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城位于县境东北角(东经110°07′,北纬32°49′),东与湖北省郧县木瓜沟毗邻,南与本县西沟乡接壤,西与前坡相连,北隔汉江与湖北郧西县老官庙相望,面积9.6平方公里。汉江从县城北自西东去,老(河口)白(河)公路沿汉江南岸自东西来,缶小河口与汉(中)白(河)公路衔接。县城历为鄂西北入陕南之孔道。
县城环泰山而建,分为河街与城里两部分。
城里西靠绣屏山(亦名天池岭),海拔526米。登上绣屏山,城里全貌一览无余。绣屏山前两溪夹泰山,东溪名青风沟,东入白石河;西溪名桥儿沟,古称长春涧,北入汉江。白石河在县城东侧汇入汉江。
秦置钖县,故城无考。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县,县治便设于此。昔以汉江航运便利,商贾云集,俨然如通都大邑,明末屡遭兵燹,屋宇被毁,以致萧条。清初,县官曾侨居冷水河口,致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治复迁今境。民国年间更名永安镇,下属6保,人口不过三四千人。解放后改称城关,辖东、南、西、中4街。1956年撤区并乡时称城关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城关人民公社,辖5个居民委员,7个生产大队。1964年,恢复城关镇,析4个大队,划归前坡公社。现辖5个居民委员会4个行政村(公路、先锋、清风、菜农)。1964年,县城人口8204人,1984年为12072人(农业人口2173人),1990年发展到13137人。以汉族为主,回族28户,120多人,苗族3人,满族2人,侗族1人。侨民仅1937年挪威牧师贝德威来白河城关居住传教,至1947年离去后无侨民。
一、城池
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普晖筹修小城,周长190余丈,高2.5丈,绕县衙一周,明末城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龙家佐于旧城基上督建新城,设城门3孔,东门称“朝阳门”(今粮食局大门前),南门称“迎熏门”(今工商行与资金局之间),北门称“拱极门”(今县委车库门前)。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谢奉璋又在城门上建楼3座,加高城墙。
白河县城图
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抵境,知县严一青忧虑“城依山麓,形同釜底,若被贼匪占据,甚为可虞”。遂邀乡绅父老,商议筹措修筑外城。严亲自勘察定线,沿天池岭、周家垭、探马沟梁脊,跨长春涧经泰山(今烈士亭),再跨清风沟,至桃园(今南台子)、连南岭、天池岭一线,砌石为雉堞或掘削一二丈陡壁,以为城墙。当时岁荒,严用以工代赈之法,使“民兴耕而去,得暇而来”,任其去留。每年冬春上工七八百至千人不等,历时3年而成,总计用工283000余个,耗银10750两。外城亦设门3孔,北门额镌“天池关键”、东门额镌“锁钥钖城”、南门额镌“镇远门”。咸丰三年,(1853),生员张昌琯出面筹措捐款,对外城坍塌部分修补一次。如是,白河有内城余90丈,外城2100余丈,故民间对白河县有“双城县”之称。现探马沟梁、桥儿沟、青风沟、南台和天池岭还残存外城城垣与掘削痕迹,城门唯北门(天池关键)尚在。
二、街道
县城街道分为城里与河街两部,河街是县城主要商业街道。
河街沿泰山北麓而建,依汉江南岸,东起灵应宫(又称祖师洞,今“爱民水站”处)西止唐家棚(今水文站),全长1.15公里。中部有红星桥跨桥儿沟,将河街分为东、西两部,习惯称桥西为上河街,桥东为下河街。红星桥北有汉江古渡与湖北省郧西县老官庙交通,并有客船通火车站接送旅客。1989年至1990年4月河街修起近千米的防洪堤,兼作河街的公路,改变了河街街道狭窄不通车运的旧貌。
从河街中部的红星桥沿桥儿沟畔拾缀而上,行400余级石阶可达城里,从下河街东端“爱民水站”沿环城公路西行也与城里相通。清末民初,下河街多系黄州帮、武昌帮商人所居,上河街居住多是陕西、山西、江西帮商人。60年代前,湖北竹山、竹溪及县内山货土特产在河街码头装船下运老河口、汉口,京广杂货在此起岸疏散,交通贸易,甚为繁荣,历来为县城商业区。80年代以来,河街经商的私店铺有600余家,年总营业额400多万元。
白石河口以东居民区习惯称小河口,汉白、老白公路在此衔接,日有过往班车与十堰、竹溪相通。小河口东依沙帽山,海拔629.3米,陡峻,多荒坡,西坡少有耕地,是县城第一制高点。山上解放前有一方形炮楼,后被监砖拆毁。白河县第一个电视差转台建于山顶。
