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汉中历史
+

镇巴县古今名人

2015-9-14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镇巴县志    阅读:11948

古代名人
 

    严如煜 湖南淑浦县优贡生,字炳文,号乐园,举孝廉方正。朝廷举行考试时,上《平贼十二策》,被朝廷赏识,委任旬阳知县。嘉庆八年(1803)因镇压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在旬阳的活动有功,升任定远厅同知(第二任)。当时厅治初设,又逢大旱,诸事如乱麻。严遵母命,捐出养廉金建署、筑城、植桑、督民垦荒耕织,度过天灾。嘉庆十三年(1808)升任汉中知府离任。
    李枢焕 (生卒年不详)江西南城举人,定远厅第五任同知(嘉庆十年〈1805〉,由西乡知县升任)。十三年(1808),以厅境系班超食邑之地,在厅城南关帝庙右侧捐建“班侯庙”一座。十四年(1809)在城北捐建养济院十间,收养孤贫。同年,官至四川建昌道尹。
    马允刚 直隶开州举人,喜爱书法,性格刚毅果决。嘉庆十六年(1811)升任定远厅第八任同知。十七年(1812)在厅城东门内创建班城书院,马常为书生讲学,立教素严。十九年(1814),马募捐筹买城东平溪山(上至庵垭梁顶,下至山脚),禁止耕种,植树造林,固土保城。二十四年(1819)力请分设厅学。道光元年(1821)奉旨允行由西乡县分设儒学训导一员,分拨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各四名,岁科试附学生员额八名,结束了定远文武童生再去西乡合考的局面。
    余修凤 湖南平江县监生,光绪三年(1877)8月任定远厅第四十二任同知,时夏旱大饥,赤地百里,斗米十干无籴,厅境平地无获,少数高山稍有收成。兼以外来饥民交讧,人心汹汹。余上任后,察厅无巨富,即谕各团保上中富户,量力输捐,并给各地捐户赏“急公好义”红缕额。同年秋,调集九十余人采访编写厅志。四年(1878)余捐收橡种,令厅署八房六班分段栽蓄,并议章勒石,严禁樵牧,护林固土。四年、五年稽查、解决坪落、九阵、青水河,蜡溪椒园河、盐场文昌宫义学经费。五年(1979)秋,《定远厅志》完稿六册,二十六卷,刻版印刷,是为本县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志书,同年,迁班城书院于城东门外先农坛内,设已冠(二十岁以上生童)义学于旧书院中。



近现代人物
 

    张联辉(1856~1927) 男,字萼楼,祖籍湖北麻城。康熙年间,张姓先辈由麻城迁入班城西北边柳林沟。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还是生员的张参加编修《定远厅志》,为5名总校之一。七年(1881),张被选取考定优贡,与副贡程学深用俸禄380两白银在省城西安西门内购崔氏旧房一座,筑屋21间,立为定远会试馆,供定远赴省城参加应试的生员专作食宿之所。二十八年(1902),张就任班城书院院长,兼任主讲。三十一年(1905),张响应并推崇新学教育,废止书院,改设定远厅学堂。宣统三年(1911),张联辉、王曰贵、刘金印、夏涵霖、李大贵5人在厅城周家街首次开办女子学校,张任校长,在校学生二三十人。民国2年(1913),创立高等小学,张任校长。9年(1920)张柱杖倚墙赴校授课,竭力倡导国民教育。1927年在家病逝,享年65岁。
