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汉中历史
+

略阳县古今名人

2015-8-27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略阳县志    阅读:4401

   虞诩 字升卿,东汉武平人,汉元初二年(115),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才,委其为武都太守。其间,主持“刊山导江”,疏通了沮(略阳)至下辨(成县)嘉陵江航道,发展了这一带的水运。
    李翕 字伯都,东汉汉阳郡人。建宁三年,李翕任武都郡太守,整修道路,建宁四年(171)主持在徐家坪乡罝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兴修郙阁栈道,凿石架木,建析里桥,以济过往行人。建宁五年,郙阁栈道修通。
    李虞卿 宋至和元年(1054)冬,任利州路转运使、工部主客郎中,权知兴州事。因青泥岭旧路险峻,乃奏请新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长五十余里,至和二年十二月竣工。
    田克仁 南宋绍定(1228~1233)初,任沔州太守。自幼爱好书法,开禧年间(1205~1207)得《郙阁颂》旧墨本,反复临摹《郙阁颂》。任太守期间,恐原碑泯灭,于绍定三年五月,重刻《郙阁颂》于灵岩寺崖壁。
    曹友闻 字允叔,宋代同庆栗亭人。宝庆二年(1226)授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后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今略阳县境)、节制兴元府屯戍军马。元兵入兴元,友闻疾奔鸡冠山隘,与弟友万俱战死。赐龙图阁学士,
    吴玠(1093~1139) 字晋卿,陇干(今甘肃庄浪)人。建炎二年(1128)任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三年冬,镇压了史斌义军。四年(1130)为秦凤副总管。绍兴元年(1131)大败金人于和尚原,又击退于箭管关。四年(1134)在仙人关率军击败金兵十万。九年,卒于仙人关,赠少师,谥武安。宋孝宗时,追封为涪王。
    吴璘(1102~1167) 字唐卿。绍兴四年与兄吴玠战于仙人关,大败金兵。十四年,任利州西路安抚使治兴州,乾道三年(1167)五月,死于兴州,追封信王,谥武顺。
    史斌 即《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宋江起义失败五年后,史斌再度起义,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义军攻克兴州,登基称帝。后挥师东进,欲克兴元府,城中宋军坚守难克。乃率师入蜀,在剑门又为邵伯温所阻,又率兵进关中,入据长安,南宋朝野为之震动。三年(1129)冬,吴玠进兵,史斌退至鸣犊镇(长安东南)被围,俘而杀之。
    吴曦(1161~1207) 吴璘之孙,吴挺之子。宋绍熙四年(1193)五月,任武宁军承宣使,后因贿赂权相韩侂胄,得以任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后升任四川宣抚副使,仍知兴州。开禧二年(1206),为陕西、河东路(今山西省)招抚使,主持西线对金作战。吴曦在金人利诱下,坐阵兴州,按兵不动。是年十二月,叛宋降金,在罝口密受金朝诏书金印,受封为“蜀王”。开禧三年正月,公开叛宋,僭王位于兴州,治所为行宫,国号为“转运”,改兴州为兴德府。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被杨巨源、李好义、安丙等人诛杀,时四十六岁。
    安丙 字子文,四川广安人,曾在吴挺麾下任职。宋开禧三年正月,吴曦僭位降金,被曦任为丞相长史。安丙探知杨巨源等欲诛吴曦,便与杨密谋。安丙哭道:“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而无复忧”。巨源道:“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便约人草密诏,共谋诛曦。诛杀吴曦后,众推安丙暂时代理四川宣抚使(此时四川宣抚使程松已逃亡)。三月,朝廷正式命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兼知兴州并加封端明殿学士。诛杀吴曦,实为杨巨源、李好义首倡,而安丙向朝廷奏本是他的功劳。他一人窃取了平叛功绩怕败露,又看到李、杨在抗金前线捷报频传,顿起妒嫉之心,置二人于死地,制造出“李、杨冤案”,谋杀了李好义、杨巨源。安丙后官至四川宣抚使,时人曾在仙人关为其建“安公生祠”。
