明,积极响应。同年9月,鲁秦侠就任安康县县长。11月派人向驻平利的解放军报告,请求解放军秘密派干部来安具体协商起义。11月24日,国民党第98军撤退,自卫团以执行调防为名,按解放军的意图,镇压企图抢劫破坏的散兵游勇和扰乱分子,维护城市秩序,于11月27日率领自卫团宣布起义,组织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所属官兵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五师一六五团,被任命为安康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50年在西安经韩兆鹗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省政协委员。1950年3月至1952年6月在关中和陕南南郑县参加土地改革,1952年8月调泾惠渠管理局任副局长,1979年去世。
    牛锡珍(1901~1980)
    女,湖北武昌人,出身于手工业家庭,全家信奉基督教。1928年,牛锡珍毕业于教会办的普爱医院附属护士学校,调去云南昆明滇惠医院任护士长。1933年返汉口协和医院,专修妇产科。1934年受聘于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教会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兼私立助产学校教师。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动荡,欲乘机摆脱教会束缚,走独立的生活道路,便带领学生熊志清、丁淑德溯江而上,来安康办博爱保产医院,后更名普泽保产医院。产院大门书写楹联“解除妇女生产之痛苦,保护婴儿出腹之安全”,横联是:“普济众生”。她有言必行,从医急产妇所急,夏不畏暑,冬不避寒,无论昼夜,随叫随到,仅收2元法币出诊费,家境困难的还可以不收或少收。建国后,先后在安康妇幼保健站、东城妇幼保健站和城关镇医院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残酷迫害,1977年平反昭雪,1980年病逝。牛锡珍从事妇幼保健工作43年,不少家庭两代乃至祖孙三代,都得到她的好处。她是安康新法接生的发轫者之一,一生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服务于安康妇幼保健事业,以工作为乐趣,以奉献为荣耀,摩顶放踵,终身不婚。
    田志学(1909~1981)
    河南省安阳县人,1958年任安康县农林水牧局水利股长,先后参与八一水库,恒惠渠改线,许家河水库坝体加固及干支渠配套,越惠渠、牛岔湾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指导。1966年首先提出“浆砌片石圆形水塔闸阀放水”方案,取代了很难控制的“吊球放水”,是水利建设方面一项建树。
    雷宝华(1893~1981)
    号孝实,安康县人。民国初,随兄宝芸去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土木工程和采矿冶金,获博士学位。曾任辽宁锦州北票煤矿公司总工程师,1928年受公司委托赴德国鲁尔工业区及法、英、美诸国之工业城市考察。回国后就聘于母校北洋大学,任教务长,兼土木、采矿两学科教授。1933年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委员。1934年5月任建设厅厅长。在职五年余,完成西安城市街道拓宽及水电供应设施,主持修建川陕、西荆、西兰、汉白四条公路,陕西公路交通面貌一新。他设计胶皮轮马拉大车,以人力车取代铁轮木轮,至今关中仍称为“雷公车”。鉴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聘请法国林业专家芬次尔博士来陕主持林业工作。1939年调任西康省西昌国立工艺技术专门学校教授。1943年7月至1947年1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技正、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1948年去台,受聘于台湾糖业公司,1981年1月病故,终年88岁。
    刘 华(1917~1982)
    本名刘经安,又名刘雪亚,安康县白鱼乡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考入兴安师范。1938年3月,经王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陕东南工委组织部长、中共安康地委组织部长。1939年春,在汉阴县被捕,关押三月,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派往紫阳县芭蕉小学任教。刘华取得校长张晓棂的信任,担任教务主任,在学生中成立学生会、民先队,各年级办有《晨曦》、《前进》、《小钢枪》等壁报,团结争取教职员工中的进步力量,发展党的组织。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旬阳县工委书记罗长勤也于1940年来芭蕉口小学任教。当年,组织师生去高桥、高滩、毛坝关春游,通过标语、漫画、墙报、讲演、歌咏、演戏等方式,沿途宣传抗日。针对校董姜东周挪用建校经费,组织学生请愿,教师罢教,学生罢课。这次斗争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40年5月13日,安康督察专员杭毅指令县长陈伟器带兵到芭蕉口捕人。刘华与刘文彬闻讯立即转移,历尽艰险,7月才辗转到省委。次年1月刘华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在民族学院工作,抗战胜利后调绥远,1946年调鄂豫陕参加解放战争。建国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任旬阳县长,省供销社副主任。“文革”动乱期间遭到迫害,1973~1974年被下放到杨梧“干校”劳动。恢复工作后,曾于1978年7月和1981年10月,随陕西省代表团赴香港、日本参观考察,为本省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搞活经济,做出贡献。因积劳成疾,于1982年10月病逝,终年64岁。
