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安康历史
+

洵阳县古今名人及革命烈士

2014-12-22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洵阳县志    阅读:13174

郭继宗
    洵阳县红岩关(今赤岩)人,明洪武初年(1368)率兵守红岩关,抵御红巾军,明廷以为“有开造功”,授南京镇南卫百户职。成化年间改任金州守御千户,子孙世代袭职。
    蒋
    字克明,山东邱县(今河北省丘县)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官行人,继改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谪四川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知事。弘治元年(1488)迁长州(位于今江苏省)知县,第二年调任洵阳县知县。上任之初,县内各业凋敝,百废待兴。蒋昺勤于修葺,扩大仓储,兴学设教,爱民礼士,在县西二里创建养济院,收养孤贫。离任后,县人感其恩德,立望侯石于学宫前。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
    张凤翔
    (1475—1505),字光世,号伎陵子,明代洵阳县洵阳里义沟人。祖父张勉,山东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明正统年间任洵阳知县,勤政爱民,离任之日,百姓泣拥马首挽留,遂安家于洵阳。父张杰,贡生,直隶大宁卫经历。凤翔自幼患眼疾,白昼短视,暗处则反明(俗谓“羞光眼”),故书房窗户白天必用物遮障。他用左手写字,惯于横书,才思敏捷,落笔成章,时人誉为王勃、王延寿再世。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弘治十二年(1499)考进士,中第二甲第二十三名,与明代著名文学家“前七子”之一李梦阳同榜,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凤翔抵京上任后,深得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器重。王公大人、翰卿墨客慕其诗名,竞相前往凤翔寓所,以求识面,门无虚日。凤翔“驰骋骚赋,落笔千万言,奇字澜错,绮文辉变”,名噪京师。是时名声已居同为户部主事的李梦阳之上,但仍以兄事梦阳,二人相敬如初。不久,患黄疸病,面、目、身俱黄,即向有司告假,移居北京西山养病,“沐卧岩崦中”,消极待亡。李梦阳闻讯,特赋诗相赠。诗云:“石髓遇不识,黄精春始花。洞中日月秘,强食胜丹砂”。凤翔读诗后,深受启发,即搬回城内治疗,但因耽延时日,已不可救药。临终前,“端坐索纸笔,扫诗一十八章,投笔而逝”,年仅30岁。李梦阳悲痛至极,作《哀凤》一诗悼之,其诗云:“凤之来兮,尔胡为兮,牛有皂兮鸡有栖!凤兮凤兮今何归,伤哉命兮我心悲!”其时,凤翔母逾七旬,子仅七岁,一妻一妾,相号子旅邸,见者无不落泪。李梦阳与同僚王崇文等出资经办丧事,将凤翔归葬于洵阳县留停山(今金洞乡河湾村)。又上书孝宗皇帝,请月给米一石,养凤翔母妻终身,孝宗准行。嘉靖五年(1526)有马考功者,辑凤翔遗文七卷,题名《张伎陵子集》,印行于苏州,现已亡佚。据清代《四库存目》载,《张伎陵子集》前六卷为诗,附赋三篇,后一卷为杂文。
    许中
    明洵阳县蒙恩里大棕溪人。正德九年(1501)乡试中举,十二年(1517)考进士,中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初供职行人司,官行人,继选山东道御史。任内忠于职守,“敢言,不避权要”,以参与著名的“大礼之狱”而闻名于世。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卒,因乏嗣,经朝官公议,皇室宗子朱厚熜于四月即帝位,是为世宗。世宗一即帝位,便与众朝臣在追尊皇考一事上发生争执。因自明开国至于武宗,帝位均为父子相传,至世宗方有兄终而族弟及之这种特殊现象。世宗以孝道计,欲立生父兴献王朱佑杭为皇考,而以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绝大多数朝臣则主张按照汉、宋两朝先例,立孝宗(弘治帝朱祐樘)为皇考。经众大臣据理力争,世宗妥协。嘉靖三年(1524)正月,世宗在张聪、桂萼等唆使下,执意改立生父为皇考,众大臣激烈反对。世宗发怒,连罢数位大臣。吏部尚书乔字上谏,请求罢免张聪、桂萼等人官职,释放以上谏而下狱的翰林院修撰吕楠等人,因遭世宗斥责,乔宇请求去职,御史许中与刘隅上疏,请慰留乔字,世宗推托说:“朕不是不用乔宇,是乔字因病自动要求去职”。至七月间,世宗召见群臣于皇城左顺门,向众臣正式宣布:立生父为皇考,“群臣骇愕”,适值此时,已升任翰林学士的张聪、桂萼又上章诬群臣缔结朋党,顿时群情激怒,纷纷上章反驳,世宗庇护不理。群臣怒而呼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万世瞻仰,在此一举,有不力争者击之!”,于是九卿、翰林、给事、御史、六部和大理寺属官共219人齐跪左顺门,请求世宗收回成命,许中亦随尚书何孟春跪于群臣之中。世宗下谕退下,众臣不听。世宗怒,遣锦衣卫士抓为首8人下狱。众臣失望,放声痛哭。世宗更怒,命人尽录群臣姓名,将198人关进监狱,其余待罪。数日后,对跪谏大臣分别给予杖死、戍边、夺俸、贬职等处罚。许中被贬为亳州(今安徽省亳县)州判,不久迁任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县令,未及赴任,卒于亳州。
    翟子元
    号西坡,洵阳县在城铺(今县城)人,明正德年间取廪生。幼时与许中同席读书,记忆力极强,许中每写成一篇文章,就向翟子元展示,子元读后,即能背诵下来。子元生性放任不羁,作文不落俗套,“姿肆自喜”,未取功名而卒,年仅24岁,其遗作甚多,清康熙年间,翟子元之孙翟世芳辑其遗文,待付梓,毁于火灾。
    沈本泗
    字近桥,洵阳县蜀河里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中举,初任四川广元(今四川广元)知县,继调任四川成都知县,适值“妖人”蔡伯贯作乱,攻陷合州(治今四川省合川县,辖今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县),知州出缺,部议就近推补,吏部以沈本泗治理有方,晋升合州知州。任内“剿平厥乱,屡膺荐牍”,被封为奉直大夫,嘉靖帝所颁制书称曰:“尔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沈本泗,擢颖乡书,筮仕严邑,治理有效,遂绾州符。乃奉益勤,持行弥洁,盖敭于荐牍者屡矣。兹授尔阶奉直大夫,锡之诰命。夫巴蜀避远,而有司之事犹称剧烦,尔三仕兹土,咸有声誉,朕将观尔之才猷而甄序之,勿替厥初,乃有崇陟。钦之哉!”因政绩卓著,不久即迁任河南归德府(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同知。年老归里。万历九年(1581)协洵阳知县南兆创修《洵阳县志》。
    南兆
    山东濮州(治今河南省范县南)人,进士,明万历八年(1580)七月至万历十三年(1585)任洵阳县知县。上任后,见县内各业凋敝,吏治不明,即严明法纪,稽查吏蠹,“期年之内,威惠大行,贤声四著,奖檄交至”。万历九年(1581),与洵阳县人沈本泗撰修《洵阳县志》,是书为洵阳县第一部志书。
    李犹龙
    洵阳县人,明崇祯年间以拔贡官至南京兵部主事。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皇帝自缢后,陪都南京朝臣拥立福王朱由嵩(弘光)即帝位,建立南明。清顺治二年(1645)弘光帝派李犹龙为左梦庚(明宁南侯左良玉之子)部监军,兼任太仆寺少卿。同年七月,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追剿李自成农民军至九江,李犹龙随左梦庚于安徽东流率军投降清朝,被委为安庆巡抚。顺治四年(1647)十月,天津巡抚张忻因镇压天津地区反清斗争不力被削职,命李犹龙继任。李上任后,很快镇压了杨四海、任万金等抗清武装。顺治五年(1648)夏,南明永历皇帝还都肇庆,张天保、张氏等人借明天启皇后名义,联络静海一带友军,在天津发动起义,声势颇大。李犹龙以“招抚”手段瓦解农民军,秘密派人与农民军联系,并亲自前往农民军营地,同农民军首领“会饮”。其做法很快被多疑的清廷察觉,遂于当年十月九日将其革职为民。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列入《贰臣传》。其子李震,清初曾任江南省崇明县(今上海市北)知县。
    李衷灿
    清江南省含山县(今安徽省含山县)人,拔贡出身,顺治十年(1653)至十五年(1658)任洵阳县知县。时值清室定鼎之初,衷灿勤于政事,动员人力修补洵阳县治城墙,以抵御活动频繁的“乡寇”;归并里甲,以利催收粮赋;率兵剪除地方恶霸及散兵游勇,维护治安。重视教育,擅于断案,听讼如流,贤名口碑载道。其后,升任直隶省冀州知州,因家事未赴任,返原籍,补任湖广省荆门州知州,后任河南卫辉府同知,皆有政声。
    钟仪杰
    字德万,号华锋,洵阳县柳村铺(今白柳乡)人。清康熙二年(1663)中陕西乡试第二名,第二年中进士,居三甲第一百一十四名,选任河南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县令。上任之初,正值息县旱灾歉收,仪杰亲自“履亩勘赈,罔有遗漏”。不久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继升文选司郎中。文选司为“声华之场”,许多人都想通过打通文选司关节得到升迁,仪杰不染陋习,公事之余,独居室中,闭门谢客。因为官清廉,不久升任广州府知府。广州为“膏腴之地”,钟仪杰“洁己奉职,不避权要,不营资产”,深得士民拥护。患病临终前,将子孙召集榻前嘱附:“古人云:生无益于人,死当无害于人。我死后,你等不得借机向上官乞怜求助,离府时,也不可带走公家任何东西”。子孙们恪守遗言,丧事从简。有位曾与钟仪杰在吏部共过事的某观察使闻知此事,赞叹道:“钟君生前为官廉洁,故而身后如比贫寒。且不说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单这归途万里所需车船之费,从何而来?”于是,致书僚属,倡议为仪杰捐资。筹款未就,载仪杰遗骨之舟已发,观察使急起直追,方送及钟氏家人。
    李良臣
    字平远,陕西宜川县人。清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余部郝摇旗(郝永忠)等在湖北郧阳西部山区拥立“后明”韩王,扼守湖北房县、竹山一带抗击清军。后与李来亨等部农民军联合,势力日增,出没于川、陕、楚交界山区,其间曾频繁活动于洵阳县南部地区。清军四处设关置寨,连续派重兵“征剿”,农民军“偏攻则易遁,情急则互援”,“窜伏竹房间,出没汉水以南,岁无宁晷”。康熙元年(1662),清廷因洵阳县南七里关(今太山乡七里沟口)“地处万山之中,界连楚省竹(山)、房(房县),山‘贼’窃发”,于此地设七里关营,置守备一员,马步兵三百名,驻扎防御,以明威将军李良臣为守备。康熙二年(1663)八月,清廷以穆里玛为靖西将军,图海为定西将军,率劲旅与川、陕、楚三省绿营分兵三路“征讨”郝、李农民军。李良臣随陕西提督王一正从竹山、房县一带进攻。初与农民军战于房县横水,接着又率兵攻破房县张洛河农民军营地,继设伏于连三坡,杀害农民军百余人,名声大噪。康熙四年(1665),洵阳人钟仪杰特作《建设七里关路碑记》,述其“功德”。
    沈天祥
    字吉人,浙江鄞县(今浙江省鄞县)人。由吏员出任陕西宝鸡县丞,清康熙十九年(1680)任洵阳县知县,署兴安州知州。连续担任洵阳县知县15年之久,其间屡署汉阴、白河等县知县。任内勤政爱民,“凡可以节民财力者,必昼夜殚划”。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吴三桂之子吴世璠遣将攻四川,清政府派重兵前往镇压,洵阳县奉令为官军采买军粮。康熙二十一年(1682),又奉令征调并转运镇安军粮至阳平关,人民深为其累。沈天祥轸念民瘼,向上呈文,以兴安州属六县“地瘠民贫,不能供应”为由,请求减免,获准。洵阳县自清顺治七、八两年因荒题请减轻粮赋后,每年仍要交纳2270多两粮银,山僻民贫,赋银常难以收齐。沈天祥再次向上峰请求减免,户都派使臣亲往洵阳调查,招待上员等项杂费,皆由沈天祥从个人薪俸中开支,薪俸不敷,便不惜借债,以至变卖夫人首饰。经天祥力争,洵阳县全县每年得减赋粮银1700余两。以故至清光绪年间,洵阳人仍“每饭不忘天祥”。后因病卒于洵阳官署。弥留之际,撰文向士民告别,其文“缠绵恺恻,读之凄咽”。葬于县北草坪铺烟墩岭,家属因无归里旅费,留居于洵阳,以农为业。后散居石泉、安康等地。光绪年间,洵阳士绅王梦爵等人捐资立碑,记其功德。
    董诏
    (1743—1820)字驭臣,号朴园,出生于洵阳县城水磨湾。后寄籍安康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其远祖董学诗,山东高唐州(今山东高唐县)人,明弘治年间以举人任洵阳县知县,卒于官署,家属遂家于洵阳。世代读书,至董诏“积学笃行,克光大其家门”,门生中人才辈出,以安康进士谢玉珩、举人张鹏飞最为著名。乾隆四十六年(1781),协洵阳知县邓梦琴修《洵阳县志》,撰分野、沿革、录史三章。乾隆五十年(1785),协邓梦琴纂成《宝鸡县志》。此外,还参与编纂了《商州志》、《兴安府志》、《汉阴厅志》。一生著作颇多,成帙的有《文集》22卷、《诗集》10卷。《说文测议》10卷、《通志堂经解观略》、《参订唐昭陵陪葬墓图》、《正谊堂文稿》和《读志脞说》多卷。其墓在安康县黄洋河口,墓志铭出自邓梦琴之子、署台湾府知事邓传安之手。墓志存安康地区博物馆。志文谓董诏行全德备,为世儒宗学;性善记,为文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四部书如奔腕下;诗近杜陵,文近柳州,皆真力能到,不假摹拟;无书不读,无书不购,购而未得必亟亟手抄。抄书满架,著书盈尺。(详见张沛《安康碑石》卷四董朴园墓志)
    邓梦琴
    字虞挥,江西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洵阳县知县。上任后,正值楚地流民大量涌入洵阳垦荒之际。因土地面积骤增,省檄洵阳县增加赋额。邓梦琴关心民疾,向陕西巡抚呈文解释:“流民开荒,应给减免数年赋粮的好处,不可使其负担太重,转徙他处。”于是,省府不再要求洵阳升赋。乾隆四十六年(1781),邓梦琴与安康董诏及二子邓传安、邓传牧一道,编修《洵阳县志》,志分14卷,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志成后,得到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赞许,亲为作序。序又称邓梦琴以“江右名进士”出宰洵阳,“政教修明,有古循吏风。”邓梦琴重视教育,注意书院,创设义学,延师授徒,常教士人以《小学》、《近思录》、《洛学编》为宗。后任宝鸡知县,官至汉中知府。主持纂修了《宝鸡县志》和《汉中府志》。
    严如煜