    杨巨源 字子渊,四川广元人,任兴州合江仓官。吴曦降金后,遂与安丙、李好义等合谋杀吴曦。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乘马矫诏进入吴曦宫中,自称奉使,杀吴曦宣诏以安城民,众推巨源为参赞军事。后被安丙诬陷反叛之罪,密杀于大安军龙尾滩(今宁强县境)。朝廷念其功,赐庙褒忠。嘉熙元年,追谥忠愍。
    李好义 南宋下邽(今陕西蒲城南)人。兴州中军正将,吴曦叛降后,与麾下军士同谋诛杀。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夜,好义率军士七十四人闯入吴曦宫中,大呼:“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卫士千余,闻诏弃梃而逃。杀吴曦搏斗中,促令王焕砍曦腰。其后,累立战功。六月,被安丙勾结吴曦余党王喜以毒酒谋杀。
    李贵 南宋人。开禧时,在兴州正将李好义部下作军士,为诛杀吴曦主要参与者之一。开禧三年(1207)二月二十九日深夜,随李好义闯入伪宫,吴曦开门欲逃,李贵急砍吴曦面颊,曦反扑,在部将王焕协助下,李贵斩吴曦首级。嘉定十二年(1219),升兴元都统。
    高瑆 号瑞湖,云南石屏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略阳知县,时县城内铜厂污染严重,即令停办,并创建嘉陵书院。
    谭瑀 号石甫,广东省广州市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任略阳知县,曾邀文人学士编纂县志未果,又调赴吴堡县任知县,遂将未成志稿携之吴堡,几经惨淡经营,于道光二十六年纂成四卷四册本的《重修略阳县志》。于次年寄之略阳,时任知县周嘉会于二十八年将志稿刻印成书。此为略阳旧时最完整的一部县志。
    郭熊飞 字次虎,山东淮县人。清道光七年(1827)由石泉调任略阳知县,勤政爱民,迁建新城竭尽全力。
    桂超 河北省霸县人,贡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任略阳知县。光绪三十年(1904)主持续修《略阳县志》。1911年底,略阳暴发推翻清朝略阳县衙革命起义,桂超纠结地方反动势力,残酷杀害起义军总代表张俊彦等人。
    张俊彦(1866~1912) 字伯英,略阳城关人,清代贡生,同盟会会员。工书画,习武功,尤好读《孙子兵法》。1911年冬响应辛亥革命起义,在略阳筹划组织民团武装夺取仍在略阳执政的清朝政权,定次子张桐为总部联络员。利用城乡亲友,秘密串连,组织民团建立武装,并被推选为起义军总代表,统领全军。1912年2月23日,略阳起义民团包围县城,张俊彦、康炳熙以民众代表身份到县署,令县衙交权投降。清朝县衙知县利用谈判、交印投降为诱饵,民团放松警惕。25日,张俊彦被捕,用站笼酷刑处死。一吊时,因其身体健壮,平日擅练气功,怒目大呼道:“今日之事,我为百姓,非为己也!”数分钟后气色如常,县吏马成图将站板复立脚下。二吊时,其大义凛然,裂眦怒视衙吏,痛骂不绝。马成图畏怯,不知所措,只好将站板放上,假惺惺地劝道:“张家叔,你还是断了这口气吧?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反复折磨至深夜。三吊时,溘然而去,时46岁。次日凌晨,被县衙暴尸街头。
    康炳熙(1874~1912) 字朗轩,略阳金家河人。身材魁梧,性格刚直,长于口才,乡人尊称“康先生”。辛亥革命前夕,在西安师范学堂上学,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西安起义,1911年奉命回略阳筹划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组织民团武装,夺取清朝县衙政权。知县桂超利用谈话、送衣物等手段对其引诱软化,然其志未动。回金家河后,联络城乡绅士、民众,组织起千余人的民团,请拳师教民团习武练功。1912年2月23日,作为西路民团代表率领金家河民团向县城进发。行前,激昂地说:“我们要向清朝县衙算帐去。”受到民众拥戴。清朝县署诱骗康炳熙等人谈判,四次谈判中,康严厉陈词驳斥了桂超等人的反动言行。桂超一面假意接受插白旗投降,一面企图用宴请、送钱等手段利诱,被拒。25日凌晨,康见县署无投降诚意,愤然孤身找超桂论理,行至县衙二门台阶,突遭乱刀砍杀。时年38岁。
    张谔(1887~1953) 字士如,略阳城关人,清代贡生。1910年在西安警官学堂学习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辛亥年秋,与西安师范学堂乡友康炳熙参加西安起义,同年底回到略阳,与其父张俊彦等人秘密串联,开展革命活动,并组织民团武装,张谔被推为总宣传。武装起义失败后,张谔被捕入狱,遭严刑拷打,因四川同志军抵达,得营救出狱。
    民国时期,张谔从事教育事业和赈灾工作多年。先后任略阳县高等小学堂学监、汉中十二邑联立中学堂国文教员、陕西省立第五中学筹备人之一、陕西华洋义赈会委员等职。

