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汉中历史
+

汉中市历代水灾、旱灾、雹、霜冻、虫 鼠灾害记录

2015-4-13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    阅读:4152

历代水灾
自汉·高后三年(前185)至民国38年(1949)的2134年中,大水成灾达72次。
    汉·高后三年(前185)夏,大水,汉江溢,四千余家被冲走。高后八年(前180)夏,汉江河水暴涨,漂六千余家。东汉·建安二年(197)秋九月,汉水溢,泯人民。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汉水溢。魏·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泛滥。西晋·咸宁三年(277)六月,益、梁二州郡国入暴水杀三百多人。九月,又大水。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大水。南北朝·元嘉十八年(441)夏,汉江泛滥,农田受损。唐·长庆元年(821)夏,汉江溢。开成三年(838)夏,汉水溢。宋·淳化二年(991)七月,汉江水涨,死人甚多,九月又大水,损坏庐田。祥符九年(1016)八月,利州水,漂栈阁。绍兴十五年(1145),汉水决溢,漂荡庐舍。绍兴二十八年(1158)六月丙申,汉沔及大安军大雨,水泯民庐,坏桥栈,死者甚众。淳熙十三年(1186)秋,霖雨,败禾稼。绍熙二年(1191)五月二十二日大水。绍熙四年(1193)夏,黑龙江(褒河)大水,山河堰尽决。咸淳三年(1267)六月,汉水溢。明·洪武五年(1372)六月,大雨,汉水暴溢,巨木蔽江而下。洪武二十三年(1390)秋八月,淫雨,汉水暴溢。洪武二十九年(1396),褒水涨,损坏打钟坝民舍。永乐十四年(1416)五月庚申,汉水涨溢,淹没公私庐舍。成化六年(1470)八月、汉水涨溢,高数十丈,城郭居民俱淹没。成化八年(1472)八、九月汉水涨溢,高数十丈。嘉靖二年(1523),陕南大水。嘉靖六年(1527),乌江(今褒河)水合。嘉靖八年(1529),汉江决口。嘉靖十一年(1532)夏,汉江大水。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汉江水涨,漂没民舍无数。嘉靖二十一年(1542)夏,大水,漂没民舍。嘉靖二十九年(1550),乌龙江(褒河)涨,漂打钟寺民舍。崇祯六年(1633)夏,汉江大水。崇祯七年(1634)六月,连雨四十天。崇祯十六年(1643),汉中各县大水。
    清·顺治四年(1647)八月,暴雨两日夜,汉水泛涨,田禾尽伤,大饥。康熙元年(1662),陕西全省淫雨,六月,大雨六十日。康熙二年(1663)六月,汉江大水,又雷雨,大风拔树。康熙三年(1664),汉中大水成灾。康熙八年(1669),汉中各县大水。康熙十八年(1679),淫雨四十日,如倾盆者一日夜,大水漂没民舍无计。康熙二十七年(1688),雷电交加,大雨如注,水涨甚猛,树木连根蔽江而下,沟渠桥梁尽拥圯。康熙三十七年(1698),汉中12县、州均被水灾。康熙四十二年(1703),汉中府属南、褒、沔等七州县被水淹。乾隆三年(1738)四、五月以来,阴雨连旬数月,收成歉薄,仅有五、六成不等。嘉庆六年(1801),汉中各县自八月初旬直至九月末后,阴雨连绵。嘉庆十五年(1810),汉中水灾,山洪暴发,田地受冲,青黄不接,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嘉庆十八年(1813),夏旱,秋涝,稻禾半槁,岁大荒。嘉庆二十年(1815),沿河田被水冲沙压,营田亦被水冲刷。嘉庆二十四年(1819),阴雨连绵,乌龙江(褒河)水泛溢,冲民房二百余间,沿江稼禾被淹;汉水涨溢,直灌城根,水深二三尺,浸倒民房四百余间,东北两乡,近城处所,秋禾亦多被淹。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汉江水溢,决口十三处。道光十五年(1835),汉水涨溢,民房漂没。道光二十年(1840),汉水暴涨,县城墙被拆毁140余丈,死人无计。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大雨不止,汉水大涨,漂没民舍。道光二十四年(1844),(汉中)山水暴发,淹没农田无数。咸丰元年(1851)秋,汉江上游大雨连旬,霖雨连绵,次年春,粟价昂贵。咸丰二年(1852)七八月,大水从南城门进城,房屋被毁无计,兵民被淹死者三千四百余人。