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汉中历史
+

西乡县古代名人

2015-8-16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西乡县志    阅读:2152

王穆
    字静渊,江苏娄县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西乡知县。其时,西乡历遭兵祸,人民逃亡过半,以前几任县令,不顾民间疾苦,谎报邀功,加征捐赋,致使县境内榛荆遍野,人烟几绝。王穆报请川陕总督鄂海,招民垦荒,在城内设招徕馆,供客户暂时栖息,又在四乡为客户盖庄舍,发耕牛、籽种,划定地段耕种。三年之间,有湖广、赣、黔、川一带数千家移民来本县落籍为业,使县境内田地日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王穆还着手清理田粮,抑制土豪,实行合理负担。他在任的数年间,城乡迅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乡城垣在战火中坍塌,城濠淤积,王穆先自捐献,倡议筹资,修城浚濠,至康熙五十四年工竣。同时又督工浚治城北五渠,平时引水灌溉农田,洪水时经城濠排放牧马河,蓄泄两利。
    当时,虎患为县民大害,每至薄暮,虎游于市,惊怖街衢,伤及人畜,王穆悬重赏,募得捕虎猎手数十人,三年间射虎64只,平息了虎患,又建“射虎亭”,树碑三通,刻捕虎者姓名于石,并亲撰《射虎亭记》,以志其事。
    王穆曾集资修缮文庙、学宫、创办义学,士气文风为之一振,尤以纂修县志事称道于时。王志十卷,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传至今日,弥足珍贵。
    王穆为西乡县令九载,颇有政绩,其诗文亦斐然可观。
    张廷槐
    字晋卿,四川奉节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西乡知县。当时,恶吏土豪相互勾结,借摊派之机,诈取民财,横施暴虐。廷槐访知其弊,即出示严禁,一切杂差概行豁免,百姓称之为“良心官”。
    城北五渠,康熙年间虽经浚修,但年久淤积,一遇山洪,田园庐舍复遭淹没,危及城厢。廷槐按亩役夫,委员监督;改直堤道,加宽加深。险要处俱用石砌,加灰土坚筑。又采购桑苗,沿岸密栽,根深盘结,使堤岸牢固。同时,订立封山育林规章,立“重修五渠碑”,以记其事。
    丰宁书院,规模狭小,且年久失修,廷槐筹资重建讲堂、书斋、内斋等30间,增添束修、膏火,士风为之一振。在所撰《重修西乡书院碑序》中,以“道德为上,功名次之,富贵尤其下焉”告诫诸生。道光四年,廷槐复任西乡知县,设义学于城中,并劝饬各地筹设。数年间,城乡先后兴办义学15处,经费出处,各有定规。廷槐亲撰《义学碑记》,提出“不求个个成名,但求人人明理”,表现其重视品德教育、劝学育人的明智见解。
    廷槐亦修县志,延友人曹珍贵主其事,今尚有藏本。
    胡廷瑞
    字蕴山,安徽黟县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任西乡知县。到任伊始,目睹城乡凋蔽,百废待举,乃以除害兴利为己任。
    县城濒临牧马河,水泛岸颓,危及城厢。前任多令编竹贮石堵御,往往漂没。廷瑞倡议集资修筑河堤,首捐200串文,绅耆商庶踊跃乐输,共集20500余串文,树木2680余株,组织民工700余人,先于上游筑坝拦水,另开支河,分泄正河之水。新筑堤长290丈,高8尺,用三合土逐层坚筑。每筑一层,廷瑞亲自验收后,方再增筑。自道光十四年冬兴筑,历时八个月,至十五年五月竣工。此项工程捐项不入衙署,支销不经胥吏,选绅商之老成者协理其事,廷瑞每日公余亲临监督之,由于措施得宜,工程省时而质高,是年秋即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堤西端铸铁牛一座,意在镇护堤身。铁牛铸工精湛,形态生动,至今成为西乡名胜之一。
    东沙渠为城北五渠之首,源于四方山,逶迤30余里,一遇暴雨,沙砾俱下,渠身日益淤塞。道光十五年六七月间,两次暴雨成灾,冲决堤岸,漫没田地,冲塌民房。廷瑞亲率地方首事及民伕百十余人,冒雨救护,廷瑞落马溺水,几濒于危。士民感奋,竭力抢险,修复工程进展神速,并再度制定规章,封山禁垦,山底普栽桑榆,堤岸上下密植栗柳,以固堤身。北郊有“山神庙禁止开垦碑”,尽载其事。
    廷瑞为西乡县令二载,善政良多,十六年离任,百姓立“德政”、“去思”二碑祠祀于大王庙。
    阎佐尧
    字子服,湖南长沙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西乡知县。时清政府迫施新政,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佐尧思想新进,趁此时机,于光绪三十一年,就西门内丰宁书院旧址,筹款买地,创建高等小学堂。建教室、礼堂、宿舍等65间及藏书楼1座,操场1处。当年招收高小、师范传习所学生各1班。复通令各地,改义学为初等小学堂;资助城厢先后兴办女子初小4处,开西乡女学教育之先河。光绪三十三年,佐尧又以北后街考院旧址为校址,开办初级中学堂,选高小学生40名为中学生,后因陕西提学使以设备简陋,饬令停办。佐尧又设劝学所于孔庙明伦堂,为全县教育领导机构。举凡学制之制订、课程之设置、教员之聘任与培训、经费之筹措均由佐尧亲自主持,数年间,学风丕变,士林振奋,故佐尧对本县维新教育之功实不可泯。