    罗扬实(1920~1982.10.1)
    安康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市委宣传部长、甘肃工委特派员、皋榆工委书记。兰州解放,任中共兰州市委组织部长。1950年到马列学院学习。1952年以后,任中央高级党校教务处处长。1974年后任中共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82年10月逝世,小传载入1983年《中国百科年鉴》。
    刘聘卿(1899~1982)
    原名刘珍,字聘卿,河北省定县人。1918~1925年,在沈阳高等师范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研究科学习,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齐齐哈尔、宣化、彰德、太原等地中等师范和普通中学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去晋北一所中学担任教师兼训育员,雁门关失守后到西安。1938年初,在国立陕西中学登记,是年3月19日参加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第一队,4月初到达安康,参加编辑组工作,与刘宏业合编《抗战故事》一书,由安康四明书店出版。服务团改为分团制后,刘聘卿任分团第一大队队长,管理服务团下属的新城小学、慈幼小学、三渡小学。1941年到省立安康中学兼课,后担任教务主任。解放后任安康中学校长,1957~1963年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和安康大学任教,1963年冬调回安康中学任副校长。曾被选为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安康县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安康地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刘聘卿教坛生涯历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他严以治学、博学多识,尤善教大代数,执教认真,语言简明,切中肯綮。在安康四十多年来,为人民教育事业,辛勤一生,常以“业精于勤荒于嬉”勉励学生。他待人诚挚,肝胆相照,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始终不屈,生活俭朴,堪为师表。
    刘家贤(1926~1983)
    女,安康县洪山乡人,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康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妇联含委员、安康县妇联会委员,是安康县著名的养蚕能手。1955年洪山乡成立养蚕示范小组,刘家贤任组长。以身作则,勤勤恳恳,钻研养蚕技术,单产总产逐年提高。1958年创春蚕张产61.7公斤的全国记录,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省和全国妇联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参加过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和全国妇联的奖励。1959年10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观礼。刘家贤珍惜党和人民给她的荣誉,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献给养蚕事业,热心传授养蚕技术,经常抱病工作,乃至昏倒在蚕室。在她的影响下,洪山乡成为全县有名的蚕桑之乡。“文化大革命”中,洪山乡一度刮起“割资本主义尾巴”大砍桑树的歪风,刘家贤挺身抵制,坚持发展植桑养蚕事业。由于出身剥削阶级家庭,一度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下半年才恢复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防治蚕病、科学养蚕的经验;改木炭加温为石炭加温,并用石炭余热除硫,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胆进行室外养蚕的试验,推广经济养蚕法,受聘为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83年逝世,终年57岁。
    翁同英(1945~1983)