同治六年(1867),陕南因被水,兴汉府属地方受灾。同治七年(1868),汉中洪水,平地水深数尺,田地被淹,房屋被毁甚多。光绪九年(1883)八月,江河发水,沿江农田淹没。光绪十年(1884),自闰五月以来,连次大雨,或山洪暴发,或河流泛滥,淹没田庐人口。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连日大雨,河水暴涨,东、西、北三乡被冲草房二百余间,漂男女人丁数十。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初一至初六日,连日大雨,势若倾盆,河水泛滥,山水涨发,田地房屋各有淹没。光绪二十九年(1903),大水发,汉水暴涨,波浪涛天,冲淹田地、房屋、人口和牲畜,大水淹至镇江楼,为数十年罕见。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雨连番,山水暴发,河水猛涨,冲淹田亩,崩塌房宇,死毙人畜。宣统二年(1910),阴雨连绵月余,大水淹地毁房甚多。宣统三年(1911),被水冲塌房地。
    民国10年(1921)六七月间连降大雨,兼旬不止,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冲毁田禾,浸没房屋,秋收无望,被水冲甚重者70—80村,幅员数百里,地方辽阔。民国12年(1923),水灾。民国14年(1925),夏季多雨,以致山洪暴发,江河泛涨,冲毁田房,漂没人口不计其数。民国19年(1930),汉江水涨2—3丈,沿江一带居民农田多被冲毁。民国22年(1931)张寨、周寨、范寨等处山洪暴发冲毁田禾。7月17日大雨如注,河水陡发,北门外李家桥堤被冲毁崩,洪水横流,当其冲者,均被淹没,损坏田禾房屋、漂去衣物、粮食、牲畜甚多,水势泛滥延及东北护城河桥,桥之左右以及瓮城内水深数尺。民国38年(1949)七八月,阴雨连绵四十多天,江洪大发,房屋田禾牲畜大量被冲。灾情数10年少见,汉江洪水情况(南门外大桥段),最高洪水位508.8米,最大洪水流量10624立米/秒,受灾群众10万余人,其中死亡100余人,受伤1000余人,淹没房屋15000余间,冲毁倒塌房屋800余间,淹没农田45000亩,其中冲毁39600余亩。
    (注:灾情的历史记载摘自旧志书及有关资料,日、月是农历,下同。)


解放后水灾和防洪救灾
 1952年秋,霖雨两月余。8月16日,暴雨量82.1毫米,褒惠渠二支渠6处决口,冲毁北车站公路及北团结街700余米。居民300余户房内进水3尺多,倒塌房屋数十间。南关紧临汉江,由于入江洪渠受汉江洪水顶托,形成内涝,淹没木场街、望江楼街和南市场,数百间房屋倒塌。全市淹农田2124亩。受灾群众890户,3818人。8月15日,市人民政府组织救灾,全市300名干部职工分赴灾区,组织群众搬迁,对河岸、渠道险段补修加固。灾后,国家拨出救济粮1万斤,安排灾民生活。
    1956年,降雨1137.2毫米。6月21日,上水渡河岸溃决,洪水漫过飞机场,袭淹南关民房,河坝街排洪渠入江受阻,水漫流,镇江楼周围形成内涝,北郊渠堤溃决11米,渠水下泄,淹没孙家坝农民16户及全部农田。全市52户74间房屋倒塌,水毁农田436亩,菜地346亩,冲毁坝坎9000米。市人委组织100多人的抢险队,帮助群众转移,对汉江几处险段昼夜巡逻,监视水情。6月24日,汉江又出现险情,专、市两级干部、城市工人、居民共3900多人分赴险段,加固渠坎,围堵缺口,减轻了灾害损失。灾后,市人委组织群众排除渍水,补插水毁秧苗,给150户灾民发放救济款0.57万元。
    1962年,进入汛期后,市政府拨出防汛经费8万元,对病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处理。7月下旬,连降暴雨,7月24日,汉江最大洪峰流量达9430立方米/秒,相应最高洪水位508.47米。上水渡150米河堤溃决,洪水沿西郊飞机场东流,南关大部农田和民房被淹。北部山洪下泄,部分堰渠遭到破坏。成灾面积17370亩,其中水毁830亩,淹没房屋1300余间,倒塌800余间,冲走大小牲畜58头,受灾群众12500余人。专、市领导干部深入灾区,组织干部群众抢险8昼夜,妥善安排灾民的生产和生活。