    项宗诗(?~1929) 万源县官渡湾项家坪人。1925年7月15日,宗诗与其弟宗统背火纸去大竹河赶场,被设在此地的税务分局范理纯勒索,宗诗一再央求仍无济于事,团务局的几个团丁拖起宗诗的火纸欲走,宗诗和其弟忍无可忍举起打杵打倒几个团丁。不久宗诗在花萼山揭竿举义,1928年,四川军阀刘存厚即令廖雨辰为清乡司令,带三团人马从万源城、白沙河、大竹河等处,将花萼山四面围定。宗诗突围后在镇巴坪落、盐场、渔渡一带,打富济贫,镇压钟世泰、贾清、熊炳林等土豪。9月,廖雨辰攻破花萼山,将宗诗之父项成纪及全家30余人用铁丝从锁骨穿过,串连一起,押解到万源。1928年农历腊月初二,廖将项成纪一家11人枪杀于万源城南石冠寺下面一条渡船上。此前,宗诗曾于1928年8月、11月两次攻进万源县城救父亲,均未能成功。1929年春,宗诗攻打镇巴县城,击毙团防局队长王文荣。不几天,汉中驻军旅长王志远将项击退,项部折兵数十人,被捉枪杀10余人,同年8月,宗诗率700余人在镇巴与万源交界的尖山子一带遍设佛堂,为其父设坛悼亡,再次提出“除暴安良”、“打富济贫”等口号。当时,在距花萼山不到百里的固军坝一带进行武装斗争的共产党员李家俊派人联络,动员宗诗跳出佛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宗诗只相信“奉天征讨”,拒绝共产党的帮助。一日拂晓,廖雨辰串通镇巴陈德三(原为土匪、后被陕军收编),围困了尖山子,宗诗苦战四昼夜,重伤后被杀,头颅悬挂在镇巴南城门上,3日后,转送万源。
    王世镗(1868~1933) 字鲁生,出生于天津,幼时就读于大梁书院,17岁时为文,即能溶铸经史,擅长辞章,学业出众,民国元年6月,奉赴定远厅任知事,勘查出城南河心高于城池,一旦洪水暴涨,下游淤塞,必遭水患。遂组织民众加高城南河堤,在王卸任后的第三年(民国4年)竣工。新任知事竖碑于龙王庙,仍请王撰书碑文,其内容简洁,三言四句:“深填滩,低凿堰,遇湾削角,逢正抽心”,堪称治河格言。民国3年、5年,王在褒城西乡主政,6年复任镇巴县知事。
    王世镗童年时喜欢临摹龙门石刻,称其风格古拙博大,辗转到陕南后,游褒斜、观石门、抚摩崖。从文字学研究入手,上溯篆隶,八分,行草,递嬗的源流,必摹神追,池水为墨,尝谓解散隶体,趋事赴功,章先于草,平生致力于严章今辩,常本此旨,为改定坊之草诀歌,纠正前人的谬误,于1917年将自书的《增改草诀歌》在镇巴县刻石,因石粗工拙,正文脱至百五十字,拓二十余本就放弃了。于1924年另辑一百衲本,兼收章今,名曰《稿决集字》,由汉中道尹阮员豫主持,程履端等人筹集资金,选采石料,觅匠刻石,并邀汉中书法名流沙品三、张士如、岳渊亭等九人,用楷、行、隶三体为之注释。刻石成后,王请嵌于汉中宝峰山道院壁上。自此引有拓本流传于世。1932年王居汉中时,有卓君庸者,得到一本初刻的《增改草诀歌》拓本,隐去作者姓名,诡称明人所书,印售高价。王一时有口难辨。后来,卓氏伪托盗印之作,为王的侄婿周伯敏所得,以进于其舅,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于见到拓印《草诀》本,诧为古人,爱不释手,即致书问侯,知道王为周伯敏叔岳,隐居汉中,认为“今世仍有奇才,埋没穷山,实国人之羞”,很快电邀王世镗赴南京,尽出其所藏,供王研讨。王纵观了出土的汉、晋竹木简牍的书法,融会笔端,名动金陵,慕名而来的求字者应接不暇。其中为于左任书《于母太夫人行述》融汇章今,酣畅淋漓,堪称生平力作,当时即以影印本流行海内,于右任称赞王世镗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王到南京后,埋头碑贴,奋力作收,积劳成疾,兼之水土不服,于翌年11月4日病逝,葬于南京牛首山与清道人墓邻。于右任曾作挽王世镗诗四首。其一、四首为:虞公臂痛兴犹酣,白首埋名亦自甘。草诀歌成前数定,汉南不死死江南”。“牛首睛云掩帝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香港出版的《书谱》杂志1985年第六期将王世镗的书法作了专辑发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将他的《稿决集字》出版发行。
    宋明修(?~1933) 原籍湖北省,红四方面军28团民运股长。1932年12月,宋到本县简池区开展革命斗争,先后建立起窑罐厂、蒿坪寺、雷公田乡和简池区苏维埃政权,并组织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1933年5月,宋收编了驻在杨家营的大池坝民团营长裴元云所部30余人,并发给裴部十多支枪。同年11月22日晚10时左右,裴元云叛变,将宋诱骗到水龙子沟一旱田边,大喝一声“给我把宋驼背抓起来”!匪徒唐连成、许子栋一下子柠住了宋明修的双手,把他架起来。李守贵一把扯下宋身上披着的黑大衣,双手举刀,照宋的后颈处猛砍一刀,宋明修头颅坠地牺牲。