    字炳文,号乐园,湖南省淑浦县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优行”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为贡生,学使张姚成称其有“经世才”。嘉庆五年(1800),以“孝廉方正科”参加廷试。当时,川陕湖(湖北)一带白莲教起义军势力正旺,廷试便以平定三省教军及善后事宜为题,让应试者出谋献策。严如煜答卷中所述策略受到嘉庆皇帝称赞。如煜乘机又上《屯田方略十二事》章,深得皇帝赏识。旋被选为知县、指调陕西。同时,朝廷又将他进呈的策略转发川陕湖三省大帅督抚,令其采行。嘉庆六年(1801)二月,就任洵阳知县。洵阳系白莲教起义军纵横驰骋、往来川楚的必经之路,严如煜针对起义军偏于流动作战的弱点,厉行“坚壁清野”,在县境内险要处修筑堡塞,屯积粮草,组织团勇进行守备。还与湖北省郧西县知县孔继干联合训练“三天门十三卡”乡勇,实行军事联防。同年四月,指挥乡勇,在县南裕兴寨捕获白莲教义军“通江蓝号”冉文俦部首领陈朝觐。五月,义军“达州青号”首领徐天德由洵阳渡汉江北上,严如煜率队截击。义军翻船七只,淹死二百余人。六月,与提督杨遇春所统官兵联合,在县西青山寨夹击义军张天伦部一万余人,义军损失惨重。接着,又在蜀河口与由郧西进至洵阳的义军王祥、方孝德部激战,杀害王祥、方孝德等义军首领。嘉庆九年(1804),因功升调汉中知县,继任汉中知府、陕安兵备道等职,官至陕西提刑按察使(正三品)。严如煜擅于治民,在洵三年,常亲往书院为学生授课。下乡时,见到好庄稼,就对其主人进行奖赏,遇荒芜田地,即严厉斥责其主。乡民诉冤于马前,常能三言两语断是非。长于诗文,生平著述颇多。道光二年(1822),编成《三省边防备览》一书,是书14卷,较为系统地记载了清嘉庆、道光年间秦巴山区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情况,为清代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张兴国
    洵阳县大岭铺人。清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军在洵阳开始活动后,张兴国接受义军主张,秘密在大岭铺一带动员群众入白莲教,进行反清活动。其行动不久被大岭寨寨长、同族人张兴顺察知,并以族兄名义,多次劝阻兴国,兴国置之不理。白莲教起义军攻打大岭寨时,张兴国组织人员,准备内应,为张兴顺发觉,报告官府,被斩首示众。
    梁上雏
    号天峰,洵阳县柳村铺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自幼嗜学,手抄经史,后主讲洵阳敷文书院,教学有方,人才济济。平利知县司徒修闻其学名,聘他做二子司徒照、司徒煦家庭教师。因教学有方,司徒修二子后来皆中进士。司徒照升任陕西布政使后,还特意将梁上雏请到署衙居住,议政时常常向梁请教。梁上雏喜交名士,与安康谢玉珩、张鹏飞交往最笃。终年70余岁。
    黄淑真
    女,清洵阳县大棕溪人,父为监生。九岁与弟同入私塾读书,以《孝经》、《女儿经》为教材,受毒甚深。私塾读毕后,长年深居闺阁,反复诵读所学,不与外界接触,长大之后,闻有人上门提亲,即悲痛异常,问其缘故,她说:“弟弟年幼,我不忍心离开父母!”母亲患病熬药侍奉,并向神灵祈祷,愿以自身代母。后来,父母作主,将其许配王姓,执意不从,临近婚期,绝食而亡。
    刘璞
    字连城,洵阳县城人,后迁居闾河铺。父刘正旰,庠生,家贫,不义之财一文不取。性情严厉,嫉恶如仇,里人戚某品行不端,正旰怒而痛打,从此里中不规之人恶行大减。刘璞幼时遭母丧,随父刻苦攻读,事父及继母皆孝,拾柴提水,劳苦备至。清同治初年,投效抚标军营,在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中,因“战功卓著”,升任总兵。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侵占朝鲜,进而侵占中国九连城、安东、威海卫、大连、旅顺、营口等城,京师告急。刘璞从甘肃赶赴奉天(沈阳),晋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备陈守御之策,未被采纳。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青海湟中、河阳回民起义,清军驻甘肃主力俱赴青海镇压,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县)米拉沟回民乘机发动起义,进攻平番(今甘肃永登县),清军急调署凉州镇总兵(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刘璞率镇标新练步队一营驰援。为防回民军渡过黄河,刘璞率军进驻碾伯县窑街,接连三次击退渡河义军,毙义军10余名,缴获渡口筏7只。回民军转而与马营、回那沟等处义军联合,于六月十一日夜渡河,聚众4000余人,将刘璞军四面包围,毙清军54名。刘璞军火药用尽,兵败溃退。十一月,刘璞任清军永昌协副将,时回民起义军围攻河州(治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南),刘璞率军配合各路清军进援,于十八日解河州城围。之后,又与总兵易顺胜带兵进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回民军。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又偕参将朱万荣等带队驰援被回民起义军包围的赵有正(总兵)军。屡有战功,经陕甘总督杨昌浚密奏,以刘璞谋勇兼全,升河州镇总兵、兼凉州镇总兵。刘璞性情豁达喜施,凡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均带头捐赠重金,遇荒年便以自己家资赈济灾民,散赈先后达千余金。征战之余,又蒿目时艰,对甲午战争中中国丧师失地十分痛心,常以“马革裹尸”表示自己愿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后殁于北京邸所,遗体由清廷派员护送,归葬闾河。有《将略要论》一书行世。
    柯和贵
    人称柯道士,应天府(今北京市)城内西四牌楼人,清同治初年偕西蜀管道士至洵阳,住县东白腊河石佛寺。其性慷慨喜施,身材魁伟,宽眉蓄髯,声如洪钟,素娴弓马,武功高强。至洵后,先后主持改建和新修了石佛寺、泰山庙、佑圣宫、南观庙等寺庙,资金皆自筹,不募民间一钱。在柯的影响下,洵阳习武之风盛行。光绪年间,洵阳县连中12名武举,柯的门生就占一半。闲暇时,出寺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直到险远之处方却步。遇道路崎岖,不利商民负重行走,便出资招募石工开凿新路,变险阻为坦途。光绪三年(1877),洵阳发生特大旱灾,饿莩盈途,县令方道南邀请柯道士协助官府办理赈务。柯道士自己出资,让贫民前往灾象较轻的羊山买粮,不取利息。又在各主要集镇设平粜局,以市价的五分之一出售粮食,救济灾民。有的灾民饿死后,家属无力安葬,柯出资做棺木数十具,赠死者家属。柯道士工吐纳(气功)之术,年逾九十,而貌与五旬之人相当。卒年94岁。据石佛寺残碑,知其为正黄旗人。
    刘德全
    湖北省谷城县(今湖北省谷城县)人,进士,光绪十五年(1899)二月任洵阳知县。任内关心民疾,自奉节俭,做饭常以谷壳作薪。重视教育,到任后,见敷文书院经费拮据,就动员县内士绅为书院捐置学地。又把县城东门外官地所收租粮拨给书院,作为廪生生活费用。还拿出俸金为书院捐置学地半亩。从此书院诸生“观摩有资,粥无虑”。光绪二十七年(1901),奉令实行新学,主持将县敷文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捐置有关中外新思潮书籍二十余部。小学堂初设,县内士人以“洋学”斥之,不肯送子弟来学。刘德全请来德高望重的郭炎昌老先生,到县内各地游说,终使士人消除思想顾虑,送子弟前来就读。光绪二十八年(1902),主持纂修《洵阳县志》,是书14卷,史料宏富,体例颇合志法,参加修志人员共达121人,都是洵阳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调任陕西省咸宁县(辖今西安市钟楼以东)知县,再任候补直隶州知州。
    郭炎昌
    (1834--1901),字丁垣,洵阳县熊耳沟人。其祖原籍河南密县,系武职,明季单人匹马,由豫入陕,居洵阳县北熊耳沟,至郭炎昌已传七世。郭氏从迁洵第五世起,始重斯文,书香不绝。炎昌父郭士豪,字杰庵,道光三十年(1850)贡生,肄业关中书院,文名显著,因乡试累荐不遇,归家授徒,成材甚众,著有《文集》、《诗词赋集》多卷,未付梓。炎昌于咸丰三年(1853)入县学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授候补直隶州州判。平生极尊儒学,重五经,严修身,砺人品,坐立必端庄,书字必正楷,故当时县内文人多以悬挂他的书法于中堂为荣。主讲县敷文书院十五年,继设教于甘溪,门生遍洵阳。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各省“改变新章,用崇实学”,洵阳知县刘德全将敷文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开设新课。叵料县内士人思想顽固,斥之为“洋学”,不肯送子弟来学。刘德全闻知郭炎昌德学俱隆,备下四人轿子,抬上郭炎昌,游说四区,四区士子疑虑冰释,纷纷送子弟就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刘德全纂修《洵阳县志》,聘郭为分纂。炎昌终生从教,不染官场,不慕荣利,性恬淡正直。中年以后,笃信佛教,喜用静功。一生著述颇多,曾手纂《郭氏家谱》。
    马文贤
    (1845--1927),洵阳县小棕溪桑元村龙门人。18岁时在湖北宜昌从汪姓医生学医。25岁出师,随师实习两年后返回洵阳家乡,开设“万顺兴”诊所,单独行医。为提高医术,又访交远近名医,共探医理。研读《脉学》、《难经》、《易经》、《内经》等医学古籍。医术渐高,尤擅长治疗温病。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前往湖北老河口“珠万盛”药行购药时,正遇老河口一带“春瘟”流行,死人无数。“珠万盛”药行开设门诊,请他坐堂行医,就诊者络绎不绝,日诊患者多达150余人。马文贤医术高明,每人只给二剂药,药到病除,赞誉四起,人称“马二剂”。当地民众还编了几句顺口溜赞扬他:“瘟疫病,流行急,十病九死惨凄凄。苦求神灵来不及,救难只有马二剂”。民国三年(1914)四月,他离开老河口返家时,在码头送别者近千人,时鞭炮声不绝于耳,许多送行者不忍离别,有的随船而行几十里。马文贤一生共带徒5人,医术俱佳。晚年集几十年治病精方,写成《临床治验》一书,未付梓,“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洵阳棕溪一带民间,至今仍有珍藏马文贤医方者。
    柯进祥
    (1851--1916),洵阳县龙家河桃园村人。少年时因家乡遭灾流落四川,在一家药铺当店员,期年之后,略通医理。光绪元年(1875)归里,开办“永兴祥”药铺,坐堂行医,时遇湖北郧西富翁祝方氏,年已六旬,背生痈疽溃疡,三年屡治不愈,贴出榜文,言能治愈此疾者赏银千两。柯进祥闻信,前往诊视。经诊断,认为祝方翁热毒至深,宜清热解毒,内外兼治,并戒烟辣姜腻。依法施治,半月后溃疡已愈大半。适逢祝方翁一要好同乡桂医官回乡省亲,闻知此事,自荐给祝方翁治病。他误以为祝方翁年事已高,疮疡已久,气血皆虚,宜用温补之法施治。柯进祥不是其方,但为成人之美,脱身而去。祝方翁服桂医官所开人参鹿茸三剂,半月后痈疡加重而亡。祝方翁遗孀方知柯进祥医道精深,特遣仆从,赉厚礼,请柯进祥来府,待为上宾,亲奉送榜文所悬赏银,让其孙祝方朝拜柯为师学医。柯进祥一生诊断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潜心医学,知难而进。对“六淫”致病之说颇有研究。著有《悟寒医案》(手稿),提出“寒湿邪伤人,不仕热者不成病”的观点,主张在治疗上标本兼治,寒热并举。后来,其子柯大尧在此理论基础上,又著《医林解惑》一书,对古医籍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纠其谬误,如对“水肿”症中的“阴水”,“黄疸”症中的“阴黄”,重新作出正确的解释,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王久昌
    (1857--1911),洵阳县白岩河石佛寺人。清末加入青、洪帮,为洵阳青、洪帮首领,人称“江湖大爷”。石佛寺主持柯和贵亡故后,王久昌清理庙产,将稞48石留归本寺,尚余10石开办学校。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洵阳知县吴念章欲提石佛寺稞石入县高等小学堂,王久昌及庙中道士郭庆云以保护庙产为由,邀集四路江湖,办起团练。石佛寺周围100余里内青洪帮徒弟,云起响应,齐集石佛寺,修碉安寨,自造武器,准备对付官军。知县吴念章急忙向兴安知府求援。相传吴念章为引起知府重视,让师爷在报文中夸大其词,称王久昌头大如斗,身长丈二,膀下长翅,行走如飞。九月初八日,兴安府派兵勇140余人进驻洵阳,青洪帮弟兄闻讯四散,王久昌、郭庆云亦逃。知县悬赏捉拿王久昌、郭庆云;拿获王久昌者赏银三百两,拿获郭庆云者赏银二百两。十一月二十五日夜,王久昌回家探望父母,被人密报县府,县府当夜发差役39名,在宋家河将王久昌拿获,定以谋反罪,数日后用站笼押解兴安府城。行文至省,十二月二十四日火牌到,被提出监外斩首,遗体由其子领回洵阳安葬。
    李秾藻
    (1867--1939),字少堂,洵阳县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县高等小学堂入陕西大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简放渭南县任县高等小学堂教员,三十四年(1908)入陕西两级师范学堂优级选科理化科读书,宣统二年(1910)毕业,获中等奖励,授举人并加中书科中书衔,任汉中府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教员。民国元年(1912)回洵阳,任县高等小学校校长兼正教员,民国二年(1913)七月任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后任单级师范学监。民国九年(1920),获陕西省省长公署兴学奖章一枚,民国十三年(1924)任洵阳县县立龚家梁小学校教员,民国十七年(1928)任校长,民国二十年(1931)因年老畏烦,辞去校长,退为专任教员,授国语、数学、历史等课程,直到72岁时在职病逝。李称藻从事教育凡30余年,其中从事洵阳教育前后16年。教学中巨细躬亲,每日鸡鸣而起,巡回视导,夜晚批改卷文,斗转而息。龚家梁小前学院宿舍花木,均为其手植。李秾藻一生生活清苦,素无积蓄,故身后萧条,经洵阳县政府呈请陕西省政府批准,发给恤金276元,为之善后。
    陈中谟
    (1869--1953),字子嘉,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金洞乡河湾村)人。父陈日新,系清生员。陈中谟幼年就读私塾,清末考取县学廪生,诗文俱佳。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纂修《洵阳县志》时,聘为校正。中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终生从事教育,凡40余年,桃李满洵阳,是民国时期深受洵阳士民敬重的师长。洵阳民国时期知名人士李梦彪、张鸿远、何一挥等均出其门下。从民国初年始,连续担任县高级小学校长20余年。中谟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学生要求极严,夜里常到学生宿舍巡查,遇不规学生,即严加惩处,毫不留情,故学生背地都叫他“陈阎王”。民国十七年(1928)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洵阳县政府教育局局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老告休。因声誉卓著,无论是官方重大活动,还是县内士绅红白喜事,都要备轿请他参加。告休后,关心民疾,重视教育,其家所在汉润乡四保摊派粮款时,无论贫富,按户平摊,弊端丛生,经他提议,改为按吃稞多少分担粮款,贫困户负担大为减轻。不久,又借全县保长在县城开会之机,在城隍庙戏楼向各保长发表演说,介绍上述摊派粮款方法。还捐资买得冯家梁两石稞租土地,成立汉润乡第四保保学。中谟擅诗赋,尤长于对联,所作联语俗中见雅,对仗工整,用语奇特,常使观者耳目一新。如李秾藻与他长期共事,二人又是儿女亲家,民国二十八年(1939)李因病去世。他作挽联日:“痛断肝肠哭老友,开口向谁叫亲家”。县城人杨德福、李绪白、朱彩三人是厚友,朱故后,另2人请他代拟挽联,联曰:“逢场作戏成三友,凉夜清谈少一人”。县城炮台刘中一乏嗣,要同姓而不同宗的刘金章过继,他代作对联:“本同祖宗何分亲疏,择贤立爱只要孝顺”。张鸿远之父亡故,葬于洵阳县城小河北,请他作碑对,他巧妙地以陵墓处所作对曰:“腰缠两条玉带,怀抱一座金城”。一生诗稿及藏书甚多,“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毁。