    张谔工隶书,也善楷书,且颇有成就,为陕西省著名书法家。其现存书法作品主要有,汉中汉台石碑竹林阁序(隶书)和全国著名石碑槁诀(亦名槁诀集子),书释三块(楷书二块、隶书一块),均存汉中市汉台博物馆。

    张海帆(1915~1940) 又名张鉴清,略阳城关人。早年在汉中联中和第五中学高中部读书,和中共地下党接触。1931年春,独赴南京金陵高中就读,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又考入上海大厦大学附属高中学习,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急关头,他积极参加抗日游行和抵制日货斗争,遭学校当局责难,被迫退学。这时他被接纳为中共正式党员,因被告密离校,遂以三和电影杂志评论员、中华书局英文函授部职员为掩护,从事中共地下秘密工作。1935年初调共青团江苏省委工作,次年秋,被捕入上海英租界提兰桥西牢,同狱中许亚和、徐建楼等组成临时党团支部。1938年夏经营救出狱,在武昌“东北抗战人员训练班”工作,后调安徽六安做武装工作。不久,随安徽省委西迁立煌县(今金寨县),任立煌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按照指示打入安徽省财政厅税警队,以特务长职务作掩护。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立煌党组织遭到破坏,并与省委机关和新四军办事处都失去联系。时,张任中共立煌中心县委联络站站长,决定自己和小部分同志留下,继续斗争,其余撤退。然,国民党已发现张海帆的真实身份,即派立煌警备副司令赶到税警队诱捕,未获。张海帆得知身份暴露,烧毁文件,潜向王家湾方向,因叛徒出卖被捕,经多方营救无效。5月,在立煌县被国民党活埋,时25岁。

    何琨(1916~1948) 又名岱泉、剑西,略阳城关人。擅书画,1930年略阳高等小学毕业,翌年秋,考入南郑县立职业学校。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为支部负责人之一。10月,组织同学驱逐南郑中学反动校长彭俊卿的学生运动。抗日救亡开始,他组织学生上街演戏,出墙报,宣传抗日救国,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1934年10月,为逃避敌人追捕,迁居徽县城内。不久,被告密,押入天水监狱,审讯中坚不吐实,后经刘次枫等营救释放。次年,经中共地下党介绍到黎民觉(中共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身边工作,后又被安插到杨虎城警备第二旅以文书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西安事变前,党组织决定把他安排到戒严司令部军警联合办事处负责新闻检查和宣传工作。事变后,被派往河南一支部队工作。1937年回西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与黎民觉一起到山西省中条山参加抗日。1944年初,被党组织派往汉中伪军政治部第八被服厂以司书工作为掩护,进行党的秘密活动。1946年7月,又派往伪二○六师做军需工作。1948年3月在河南洛阳牺牲。
    郝明德(1932~1950) 山西省宁武县伙家村人。1949年春参加革命,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在新编六队当通信员。同年12月,在略阳县给代县长王润民当通信员。1950年6月2日,郝明德跟随王润民前往郭镇区视察,路过金家河遭周西山、杨桢众匪的伏击。郝明德持枪还击,阻击匪徒,掩护王润民安全转移。在匪徒的弹雨中,郝中弹牺牲,葬南山塔下。同年,被略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每年清明前后,有少先队员扫墓祭奠。
    周西山(1916~1952) 杨桢(1919~1951) 略阳金家河人。民国时,周曾任金家河乡联保书记、乡长、反共突击大队副队长、国民党区分部书记等职;杨曾任金家河乡保队副、保长、红帮老五。二人在任职期间,均有霸奸民妻、敲诈勒索、欺压农民等罪行。解放后,二人潜藏深山,拒绝向人民政府登记。1950年5月,他们暗中联络敌伪人员及恶霸、土匪、地主20余人,秘谋反革命活动。同年6月2日,周、杨在金家河组织反革命暴乱。他们袭击我郭镇区署郙阁工作组,劫取枪支弹药,绑架3名区干队员、2名教师和郭镇区署副区长。并公然竖起国民党旗。下午,匪徒截袭了代县长王润民一行,枪杀了随行通讯员郝明德。6月5日,周召集匪徒大会,宣布成立“陕西省人民自由解放团”,自任团长,杨桢任一组组长。图谋劫取郭镇区署武器,进而攻打县城,劫出在押的反革命人犯。当我剿匪部队进剿时,周、杨带领众匪负隅抵抗,致剿匪部队2人牺牲,2人负伤。6月25日杨桢被捕获,于次年2月10日枪决。1952年在甘肃将周西山捕获,同年6月25日枪决。
    郭顺庆(1879~1953) 人称郭三,粗识字,家住观音寺乡鳖窝(今安花庄),绰号郭鳖。解放前有百万家产,有田地16250亩,分布略、宁、勉三县。佃农1527户,房屋千余间,年租1800余石。每至大忙雇工三四十人。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以粮、衣舍贫困之人。二十四年(1935)底红军长征一个排路过观音寺,郭受影响。此后,每年三、四月青黄不接之时,凡求讨者至,必舍5升或1斗,冬则舍老粗布15市尺或衣服1套,或银元1至2枚。时登门者不断,而无空往。凡暴尸荒野,必令制火匣掩埋。1953年病故。
    刘兆才(1930~1957) 湖北省郧西县人,贫农成份,初小文化。194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1950年随57师剿匪驻宁强大安镇期间,结识刘凤鸣、黄永强、王柱贵等。1952年因贪污被撤职,开除党籍,5月退伍。1954年4月,任乡民兵队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懒于劳动,犯强迫命令等错误,被撤销民兵队长,开除团籍。1956年赴大安,经刘凤鸣介绍,与皇坛分子潘丙成相识,在略阳接官亭蹇家坝一带烧砖瓦,后返宁强大安镇拉架子车为业。同年冬,准备挣钱买枪闹“革命”。次年2月,筹划反革命活动,以保“皇帝”(赵马存,时17岁)登位,推翻中国共产党为口号,成立反革命组织,并在大安和接官亭一带发展反革命成员。6月30日,部分匪徒手持刀矛在略阳城外山上应约待命暴乱,因无人指挥自散,暴乱未逞。刘兆才遂决定7月9日继续暴乱,并联络各地匪徒,制作大小旗十余面,当日晚暴乱开始。匪徒割断电线,手持旗帜、手榴弹、刀矛,沿公路向何家岩区公所进犯。沿途裹协群众70余人,杀害干部3人,分三路攻打何家岩区公所、营业所和区供销合作社。匪徒敲打营业所门时,干部鸣枪射击,匪徒逃窜,暴乱失败。后刘兆才在追捕逃亡中被击毙。