    杨大文(?~1933) 本县简池乡人。1932年冬,其父杨正太被土匪团首毒打致死。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驻大包山后,杨大文任田坪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同年夏,杨大文率人把其叔父、油盘垭富豪杨正和抓到乡苏维埃政府,令其给红军交出粮食。同时,他还领导贫苦农民,斗争了土豪李碧端、李碧和、李碧采等人,没收他们田地1500多亩,房屋100余间,分给贫苦农民。1933年农历10月的一个晚上,杨大文被杨正和诱骗到家住宿,暗中给参加了神团的儿子杨大林和当团首的女婿陈长建送信。翌晨,把杨大文抓到渔洞河,绑在牛槽上,把火炭倒在杨大文背上,烧得他皮开肉绽。早饭后,匪徒们把杨大文拉到穿洞子臭椿树沟,剥光衣裤,赤身大绑。杨大林用火枪击中杨大文臀部,接着又用石头砸得杨大文脑浆迸流,杨大文壮烈牺牲。
    陈忠瑞(?~1934) 男,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1933年7月,任中共赤化区委员会书记。1934年2月,陕南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肃清反革命决定。陈忠瑞即召开各乡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联席会议,清理出毛垭替匪通风报信的唐代珍,替敌人带路攻打红军的刘三元和伪牌头项成高、王义和、周宗吉;查出并枪毙了贪污银子的游击队长王三清,替大本团通风报信的梅坡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刘礼宽等人,此外还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全区共打击60多户土豪劣绅,没收田地414亩,粮食17.2万多公斤,分给860多户3500多贫苦农民。1934年陈忠瑞鉴于反动大本团、烟户团活动频繁,区委、区苏受威胁,经请示陕南县委同意后,将区委、区苏维埃政府迁到青鹤观钱家。同年11月8日小头寨大本团头目绕世民率匪徒1000多人,兵分三路攻打县委、县苏所在地青鹤观,陈忠瑞在战斗中牺牲,翌日,陕南县委派人清理战场时,将陈忠瑞同志的遗体安葬在青鹤观侧面的青枫树林里。
    王再元(?~1935)简池乡人。1933年7月,任中共赤北县简池区委员会书记。同年8月,组织工人给红军打马刀,造土炮、制脚马,并派工人委员会委员长李忠苟带人随红军第六连去大池坝击溃大本团。10月,随红军第五连去小营坝将大本团打散,又配合赤卫军在观音庵打粮100公斤。后来,大池坝反动民团杨德徵在甘家坝把他捉去,严刑栲打后,关在一家转房里,半夜,王趁岗哨打盹的空隙跑回家养伤。1935年2月,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因伤病复发返回。红军离境后,蒋春田带着伪二区队10多人到王坪大屋基把他捉到简池坝街上,翌日在街头油坊被匪团丁用套筒枪照胸部先打一枪,匪首王应远再补一枪,壮烈牺牲。
    张子义(1905~1935) 男,河南商城县人,原任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三营营长,曾参加过鄂、豫、皖时期的反“三次围剿”。1933年6月底,木门会议后,张子义奉调34团任团长,驻防镇巴县伍家乡苏家坡一带,击溃川陕巨匪,“汉中区边防游击司令”王三春的部队,大破装神弄鬼的“神团”,又派民运股四处发动群众,镇压了反动团首景仁元等人,相继建立了文家坪、侯家岩、牡丹园等乡苏维埃政权。同年夏,将团部移至木竹寺,并建立了红花坪、黎坝、过街楼、关门垭、环山子等乡苏政权和范家窝塘区苏政权。