    1980年6月15、16两日暴雨成灾,黄家塘和王观营排洪沟决口,洪水涌入北团结街和塔儿巷居民区,500余间民房被水浸泡,部分民房积水尺余,400余户居民庭院渍水。7月2日,本市及汉江、褒河上游出现较长时间的暴雨,11小时降水100毫米。7月3日2时,褒河马道水文站洪峰流量为3090立方米/秒,石门水库泄洪3400立方米/秒。褒河河堤多处决口。南干渠渠头段洪水超过堰堤1米以上,渠道被毁后,河东店临渠居民住宅进水,深达1米。为排除渍水,被迫炸断鱼塘上段南干渠,使洪水泄入褒河,冲毁鱼池12个,冲走成鱼6万余斤,冲断水电部三工局褒河专线铁路大桥1座。褒河河堤4处决口,毁堤1100米。褒河火车站家属楼被洪水围困9小时。褒河与汉江洪峰汇合后,汉江大桥站出现洪峰流量达6040立方米/秒,金华、铺镇、新铺等乡,河堤多处决口,沿江农田大部分被淹,金华乡400余人被洪水围困。市政府抽调干部250多人,汽车30多辆,奔赴灾区,用100多条汽车内胎,两只捕鱼船进行紧急抢救,救出被围困群众。1980年全市25000余人受灾,伤7人死1人,1106间房屋被淹,586间房屋在洪水中毁塌,淹没农田24300亩,损失粮食69.3万斤,化肥143吨,各种农机具98台(件),冲走大小牲畜210头,水毁河堤5.33公里,渠道6.53公里,抽水站16处。抗洪抢险中,国家下拨经费231000元,草袋12000条,铅丝3.5吨。洪水过后,国家除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外,还下拨救灾款5万元,粮食9万斤,布票1万尺,各种布头500尺。00313部队向灾民捐赠棉衣50套,棉被100床,工作服300件,胶鞋500双。北京、唐山、宁夏、河南、长春、牡丹江、安康等省市寄来了慰问品和救灾物资。
    1981年7、8两个月降雨40天。雨区覆盖面广,暴雨中心多,强度大,降雨总量为678.7毫米,尤其8月份降雨达451.6毫米,超过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0%,为本市多年同期雨量的3.76倍。8月21日,马道水文站洪峰为5810立方米/秒,超过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1980年7月3日实测)3090立方米/秒的87%,比1904年最大洪水3280立方米/秒大76%,石门水库入库流量达6360立方米/秒,8月21日21时,水库水位为611.5米,22时30分即上升到615.8米,一个半小时水位上涨4.3米,平均每小时水位升高2.87米。22日2时,最高库水位达619.2米,差0.8米即与水库坝顶平。汉江大桥最大洪峰8320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508.11米。段家营河堤多次出现毁塌危险,地、市领导组织2000余人的抢险队伍,从段家营危堤后退20米,重新修第二道防洪堤。8月22日,褒河400年一遇的洪峰将同汉江干流洪峰在城区段相遇,汉江大桥站可能出现1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洪峰。在危急时刻,省、地、市领导会同石门水库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削峰,错峰办法,发挥大型水库滞洪调节作用,为下游削减洪峰1510立方米/秒。同时,将汉江、褒河的洪峰相遇时间错开4小时,减少了汉江在本市的过洪流量。当汉江大桥站出现洪峰8320立方米/秒时,段家营河堤决口,洪水通过飞机场东流,水深及胸。么儿拐以南大部民房进水盈尺,深者过腹。汉江大桥北段的公路冲断,交通隔阻,00313部队奋战两天一夜,架起了长21米,宽5米钢木结构临时桥,把汉中市与南郑县的公路接通。灾后调查核实,褒河、汉江毁堤96处共长19.38公里,全市共淹没农田6.1万亩,其中水毁3.55万亩,毁渠257处,长122.6公里,冲毁抽水站17处,喷灌工程2处,损失化肥740吨,各种农机具5200余台(件),冲走牲畜3060头,粮食25万余斤。10个公社、48个大队、201个生产队受灾,15个自然村被毁,2.49万间房屋被淹,倒塌房屋8500余间,2.32万人受重灾,12人死于洪水灾害,部分学校,校舍倒塌,2万余名学生无法入学,部分企业被迫迁址另建,6个市属单位和146个乡镇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济损失达5643万元,是解放后最大的一次水涝灾害。抗洪救灾中,国家共发放救灾款241万元,下拨防洪抢险经费107万元。全市人民解囊捐助,市医院退休医生郭宝成捐出现金1000元,市百货公司700名职工将8月份5000多元奖金全部捐赠灾民,驻市200多个单位共捐款1.4万元,粮票11.4万斤,布票1.8万尺,各种衣物5.7万件,油毡424卷。西安、延安、咸阳、武汉、济南等省、市送来大批救灾物资。


历代旱灾