    刘次枫(1875~1961) 又名宗向,略阳金家河人。1908年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被聘为汉南中学堂教员兼学监。1911年8月,经于右任、邵力子介绍在上海加入同盟会,投身推翻帝制的革命活动。1912年任汉中中学校长,1917年因办学有功被黎元洪授于八等嘉禾章。1919年后当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副议长并代理议长。在此期间曾议决驱逐四川军阀刘存厚出陕。1921年兼任汉中赈务分会副会长,陕西华洋义赈会委员,陕西赈灾代表联合会总代表,并受骋为陕西地方自治筹备处参议,冯玉祥督军公署顾问,1922年2月被聘为陕西省长公署顾问、汉中道伊公署高等顾问。在陕南各地调查灾情,发放急赈,办理各县赈灾善后事宜,并被选为陕南赈灾会会长。九月,任陕西省第四区(陕南区)禁烟督察,与禁烟委员张谔共同在陕南查禁鸦片。1923年,任永寿县知事,次年,先后被委任临潼、咸阳知事(未赴任)。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其全家人被困于城中,两子饿死。1929年前后,回到汉中,在万寿宫遗址筹办陕西省立第五中学,并任校长,在古汉台创办汉中图书馆,任馆长。1931年赴南京参加国民会议之后,经于右任推荐,供职审计部,先后任审计部专员、文秘科长,后任考试院襄试委员。1937年返回陕西,次年2月任陕西省立汉中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保护了张海帆、何琨等一批进步青年和中共地下党员。1940年,回故乡略阳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任校长,并从外地聘请了一批教师,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1943年4月,当选为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当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1月,因不满时政愤然辞职。
    解放后,任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和汉中市人民代表。1961年1月3日病逝。
    张桐(1892~1961) 字舜琴,略阳城关人。清末,毕业于西安师范学堂,民国十八年(1929)略阳大旱,饥荒四起,自筹办起同善社,施以舍饭,收养孤儿,并举办代养耕牛的蓄牛厂,以资赈济。民国二十二年(1933),创办略阳县博济民众小学,免费就学,收养流浪儿、孤儿,送之学堂,提供用品。后与刘次枫一同在陕南参与查禁鸦片。民国二十七年(1938)集资创办生生铁厂,因遭诬陷落狱,博济小学停办,生生铁厂辍业。后经刘次枫营救,方免死难。民国二十年(1931),在白水江创办完全小学。时,筹资对灵岩寺三次缮修,又因地方势力的迫害,被押入狱,后无罪释放。自学中医,疗病、辨症精微。解放后,是略阳县中医协会创办人之一,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通讯员,著有《中医学诊脉盘》一书。