镇压土豪劣神30多人,没收田地1240余亩,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同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晚率部攻进镇巴城,捣毁了王三春老巢,缴获汉阳造步枪300余支,马尾炸弹40余枚,此外尚有棉花、兵工厂、造币厂的机器等。1935年2月4日,34团撤离木竹寺,移驻旺苍。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子义率部从理县移驻毛儿盖附近的沙窝,担任右路军后卫。跋涉至包座后,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执行了张国焘命令,二过草地,同年10月,张子义率34团在攻打天全县的战斗中阵亡。
    饶世民(?~1935)绰号,“饶蛮子”,本县仁村乡人。1934年11月,担任县第五常备队队长,伙同第四常备队队长黄一甲,趁中共陕南县委军民支援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后方空虚的机会,率领1000多人,兵分三路,围攻中共陕南县委和红十师政治部驻地青鹤观,利用风势,纵火焚烧青鹤观附近钱家院、何家院民房,引燃刺城、木城,突破防线。陕南县委宣传部长陈文先,赤化区委书记陈忠瑞等数十人在战斗中牺牲。1935年县保卫总团改编为保安大队,饶不服整编,拖走队伍,裹胁五、六百人,在九阵、长岭、平落、盐场一带杀人越货,数次拒绝保安大队招安,被黄一甲围困在兴隆场牛背梁,激战一昼夜,黄将饶击毙后,割下头颅,带回县城示众。
    王三春(1884~1939) 男,本名王汝仁,乳名仁娃子,字炳林,号三春,四川省巴中县(今平昌县)清江渡人,祖业务农,家境贫寒,6岁时入学,常拾柴代烛,读起书来,通宵不眠,记忆力很强。至八、九岁,父母双亡,1904年与一杨姓农村姑娘成家,不久因争田地山林与族长王宗林抽刀动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官府控告”?王说:“这个世道,与其求官,不如求我自已下狠心”。事过不久,他把王宗林的房屋放火烧了,边烧边吼:“这次只是放火,老子10年后回来还要杀人”!先逃亡到陕西南郑县,后到回军坝唐家垭山中当长工。王为人暴躁苛刻,刚愎好杀。民国初年,王背力夜宿通江水口,递步哨查号时,向他索取号钱,王以无钱为由和递步哨发生纠葛,递步哨竭力逼索,王三春操起烧过的柴块,一连打烂三根,把递步哨打了个半死。后来唐家山一周姓农民,见王身强力壮,便招为门婿。不久其妻为当地一陈姓土豪霸占,王伺机报仇,一次途经两河口山中,趁机夺得一支步枪,只身夜劫牟家坝商会银钱,返回巴中清江渡,邀约聚集穷苦百姓,招了一些散兵游勇,流氓地痞,打富除恶,专与土豪劣绅和地方官员作对。1921年入伙孙杰股匪,同年8月由四川入本县,在南区绑票。1924年王由万源入渔渡,被南区区长王应钦缴械。送县城关押,不久越狱逃跑,次年王复窜渔渡抓王应钦未获,抢走区署仅有的三支步枪。1926年组建“镇槐军”(典出宋代王祐手植三槐于庭),自称家长。镇槐军总部称“吉祥部”,由王率领。王的大老婆邓芝芳,善使双枪,统率一个营,另外三个营由田乐德、华得来、陈相如(陈原为营山布客,遭匪抢劫后依附王三春)率领。王每到一地,各营互为犄角驻扎。王的另一个老婆叫周桂芳,是从陕西新溪黄家岭学堂抢来的学生,有文化,主管王部文书。镇槐军打着“劫富济贫”旗号,出没川陕边境,打劫行商富户,绑票勒索赎金,裹胁贫穷百姓入伙,队伍很快扩展到2000多人,活动于镇巴、南江、南郑一带。1931~1933年王盘踞镇巴期间,封官委职,设立税收局统一税收,自收自支;设立铜元局,造铜元和印造布币发行。王以报仇为目的而聚众揭竿,起初举过“劫富济贫”旗号,后因鱼龙混杂,逐渐走上劫掠村镇,屠戮无辜,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生产道路,王部最多时达5000人。1931年夏,国民党三十八军赵寿山部派人来镇巴招安王,委以“陕西汉中区边防游击司令”,1932年农历3月18日,王豢养的一只八哥被猫吃掉,王怒令部属荷枪实弹,搜捕城内外所有家猫,逐一剖腹查验,并鸣枪晓谕;凡家藏一猫者全家抵罪,以取证惩治闯祸猫主。1939年12月王由川、鄂、陕边境窜入秦岭佛坪县岭北(今户县南铁索桥北太平峪深山中)潜伏,被陕西省警备第一师师长谢辐三率部围剿,王三春及妻子邓芝芳被捕获,装入特制的囚笼送西安天水行营。同年12月31日上午7时,以“结伙抢劫,哨聚山林,抗拒官兵”等罪名,经行营主任程潜核准,枪毙于西安玉祥门外。