  汉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西晋·太康六年(285)春三月,梁郡国旱。元康七年(297)七月,雍、梁州大旱。永嘉三年(309)三月,江汉河、洛皆渴,可涉。东晋·太宁三年(325)四月,雍梁大旱。唐·永淳元年(682)三月,饥荒。垂拱元年(685)五月,汉中旱。天复四年(904),自陇西迨于褒、梁之境,数千里内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饥民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籽,饥民采之,舂米而食。宋·天禧三年(1019),利州路饥。天禧四年(1020),洋县以西,留坝以南,利州路春旱。天禧五年(1021),利州路旱。绍兴六年(1136),利州路大饥,米斗四千,路饥枕籍。淳熙十一年(1184)四至八月,兴元府,金、洋州旱,兴元府尤甚,冬不雨至翌年二月。庆元三年(1197),陕南利州路旱。嘉泰元年(1201),利州路旱。金·大安三年(1211),连年旱,以1212年、1213年、1216年、1218年为甚。崇庆元年(1212),汉中七月旱。至宁元年(1213)七月,旱,斗米钱万二千。祯祐四年(1216)五月,大蝗,七月又旱。兴定二年(1218)大旱。正大三年(1226)三月,旱。宋·绍定四年(1231)春,汉中大饥。元·延祐元年(1314),汉中春正月岁荒。明·洪武四年(1371),陕西各路旱,汉中尤甚。宣德元年(1426),汉中旱,三年又旱。景泰元年(1450),陕南大旱。成化二十(1484)至二十二年,连年大旱,遍及陕西、山西、河南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尸骸枕籍,流亡日多。弘治十四年(1501),陕南大旱。弘治十七年(1504),汉中府夏旱。正德五年(1510),汉中连年荒旱,民多流移。嘉靖元年(1522),汉中各县夏秋旱。嘉靖七年(1528),大饥,人相食。嘉靖十六年(1537),夏旱。嘉靖二十三年(1544)春,陕南饥。万历二年(1574),汉中府饥。万历五年(1577),汉中道,殣相望。万历十三年(1585),汉中饥。万历四十二年(1614),汉中府属各州县饥。崇祯二年(1629),汉中饥荒。崇祯七年(1634)秋,陕西全省蝗,大饥。崇祯九年(1636),汉中旱。崇祯十二年(1639),汉中夏旱,秋蝗,禾苗俱尽,大饥。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人相食,草木俱尽。
    清·顺治二年(1645),大饥。康熙三十年(1691),春夏旱,民大饥。嘉庆九年(1804),南郑等县旱。嘉庆十八年(1813),夏旱,稻、草半槁,年岁大荒。光绪二年(1876)大旱。夏秋禾受雹灾。欠收。光绪三年(1877)四月十五日大冰雹,或如鸡卵,干旱,田地无收,赤地千里,大旱饥馑,斗粟千钱。光绪十二年(1886),秋旱。光绪十四年(1888),秋旱,收六成。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以来未得透雨,秋种未播。
    民国4年(1915),旱灾,夏收全无,秋田颗粒未登,灾情至大,全省皆然致流亡载道卖妻鬻子,层见叠出。民国17年(1928),自春至秋,滴雨未下,井泉枯涸。陕南各属,更以历年捐派过重之故,现今告罄,人民无钱买粮,其它树皮草根,采掘已尽,赤地千里,树多赤身枯槁,遍野苍凉,不忍目睹。民国18年(1929),本年旱灾重,全省91个县,而报灾就有88个县,仍络绎不绝,汉中所属各县,旱灾尤甚,收成不及1/20,树皮草根,掘食已尽,死亡载道。民国28年(1939),武乡镇旱灾。民国29年(1940),夏大旱,稻田龟裂,秧苗枯萎。民国30年(1941),亢旱成灾。

风 雹 霜冻
一、历代风、雹、霜冻灾害
    战国·周考王十五年(前426),大冰雹,汉江冰,牛马死。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景帝中元六年(前144)二月,雨雹。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七月,梁州陨霜杀秋禾。北魏·景明三年(502)九月,雨,暴风昏雾,拔树毁屋。明·弘治十四年(1501),汉中府六月辛巳日大风灾。万历四年(1576)九月初七日,大雪盈尺,杀禾稼。清·顺治十二年(1655)三月初四日,汉中黑霜杀麦。饥。康熙二年(1663),汉江大水,又雷雨,大风拔树。康熙五年(1666),汉中府三月大风,扬沙蔽日,褒河岸有坏船长二丈许,飞覆民屋。四月冰雹,大伤禾稼,六七月牛瘟尽死。光绪二年(1876),夏秋禾苗被雹打。光绪三年(1877)四月十五日,大冰雹如鸡卵。民国36年(1947)陕南迨夏徂秋,大雨冰雹时降,夏秋歉收,入冬以来,农田普受黑霜。