    刘升闻
    (1870--1955),字德卿,洵阳县七里乡龙池湾人。幼年就读私塾,光绪十三年(1887)经府试中生员(第三名),后因重孝在身,未能参加乡试。光绪二十七年(1901)科举制度废除后,求取功名无望,在本地创办私塾,教书为业。在此期间,目睹乡村缺医少药和庸医误诊害人现象,萌发学医念头。教书有余,购置医书,精研医理。民国八年(1919),弃教行医。同年,当选为洵阳县政府参议员。刘升闻诊病讲究辩证,施治精当。尤长于治疗伤寒病,在洵阳南区及湖北竹山、竹溪一带,享有盛名。一生共带徒7人,医术俱佳。民国二十九年(1940),耗十几年苦读、实践之功,著成《伤寒要诀》一书,脉症汤方俱全,广征博引,价值甚高,惜于1958年水灾中遭毁。升闻行医,作风正派,对病者以诚相待,不计报酬,至今受人称颂。
    田永盛
    (1875--1944),又名田玉辉,号润章。紫阳县蒿坪田家坝人,原姓余,后以地名改姓。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后拜师学医,四年出师,单独行医。因长期行医在外,田业荒芜,行医报酬又不足以糊口,便弃家出走,隐入湖北武当山修道。不久,考入西安八仙庵任道官,分管视察洵阳县庙宇,宣统二年(1910)迁洵阳县三岔河岩屋庵居住,民国元年(1912)徙居小河仙姑碥庙,人称田道人。田永盛工气功、武术,擅长剑术,练功时穿铁鞋一双,年逾花甲,常练不息。懂医术,长于骨伤针灸和用气功治疗疾病。名声渐高,方圆百里内患者竞相前往求医,还常行医于洵阳赵湾、小河和镇安县一带。为人正直,医德高明。病逝后,当地群众特意镌立了“田大真人之墓”碑,墓丘至今犹存。
    石良珩
    (1876--1929),洵阳县赤岩水磨河人。秉性耿直,胆略过人,好抱不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割据一方,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负担异常繁重。加之官府以招标形式让个人承包征收,承包人从中随意加大税额,中饱私囊,更加重了人民负担。民国八年(1919),神河人白春林承包洵阳南区税收,在神河设立税局,肆意敲榨群众,收税委员下乡后,对贫苦农民动辄打骂,如狼似虎,石良珩对此种暴行非常愤恨,遂串连几百农民,成立“薅耙会”,于民国十年(1921)农历五月初二日,聚众至神河街,砸毁白春林税局招牌,并联名以“敲榨勒索,鱼肉乡民”将白控告至洵阳县政府。县政府传案审讯,认为所控是实,将白春林收监关押。当时县府内有一王姓师爷,闻白女有姿色,便扬言只要白将女许他,即可设法释放白,白春林知道后,即应允了这门亲事,很快被释放回家,从此再也不敢承包收税,农民负担稍有减轻。民国十四年(1925),石良琨(石良珩之兄)任红土寺铺团总后,与南区团总李梦熊、收税委员彭焕斗相勾结,任意加大农民粮款。水磨河农民刘道全不服,组织“同心会”与石良琨抗衡,一次,将石良琨等人围困于朝阳洞,适逢石良琨次子石西藩从外地归来,即请石良珩从中说和(良珩系刘道全之儿女亲家),刘方应允退兵。此后,石良琨父子非但不感激石良珩,反说石良珩与刘道全是同伙。良珩闻知气愤,帮助刘道全将“同心会”改名为“联合会”,并推举为会长。不久,参加联合会的人数渐多,控制了南区闾河上游地区,致使官府不敢派人去收粮款。民国十五年(1926)农历五月,南区团总李梦熊派人在赤岩沟口与联合会谈判数日,未能达成协议。李梦熊遂请来驻军吴新田三十五师一个连的军队和县警察局一个班的兵力,驻扎神河。石良珩则从白河请来神团教师黄炎山,教会员喝符运身。农历八月初二,石良珩率联合会数千人攻打神河,官军被迫退至闾河,联合会从此控制了神河地区。在联合会的影响下,白河县陶兆武于当年冬带三营神团进驻神河,与联合会相互接应。同时,同神河毗连的湖北竹溪、竹山以及平利等县相邻地区的群众也相继响应。洵阳县平定河财主何廷彩藉此时机,也联络数百人,组织“联合会”占据平定河一带。民国十五年(1926)底至民国十六年(1927)初,石良珩率会员数次与官军交战,互有伤亡。民国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陕西督办吴新田第七师史久元旅由平利县向神河进军,与闾河驻军苏帮吉营配合,夹击联合会。因寡不敌众,联合会溃败,刘道全被杀,石良珩逃往湖北。史久元留苏帮吉营驻扎赤岩沟口,到处搜捕联合会会员,并贴了告示,扬言抓不住石良珩,要洗劫水磨、沙阳几条河。石良珩闻讯,只身前往赤岩面见苏营长,良珩被捕,被关入县城监狱。后经绅士陈子嘉、李少棠、彭世卿等保出,监外候讯。石良琨父子怕县府不判石良珩死刑,放虎归山,便欺骗石良珩亲友写保状,又用剪贴手法把保状变为控诉状,投送县府。见无济于事,又用四百块银元买通县长王佑民。民国十八年(1929)农历八月初一日凌晨,石良珩被王佑民派人枪杀于县城草房街。
    廖鸿功
    (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转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县试,成绩优秀。光绪十八年(1892)入县城敷文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就读8年,课试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奖学金,除供伙食费外,尚有剩余接济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县试,名列第一,第二年经院试中庠生。同年赴省城西安应乡试,因系衙役之后,被取消考试资格,含愤而归,从此开始教学生涯,直至1952年因病退休,前后共达48年之久,被誉为蜀河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何家山(今何家乡)潘彩臣、杨健堂两家聘为私塾教师,因注重德智并举,因材施教,短期内学生长进很快,颇得潘、杨两家称颂。光绪三十年(1904),奉县令创办蜀河镇蒙养学堂,校址设火神庙。学堂初设,校舍破烂,桌凳全无,经鸿功多方筹措,得使教具粗备,初具规模。首次招生50多名,光绪三十年(1904)蒙养学堂改为初等小学堂,教师由廖一人增至四五人,学生亦相应增加。是年冬,举行冬季运动会,因平时校规极严,学生阵容整齐,适逢知县吴念章莅临蜀河,观后赞不绝口,经转呈陕西省提学使,奖给该校“造福梓乡”匾额一幅。辛亥革命及北洋军阀混战期间,他一面潜心教学,一面协助地方维持社会秩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慈善机构蜀河同善社成立,廖被推为监理。他借同善社堂开设国学专修馆,自任主教。除过教学,即专心从事“同善社”活动,藉以行善济贫。民国二十四年(1935),洵阳发生饥荒,与蜀河士绅王云山,同平定河同善堂首领何子昂一道,捐集粮款,救济蜀河镇及附近饥民。还同本镇雷培善、荆介圭等亲往大棕溪放赈。民国二十九年(1940),蜀河成立中心学校,鸿功被聘为主讲教师,从此,终身担任毕业班国语和高年级历史课教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为表彰他在洵阳东区的教学功绩,本县人张丹屏(时为“国大”代表)、李梦彪(时任陕西省参议会副议长)合赠给他“望隆斗山”镀金巨匾一幅。1952年,因病离校回家养病。1953年3月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双目失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他的健康,按月发给月俸,以资养老。廖对人民政府的关怀十分感激,曾赋《报答党恩》一首:“感荷生成头戴天,党恩浩大亦同然。吾盲按月给资养,八病多方施药痊。常遣政员来慰看,教师照顾最周全。千金报答难如愿,唯有示儿多贡献。”他身残志坚,双目失明,时已年逾古稀,仍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请人读报,并作诗自慰。鸿功一生学生颇多,遍布蜀河、棕溪、双河等地,执教时,对己对学生均严,遇见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即严加管教。遇上贪恋赌、戏,不专心教学或上课迟到的年轻教师,便厉声责备。因而他所在学校的学生,无论是校内、校外,连走路都注意礼节。
    李梦彪
    (1879--1952)字啸风,幼名进军,外号李胡子。祖藉洵阳县赵家湾,后移居县城。世代读书,家道富裕。父李树林,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李梦彪幼时聪颖,过目成诵,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一日,县署红笔师爷路遇梦彪,知其被称为“神童”,遂突出一联令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个良吏”,梦彪沉思片刻,不无讥讽地对道:“羊马牛、鸡犬豕,一圈一头牲畜。”弄得师爷瞠日结舌,哭笑不得,只讪讪地说:“对得好,只‘畜’对‘吏’不妥。”后以府学生员入陕西高等学堂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主持续修《洵阳县志》时,聘李为记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军新疆伊犁,因向陕甘总督上书言边事及不良之政治,被委为伊犁参谋处谋略股委员兼调查股委员,兼任伊犁两等学堂教员。1911年武昌革命军起义后,伊犁将军辉志锐与陕甘总督长庚谋据西北以保清室,李梦彪与同僚郝可权(湖北蕲春县人)密谋起义,以应义军。1912年1月7日,李梦彪、郝可权在伊犁发动起义,时伊犁城内义军不足百人,李梦彪在起义前尽弃衣物,以表誓死而战的决心。经激烈战斗,李、郝率十余人攻入军署,杀辉志锐。8日,伊犁军政府成立,李梦彪被推为军政司长。伊犁地处边疆,汉、满、蒙、回各族杂居,历来号称难治。李梦彪精心筹划军备,妥善安抚诸族,组织行政、司法各机关,无不井井有条,人心归附。不久军政府内少数人见李如此干练,心怀忌炉,欲诟陷他,千方百计搜罗李的“罪名”,均未得逞。李以大局未定,内部倾轧之风已起,愤然辞职离去。同年7月返西安。适逢原高等学堂同学创立三秦公学,邀他担任教师,陕西第一师范学校闻讯,亦争延之,李梦彪慨然应允。两校一在城外,一在城内,相去约六七里,他每日徒步往来其间,寒暑不避,日授课达七小时,亦无倦容,深得两校师生敬重。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李梦彪辞去教职,秘密南下参加讨袁革命,走时仅携箱子一只,单衣两件,时值酷暑,他头顶烈日,肤焦欲裂,以冷水干饼充饥。赶到南方,已是同年9月,“二次革命”已告失败。为免遭迫害,与同志一道东渡日本,以图再举。1915年1月,乘船返回中国,准备返陕。行至上海,方知袁世凯通缉革命者的命令已传至各省,便隐居上海。此时,他身上仅余铜板十枚,履底已穿。然不为其苦,蜇居一楼,尚拥卷长哦,若无其事。此间,有友人劝他说,不必如此受苦,返陕后有同乡陈树藩等在陆建章(时为袁世凯政府威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面前说情,定能让他归返田间。他以书谢绝道:“奔走国事,吾之职也。叛共和者无罪,卫共和者反有罪乎?无罪而自谓有罪,岂非自诬!且吾不可归,归则受制于人。不出三年,国将有变。吾若还乡,不去则束手待毙,去则累及他人。吾宁老死天涯,不为贼屈,而累及他人也!”同年5月,应友人史某之召,赴山西参加反袁斗争,行至山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闻晋事已败,复返上海。是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激起全国人民反对,蔡锷、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16年初,李梦彪与流亡上海之革命党人井勿幕、郝可权一道,由上海至云南,加入护国军。井、郝随熊克武入蜀后,李梦彪返秦,趋陕北镇守使陈树藩部活动,策动陈树藩响应护国军。1916年3月中旬,郭坚率护国军由渭北南下进攻西安,李梦彪入其帐下,率领护国军一部攻取三原县城,后移军咸阳。5月9日,陈树藩自称护国军总司令,陕西宣告独立,李梦彪被任命为第一游击队参谋长。6月9日,陈树藩取消独立,投靠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就任陕西督军。8月,北洋政府被迫恢复国会,李梦彪当选为国会候补议员。经陈树藩与省长李根源(印泉)“联衔力保”,李梦彪被任为陕西省政府政务厅厅长。上任之初,《公意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新任陕西政务厅厅长李君梦彪之历史》的长篇连载文章,介绍他投身革命的历程,对李之为人备加推崇。文言:李性仁慈而愎刚,“然于事之不合者,辄责之不少贷,陈督军柏生(陈树藩)措施之间或有不尽合,君以书责之,语词严厉,若师长诲训弟子,陈督军以其心无他,辄容纳焉”。不久,陈树藩为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以武力逼走李根源,由李梦彪代理省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旋以皖系失败而告终,陈树藩之靠山段祺瑞通电下野。1927年7月,北洋政府免去陈树藩督军职务,并向陕西进军,陈军败走汉中、四川。1922年初,陈树藩脱军队赴上海做寓公,李梦彪弃职而逃,过起流浪生涯。几经沉浮,先后任四川讨逆军参赞,河南省督办公署顾问,陕西省政府顾问,南郑中学、南郑女子师范教员等职。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他曾敬送挽联。1930年初洵阳人张鸿远、张藩分别以陕西讨逆军第二路司令和陕鄂边防剿匪总司令职率兵竞相攻打安康,发生矛盾,李梦彪曾以故友身份,致函张鸿远,从中劝和。据说此文文笔优美,曾在洵阳文人中广为传颂。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已年近花甲,始结束在外漂泊生涯,携眷回到洵阳。1939年7月,陕西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当选候补参议员。在家乡的数年间,他执言仗义,揭露地方上的种种弊端,深受士民敬重。1937年,洵阳开始办理土地呈报。办理中舞弊丛生,隐匿土地、涂改帐目现象十分严重。李梦彪联络数人,联名将县陈报处副处长刘培桂呈控至省,要求复查。省撤刘培桂副处长职,派李云鹤接任,土地陈报始得继续进行,隐匿作弊等事亦大为减少。此间,他还常在县内各种集会上向民众宣传抗日,号召民众“明耻教战”。为开通民智,动员群众搬掉县城隍庙内的各类偶像,还亲自写了一篇破除迷信的文章,张贴在庙内及东、西二城门上,宣传无神论,号召群众破除迷信。洵阳县志馆成立,李被推为馆长兼总纂。