    女,回族,安康县城关镇人。1976年加入中国哭产党,任城关镇东城党支部书记、南正街居委会主任。1983年7月31日,安康城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翁同英奔走于东正街、西正街、丁字街,动员组织群众撤离,喊哑嗓子,忘记饥饿与疲劳。下午5时,南正街进水,她和街道文书马吉尧一道,把双目失明的马兆真和七旬老太婆来吉贵扶上车,转移到安全地方,接着又送走另三位老人。她带领街道干部奋力抢险,扶老携幼,使南正街200余户,600多人安全撤离。翁同英到城堤决口前几分钟,才和母亲、丈夫登上木排。8时左右,东堤决口,木排在汪洋大水中沉浮,十分危险,见青年杨会玉的木排被水冲毁,她和丈夫奋不顾身地把落水者扶上大树。但巨浪却颠翻她乘坐的木排,全家落水,翁同英和母亲、丈夫同时遇难。后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
    邓振德(1905~1983)
    字慎修,安康县毛坪人。少时就读于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辍学。私塾先生感其勤奋,家藏书籍供其尽读。二十九岁时,母亲和两个孩子于10日内先后病故,悲痛万分,更哀乡亲缺医少药,老不能寿,幼多夭折,遂矢志以医术济世为己任。承李雁南、杨和轩几位老先生指导,悉心研读医药经典和《孙子兵法》,常言“用药如用兵”,溶医理、药理、病理、事理于一炉。尤擅长治疗伤寒、小儿及妇科疾病。处方用药胆大心细,多有创见。如某患者咽喉及口腔麻木僵直,舌伸出不能收。处方宜用“三生饮”(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三味组成),此药方有毒,稍有疏忽,会致死人命,为一般医生不敢取。邓振德辩证旋治,竟立见功效。还擅长针灸,用此医术救活惊风窒息儿童不少。紫阳杨某三岁时服错药致哑,年已二十八岁,他针刺患者风池穴,越规定深度,使患者恢复语言功能。他注重医疗实践,善于总结经验,集《肘后验方》2辑,1956年在恒口医院任中医,年过七旬,不思引退,寝室施诊,患者盈门。七十有九,还策杖出诊。曾任安康县一届人大特邀代表,二届、六届、八届人大代表,县政协六届委员,并担任省中医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逝世时其灵堂挽联:“慎哉斯人,苦心孤诣励后辈;修洁其身,精益善道济万民。”
    王焕然(1924~1983)
    又名成仁,原籍西乡县,出身于医药世家。1944年毕业于省立西乡师范,1946年弃教从医。建国后,多次接受医学专业培训,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均有提高。参加医疗队,先后深入安康、岚皋、紫阳、白河、旬阳等县,进行疾病普查和防病治病。1965年在安康地区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80年被选为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同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曾被选为安康县政协常委。他关于“举办中医职业教育”、“加强中医质量管理”和“成立中医研究所”的提案和建议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王焕然治学严谨,师古训不忘汲取新知,究医理更勤于临床。注重整体思想,慎思辩证术因,推崇仲景之说,善用温病各法,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各病。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治病必先明理,师古更需汲今,临床尤重气血,用药切忌偏执。”主要学术论文有:《综合治疗子宫脱垂29例的初步观察》、《乙型脑炎的中医辩证旋治》、《中风论治》、《养阴清热法在中西医结合治愈一例败血症中的运用》、《祖国医学的医德观》等10篇。1983年7月31日死难于特大洪水。
    冯成秀(1921~1984)
    字子东,号梦东氏,晚年改号为梦龙子,汉族,安康县长岭乡人。幼读私塾,十八岁南游四川,回家后潜心学中医。后被拉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结交一位军医,学得不少西医知识。解放战争中,随军起义,分配某部军医院工作,退伍回乡后仍不改学医志向,发奋攻读医学典籍。借出外学医之际,广交朋友,探究武功健身之术。晚年,曾写《立学集锦》、《太极探奥》两本笔记,十余万字,总结医道和习武的心得体会。还撰写《神病集锦》、《望诊集锦》、《舌诊集锦》、《诊病新法》及未完成的《草泽医学》等医学著作,约二十万言,皆未刊印。冯成秀还是一个文艺战士,表演皮影戏,擅长拦门、报本,对陕南流传的七八个剧种能道出其沿革,会画各种戏剧人物脸谱。1960年前后,参加戏曲遗产发掘组,口述陕南道情剧目百余本,三百余万字。其《通百本》具有较高资料价值。郭沫若为写《蔡文姬》,曾征求蔡琰《胡笳十八拍》全文,冯成秀见报应征,将全文写好寄去,补齐了六拍,且更正了三个错字。郭沫若亲笔复信感谢,并以书相赠。他还新编历史剧《齐二寡妇》、《堕泪碑》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后避难于越河口亲戚家,居洞写戏,夜晚出来活动,经三月,写成《陈平平叛》。对于戏剧写作他驾轻就熟,凭古典传奇小说和《通百本》(一本讲戏剧程式的书)即可当日成戏,搬上舞台。1984年患病辞世,省戏剧界专家颇洵惋惜,有诗悼念:“平生坎坷平生杰,血凝华发报春时,案头犹见《通百本》,江边忍看《堕泪碑》。
    张蕴锐(1910~1987)