    二、解放后风、雹、霜冻灾害
    1.风:1951—1985年的35年中,8级以上大风出现59次,年均1.7次,其中春夏两季,占大风次数的86%。
    2.冰雹:1949—1979年,曾发生7次,平均4.5年一遇,多发生在褒河至武乡、武乡区、武乡至铺镇,一般成带状。1977年8月21日20点10分,突起大风,骤降冰雹7—13分钟,最大如鸡蛋。23日沿山一带又降冰雹,6.6万亩已成熟水稻谷粒吹打落地,县革委会组织职工、学生下乡帮助农民拾谷粒。1979年6月18日,武乡区6个乡、35个村、229个生产组受到罕见的大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5050亩,损失小麦50多万斤,蔬菜价值45万多元,房屋307间。灾后市政府拨救济款5.6万元,粮食3万斤。1984年6月上旬,武乡至铺镇10余华里降冰雹呈带状,使成熟的小麦颗粒无收,秋苗也受到严重影响。
    3.霜冻:寒潮时有发生,霜冻在局部地区对油菜、小麦有危害,一般情况下,对全市影响有限。


虫 鼠灾害
 一、虫害
    西晋·永宁元年(301)七月,梁州蝗。唐·开耀二年(682)三月,蝗,山南二十六州饥。会昌元年(841)七月,山南等州,蝗。宋·乾德二年(964),蝗。天禧元年(1017),蝗、蝻复生,多去岁蛰者,六月蝗。金·祯祐四年(1216)五月,大蝗。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陕西虫鼠食禾稼,凡九十五州县。嘉靖五年(1526),蝗虫食禾。嘉靖九年(1530)夏,汉中蝗虫食禾。崇祯七年(1634)秋,陕西全省蝗,大饥。崇祯九年(1636),汉中蝗。崇树十二年(1639),汉中秋蝗,禾草俱尽,大饥。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蝗虫遍野,禾苗食尽,驱之不尽,人民疫病横行,家家相传。
    解放后,1952年市郊王仁桥一带成片稻田遭受蝗害。1962、1972年,市内发生稻飞虱。1972—1975年发生三化螟。1975年发生稻色虫,面积达2.48万多亩。1972年二化螟严重发生,全市21万亩水稻有19.7万亩发生虫害,约损失稻谷275万公斤。1982—1984年连续发生粘虫吃禾。1983年7月地区畜牧场饲料地玉米叶被粘虫全部吃光。1984年徐家坡发生稻蝗,翌年扩展到汉王庙一带,1987年全市有8.5万亩水稻发生稻蝗,1988年发生稻蝗13.5万亩,损失稻谷68.435万公斤,1989年发生稻蝗有16.73万亩,损失稻谷38.43万公斤。
    二、鼠害
    1981—1982年发生鼠害,下田的谷种遭害,农民日夜防守(打锣,放鞭炮,放收音机,开防鼠水沟,用塑料薄膜覆盖,放毒药等),秋包谷损失1/3。


滑坡 地震
一、滑坡
    1980年10月,本市褒河乡沥水沟雨后滑坡,长120米、宽30米,截断东干渠上百米。1989年武乡联丰五组灵观哑庙北宽20米、长50米山体滑坡,尚有宽30米,长50米山坡地裂,构成滑坡之势。
    二、地震
    汉中属于构造地震,本市与周围各县发生地震均互相影响。
    东晋·隆和元年(362)四月丁丑,梁州地震。元·泰定四年(1327),兴元地震。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地震;十月辛巳,又震。成化二十二年(1486)六月壬辰,汉中府地裂十余丈或六、七丈。弘治八年(1495)十一月乙亥,汉中府地震,有声如雷。正德元年(1506)冬,汉中地震。嘉靖二年(1523)正月,汉中地震。嘉靖九年(1530)八月,褒城地震。波及本市。嘉靖十六年(1537)春,地震。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褒城、凤县地震,波及本市。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地震、地裂、泉涌,或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或一日连震数次,或累日震动不止。