洵阳县解放前的十六乡是依他所作的“洵汉澄清,文武钟秀,四维弘大,民风醇厚”的县志题头而命名,后因经费拮据,县志修纂夭折。1941年农历正月,洵阳十余名共产党员、进步青年惨遭杀害后,李迫于形势,不敢公开反对,但对国民党的残暴行为十分不满,连道:“风声鹤唳”。据传,他曾为此事写信给蒋介石,惜无回音。1942年安康县城连遭日机轰炸,各学校不能正常上课,给洵阳到安康读书的学生带来升学困难,李梦彪发动地方各界人士,筹资兴建洵阳中学(校址设在龚家梁)。校舍建成后,又亲自奔走,为学校聘选教师。翌年秋,洵阳中学开学,首次招生80名,秋又招100名。李担任名誉校长兼教员。1944年6月,梦彪当选为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同年8月,临时参议会议长李元鼎病故,副议长王宗山继任,副议长缺,9月18日,公议由参议员李梦彪递补。在省临时参议会第四届四次会议上,李以亲身经历,揭露陕西土地陈报之弊曰:“同仁返思职责,实觉愧对人民,吾陕过去办理土地陈报,奉命行事者苟且图功,又以多加赋额为能事,致贻吾省人民最大最深之痛苦。”1946年1月5日,陕西省参议会成立,李梦彪以66票(比议长王宗山多两票)当选副议长。在同年9月15日参议会第一届二次会议上,他针对会前接到的几百件提案,在开幕词中讲到:“古人对于善言者,誉之为凤鸣朝阳,而恶其多言,则诋为鸦噪寒林。凤鸣朝阳,固然不敢蒙此美誉;鸦噪寒林,又不愿居此恶名,本人以为所提公案,也不是凤鸣朝阳,也不是鸦噪寒林,简直是田野哀鸿之音!”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李梦彪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7年春,中共地下工作者、国民党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偕部下孔周率部投奔解放区后,李梦彪与陕西省参议会一班“元老”,联名在《西京日报》上发表函告,劝赵、孔“以国事为重,早日回头,共建桑梓(赵、孔均为陕西人),国民政府即可立宪,还政于民。”据说此文发表后,颇得蒋介石欢心。1947年12月,李梦彪与于佑任等人一道,被选为行宪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当选后,按照章程,辞去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副议长职,旋升调监察院两湖区(湖南、湖北)监察委员行署委员,驻汉口。1949年8月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后,李在汉口难以立足,调任监察院山(西)、陕(西)、甘(肃)监察使署主任。尚未赴任,西北已告解放。1949年9月,由重庆逃往台湾。据台湾《民国大事日志》载,1950年5月18日,监察委员李梦彪等46人,以西南绥靖主任兼西南军政副长官胡宗南丧师失地,贻误军国,向监察院提案弹劾,经监察院通过。1952年在台北市病逝。著有《劫余剩稿》。
    何鸣凤
    (1880--1947),又名何在文,字翼挥(后改一挥),洵阳县磨沟(今属金洞乡)人,国民党员。父何廷安系清监生,以农为业,家道富裕。兄弟三人,鸣凤为仲,故人称“二老爷”。清光绪末由上海理工化专科学堂毕业,闲居在家。民国二年(1913)九月十五日,凤翔王生岐部兵袭洵阳县城,县知事胡定伯弃城而逃,在洵河淹死后,何鸣凤奉陕南观察使命,代署洵阳县知事半年,为摆威风,恢复已废除之跪拜制度,树牌示威,审理词讼仍要百姓跪地,称大老爷。民国八年(1919)七月,荐任阿尔泰(位于新疆境内)专署财政局局长。民国九年(1920)九月调任陕西汉中道尹公署任科长。民国十年(1921)六月辞职回乡,用做官得来的积蓄购数十石稞地,盖瓦房一院,居家休养。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任洵阳县政府财政局局长。二十五年(1936)五月辞职,归家闲居。其间曾以两石稞地换古墓塔瓦房三间,成立汉润乡第二保保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洵阳县临时参议会成立,被选为参议员。县参议会成立后,续任参议员。晚年患偏瘫病,加之染吸食鸦片恶习,以病终。
    张藩
    (1882—1976),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洵阳县蜀河龙家河人。祖籍江苏省太湖县,清同治年间迁陕。光绪末年,张藩因田产与其舅汪隆财结仇,汪有钱有势,将张抓去吊打,又向县署诬称张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张遂被捕入狱。经张母江氏贿赂上下,方得开释。因怕再遭汪隆财毒手,张出狱后,未敢回家,径往西安入法政学堂读书。1909年陕西存古学堂成立后,由法政学堂转入存古学堂读书,毕业后入陈树藩部当兵。1911年10月,参加陕西新军起义。1916年5月,陕北镇守使陈树藩自称护国军总司令,击败陆建章,夺取陕西督军一职后,张藩因与陈是同乡,受到重用,被委为西安四门稽查处处长(警备司令)。1917年,因办公需要,主持在西安市开元寺内修建了一个小发电厂,以一台75匹马力煤油内燃机发电,此为西安市第一座发电厂。1919年驻守潼关时,联络贾晋、刘宗向、苏兆祥等人,发起组织西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聘请工程师勘测设计西安至河南渑池公路修筑方案,1921年冬开工筑路,1922年上半年结束,同年8月下旬开办了西安至潼关间汽车运输,开西北近代公路修筑和汽车运输之先河。1920年,北洋军阀直皖两系矛盾激化,爆发战争,皖系失改,陈树藩奔走于大军阀张作霖、吴佩孚之间,希图恋栈。1921年7月,北洋政府决定免去陈树藩督军,以阎相文代之。阎统帅陆军第二十师、吴新田第七师和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向陕西进军。陈树藩急忙将主力调整至西安、潼关一线,与驻大荔之刘世珑形成犄角之势,抵挡阎军。张藩被任命为潼关卫戍司令,派往潼关驻防。阎相文等进攻猛烈,陈树藩兵败,于1921年7月退出西安,赴汉中依靠张宝麟。10月,冯玉祥、吴新田两路大军向汉中压迫,陈又退至川陕交界地区,依附其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同学、川军林光斗。1922年初,陈见大势已去,离开陕军赴上海做寓公,将残部交张藩统率,流落四川各地,驻甲地便为甲军阀打仗,驻乙地便为乙军阀出力,形成雇佣军。后投靠贵州军阀袁祖铭,改编为川黔边防军,以张藩为边防军司令,驻扎四川合江县。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张藩转投广州,同年10月,参加西南五省讨贼军,后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0月,蒋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开始后,张藩被蒋介石任命为陕鄂边防剿匪总司令,派回陕南组军,以对付冯玉祥陕南驻军。张藩领得一纸空文,回到洵阳,在洵阳、白河一带招兵买马,孙长林、吴自征、张子杰、余来喜、康化堂、杜在东等地方武装均被收编。年底,张藩率部数千人围攻冯玉祥安康区后方留守司令王玉文部,两月后,守军力几不支,适桂系军阀王光宗东调入陕南,增援王玉文,向张藩反攻。张藩失败,率军沿汉江退至白河、鄂西。1930年杨虎城主陕后,率军投杨,被任命为陕西警备第一师师长,驻防略阳、沔县、宁羌(今宁强)一带。1933年因病辞去军职,转任西安绥靖公署、陕西省政府参议。抗日战争开始后,奉西安行营令至陕南协助五、六两区(安康、汉中)安定后方,并任陕西省赈济委员会委员,常住南郑县石灰巷十号。1939年,安康各县因旱发生饥荒,张藩受陕西赈济委员会委托兼管安康、汉中两区救荒事宜。1942年7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第三届参政员。1944年11月,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当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见末日来临,发表求和声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为扰视听,成立“陕南人民和平促进会”,张藩占洵阳县名额,被推荐为该会委员。此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主力也被人民解放军击垮,西安岌岌可危。1949年4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董钊接受胡宗南撤退汉中的命令,当经陕西省政府会议决定,先派张藩率各厅、处、局职员数人,前赴汉中踏勘省府各厅、处、局撤到汉中后驻所及办公地址。5月,省级机关撤至汉中。1949年12月8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汉中,张藩随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机关撤离汉中,至川西溃散,随之隐居四川绵阳。四川解放后,由其子张子六(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公路局局长等职)接回西安。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为参事。1976年在西安病逝。
    王一山
    (1884--1955)曾名王治馨,洵阳县城人。少时,数应童生试,未中,只身赴西安,考入陆军小学堂,因成绩优异,又被保送入陕西陆军中学堂,时值辛亥革命前夕,与同盟会师子敬、焦子静等人过从甚密,遂加入同盟会。1911年农历九月初一,陕西革命爆发,陆军中学堂同学组成学生敢死队,王任队长,奉命看守藩库(当时的金库)。以英勇无畏、恪尽职守著称。辛亥革命后回洵阳故里,后又返西安。由于当时看到以张凤为首的秦陇复汉军军政府争权夺利与日俱增,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遂愤然离开西安。后转赴渭北各地,联络革命党人,投身革命事业。在参加以于右任为司令的靖国军“逐陆”(驱逐效忠于袁世凯的当时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役中,被陆建章部捕获,投入监狱。出狱后又参与反对依靠安福系军阀的陈树藩的斗争,被陈逼迫流亡上海,达六年之久。据《焦易堂先生革命略历》记载,1914年一山参与倒袁逐陆活动时,曾在家中安装炸弹,先后由张老九、焦易堂持之向都督署投掷,因药受潮湿,两次均未爆炸。1926年前后,一山由上海返陕,目睹当时军阀割据,人民涂炭,自己又无力回天,便以执教为生,在西安高等学校等处任数学教员,同年,自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始,与杨虎城将军建立友谊。西安围城解除后,他随杨虎城将军部队东出潼关,任杨部十七军军务处处长。部队驻扎安徽太和县时,任杨部孙蔚如师参谋长。嗣后又升任杨虎城十七军参谋长。杨虎城部回陕后,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第十七路军,一山任参谋长。后又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在协助杨虎城将军治理陕西军务、政务中,颇多建树。后因涉捕杀日本、美国间谍案,为保护杨虎城不受蒋介石政府排斥,引咎辞职,改任十七路军总参议。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经张学良、杨虎城决定,为统一领导机构,于13日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为西北之最高机关,一切命令均以该会名义行之。该会由张、杨二将军任主席、副主席,由王一山出任陕西省政府民政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与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等人在处理当时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和共产党人合作密切,获得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好评。西安事变后辞职,赴北平德国人开设的医院养病,欲病情好转后去苏联观光,后因经费困难而未能成行。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为摆脱日本人和汉奸的监视,微服潜往天津,转道香港返陕。不久,携全家迁往陕西城固县,一山过着闭门谢客的寓公生活。1938年回西安,与宋绮云、杨晓初、李敷仁等地下党人,以及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公然挑起内战,西安发生特务捣毁进步报纸《秦凤工商联合版》事件,一山出于义愤,不顾身受特务的严密监视,公然列名西安士绅打电报给蒋介石抗议特务暴行。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关中著名学者、当时邰阳县参议会长党晴梵,在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时,曾给一山带信,约其同往,当时因女儿病重,儿子年幼,未能行成。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出任陕西省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陕西省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5年1月1日病逝西安,终年71岁。
    张鸿远