    安康县政协第七届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安康县志》特邀编辑。张蕴锐祖籍陕西大荔县,后迁居安康新城。11岁时丧父,半工半读,学业不辍。上联中时加入国民党,后任省立兴安师范附属小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蕴锐与汪更生等人创办《雪耻报》,宣传抗日。1936年以后,先后担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宁陕县党务筹备员、安康县党部书记长兼“中统”安康区调查专员、省监察委员会常委委员。1947年,解放前夕,在安康自卫团起义的过程中做了有益的工作,安康解放后,张蕴锐被确定按起义人员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逮押,1979年得到平反,并担任安康县政协常委。张蕴锐晚年,拥护共产党,关心地方建设,参加经济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981年,提出“不能排除洪水对安康县城威胁的危险性”的建议,安康行署以送阅件批转地县领导参考。1983年特大洪灾后,又撰写了《吸取洪灾教训、建设美好安康》的意见。他为发掘整理地方史料直接提供文字、口碑资料达数十万字,人称“活档案”。1987年因摔伤卧床,在病痛中撰写“原国民党安康县党部组织沿革及活动概况”的史料,病危中勉力为《安康县志》稿写下他一生最后几页文字——“关于文物志、交通邮电志的勘误意见。”在清理遗物时,他床头遗留部分诗词手稿,反映他晚年的思想、情感。有一首反省自己过去的诗:“昔时显达漫须夸,富者天堂穷失家。多少人间罪恶事,尽在青天白日下。”1983年5月,他参加县政协组织的参观考察,归来写道:“难忘鹑衣旧时结,今养群雉乐开怀,温饱皆缘政策好,况复白手起楼台”。1987年4月,获悉旧时友人杨迺儒、姚寄兰、王明善、董之勤等在台湾亡故,赋绝句《悼去台诸亡友》:“劳燕分飞四十春,可怜咫尺断音尘。招魂不返空惆怅,还念他乡未归人。”向往祖国统一大业。
    谢树英(1900~1988)
    号济生,安康县流水店人。其父谢恩绶,是清末地方名士,见国力日衰,督子女力研科学、发展实业,谋求救国之道。谢树英秉承父教,早年就读于北兆一中,在高等法文专修馆毕业,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1920年11月,由华法教育会派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赴法船上结识周恩来,对周的忧国忧民、矢志变革中国现状的赤胆忠心,感佩不已。1921年,从巴黎转学德国柏林工大采矿科,周恩来也于1922年由巴黎到德国柏林,二人再次晤面,并和廖焕星、孙炳文、邢之桢、刘星、朱德等同志过从甚密,曾参与留德学生会活动。1925年回国参加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电召,任总政治部专员,后又派赴福州作文教工作。1928~1935年,筹办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武功西北农专。1936年春,由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派赴德国考察工业。1937年,由资源委员会派赴欧洲考察燃料工业,并在德克劳斯塔尔矿冶学院研究煤的综合利用,发表《费雪及脱布史合成燃料之研究》、《欧洲各国人造液体燃料概况与我国应设厂之途径》。1937~1945年,历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川康铜锌铝矿务局局长兼地质勘探总队长、山西大同煤矿主任等职。其间,他南渡金沙江至云南、北至陕边、西达康定,领导和组织了四个勘探队,一面勘探,一面开采,解决了抗日战争急需的铜、铝、锌矿,撰写《西康之铜、铝、锌资源》和《战后开发我国铜、铝、锌之计划》两篇论文。1942年,谢树英曾去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拜会周恩来,周恩来亲热地称他“老朋友”,畅叙别后经历,倾听了他在川康边区开发矿藏的情况,并向他介绍当时的抗日战争及国内外形势。1946年后,任东北抚顺矿务局局长及资源委员会办事处处长,努力使惨遭日寇破坼的抚顺煤矿恢复了生产,并能综合生产铜、弹簧钢、柴油、汽油和氮肥。1948年出任资源委员会平津办事处处长,在1949年平津解放时,他团结所属人员,顺利完成接管任务。同年就任重工业部矿业研究所所长,并筹建综合工业试验所,主持湖南锑业出锉岩、湖南水口山铝锌矿废沙浮选、四川彭县铜矿浮选等五项试验和一项专题研究。1950年,向燃料部部长陈郁介绍各国燃料工业情况,并提交多年积累的有关煤炼油的全部资料。1951年主持钢铁理化检验研究班,统一全国钢铁厂理化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1953年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应聘为地质勘探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前身)委员,撰写《白云鄂博含稀土磁铁矿矿石的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的文章。谢树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直到八十高龄,还伏案校阅了《德汉矿业大词典》和《煤炭综合利用》两部书。他教子严格,其子女在各个不同岗位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1988年8月2日,于北京病逝。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