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五日戌时,(33°1东107°6北)南郑发生5级地震,裂度6度,东北城角倒塌;三月十六日,南郑发生5级地震,西城垛头倒塌,丑时又震。天启四年(1624)九月二十二日,洋县发生5.5地震,波及南郑。崇祯四年(1631),略阳县发生4.75级地震,波及南郑,有微感。崇祯八年(1635)九月十六日,洋县发生5.5级地震,南郑亦震。崇祯九年(1636),汉中发生5.5级地震,城垣尽倾,伤人甚多。清·顺治十年(1653),汉中发生5级地震,城垣圯四十丈。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初八日夜,地震,摇曳如荡舟,屋瓦飞落,墙坦倒塌,累日不息(注:系甘肃天水南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南郑)。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三十日午时,地震。康熙四十八年(1709)9月12日,宁夏中卫南发生7.5级大震,波及陕南各县。光绪五年(1879)五月初十日,地震,十二日寅时复大震,立者几有颠倒之势(注:系甘肃武都南8级大地震,波及南郑)。光绪七年(1881),甘肃舟曲东地震6.5级8度,波及陕南各县。民国9年(1920)12月16日20时,宁夏、海源地震8.5级12度,波及到陕南各县。12月26日19时,中卫、靖远7级地震,波及到汉中各县,房屋及建筑有损害。
    解放后,有仪器记录的地震:1967—1985年,汉中发生1级以上的地震共55次,平均每年有3.05次,其中1967年8月20日07时31分39秒,南郑县钢厂乡发生5级地震。本市有感。1984年8月16日16时20分58.6秒,本市与留坝县之间发生1.0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时6分42秒,四川松蟠、平武发生7.2级地震,震感波及本市,房屋动摇发响,人立者有倾倒之势。当时又正值河北唐山大地震部分伤病员来本市医院治疗,加大了市民对地震的恐惧心,各级政府立即组织群众搬出室外,搭棚住宿达半月之久。
    汉中地震存在着高潮——相对平静——高潮的周期性变化。明朝时期,地震十分频繁。对地震(6>Ms>3)活动的频次与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划分,明显反映出地震活动频次在历史时间轴上有显著的变化特征。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可划出两个长周期,每个长周期又由三个地震活动幕组成,持续时间最长约400年左右,总的地震活跃时段,只占平静时段1/3的时间。在活跃时段中,平均6年左右发生一次3级以上的地震,最大地震等级均未超过6级。
    注;上述历史记载.凡未定出震级者,指Ms>4级的有感地震。月日是农历。
汉中1327—1986年地震((6>Ms≥3级)活动周期简表

┏━━━━━━━┳━━━━━┳━━━━━┳━━━━━┳━━━━━┳━━━━━┳━━━━━┳━━━━━┳━━━━━┳━━━━━┳━━━━━┳━━━━━┳━━━━━┓
┃起止时间      ┃  1327    ┃  1494    ┃  1568    ┃  1623    ┃  1653    ┃  1708    ┃  1718    ┃  1821    ┃  1823    ┃  1887    ┃  1927    ┃  1966    ┃
┃  (公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4    ┃  1568    ┃  1623    ┃  1653    ┃  1708    ┃  1718    ┃  1821    ┃  1823    ┃  1887    ┃  1927    ┃  1966    ┃  1986    ┃
┣━━━━━━━╋━━━━━╋━━━━━╋━━━━━╋━━━━━╋━━━━━╋━━━━━╋━━━━━╋━━━━━╋━━━━━╋━━━━━╋━━━━━╋━━━━━┫
┃  持续时间    ┃    167   ┃    74    ┃    55    ┃    30    ┃    55    ┃    10    ┃  103     ┃    2     ┃    64    ┃    40    ┃    39    ┃    20    ┃