    (1884--1947),族名张步朝,字飞生,洵阳县大河南张家院人。幼时家境贫寒,父以卖豆芽为生。清朝末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结业回陕,入陕西陆军任下级军官。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后,任营长、南路游击司令等职。作战勇敢,人称“飞将”。1916年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张得到重用。1918年靖国军围攻西安时,因守城有功,升任第一混成团团长。1918年底,北洋政府新任总统徐世昌和南方护法军政府向所属部队下达停战令后,陈树藩在段祺瑞唆使下,恃有甘军、奉军、镇蒿军支持,继续向驻扎在关中西部的陕西靖国军进攻,破坏和议。陈树藩分兵三路,张鸿远部出兴平、武功为中路;白戈人部出醴泉为北路;镇蒿军出鄠县为南路。靖国军叶荃、郭坚、卢占魁所属各部与张鸿远战于兴平、武功之间,张鸿远兵势凶猛,攻战武功、扶风,靖国军败退。1919年4月,陕西靖国军与陈树藩划界停战后,陈树藩为扩大地盘,命张鸿远部猛攻乾县,迫使靖国军王珏、郭英夫部放弃坚守了5个月的乾县。此期,张鸿远凭借军权,一跃而成为巨富,在洵阳、安康、西安等地广置田产,修建宅第。又娶小妾三个,供养子各处公馆。1927年3月,直皖战争爆发,陈树藩集结兵力,分三路向陕西靖国军进攻。张鸿远升任陕西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承担北路进攻任务,率军从枸邑(今旬邑县)、淳化之间向靖国军逼进,遭靖国军顽强阻击,败走乾县。同年5月,直系军阀政府下令撤陈树藩陕西督军职,派兵入陕,陈树藩急将张鸿远等主力调至西安,抵抗直军。7月,直军攻占陕西全境后,张鸿远弃职返回洵阳,闲居家中,移情书画之间,以待东山再起。北伐战争开始后,投奔蒋介石,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少将)、豫陕甘联军第一师师长(中将)等职。蒋、冯中原大战爆发,被蒋介石武汉行营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陕西讨逆军第二路司令,派回陕南收编地方武装,以对付冯玉祥安康、汉中等地的留守部队。张鸿远在较短的时间内,收编了洵阳的孙鹤年,安康的王耀宸、鲁秦侠,岚皋的陈定安,汉阴的沈玺亭等民团武装。1930年9月,杨虎城率十九路军入陕,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张鸿远晋见杨虎城,被杨委为安康绥靖司令。1931年2月,张率军攻占安康各县。从此,张鸿远集安康区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此后数年间,张先后枪杀了违抗军令的万安胜、陈定安等人,并派军队围剿安康区各县土匪,使安康秩序得以稍宁。与此同时,张鸿远又想尽一切办法捞钱,随意摊派粮款,加大捐税,于1931年冬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发行油布钱票。规定每十二串折银圆一圆,布告城乡一律使用油布钱票,安康各商会、钱庄发行的钱票一律作废。绅商稍有违抗,即遭杀戳。张鸿远在改葬其父张瑞亭时,极其奢侈,从安徽请来有名的风水先生张晓岚为父选择墓地,请名家拟写序传、墓志及碑文,还为其父立了一通有蒋介石、于右任、杨虎城、刘镇华、何应钦、张学良、陈树藩、张孝慈、何成浚、邵力子、张凤等名人署名的神道碑。1932年9月,张鸿远所部被杨虎城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二旅,张任旅长,仍驻防安康。此前,中共陕西省委已先后派李茂堂、陈子敬等到安康活动,于1932年春成立了中共安康特委,开始在安康绥靖军中发展党员。1932年冬,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途经洵阳、安康、平利等县时,中共安康特委在安康城区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火烧兵站,并派人给红军送情报。后被张鸿远发觉,张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由下令逮捕李茂堂。后因查无实据将茂堂“驱逐”出安康。1933年初,中共安康特委撤销,6月,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1934年2月22日,中共安康军特支书记王建英(《民知时报》记者)、军事委员袁作舟(安绥军炮兵营连长)、宣传委员王泰城(安绥军特务连排长)乘鸿远率部队到汉阴、石泉“剿匪”,安康城防空虚之机发动武装起义,后向紫阳一带撤退。张在石泉接到参谋长王肃斋电话报告后,随即命令驻安康的补充团拼死镇压,驻守紫阳的王耀宸团全力进“剿”,各民团沿途堵截,并率领部队日夜兼程,于2月25日赶回安康,坐镇指挥镇压起义部队,在城内捕杀了起义人员60名。后又对50余名被俘起义人员进行严刑审讯,分批屠杀,在安康大南门外一次杀害起义人员25名,几天后又杀害数人。与此同时,对“围剿”起义有“功”人员,加官晋爵,重金奖赏。1934年12月,徐海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豫鄂边界入山阳、镇安县界,张鸿远奉杨虎城之命率鲁秦侠、沈玺亭两团追击,1935年1月至2月两月内,在柞水、蓝田、镇安、宁陕等地数次与红军接火。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每与张部接触稍战即撤,张鸿远视为红军怯战,狂傲起来,鼓动部下“再鼓勇气,继续追击,一务将徐海东部队打垮”,遂于1935年3月10日率部由宁陕县关口向红二十五军撤退的洋县华阳方向进击。行至华阳镇石塔寺时,张鸿远所率两千余名官兵,被预先埋伏在山沟两侧的红军截为数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双方激战数小时后,张部死伤被俘600余人,张鸿远左臂中弹,倒伏在地,以血涂面,佯装死亡,乘天黑收残部回城休整。后不久调防关中。1936年10月,被免去旅长职务,其部交孔从周统率。同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曾秘密活动原部下沈玺亭、唐得楹,欲从杨虎城、张学良手中抢走蒋介石,投奔南京邀功。后因“西安事变”很快得到和平解决,其阴谋未能得逞。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的大太太阎金芳在西安被日本飞机炸死,张悲愤至极,在西安联络爱国志士,组织抗日武装,因他人作梗未能如愿。后返归洵阳闲居。1939年7月,陕西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张当选为候补参议员,1941年10月递补为参议员。1944年10月,任洵阳县土地复查协进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1月任洵阳县临时参议会议长。5月,以病向陕西省政府请假赴西安就医。同年11月18日县参议会成立,正式当选为议长。未及回县上任,即于1947年1月在西安病逝。
    华进达
    (1886—1929),字直斋,洵阳县棕溪人,世代耕读,清光绪末年入西安法政学堂攻习法律。毕业后曾在甘肃省某地方法院任推事,旋回陕西,入军法界任职。1916年5月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进达先后任督军公署军法课课长兼陕西陆军审判厅厅长和陕西军警联合办事处处长。后又被任命为陕西省高等法院院长(未到职)。华进达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做事细致果断,执法不循私情,在陕西军法界任职期间,获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颁发的文虎勋章二枚。1921年陈树藩被罢去陕西督军,赶出陕西后,华进达弃职还乡。后因体弱多病,而笃信佛教,在棕溪创办同善社,该社宣称宗旨是:勉人为善,修身养性,静坐运神,延年益寿,兴办慈善事业。华任陕西同善社号首。1927年,前往四川永川“拜佛”,1929年病逝异乡。
    郭明嵩朱荫梧
    郭明嵩(1888—1944),字中庵,洵阳县赵湾熊耳沟人,民国初年毕业于陕西法政学堂,曾任大荔、城固二县司法承审,后因病辞职归里。历任赵家湾铺铺长、息讼所所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等职。朱荫梧(1884--1942),字起凤,洵阳县张坪人,系郭明嵩之妹夫,青年时在郭府从郭明良(生员)读书,郭氏家族世代书香,名士辈出,朱荫梧深受熏陶感染,以致道德高尚,学识渊博。1920年前后,曾随杨济川到北京游历,为济川作过家庭教师,后到靖国军郭坚部任职,1928年返里。民国时期,洵阳境内,兵匪成灾,各级学校常因战争而停课,甚至有时校舍也被强占为军营,以故毕业学生知识贫乏,为社会所不齿,乡间有识之士皆叹“文风扫地”,宁愿办私塾延师教读,以求实学。1930年,郭明嵩与纪家坪杨济川、麻坪河朱守正商议,用自家房屋做校舍,创办“育英学校”,请朱荫梧为师。1931年春正式开学,学生来自甘溪、大岭、麻坪、赵湾、张坪、西岔等地,连同郭氏子弟,共约30余人。“育英学校”校舍设郭明嵩家大院内,共六间。以郭府院场作操场,原造纸房三间做伙房。书桌椅凳、铺板及部分灶具都由郭府供给。教师生活全由郭家承担。学俸每个学生一年十二块银圆。学生伙食,自愿组合,请人做饭或自做,除米、面、油、盐、柴、水自备外,所吃蔬菜大部分由郭府无偿供给。每有新鲜蔬菜、水果,郭明嵩必亲自分到学生手中,有时还为小学生代洗衣服。学生及家长都深受感动,自动严格遵守郭府家规及校规,同院之内,内外有别,长幼有序,每到开学,学生都来给郭府和教师拜年,郭府必盛筵招待,学东、师生欢聚一堂,其乐融融。1934年秋,朱荫梧患伤寒病月余,郭明嵩不让放学,亲自管理,分学生为数班,日夜轮流侍候教师,直至康复上课。朱荫梧叹日:“师生比父子还亲!”从此教学更勤。朱荫梧的教学宗旨是:讲求实学,新旧并重,提倡新生活,恢复旧道德。课程设置:旧学以四书五经为主,文章崇唐宋八大家,清朝八贤手扎,曾文正公家书,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三十六子书等;新学设三民主义,孙文学说,中国近代史,地理、自然常识等,另外还设有游戏,唱歌等课程。朱荫梧教学,首重培养学生器质,次重文艺,主张“士先器质而后文艺”、“字是门楼、书是屋。”学规谨严,教学期间禁止任何骚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提倡背书,早晨背生书带旧书,然后抽查,专找懒惰学生,读错读掉,罚其重背。对背得好的学生实行抽段背,连抽三次才算合格。讲解文章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如讲《留侯论》中“匹夫见辱,拨剑而起,挺身而斗”时,就突然起立,做拨剑格斗之势,令人为之一惊。文章神韵,自然容易为学生领悟。重句读,规定点错一点打一板子。为活跃学校生活,还常带领学生作远足旅游,登白云山(羊山),以畅心神、开眼界。朱荫梧给学生批改文章的方法很奇特,常使学生耳目一新,除纠正错字错句外,每段有顶批,末尾加尾批,其批语多用古典诗句,如行文流利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字简炼批:“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新鲜批:“标新立异二月花”,文章上乘批:“炉火纯青”,用词恰当批:“恰到火候”。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强调作文要突出主题。
    施德广
    (1893—1950),字崇儒,云南保山县人。后移住四川隆昌,曾就读于云南省会师范、广东韶州讲武堂、庐山军训团(第三期)、重庆中央训练团(第五期)等学校。先后任保山两等学校校长,劝学所所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师二十一团营附、营长,第十一旅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学生队教官,第三军少校参谋,第五军驻汉办事处长,江西舰务处长兼全省盐务缉私事宜粤赣湘边区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驻京办事处处长,第十二师参谋处长等职。1926年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35年4月任陆军步兵上校。1939年5月1日任洵阳县长。到任后,正值中共洵阳地下党扩大,积极活动时期,县城街头巷尾,经常出现“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等标语。由于地下党少数人缺乏秘密斗争的工作经验,其行动很快引起了长期从事反共活动的施德广的注意,他经常派出密探,在县城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跟踪、盯稍。1940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晚,中共地下党员魏凌玉召集数人在县城草房街秘密开会,准备在县城等处发动武装暴动,不日便被施德广的心腹赵瑞林、吴子祥、符泽溥侦知。1941年1月,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颁发了对共产党实行“总清剿”的命令。施德广与县党部筹备员胡望瑗、国民兵团副团长樊佑庶密谋策划,联衔发布命令,乘194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城乡大闹花灯之机,指挥县保安中队和保甲武装,在县城枪杀王昌明、金德钊、刘三成三人,在柳村街枪杀梁宏,在曹家山枪杀魏凌玉、华进万、曹中周,在小河口枪杀张光恒,在汉润乡枪杀赵思娃、陈善文,在沙沟枪杀段宏一。正月十六日,施德广利用城乡群众大量涌进县城“游百病”之机,在县城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发表讲演,替大屠杀辩护。接着,又配合第五区保安副司令张谟,于正月十九日、二十日枪杀鲁世鑫、鲁安一,二十二日逮捕李兆众,对李进行严刑逼供,残酷折磨,二十六日将其杀害。未被捕的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被迫纷纷出走。施德广连发通辑令,派兵追捕,结果一无所获。县城与被杀者有交往的青年,见施德广如此滥杀,亦纷纷逃往外地,洵阳群众都切齿痛恨施德广,然敢怒而不敢言。1941年4月,施德广调任宁陕县长,于宁陕县解放前夕潜逃北京,1950年被人民公安机关查获,押回洵阳关押,病毙狱中。
    田春山
    (1895--1945),艺名田子春,汉江流域著名汉剧艺人,原籍湖北省上津县六郎关,其父曾领戏班、开鞭炮铺,民国初年因灾荒举家迁居洵阳县蜀河口,后定居神河。田春山十岁随父学戏,后又拜刘五为师,因学艺刻苦,到二十岁时已驰名汉江流域。他扮相清秀,唱腔清醇,手脚利落,身段优美,多次获得银牌和红绫。他的拿手戏有《秦琼表功》、《通天河》、《伐子都》、《汾水湾》、《三搜索府》等。有一梨园同行忌妒他的才华,弄坏了他的噪子,后来他只好改演没有唱腔或唱腔很少的武打折子戏。1942年,神河化妆团接去教戏,遂定居神河。不到一年时间,他培养了几十个能登台的汉剧演员,使神河化妆团由原来不足十人的小戏班子,发展成为洵阳汉剧界的一支劲旅。田春山博文强记,他给神河化妆团传授的主要剧目有:《虎堂训子》、《赵元求寿》、《三堂会审》、《张松献图》、《全家福》、《三搜索府》、《李广催贡》、《汾河湾》、《桑园会》、《五家坡》、《三家店》、《妆姜维》、《审刺客》、《红哭头》、《出五关》、《碧玉簪》等十余本。后因疮疾,病逝神河。
    周光明
    (1897--1971),原籍湖北黄州,1912年随叔父贩食盐落户洵阳县神河街。叔父去世后,在徐子明铺子当帐房,成家后借资自开了一个小铺,经营日杂百货,维持生计。自小喜爱戏剧,经常在富户留声机旁听京剧录音,边听边记唱腔词,有空就唱,日积月累,就能唱出许多戏曲来。1939年神河化妆团成立,入团学唱老旦和老生,因基础好,演技长进很快。嗓音很好,百唱不衰。演唱汉剧时略带京剧味儿,令人耳目一新,颇受群众欢迎。他第一次上台虽在《三娘教子》中饰老薛保(老生),一炮打响,赞誉四起。接着又在《辞朝》、《钓金龟》、《摸包》中演老旦较扮演老生更好,从此,专攻老旦。1948年,著名汉剧艺人黄大架到神河化妆团后,他虚心向黄请教,经黄悉心指导和传授,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又有新的提高,首次与黄大架合作演大型汉剧《清风亭》,黄大架饰张元秀,周光明饰元秀妻。他的行腔宛转自如,表演不拘成规,真切动人,演至“讨饭”一场时,催人泪下,台下观众深受感动,齐向台上仍钱和馒头、大饼等食物,一时传为佳话。1949年11月,周光明随神河化妆团至安康,在《火烧绵山》中饰介子推之母,轰动安康,从此声誉日著。土地改革运动时,积极参加现代戏演出,曾饰过《擦亮眼睛》中的村长等角色。
    项鸿材