    其时,牧马河水由牛头山下北移,奔注而东,山洪暴发时,西郊一片汪洋,城厢岌岌可危。佐尧审度地势,筹建沙堤一道,于决口处以巨石、石灰和土筑堤为障,迫使河道改就南流。堤高8尺,长1254尺,名西沙堤。临水栽芦,近堤植柳,开畦种竹,阻波固堤。工竣,堤内得地200余亩,开垦归公。抬田收佃,补助教育经费。佐尧还倡修本县《乡土志》,为地方辑存了宝贵资料。
    邓三多
    下高川杨家人,少时家资富饶,三多性洒脱,好挥霍,读书不成。父卒未几,家产荡尽,将卖住宅时,买主知其穷而压价,三多愤而止,于父灵位前发誓:必改行,兴家业。从此,朝惕夕励,发奋自强,数年间,产业复旧。
    三多16岁被举为乡约,不久又纳资为太学生,自此掌管乡政权数十年。他刚正廉明,不畏强暴,每逢集日至场排难解纷,片言立决,少有兴讼者。地方经费久为豪家把持侵蚀,三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清算亏空,如数追偿,以款兴建市场。光绪十三年又于场之两端建栅门,以资防御。病卒时,年64岁。
    三多执事日,百废俱举,伸张公道。远方游民入境,必亲自目测盘问,以别良莠,不可留者则资迁出境,或依法治其刁顽。乡里因此耻争端,勇义举,多善良,少匪类,地方安宁。三多曾出私财,修建白庙子至三星场道路10里,斜坡均用石砌,路面先垫沙砾,后覆石板,雨不沾泥,晴即干躁,行人称便。
    李文敏(1817—1890)
    李文敏,字少,号捷峰,本县城内人。幼时家贫,但攻读刻苦。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乡试中举。咸丰元年,任城固乐城书院山长,二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七年,随某大臣赴沈阳督办皇陵工程。帝俄入侵东北,文敏奉命参加山海关防营襄办文案。同治元年,调京任礼部职方司、员外郎及郎中,掌管祠祭印信。咸丰帝、后葬礼,文敏谋划周详,受到尝识,被提升为道员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先后调任凤阳、天津知府。同治十年又升任江西按察使。光绪四年,擢升为江西巡抚兼提督。其时,江西连降暴雨,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情状至惨。文敏亲往灾区,饬令地方官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不及上奏,先行下令开仓赈济。奏报灾情后,复得朝廷救济,民感其德。
    文敏对教育亦极关注,为江西书院增加经费,添置图书,聘请良师,教学之事常亲自过问。后为御史某以四大罪状,劾奏免官,原品休致。光绪九年春,文敏归里。十一年,清廷诏起为两江总督,文敏以年老辞。十六年九月病逝,终年73岁。
    文敏关怀桑梓,在江西为官时,曾捐银4000两交地方官妥筹生息,其中2000两为汉南书院经费,2000两为汉中各县应试者之补助,又捐赠书院经史子集5900余卷,汉南书院勒碑详载其事。光绪三年,陕西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文敏捐银2000两赈济灾民,以其中千两归本县。又请托其兄在城东南建修通济桥,以工代赈。六年,为北山寨沟封禁及补修河堤,捐银500两。以上种种,先后捐银不下18000余两。归里后继有义举,光绪帝诏赐“古谊可风”匾额,褒其义行。
    文敏热心于刊印书籍,曾先后刊印《大学衍义补辑要》、《江西通志》等,归里后,又刊印《大生要旨》,为穷乡僻壤提供常见疾病之防治方法。文敏在清末,是本县品职最高、影响最大的封建官僚,但尚能疏金散财,多次赈济灾民与资助教育,有其开明的一面。
    王熙
    字缉亭,本县城关人,聪慧多才,擅长书法绘图,尤工篆隶,精于制作,有名于时。
    清同治元年(1862)县城经兵燹之祸,全城灰烬,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城池、衙署、文庙、书院以及仓廒等公共建筑亟需复建,熙受命主持重建工程。他早年曾远游京师及两湖,凡遇名胜古迹、楼台建筑,皆留心默识,究其奥妙。并博览古迹,访问名师,潜心领悟,是以深通工艺。他所主持的复建工程,规划周详,计算精确,费用经济,调度合理,实收事半功倍之效。
    县城十字原有钟楼一座,兵燹中被毁。同治八年,知县张尔周委熙负责重建。他匠心独运,将原来的三层增为四层,高约24米许,底层有拱门畅通四街,二三四层木材结构,彩绘金饰,雕镂花窗,重檐伸翘,古朴典雅,并于上层悬钟置鼓,每逢朔望,钟鼓齐鸣,以后又以钟报时,更具实用。
    熙持躬清介,虽经手巨款,而一丝不苟。光绪元年,知县李嘉谟以其劳绩上报,知府特颁“从事独贤”匾额,旌其宅居。
    熙慷慨乐施,能急人之急,遇乡邻困乏,常倾囊资助,兵燹之后,曾以藏谷百石赈济灾民,存活无算。他还喜读农林水利书,每年冬春,常亲身参与并指导居民,栽柳插茅以固堤坝,又提倡开掘、疏浚城北五渠道,泄洪水而利灌溉。凡公益之事,他都不遗余力,当时有人对他说:“先生老矣!宜安享清福,欢度晚年,何自苦如是?”熙对日:“吾诚老矣!然对公益之事不少怠者,正因自感米日无多也。”闻者叹服。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