┃    (年)    ┃          ┃          ┃          ┃          ┃          ┃          ┃          ┃          ┃          ┃          ┃          ┃          ┃
┣━━━━━━━╋━━━━━╋━━━━━╋━━━━━╋━━━━━╋━━━━━╋━━━━━╋━━━━━╋━━━━━╋━━━━━╋━━━━━╋━━━━━╋━━━━━┫
┃    地震频次  ┃    0     ┃    11    ┃    0     ┃    7     ┃    0     ┃    2     ┃    0     ┃    2     ┃    0     ┃    5     ┃    0     ┃    4     ┃
┣━━━━━━━╋━━━━━╋━━━━━╋━━━━━╋━━━━━╋━━━━━╋━━━━━╋━━━━━╋━━━━━╋━━━━━╋━━━━━╋━━━━━╋━━━━━┫
┃    时段特征  ┃    平静  ┃    活跃  ┃    平静  ┃    活跃  ┃    平静  ┃    活跃  ┃    平静  ┃    活跃  ┃    平静  ┃    活跃  ┃    平静  ┃    活跃  ┃
┣━━━━━━━╋━━━━━╋━━━━━╋━━━━━╋━━━━━╋━━━━━╋━━━━━╋━━━━━╋━━━━━╋━━━━━╋━━━━━╋━━━━━╋━━━━━┫
┃最大震级      ┃          ┃          ┃          ┃          ┃          ┃          ┃          ┃          ┃          ┃          ┃          ┃          ┃
┃    MS        ┃          ┃  5.0     ┃          ┃  5.5     ┃          ┃>4.0     ┃          ┃ 5.0      ┃          ┃ 5. 75    ┃          ┃ 5.0      ┃
┣━━━━━━━╋━━━━━┻━━━━━╋━━━━━┻━━━━━╋━━━━━┻━━━━━╋━━━━━┻━━━━━╋━━━━━┻━━━━━╋━━━━━┻━━━━━┫
┃活动幕划      ┃                      ┃                      ┃                      ┃                      ┃                      ┃                      ┃
┃分及编号      ┃    Ⅰ —1            ┃    Ⅰ —2            ┃    Ⅰ—3             ┃  Ⅱ—1               ┃  Ⅱ—2               ┃  Ⅱ—3               ┃
┣━━━━━━━╋━━━━━━━━━━━┻━━━━━━━━━━━┻━━━━━━━━━━━╋━━━━━━━━━━━┻━━━━━━━━━━━┻━━━━━━━━━━━┫
┃  长周期划    ┃                                                                      ┃                                                                      ┃
┃  分及编号    ┃    Ⅰ                                                                ┃    Ⅱ                                                                ┃
┣━━━━━━━╋━━━━━┳━━━━━━━━━━━┳━━━━━━━━━━━━━━━━━┻━━━━━━━━━━━┳━━━━━━━━━━━━━━━━━━━━━━━┫
┃  备  注      ┃  元代    ┃  明  代              ┃    清    代                                              ┃    近、现代                                  ┃
┗━━━━━━━┻━━━━━┻━━━━━━━━━━━┻━━━━━━━━━━━━━━━━━━━━━━━━━━━━━┻━━━━━━━━━━━━━━━━━━━━━━━┛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