    (1879--1961),字钟五,洵阳县蜀河镇人。幼读私塾,继入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成德中学。学满考入燕京大学法政系读书。1928年至1937年间,先后任陕西省岐山、凤翔、山阳、沔县等县长。1937年脱离政界回乡,后在洵阳中学教书。1944年,为解决蜀河及其附近地区学生上中学难问题,联络蜀河各士绅,呈请陕西省政府批准,筹办蜀河职业中学,1944年初开学,被任命为校长,忠于教职,办学有方。洵阳解放后,参加人民政府举办的安康军政人员训练班学习,返县后,被分配到洵阳县中学任教员,兼教务主任。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学校解聘,回蜀河镇经营“德寿仁”中药铺,1954年公私合营后,到蜀河镇公私合营药店工作,1958年转安康药材公司蜀河批发站工作,后因病去世。
    索景安
    河南省杞县人,1936年至1937年任洵阳县长。任内政务废驰,作风野蛮,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想尽一切办法捞钱,故士民皆称之为“索银圆”、“索大肚子”(因其本胖,大腹便便)。索景安审理案件,多不按法定程序进行,倘若被告中途给他送一些钱来,便将案犯“因病保释”出狱。在他的影响下,县府政警下乡传讯被告时勒索“路费”成风,收受被告钱财后就对原告的投诉置之不理。若原告一再请求,就要受索景安等人怒骂掌责。索平日举手打人,开口骂人,对其部下职员也不例外。一次,索奉命筹办军粮,派给乡民张子楚二十石粮,张觉太重,请求减免,索不允,并将张又打又骂,还将其父张驿程拘押起来。索景安为捞钱,以至发展到克扣囚犯口粮。洵阳在押犯每人每日伙食费为一角。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二十一日奉令增加二分,共计一角二分,均由看守所所官直接发给,索景安上任后,改由他的会计朱苑卿到看守所发给犯人,每月报表上填着每人每日发一角二分,实际上只发给八分五厘,贪污所得,都进了索的腰包。索的行为,激起民愤,街上不时出现“打倒索景安”的标语。1937年初,县城士绅阎景星等人联名向陕西省政府呈文,要求撤办索景安,索闻讯十分恐慌,忙唆使县财务委员会书记向遥等职员,冒充士绅,向陕西省政府呈文,谓索“政绩卓著,公恳嘉奖”。省府派委员刘某来洵阳调查,索景安贿赂该员,得到庇护。阎景星不服,再次上诉省府,省府派委员王继武再次来洵。王继武秘密到达洵阳县城,住一小客店内,密讯民商,均称:“索县长爱钱,爱打人、骂人,政警要钱非常厉害。”王继武回省后,如实禀报情况,省府即j免索景安职。索景安怕上峰抓住不放,不等与新任县长办理交接手续,便匆匆离洵回乡。受索迫害士民纷纷向省府投送诉状,要求追查。1937年8月,陕西省政府函请河南省政府,转令杞县县政府查传索景安,后因河南开封、杞县沦陷作罢。相传索景安在日军占领杞县后当了汉奸。
    朱丙旺
    号守正,字直卿,洵阳县麻坪河南家庄人,清光绪年间中生员,1902年洵阳知县刘德全续修《洵阳县志》时,受聘任资料采访。1915年,有一名朱元龙者,突来麻坪河,自称明代帝王后裔,出来治世,在麻坪一带封官许爵,朱丙旺被封为左丞相,实未参与其事。是年冬,朱元龙率党羽攻打安康,失败溃逃。朱丙旺怕受株连,逃至四川,投于四川盐运使晏安澜(陕西镇安人)门下。据说曾任自贡盐税局局长,一发而成富翁。1919年晏安澜病卒,朱丙旺返回洵阳,曾任北区区长多年。因胆大,敢于为民作主,不惧权贵而闻名全县。1930年,洵阳人张藩任陕鄂边防剿匪总司令,收编了孙长林、(洵阳双河人)等股地方武装,孙长林又将他的朋友、县府班头舒金龙介绍给张藩,委以独立团团长。舒团下设三个营,团部及宋复炎营住赵湾街,官兵给养均出于地方,其中住赵湾街一营官兵,多为游手好闲、流氓成性之徒,毫无军纪约束,乱派粮款,敲榨勒索,鱼肉乡民。人民不堪其扰,纷纷向朱丙旺告状,请求作主。朱遂秘密发动七八百名青壮年,八月初九日夜,出其不意将宋营包围,杀死宋复炎以下官兵58名。第二日天明,赵湾街血流成溪o洵河为之变色。事后,朱丙旺以“满江红”词牌述其事云:“天昏地暗赵家湾,黄带斗强权,解决独立团。心相连,起团练,不怕惹祸端,放走别营连,逃往两河关,人民威力大,全团一扫烟。谁叫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下乡害地面?”朱丙旺在北区有较大的号召力。1934年,洵阳县保卫总团团总刘希仙因与县长张斗山不和被罢职,改派王子元(洵阳双河人)接任,刘抗拒不交,率部属奔往赵湾帽顶山盘踞,驻洵阳安康绥靖军认为此系地方政事,不便干涉,按兵不动。县长张斗山无法,命王子元率兵进剿,并密令朱丙旺迅速集合北区团练,配合作战。朱即集结北区各团练,将帽顶山团团围住,后经张鸿远派人从中调解,刘希仙答应交出兵权,由朱负责送刘出洵阳县境。1936年,洵阳县长索景安派委员雷茂堂带宋道启、鲁继增和梁全寿之子三人,前往麻坪查办房产税,对没有约据的房屋实行估价立契,企图籍此搜刮大量民财,引起乡民不满。秋月某夜,朱丙旺遣数人秘密包围委员会住所,除雷茂堂钻进柴堆得以幸免外,其余三人全被杀死,投尸于深不可测的地穴之中,房屋估价一事从此停办。后来,朱丙旺到县城开会,住宿西炮台,死者鲁继增之兄鲁继耀曾执斧杀他,继而在垭子口被梁全寿抱住双腿,要他赔命,均经他人劝阻方脱身。回赵湾后,设法把三人尸骨找出,备棺收殓,运回县城安埋了事。此间,县长索景安曾想讥刺他,问:“好人为什么有人告?”他回答说:“坏人有好人告,好人有坏人告,不能不告。”索无以对答。
    杨祯梓
    (生卒年不详),字琴轩,洵阳县甘溪季家坪人。1913年考入三秦公学蚕科,1915年毕业回乡。此前,洵阳只有少数乡民植桑养蚕,且多草桑土蚕,茧丝粗劣,食利较少。杨祯梓归家后,即在自己地内植湖桑十余亩,用科学方法养蚕,自行取丝,并逐年扩大植养规模,获利较大。乡民艳羡,群相仿效,养蚕风气顿起,以致北区居民墙下地隙无不植桑。1924年,洵阳全年产茧四千余斤,其中大部分产自北区。同年陕西省长公署视察员抵洵视察时,对洵阳北区养蚕风气极为赞赏,特指示县知事饬令其它各区乡广育湖桑树苗,多购优良蚕种发给农民。还要求把养蚕栽桑各新法编成浅说册子,发给各乡,以利推广。
    何廷彩
    (?--1936),字五章,绰号何阎王、何二麻子,洵阳县平定河二佛寺人,张鸿远之二姐夫。民国初年,在张鸿远部下任连长多年。回乡后,凭借张的势力,在闾河一带,巧取豪夺,家业越来越大,拥有100多石稞租田产。1926年下半年,神河联合会进驻平定河,何廷彩见联合会势力庞大,可随意向农户摊派酒席及财物和任意杀人打人,有利可图,遂向联合会负责人提议,在平定河一带组织联合会,得到同意后,便把平定河、王家沟、李家沟、严家山等地的青壮年召集起来,组成一个营,下辖4个连,共500多人,派他的亲信或亲友当营、连长。因平定河与官军驻扎的闾河接近,联合会任他为前敌总指挥,从此,乡民皆称他为何指挥。何廷彩将队伍建起来后,又请来神团教师黄炎山,教部下念咒画符,欺骗说,这样做后,只要没有邪念,上阵刀枪不入。然后,将队伍驻扎在他家周围十余里内的各要隘上,多次与闾河驻军发生冲突,互有伤亡。1927年初,陕南督办吴新田向洵阳增派一个旅的军队,向联合会进攻,联合会因缺乏训练、武器不良,连遭失败,渐感不支。农历四月中旬某日,在洵阳县政府及吴新田驻军提议下,何廷彩在闾河王家沟口王学明家与政府及驻军举行谈判,谈判进行整整一天,最后双方商定,何廷彩所率联合会接受县政府指挥,就地改编为清乡一团,何任团长,驻扎原地。持续近一年的战乱即告平息(清乡一团于1929年撤销)。何廷彩手段毒辣,爱财如命,妒贤忌能,对稍有违抗或可能触犯他利益的人,不惜一切手段,必欲置之于死地。1928年,清乡团一个排长刘金魁见他做事阴险残酷,就在背后议论了几句,不慎被他听到,就暗派王连宏、周树林二人于农历十月某夜把刘金魁杀死。为了灭口,又吩咐这两个人给大棕溪土匪头子王大田送信。他提前买通王大田,二人一到,即被王大田杀害。同年,因他任意虐待卫兵,卫兵刘成群等商议约十余人脱离他,谋事不密,被何发觉,刘成群等人逃走。何廷彩无处泄愤,就诬住距他家几里路远的路志遥是主谋,派人把路捆至二佛寺,何的大儿子何根乾,见了路面,二话没说,就用梭镖在路的大腿上连戳几下,继又严刑拷打逼供,同年底,把路送至神河驻军,后又转送县城,勒索了一笔钱财,方将路释放。何廷彩家附近有一名刘金山者,长于交际,讲义气,又会经商理财,名声较好。何廷彩极不服气,寻机陷害。1928年冬,刘金山葬父,丧事办的很热闹,送礼宾客一千余户。事后,众乡亲议论说:刘金山处事待人都好,三教九流都和他友好,不然咋会过这样大的事。何廷彩听后,非堂恼怒,妒火实难压抑,妄称刘金山犯了罪,派清乡团兵丁把刘拘捕至团部,严刑拷打,将刘金山折磨至奄奄一息。农历腊月,谎称将刘押送县城,指示凶手陈中仑、刘步才离他家不远处将刘用木棒石块打死。刘金山的过继儿子吓的连夜逃往深山躲避,也被何廷彩派人找到杀死。何廷彩还常常用恶劣手段抢夺别人钱物,1926年冬,他因事到大金河地主谭财娃家,见谭年幼老实,就故意寻衅与谭发生争执,打了谭财娃几个耳光,逼谭财娃拿出几十石稞的约据,再写一张将这些稞卖给他的契约,白得了几十石稞。由于何廷彩作恶多端,树敌太多,1936年冬季的一天,十余名土匪突然而至,直奔何家,抢了一些财物后,将何廷彩拉走,并大叫限期交纳银圆及财物,否则就要毁票子(杀死),此后几个月中,何家虽交了些财物,但绑票的人仍不断加码,时时拷打何廷彩,最后杀死了他。
    鲁安一
    (1901--1941),字肇初,号惠卿,洵阳县神河天池岭人。家道富裕,幼读私塾,继就读县立高等小学三年,又回家入私塾深造。1929年至1937年在小神河口、神河街学校任教,1932年任小神河村村长,1933年任南区区长,数月后因区级建制撤销离任,居家理财。生性刚直,不畏权贵,好抱不平,一贫苦农民梁汝亨无法交纳捐款,县府催款委员梁全寿要将梁汝亨70余岁老父拉走做人质,安一从中调解,梁全寿执意不听,安一一时性起,将梁全寿恨恨打了几拳,梁全寿惧怕躲走。1939年,秀俊乡乡长石西藩、武靖乡乡长石德魁藉口小神河黄廷耀通匪,敲诈黄家银圆600只,又违犯征兵条例,将钱姓家族独子拉了壮丁,鲁安一等五人联合写诉状,历数石西藩、石德魁横行乡里、敲诈勒索等罪行,上告至县,二石贿通县长施德广,审讯时不许鲁安一等申辩,并拍戒方,恐吓原告。安一等据理相争,被施德广关入监狱,安一不服,写状纸向省呈控,经第五区专署重新审理,确认安一等所控不虚,无罪释放,令县将石西藩、石德魁撤职。由于施德广的庇护,二石仍居原职。从此对安一非常忌恨。1938年,安一经罗长勤介绍加入中共地下党,并与罗长勤、鲁世鑫一道以教书为掩护,在神河一带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后因秦子瑶、李敬卿、张厚卿告密,武靖乡乡长石德魁派乡丁十余前往安一家捉拿罗长勤。适值鲁安一在鲁绍肃家贺喜事,见有乡丁来,即感情况不妙,招呼众乡丁到鲁绍肃家吃酒席,吩咐几人去劝酒,以拖延时间。又暗中差儿子鲁继淳给罗长勤报信。罗连忙躲避,乡丁酒毕,捉人扑空。从此后,石德魁屡向县府呈报,说鲁安一家是共产党窝子,鲁安一的活动开始引起国民党洵阳县政府的注意。1941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发生大屠杀惨案。正月二十七日,第五区保安副司令张谟进驻神河,当日带武装兵丁前往鲁安一家搜查,随即将鲁安一、鲁世鑫二人逮捕,在鲁家老庄将鲁世鑫枪杀,将鲁安一押至武靖乡公所审讯,要他供出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鲁安一一概答不知。张谟等便在安一腿部套上压杆(老虎凳),严刑逼供,安一坚贞不屈。后又用扁担毒打,痛昏过去,用冷水喷醒再打,仍不吐实。打昏喷活,如此反复,整整一夜,接连打断三四根扁担,终无口供,第二天被枪杀于七里。
    石西藩
    (1901--1951),又名石世珍,字声显,人称九少爷。原居洵阳县水磨河石家老庄,民国十八年(1929)迁居神河街。曾任秀俊乡乡长等职。在任乡长期间,曾先后被保送到北京国际大学和国民党中央第四战干团学习。迁居之初,仅食稞三、四十石,没过多久,家产很快扩充起来,拥有房屋数院,水田旱地稞租190石,家中雇用男女仆一二十人,还开有油坊、火纸厂及“佑昆厚”山货行,“同义和”、“利大生”、“瑞和”杂货铺,“仁寿堂”中药铺等。民国十七年(1928),石西藩与其姐夫彭子麟同为神河保卫团团总,配合吴新田第七师神河驻军清乡,搜捕联合会农民军。石每次清乡,都勇为前锋。民国十八年(1929)春,石之团总一职被彭子麟挤掉,从此与彭生隙,伺机报复。民国十九年(1930),本县人张鸿远任安康绥靖司令,到处招兵。石西藩被委为兵站站长,驻安康张滩。与此同时,彭子麟之保卫团亦被收编,任第二团团长,归第二游击司令孙鹤年指挥。彭子麟在率军奉命攻打安康时,中途因故擅自将队伍撤回神河。石西藩闻讯,即向孙鹤年报告,罢彭的团长之职,由他接任。石赶回洵阳,先设法拉拢了彭部下的三个营长,就团长之职。在县城的彭子麟得知此消息后,连忙躲进了三间河。随即,石西藩又在神河枪杀了暗中给彭送信的路得昭。民国二十二年(1933),安康绥靖军改编,石任特务营二连连长,第二年任补充团副团长,不久感到副职有衔无权,告归神河。此后,曾先后担任过神河商会会长、南区社训队大队长、南区义务警察队大队长、秀俊联保主任兼秀俊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秀俊乡乡长、国民党洵阳县党部第二十一区分部书记、秀俊乡自卫大队长等职。在此期间,既做了不少坏事,同时也为神河地方办了一些公益事业:向富户劝募钱粮,充实学校基金;主持修建狮子包校舍20余间,并为学校聘请有名望的教师;组织“神河业余汉剧团”;集资整修神河戏楼。1949年11月24日,石西藩率秀俊乡自卫队一个班及神河汉剧团随洵阳县自卫团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部队。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石西藩因民愤极大,被洵阳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于5月19日枪决。1985年5月15日,旬阳县人民法院对石案进于复查,认为石之严重罪行,均系起义前所为,根据党对投诚、起义人员既往不咎的政策,撤销原判,宣告石西藩无罪,恢复其起义、投诚人员身份。
    罗长勤
    (生卒年不详),又名罗尚卿,化名罗功远,洵阳县城西关人。中共洵阳地下党的创始人之一。1938年在兴安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毕业,回洵阳在龚家梁小学任教员。以河街罗广文(系罗长勤发展的地下党员)客栈为秘密活动场所,在县城青年中发展地下党员。到年底,发展中共党员20多名。1939年初,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化名刘家辉)至洵阳,以龚家梁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同罗长勤一起开展工作。从此,洵阳地下党活动更加活跃。1939年3月下旬,中共洵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罗长勤任工委书记。至1939年夏,洵阳共有60余名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暑假,刘文彬返安康,罗长勤继续在青年中发展党员,渐引起了国民党洵阳县党部、县政府的注意。学校放寒假后,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罗长勤将洵阳地下党事务交鲁世泰、路德厚、罗广文三人,于1940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离开洵阳,同刘文彬、刘华(原名刘经安,化名刘雪亚,系中共党员)到紫阳芭蕉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活动。春,罗长勤、刘文彬、刘华三人领学生到芭蕉口春游,路途张贴进步标语,适逢第五区专员杭毅和紫阳县长从毛坝关查烟苗回来,路过芭蕉口,发现标语,即向当地人追查,本地人说是瓦房店学校贴的,有个住芭蕉口的学生家长见追问情紧,推说给学生送雨伞,跑到瓦房店学校送信,刘文彬、刘华逃走,罗长勤按二刘指示,假寐不去,二刘上山顺岭而逃。杭毅随后赶到学校,见二刘已逃,就向罗长勤追问标语事,罗长勤说同去是实,标语是刘文彬、刘华二人贴的,杭毅等见无结果,即行离去。十余天后,罗长勤到紫阳县城办事,被紫阳县长叫到卧室,追问芭蕉口标语一事,答与已无干,县长就叫他在收发室暂候几天,等于把他软禁起来。一日,趁收发室主任上街机会,罗长勤乘机逃脱,秘密返回洵阳县城家里,因臀部生疮,住家中养病。病稍轻,又转乡下亲戚家。农历五月转住小神河天池岭鲁安一家。秘密在神河一带发展地下党组织,当地保长李敬卿和地主秦子瑶均为罗长勤以往学生,罗长勤便找二人做工作,动员两人入党,不料二人系武靖乡乡长石德魁亲戚,长勤一走,二人即向石告密。农历九月某日,石德魁派后备队前往天池岭捕拿罗长勤,因后备队分队长厉文治提前派徐延龄给罗长勤送信,长勤提前躲避,才免遭捕。神河脱险后,罗长勤一直碾转于县内各亲戚家躲藏。农历十二月中旬,奉上级党组织指示,离开洵阳,前往延安。从此一直没有回过洵阳。全国解放后,转入山西潞安矿务局工作,更名罗尚卿,曾任矿务局文教科科长等职。