泰山西南,天池岭前街道,白河人习惯称城里。中段原有内城,解放后将县衙扩为政府机关,内城拆除。70年代后,县级行政单位逐集中于城里。80年代始有少量商业与服务行业。随着人口增加,商业迅速发展。从红星桥沿桥儿沟至城黑北岭一段为400余级石阶街道狭而陡,多民国时期旧房。北岭至南台街道较平坦,80年代后渐拓宽,铺为水泥路面。下河街经清风沟至城里百货大楼,50年代前系一荒僻小径,中段桑园一带蓬蒿满野,狐兔出没,70年代初始筑公路,渐有居民,80年代已具街道规模,且为城里至河街的主要通道,9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条街道,可通汽车,主街道长1615米。
三、市政建设
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县署正厅。二堂(今县政府处)。清康熙十年(1671)建县署大堂,四十九年(1710)建头门、仪门,五十七年(1718)在县署南侧建仓廒3间(今粮食局仓库处)。雍正二年(1724)重修中杨泗庙(今城关镇),四年(1726)在北岭建武庙(即关帝庙,今县一中、幼儿园处),六年(1728)建先农坛,五年(1727)、七年(1729)在县署前东门内修大仓10间。乾隆六年(1741)改建县署头门、仪门,易茅为瓦,易石为砖。十年(1745)集资,修整白河八景之一的“天池”,使山泉复出。四十二年(1777)重修县署共17间,同年修文庙大成殿(今大会场),新建崇圣祠、忠孝祠、节义祠、名宦祠、乡贤祠21间,牌坊1座(县委大院南北两侧)。四十五年(1780)在东门外修建社稷坛,在北门外建风云雷雨坛。四十七年(1782)在北门内建城隍庙12间,大门1间、戏楼1座(今县委大院中间),新建扑署大堂、科房、班房住房11间,男监2间,女监1间,外监3间(今县联社与政府茶水房处)。四十八年(1783)重修关帝庙10间,戏楼1座。四十九年(1784)建天池书院共17间(今气象站)。道光七年(1827)重修文庙、武庙、城隍庙。咸丰九年(1859)再修文庙,十年(1860)在上河街新修都司署、头门、号令楼、官厅、随班兵房、大堂、签押房等14间,住房1院。
咸丰四年(1854)创修下河街汉江边炮台,旨在防御太平军(时称发逆)。
同治七年(1868),全县官绅集资,在泰山顶创修奎星楼。
光绪四年(1878),重修天池。
民国初年,在内城东门外建平民习艺所5间(今供销商场中心)。
民国二十八(1939)年3月改长春寺旧址为白河县立初级中学,三十年(1941)6月又增修教室和校门。
解放前,河街街道为石板铺就,路段高低不平,上下悬殊处以台阶过渡。1956年拆除河街街道石板及石阶,筑为三合土碎石路面,架子车始能通行。1969年修通了河街电影院至城里的公路,1982年铺为水泥路面,河街到城里运输靠肩挑背驮的状况得以改变。1976年修通了清风沟口至石灰窖公路,建起公路大桥,使城里、河街、小河口连成一片。1963年县城用本县红石河电厂电照明,仍需桐油灯、蜡烛作备用。1970年元月用大电网电力。1968年为缓解县城居民住房困难,县政府投资在体育场西兴建土坯小青瓦房78间,现称“居民点”。1985年10月,城建局征用泰山东麓茅坡耕地150亩,划给机关、居民建房。1986年,仅半时间,茅坡已具街道规模,同时沿旬白公路县城段、南台坡地亦划给居民建房,共计11万多平方米,县城人均住新房8.46平方米。
本世纪70年代前,河街居民饮用水取自汉江,城里居民饮用水端赖桥儿沟“温泉”(习惯称卫家水井)、“香泉”(习惯称衷家水井)、“龙井”(今建筑公司南侧)和“姚家”4个水井,无公用水桶,沉桶吊汲,污染不堪。一到夏季天旱,挑水排队水桶填街。1972年,在铁道兵部队支援下,于清风沟口“祖师洞”建起简易供水站,额题“爱民水站”,河街架悬胶管设点供水,城内机关单位、学校自架胶管从后沟引水。1976年后,始安装自来水管道和环城路灯,主街道修建了排水涵道1415米。1985~1987年,投资45万元从西沟乡五担沟向县城引水,使自来水供应有所缓解。1993年国家投资与县城居民集资兴建城关二期供水工程,1995年夏二期供水工程竣工,供水。
1979年4月,在县城东侧沙帽山建起电视差转台,县城附近收看到4频道电视节目。1987年2月,县城机关单位、居民集资建成泰山卫星电视地面站,使县城可以看上中央二台和8频道电视节目。1988年底,县城开通了自动电话,1995年底又开通了程控电话。
60年代,除更新和新建了政府、县委等一批行政机关办公楼外,还将下河街原杨泗庙改建为电影院,在城里泰山上兴建了县医院、文化馆、体育场、中学、幼儿园。70年代,又陆续建起了新华书店、百货大楼、粮油加工厂、印刷厂、绿松石加工厂、皮鞋厂、酒厂、蜂窝煤加工厂。80年代,又在城里体育场南侧建起了图书馆、影剧院、工人俱乐部、城关中学,为便于河街居民防洪搬迁,在河街临泰山一侧兴修了防洪便道。1984年后,历时3年,在河街面临汉江处,修起千余米的防护河堤,堤平均高8米许,顶面宽7米,不仅齐整了沿汉江河岸,且能兼作公路而壮观瞻。
1993年11月,随着城区的发展又命名清风路、大桥路、江岸路等14条主干道路和龙井巷、出院巷、翰林巷等26条巷道。1995年夏人民路中段拓宽了路面。
1956年在县城中心泰山上奎星楼旧址修建了烈士亭,亭西辟为烈士陵园,两次解放白河牺牲的烈士和修襄渝铁路牺牲的铁道兵指战员均迁葬于此。园中有纪念碑、纪念馆,周植花卉、松柏,环境清幽宜人。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