    惠庭祜(1919~1966) 略阳县白水江人,生于商贾家庭。1936年写《人间地狱》,投往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机关刊物《青年战线》,稿件未用。该刊编辑丁东(中共地下党员)回信鼓励他投入抗日运动,经丁东介绍加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1938年借经商欲往延安,途中受阻返回,以父代办邮政之便,在亲友中传阅《解放》、《青年战线》和《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久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一天,突然几人闯家查抄,因提前得知消息,有关书刊已藏入山野,幸免横祸。1944年起在小学从教。1955年被选为江镇乡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县文化馆长,不久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曾收集、整理《谚语三百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惠被无辜揪斗,为免折磨,投江身亡。

    王丕绪(1896~1981) 又名承基,略阳南坝人。1914年毕业于略阳高等小学,翌年考入陕西省第三中学,因经济拮据辍学,返略阳高小任教,后为县劝学所长。1919年返省三中复学,1923年返乡再任县劝学所长。

    1925年遂往北平,结识于右任,次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1930年回汉中,任省立南郑中学和汉中联中校长。时,略阳仅一所完全小学,经王反复奔走,凡略阳愿赴汉中求学者,免试二年,还致函略阳教育局提供补助,赴汉求学者日益俱增。学成回县者,多为创办各乡镇中心小学的骨干。

    1940年春赴重庆二十一兵工厂筹办士继公学(属三年制技工训练学校),60余名略阳学生经他允许免试保送。1947年在略阳选区竞选国大代表,因地方势力不如崔席珍,落选。当夜,向于右任发了电报,次日接到“静听佳音”的回电,后崔席珍“退让”,王遂当选,去南京国民政府兼职。晚年居重庆。1981年病故略阳。
    彭克昌(1909~1982) 略阳县荷叶坝人。1925年小学毕业,拜汉中陈世金门下学医,后行医汉中。1939年,返略在仁和堂坐堂行医。1942年荷叶坝等地疾病成灾,回乡开设药铺,患者络绎不绝。对贫困之家看病买药,或免费、或少资,数年后,家境日趋贫困,债台高筑。1955年主办略阳县中医联合诊所,兼任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翌年,任略阳县卫生协会主任,至1965年连续当选为略阳县人民代表。1961年荷叶坝浮肿病和小儿麻疹等疾病流行严重,彭在其地行医三年,受到群众爱戴。“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不准行医,令其专事切药炮制劳动,但患者仍暗中求治。1972年后在荷叶坝、接官亭等地一边行医,一边宣传计划生育。1979年被命名为汉中地区名老中医,晋升中医师,任中国医学会汉中分会理事至1982年。

    蒲昌林(1912~1973) 略阳县白水江人。幼时随父在白水江镇开刻章裱糊铺,爱以五花石刻制花卉、鸟禽、图章。1936年后居县城,以镌刻图章为业,间有石雕。作品有“关云长夜观兵书”、“五色金鱼”等。1949年后,曾被西安美术学院、延安工艺厂聘为工艺师,传艺授技。后陕西省轻工部门拨款2千元,助其传艺带徒。蒲的五花石雕在西安、天津等地享有盛誉,售价颇高。1967年,蒲氏石雕先后选送陕西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全国民间工艺交流会。其石雕刀技灵巧,配色精当。以石形、石色巧作构思,以五花石之原色为人物、山水、花草之色,恰到好处,自成天趣。“黛玉葬花”、“鲤鱼闹莲”、“孙悟空盗扇”、“武松打虎”、“苏武牧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均为蒲雕之精品,现多散失。1973年患心脏病去世。
    彭玉龙(1913~1978) 略阳两河口乡倒座庙村人。1937年9月入伍,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独立营任排长。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东进山东,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开封战役中被评为战斗英雄,获鲁中军区颁发的奖章。1951年3月在步兵第一○一师任副师长,8月任山东军区长山列岛水警区副司令员。1978年2月病故于青岛。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