    魏凌玉
    (?—1941),化名魏玉,洵阳县城人。1938年经罗长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李兆众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县后,魏凌玉在兆众领导下,负责与王昌明等联络,准备在县城、小河、赵湾、蜀河等地夺取国民党保安队枪支,举行暴动。1940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夜,魏凌玉召集王昌明等十余人至家开会,分配抢枪暴动任务:梁宏、曹宗周负责县城,刘家祥及邹某负责赵湾,张光恒负责小河口,段洪益负责蜀河。因保密工作做得不好,会后不久即被县长施德广派出的秘探赵瑞麟、吴子祥、符泽普侦知。秘密泄露,凌玉于1941年农历正月十五夜在曹家山曹宗周家遭保安队逮捕,与曹宗周、华进万二人同时遇害。
    鲁世鑫
    (?—1941年),化名师古,洵阳县上菜湾人。青年时赴北京从段正元学习,1930年返里,先后在县城洞儿、三间河、玉皇庙学校教书,1938年由罗长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经上级党组织介绍,前往延安学习。离家时,已临近中秋节,其母劝他过了节再走,不依,毅然离去。走后不久,母亲谢世。1940年初,世鑫由延安返洵阳,为便于开展工作,立即将家由上菜湾迁往小神河天池岭鲁安一家,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活动。同年农历五月初,中共党员罗长勤遭国民党追捕,由紫阳回洵阳,也前往鲁安一家躲避。194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鲁世鑫潜回上菜湾,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汇报罗长勤在神河遭国民党追捕等情况,当晚返回,正月二十七日,张谟、石德魁带兵在天池岭学校将世鑫捉拿枪杀。
    庞世堂
    (1902—1962),又名庞治喜,洵阳县大棕溪人。幼时家贫,目不识丁,但记忆力极强,爱听戏,看戏,过后即能背唱剧中的一些台词。自幼随父庞永昌、叔父庞永潮皮影戏(道情)班做杂务,不久开始学习唱皮影戏,勤奋好学,中年时闻名洵阳。擅长拦门,耍签技巧高超,双手能表演八个皮影作战,还能表演双马奔驰战将骑在马上,舞枪挥棒,战马四蹄奔腾等高难动作。一人能唱十门角色,道白和唱腔独具特色。藏戏八十多本。以演三国、唐代、西游记、聊斋戏见长。建国前,曾在棕溪任明智皮影班耍过皮影。1957年3月,洵阳县文教科、县文化馆将洵阳有名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洵阳县道情皮影社,庞世堂任拦门,是皮影社的主要成员。他随皮影社跑遍了洵阳的山山水水,还先后到安康县城、恒口、马池、石泉、紫阳等地演出过。1956年2月,陕西省举行戏剧、业余戏剧会演,庞世堂随洵阳皮影社代表安康地区赴省演出,所演《打鸾船》得到观众赞扬,获锦旗一面、奖金50元。1960年,庞世堂随龚德让为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说戏月余,为皮影戏挖掘整理贡献了许多宝贵资料。
    刘绍棠
    (1907—1967),又名刘化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七岁入学,就读滨江广益中学家庭私塾专科。1929年入沈阳讲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军,任国民革命军一○五师二旅五团二营少尉文书副官。1933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正逢“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四十九军一○五师六二五团,任上尉军医兼救护队长,随军赴上海参加抗战。1937年10月,护送伤兵至汉口,因战局混乱,和部队失去联系,沦为难民,流落安康,医商兼营度日。不久,忍痛卖掉身上仅有的一块怀表,购置西药少许,至洵阳,在县城、甘溪、赵湾、小河、仁河等地流动行医。1946年定居桐木街,开设普及诊疗所。洵阳解放后,加入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任北区卫生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兼组织干事。1956年,与两家中药铺联合,创办桐木乡中西医联合诊所,任所长。此所为洵阳县历史上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刘绍棠是洵阳县第一个西医师,也是洵阳县西医事业奠基人之一。他急患者之所急,在设备极简陋的情况下,开展外科手术,曾成功地进行了脓肿切开、肌内异物取除、小囊肿、粉瘤切除等手术。在学术上,无门户之见,热心于将知识传给别人,并坚持不断向别人学习。治病时注重中西医结合。医德高尚,至今被当地群众传颂。晚年时,让长孙刘兆南从哈尔滨迁居洵阳县桐木从他学医,他对长孙说:“本人生不逢时,一生四处奔波,所学专业未及发挥报国作用,现在共产党领导是大好时光,应该庆祝,”故将孙刘兆南改名为刘庆时。
    何在仁
    (1911—1981),洵阳县金洞乡小磨沟人。幼读私塾,14岁时拜洵阳名医张步清为师,攻读医典,钻研医理。25岁起开始坐堂行医。医德学识俱佳,有口皆碑。建国后,继续从事卫生工作。1952年,邀集洵阳中医界同仁创办洵阳县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誉驰县城。1954年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7年被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聘为通讯研究员。1959年当选为洵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连任洵阳县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至1987年,先后两次被选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省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1969年至1979年在城关医院担任中医师、主治中医师。1980年6月被聘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陕西省安康地区分会理事。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深受广大患者及同行爱载。在学术上,以张仲景为楷模,善于博采众家之长,结合病情,辩证施治。对各类患者一视同仁。他常讲:一个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据统计,他一生诊治过的患者约达三万余人次,曾无数次拯救患者于垂危之时。金洞乡河湾一姓张农民,47岁,头痛月余,住入县医院20余天,病因不明,生命垂危,拟转安康治疗,因家贫,无力支付药费,只好回家待死,家人为他备制了棺木,悲痛至极。何在仁闻讯,前往张家诊病,因辩证准确,用药三剂而愈。晚年体弱多病,仍忘我工作,带病接待患者。积多年之经验,撰写了《温法治疗眼疾》医案,见解独到。
    段启瑞
    (1912—1985),字西屏,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属金洞乡)人。幼年家境贫寒,以驾船为生。1928年9月加入冯玉祥军张维玺部当兵。1929年6月安康绥靖军组建后,入安康绥靖司令部训练班学习,1930年3月毕业,任安康绥靖司令部手枪连排长,后升任连长。1934年底、1935年初曾随司令张鸿远在镇安、柞水、蓝田、商县、洋县一带“追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5年2月入西安绥靖公署步兵军官训练班学习,第二年6月毕业。1936年7月任陕西警备第二旅四团二营少校营长。1937年8月入国民党正规军任职,1939年10月28日加入中国国民党。此后历任陆军一六六师九九二团中校团副、游击第一司令部第三支队上校支队长、军政部二十五补训处四团二营中校营长、豫鄂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中校副官处长、陆军第二十九军副官处中校科长、辎重兵团二营中校营长、陆军第三方面军后勤司令部马场坪给养站中校站长等职,多次参加对日作战,其间曾先后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和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退伍回洵阳。1947年9月,洵阳县自卫营成立,段启瑞任营长。1948年2月,人民解放军从鄂西北逼进洵阳,自卫营扩编为民众自卫团,县长李钟造任团长,段任副团长。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西进,第一次解放洵阳县城,段率领自卫团随国民党洵阳县党政机关逃至闾河、神河一带。同年9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转移全部撤离洵阳后,国民党洵阳县政府成立“戡乱建国委员会”,对翻身人民进行反攻倒算,段兼任该委员会委员、组训组组长。1949年3月,升任自卫团团长。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师和五十七师自湖北郧阳出发,两个月内连克白河、竹溪、平利三县,在继续向安康挺进中,遭安康守敌九十八军阻击。双方在城南牛蹄岭激战三天,解放军获胜,解放安康新城及其以东地区,不日又主动撤至平利一带休整。在牛蹄岭之战中惨败的国民党第九十八军,组成一个加强营于10月初开往洵阳,同段启瑞自卫团一个排合兵,集结六百余人向驻守洵阳县泥沟寨的解放军五十七师一部进攻,再遭失败,撤回安康。这期间,陕南各地的国民党部队均遭到解放军不断打击,陷入层层包围之中。段启瑞看到国民党的失败大局已定,本团官兵厌战情绪也愈来愈大,在中共地下党联络员叶德厚的策动下,经与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副司令肖良清、副政委张西鼎取得联系,于1949年11月25日率全团1500余名官兵,在洵阳县白腊河(石佛寺)宣布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段先后任安康军分区独立九团、独立十四团副团长等职。1954年转业,曾任新疆农垦十一师一团团长、陕六师○四二团团长、陕西省农林局华阴义合农场副场长、研究员等职,享受团级待遇。1985年5月因患脑溢血逝世。
    项鸿国
    (1913—1947),又名项强,洵阳县蜀河镇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幼年在蜀河初级小学读书,1928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北平宏达学院,1934年毕业回蜀河,在蜀河小学任音乐、英语教师,经常教学生唱“打倒列强、除军阀”和“流亡三部”等进步歌曲。1937年土匪刘焕章掠劫蜀河镇后,蜀河镇士绅集体商议办民团进行自卫,遂从蜀河乡联保办公处借来20多支枪,每个商号抽一青年,集中训练,取名“青年班”,项鸿国任教员。训练中,常给青年们讲“蜀河为什么富人多”等道理,被联保主任马车等察觉,很快报告给洵阳县长索景安,索景安给蜀河联保办公处打电话,说这是异党活动,撤销了这个班。1939年3月,项鸿国约蜀河陶绳宗、雷起彪、何安全、夏国善等七、八名青年,赴泾阳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结业后,其它青年或回蜀河,或留在外地,项鸿国北上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派往河南确山,任游击中队指导员,后因战斗负伤,返蜀河家里养伤。洵阳县政府闻讯,下令逮捕,因有人暗中报信而乘坐家里运桐油的货船离家东下。船到白河县城拢岸休息,项鸿国下船到亲戚家,刚进门,白河县政府派出的便衣队就赶来搜查,鸿国忙从后门出走,遂又坐船离开白河。船至老河口,住宏庆行张笏卿家,又遭便衣搜查,最后经人帮忙,住进外国人办的天主教堂。在天主教堂里将伤治好后,返回蜀河。为免遭拘捕,不在家里住,从家里拿了土布、土纱、洋钱等物,扮成小商贩,到竹溪、竹山、郧西、镇安等地活动,钱用完了,夜里悄悄回家取。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两三年时间。在1941年农历正月国民党对洵阳地下党实行大屠杀期间,第五区警备副司令张谟亲自带队伍到蜀河捉项鸿国,因项不在家而落空。1942年春,安康警备司令部又派一个排武装士兵,乘船到蜀河,对项鸿国住宅进行搜查。1946年8月,李先念所率中原人民解放军突围进至鄂豫陕交界地区,项鸿国在镇安县茅坪与人民解放军取得联系,担任向导。1947年7月解放军北上后,项鸿国在郧西、蜀河、棕溪、白河裴家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进行地下武装活动。他们的行动很快被国民党洵、白、郧三县蓝滩联防办事处主任彭碧岑侦知,打电话报告洵阳县长李钟造,要其严防。1947年9月初,项鸿国率游击队在洵阳武王与白河裴家河交界地区活动。9月9日,在武王十字垭王坤元家被国民党洵阳县自卫营一连、大同乡自卫大队、弘道乡自卫大队和白河县自卫营、裴家乡自卫大队包围,项鸿国临危不惧,由窗户开枪击毙敌人一名,率队突围,进至武王破庙垭梁土地庙时,被大同乡自卫大队士兵方德福枪杀,同时遇害的还有何道万、王希臣、王希章、马开寿等。
    李兆众
    (1916—1941),又名个子,化名冯遇,洵阳县城人,生性刚直,为人诚实,虑事果断。1936年至1937年在安康区教师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回洵阳,先后在甘溪、县城教书。1938年经罗长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洵阳地下党工会委员。1939年夏,中共陕西省委派何波涛秘密至洵阳检查工作,走时带李兆众、罗广文、鲁纪冲三人前往陕西泾阳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同年秋,鲁纪冲、罗光文先后结束学习返回洵阳,李兆众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农历七月返回洵阳后,辞去教职,以淘金为业,秘密指导魏凌玉等发动暴动,不幸消息走漏,194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国民党洵阳县政府、县党部对中共洵阳地下党进行大屠杀。李兆众自以为没有暴露身份,住在城内家里未走。正月十八日,国民党第五区(安康)保安副司令张谟至洵阳,同时,县党部截获了地下党某同志给李兆众的一封报警信,李兆众住房遂被监视。二十二日黄昏,县保安中队长彭仲篪派卫士刘丙一等人,身穿便衣,来到李兆众家门口,一边装着下石子棋,一边向门内窥视,兆众见情况异常,急忙攀上房顶逃跑,刘丙一等紧追不放。跑上龚家梁时,迎面遇上了张谟派出来的枪兵阻挡,兆众进退无路,便毅然从后城墙向洵河跳去,紧追于后的刘丙一等人连忙掀下巨石,将兆众右腿砸断。当时被捕,被用绳捆着抬上灵岩寺关押。二十四日,张谟、施德广、胡景瑗三人到灵岩寺会审兆众,逼他供出中共地下党情况,兆众闭口不答,张谟等令监守班长周万山等人将沸腾的开水灌进煤油箱里,然后把油箱捆在兆众脊背上,兆众仍缄口不言。接着又用点燃的整把香头烧兆众的胸部,见无济于事,又用烧红的火钳戳兆众的胳肢窝,复用一束坚韧的木条,抽打兆众的头部,兆众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浑身是血,但始终坚不吐实,使敌人得不到半句口供。当晚奄奄一息,二十六日被枪杀于灵岩寺后沟内。
    解大钧
    (1918—1984),又名解长兴,陕西省长安县子午镇新村人,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生活无着,母子五人乞讨度日。1935年3月,程子华、徐海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到子午镇一带活动时,解大钧告别家人,参加红军。参军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先后在红二十一军、红七十四师、陕北旅教导队、陕西警备四团、河南军区独立三团、中原军区十五团、三十八军等部队工作,历任侦察员、参谋、指导员、教导员、干部队队长、旅团保卫干部等职。1940年陕北大练兵中,被授予神枪手称号。1945年5月,任中原军区十团某部教导员,在豫中作战中,带领战士英勇杀敌,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军部通报表扬。1947年11月,解大钧任陕南二分区干部队队长,随陈赓大军由晋南下。11月12日,鄂陕边区重镇漫川关和上津解放以后,中共党组织决定以漫川关和上津两地为中心,在山阳、郧西、洵阳三县边缘地区设立上关县,任命解大钧为上关县公安局局长。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西进解放洵阳东区,解大钧指挥公安战士在蜀河口、焦山寨、灵岩寺、双河口、南羊山等地与国民党保甲武装发生战斗,取得胜利。7月某日,他带通讯员由洵阳前往郧西执行任务,途经尖山袁树垭,突然发现十多名村民被一百多个国民党保甲兵五花大绑往北押送,解大钧急中生智,虚张声势,高喊:“同志们,分三路包围,别放掉一个敌人!”同时,与通讯员迅速举枪向敌人开火,击毙敌人数名,其余敌人急忙逃窜,群众得救。同年8月洵阳境内人民解放军东撤参加淮海战役,国民党趁机反扑,在一年多的拉锯战中,解大钧身先士卒,带领干部战士,转战于郧西、山阳等地之间,为人民解放军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解大钧历任安康、平利、宁陕等县公安局局长和安康地区公安处副处长等职。六十年代转业,先后担任安康地区火电厂厂长和地区工业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起,任安康地区石油公司副书记兼副经理,1984年病逝。
    许荣田
    (1925—1981),洵阳县西炮台人。出生于世医家庭,幼年时在县城北门小学读书,1944年5月考入洵阳中学,半年后,因学校强迫他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愤而退学。此后,在家随父学医,三年出师,即能单独行医。因勤于钻研,医术日精,医德高尚,徒步施诊,送药上门不计报酬,贫富同待,深得群众赞扬。洵阳解放后,积极投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7年,主持组建了甘溪联合诊所。曾先后担任甘溪联合诊所所长、甘溪区卫生院负责人、区卫生协会副主任、县卫生学校中医教师、县中医院院长等职。1958年后连任洵阳县第三届至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省地召开的中医工作先进代表会议。1980年获得中医主治医师职称,同时被聘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康分会常务理事,是年当选为旬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许荣田擅长内科杂病诊治,积多年之经验,撰写了对“水肿”进行辩证施治的百案医例。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广交同行,集各家之长,补已之短,他主张中医学除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长处外,还应吸取西医之长。为培养中医人材,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给了后辈。1981年8月21日因患肝癌逝世。凡接受过他治疗的人莫不悲痛,自发送葬者达千余人。
    潘峰
    (1942—1985),又名潘经理、潘经龙。洵阳县庙坪乡关家村人。1962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任生产队记工员和保管员。1964年10月,被抽调到西乡、汉阴等县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12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2月,转入公安系统工作。1967年,身患腰骶关节结核,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治疗。出院后,毅然放弃在条件较好的安康工作机会,回到洵阳,到条件较差的小河区派出所工作。后又转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的双河区工作。工作中,忠于职守,不循私情。1982年,他的侄儿盗窃别人现金八百多元。接到案后,他用自己的有利身份,对侄儿进行政策教育,促使其很快交待了作案经过,并依法对侄儿进行了处理。竹筒乡文治村青年农民张礼国,不务正业,在外流窜了七年,在潘峰耐心教育下,回到家乡,承包了几亩地,还办起了砖瓦厂,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一天,竹筒乡张家砭村农民叶存林被人杀害于旷无人烟的深山里,潘峰闻讯后,迅速带领干警奔赴现场勘察,吃干粮,喝溪水,住茅棚,连续两昼夜。接着,又跋山涉水,日行百余里,捕获了凶犯。因工作成绩突出,1981年后,先后两次被评为县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1985年8月30日,为及时侦破一起盗窃案,潘峰拖着染病的身体,怀惴药物,前往发案地点,途中,因劳累过度,病情恶化,以身殉职,终年42岁。1986年5月27日,陕西省公安厅根据他生前的表现,追记二等功。县公安局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干警向他学习。
    李谋仁
    (1967—1986),旬阳县甘溪乡王湾村人。198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云南边防前线,在战前军事训练中刻苦顽强,成为全连小有名气的“全天候射击能手”,入伍不到四个月,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86年4月中旬,李谋仁与另两个战友被派往前沿阵地某哨所担任防守任务,他们的阵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每时每刻都有遭受越军炮击和偷袭的危险。谋仁与战友坚守岗位,一连十多个昼夜,都没有睡好觉。1986年4月28日凌晨一时许,越军对我前沿阵地实行多点偷袭,雨点般的炮弹倾泻在我军阵地上。李谋仁身背报话机,冒着生命危险挺立在战壕里,观察越军炮位,通过报话机,向我军指挥所指示目标,修正弹着点,使我军炮弹准确地落在越军炮位阵地上。突然,他听到山坡下草丛里传来异样的“喳喳”声,越军步兵偷袭过来了。李谋仁正要向指挥所报告,越军的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头、胸、腹部多处中弹,倒在地上,当强大的气浪刚一消失,李谋仁忍着剧痛站起来,用沙哑的声音把越军偷袭的情况报告给指挥所。这时,偷袭的越军已冲到李谋仁跟前,三名越军凶狠的用石头猛砸李谋仁的头部,然后,拖着他往回窜,李谋仁顺手抓起报话机向指挥所报告:“越军就在我的哨位旁,向我开炮!向我开炮!”随后,与三名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感到力不可支时,毅然拉响系在腰间的手熘弹,与三个敌人同归于尽。1986年5月12日,云南边防某部追认李谋仁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1986年7月25日,李谋仁烈士骨灰运回洵阳,安葬于小河北烈士陵园。


烈士名录

本志共收录烈士228名,除1人外,其余为襄渝铁路建设中在旬阳境内牺牲的外县籍烈士,牺牲时间集中于1971、1972两年内。烈士生前身份绝大多数系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战士,亦有少量由知识青年组建的“学兵连”战士。
    兰滩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五○部队)王都良(陕西彬县) 陆保军(山东嘉祥) 罗可元(陕西长武)代兴德(陕西白河) 程金禅(陕西白河) 明廷友(陕西兴平)穆生辉(陕西兴平) 李信(甘肃武山) 陈廷芳(云南昭通)徐廷飞(云南镇雄) 周远福(云南镇雄) 曾范香(云南镇雄)张察理(陕西长安) 刘正和(陕西平利) 孟兆锋(陕西兴平)刘凤(河北兴隆) 邓绍财(四川潼南) 刘忠友(四川潼南)王玉文(山东嘉祥) 王大成(四川井研) 余克树(湖北沔阳)王水清(湖北沔阳) 曹全博(陕西彬县) 甄月玲(女、陕西彬县)弥向玲(女,陕西彬县)许明科(云南镇雄) 郭光田(陕西礼泉)李玉奎(陕西白河) 卢洪才(陕西白河) 陈忠兴(陕西彬县)陈从席(四川遂宁) 胡义文(陕西白河) 黄元清(陕西白河)钱兴明(陕西白河) 雷和富(陕西白河) 姜宝记(陕西西安)彭德松(四川双流) 杨维新(陕西乾县) 刘启尚(云南镇雄)王俊寿(陕西乾县)段志明(陕西乾县) 刘锦厚(江苏睢守)乐庸林(陕西白河) 余传新(陕西白河) 刘光荣(云南永仁)严希儒(陕西乾县) 焦光明(陕西白河) 陈天荣(云南镇雄)杨昌顺(陕西白河) 刘志龙(陕西兴平) 袁忠林(陕西兴平)洪登福(陕西礼泉) 王新民(陕西礼泉)
    蜀河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七部队)张洪根(上海闸北) 郭效芳(湖北潜江) 孙德成(四川会东)张效银(湖北潜江) 王明宇(四川涪陵) 潘金明(湖北潜江)曾运送(广东兴会) 易登武(湖北潜江) 陈社威(广东新会)张大录(湖北钟祥) 梁洪汉(广东新会) 何本春(湖北潜江)李火木(广东阳山) 田华荣(四川乐山) 雷正德(湖北天门)陈龙生(上海奉贤) 赵克其(湖南澧县) 庞俊(山东淄博)孙元清(四川米易) 卓必友(四川盐道) 张瑞安(广东新会)陈永茂(西安红卫) 苏宝良(西安红卫) 高山源(陕西长安)王庆恩(西安红卫) 李全生(陕西宝鸡) 蒋宝强(西北冶金修配厂)刘松岐(陕西岐山) 肖梅英(女,陕西麟游)马鸿燕(陕西宁强)丁萍(女,陕西武功) 郑宪法(西北农学院) 曹建国(陕西宝鸡)郑熙(陕西宝鸡) 付亚川(陕西岐山) 李效斌(陕西西安)郭建升(陕西宝鸡) 赵树茂(陕西宝鸡) 曹秀英(陕西渭河)龚爱英(女,陕西华县)牛连庆(陕西宝鸡) 韩立志(西安莲湖)邹希珍(陕西平利) 李军善(陕西富平) 徐龙孝(陕西平利)陈光明(陕西平利) 王生林(陕西平利) 谭德祥(陕西平利)梁永堂(陕西平利) 曹忠山(陕西平利) 李本栋(陕西平利)袁显福(四川宜宾) 高显华(陕西白河) 孙相国(陕西平利)郑文平(陕西平利) 张志金(陕西平利) 吴运富(陕西平利)袁兴宏(陕西平利) 刘启伦(陕西平利) 王业成(陕西平利)邹银洲(陕西平利) 陈厚儒(陕西平利) 罗方绍(陕西平利)李玉富(陕西平利) 凌均平(陕西平利) 叶直胜(陕西平利)黎长志(陕西平利) 支宗祥(陕西白河) 崔延贵(山东东平)黄明忠(陕西旬阳)
    长沙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六部队)王国统(四川蓬溪) 魏文斌(湖北公安) 王琳(甘肃西河)谌华俊(四川仁寿) 黄亚田(广东连县) 刘宝洪(江苏盐城)陈绍九(四川仁寿) 刘近贤(广东大埔) 万朝根(四川仁寿)余强(四川蓬溪) 陈茂生(四川蓬溪) 颜树生(四川蓬溪)蔡祥武(江苏淮阴) 欧丁发(广东高要) 邱亚忠(广东连县)胡延龙(四川蓬溪) 朱自爱(山东嘉平) 刘燕珍(女,籍贯不详)段金帮(河南陕县) 刘贱山(湖北永兴) 詹建常(云南沾盖)周生智(山东沂水) 罗子文(湖南宁乡) 王家瑞(河南蓟县)梁亚全(广东电白) 郭德君(四川洪江) 刘大荣(云南)胡际发(陕西平利) 汤学文(陕西平利) 胡贤志(陕西平利)刘霭堂(陕西平利) 赵永兴(陕西平利) 段书钧(陕西平利)黄俊(江苏) 范显兴(四川蓬溪) 邓国歧(广东连县)廖仕荣(湖北荆门) 张金海(山东曹县) 李进宝(甘肃渭源)梁兆柱(山东曹县)
    菜湾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八部队)王锡钦(广东英德) 胡居民(江苏睢宁) 向元道(四川宣汉)刘呈清(江苏睢宁) 王明华(云南楚雄) 吕世录(四川蓬溪)唐元汉(四川宣汉) 王开勤(湖北沙市) 许友余(江苏睢宁)宋元富(四川会东) 阿会清(云南永平) 杨丕荣(白族,云南大理)甘立纯(四川蓬溪) 许仁(云南永平) 刘树金(山东曹县)张福初(山东荣成) 陈思立(四川宣汉) 张前进(四川宣汉)闵凡生(河北威县) 王伯华(山东昌邑) 黄秋胜(广东开平)陈宗纪(四川潼南) 郭延轩(山东曹县) 聂祥养(广东封开)范显兴(四川蓬溪) 邹长明(四川仁奉) 邓国政(广东连县)张秀清(北京朝阳) 彭明贵(籍贯不祥) 周洪宣(四川井研)史文华(陕西武功) 刘方(河北安新) 丰治安(西安莲湖)钱龙(陕西西安) 杨少荣(女,云南) 徐树生(河北徐水)
    段家河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九部队)苏金贵(四川达县) 李再喜(云南绥江) 王本荣(四川达县)罗银才(云南盐津) 杨宗山(江苏江都) 董豌兴(东苏江都)邓延荣(四川达县) 姚修山(山东淄博) 陈建英(广东高鹤)何继安(湖北天门) 赵丁金(陕西洛南) 汪德福(陕西洛南)张永录(陕西洛南) 李治民(陕西洛南) 谢占其(陕西洛南)熊林(陕西柞水) 石更水(陕西洛南) 谢民主(陕西西安)聂道田(陕西镇安) 齐显焕(陕西镇安) 齐荣纯(陕西镇安)项力建(陕西镇安) 陈荣启(陕西镇安) 李俊(陕西洛南)吴方荣(陕西镇安) 李文山(陕西镇安) 马平喜(陕西镇安)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