    石梦霞(1911~1940) 男,原名世玺,曾更名石沫霞,本县仁村乡人,懂得俄、英、日三国文字,尤擅长音乐,1929年初秋,经杨虎诚第十七军政治教官江白玉帮助,石进入上海美术学校学习。1930年参加由上海反帝大同盟组织的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示威。此间,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教书。1933年春,石在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教地理、音乐、劳作(美术),所选教材含有鲜明政治倾向。教木刻的画均是他自已画的。画着“高举烈日在前进中”和“饥寒交迫的村景”。1935年春,石被解聘后,重返上海研究音乐理论,同年秋在张家口某报社呆了一年,去云阳音乐训练班教书半年,又重返西安,这时已到1937年抗战时期。当时西安市学生组织有两个,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先锋队”,一个是中统特务组织的“抗日协进队”,石为巩固“民先队”,组织了一个歌咏队,自己昼夜作曲写词,用“哪怕限险和黑暗,跌倒了爬起来”,“路途是多荆棘的,铲除它呀,还要我们双手”等歌词把“民先队员”团结起来。1939年农历9月,石回到镇巴,住了四个多月,在城区义务歌唱《囚徒颂》等进步教曲,组织县城师生搞彩船队,秧歌队,编排街头剧,宣传抗日救国。还动员石槐定、周刚玉、周刚佐和一位叫施静渊的女教师(系县党部书记长史以鉴之妻)去延安,经过汉中时,被史以鉴勾结祝绍周,用绳将石勒死。石在被勒死之前,痛骂:“不曾想,我死在你们这群坏家伙手里”。时年29岁。
    李自立(1887~1947) 名维植,本县简池坝人。青年时外出读书,考入陆军小学,以革命嫌疑被除名,复入农校,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在陕西响应,10月攻克凤翔。李任师长,得孙中山信任,被委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出勤委员。民国12年(1923)9月4日,孙中山给李和赵西山的密令称:“派大本营出勤委员李自立、赵西山前赴陕西,传谕同志各军将领,迅速协同一致讨贼救国,此令”。李奉命南北奔走,在讨伐军阀统一民国方面累立功勋。“四·一二”后李认为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称其为“蒋皇帝”,表示鄙夷,因而备受冷落、排斥。虽衔至陆军中将,却是无实权的闲职。民国36年(1947)4月28日病故于沈阳杜聿明部中。是年6月16日,镇巴县参议会议案中谓他:为国忘家,两袖清风,无产无嗣,身后萧条,其遗孀困居西安,生活清苦,尚需政府抚恤救济。
    黄一甲(1907~1948) 号鼎三。本县平安乡虎溪沟人。东区上楮河五大牌首富,民团总团总黄学彩之子。黄生性刁顽,不拘礼仪,1925年从镇巴高等小学毕业后,任觉皇庵小学教员。1926年其父病故,黄接任上楮河民团总团总。为扩充实力,黄组织“孝义会”,结拜把弟兄。当时东区区长张文林对黄不满,1927年2月黄趁张夜出,派拜把兄弟康健林将张乱刀劈杀,张子立国控告后,镇巴县政府派人捕黄,黄带领数百人窜扰于西乡高川,本县上楮河及北区拴马岭、山沙坡、钻天坡一带,成为土匪。1928年4月黄与族兄黄一勤,舅父何文贵组织民团400余人,自任团长,频繁活动在本县楮河、大市川和西乡高川一带,袭击王三春零星匪部。1932年张立国继续控告黄杀父之冤,县政府班头兼上楮河里差周治与张、黄二家均沾亲,怕张吃亏,从中斡旋。1932年正月张立国结婚,黄亲自登门送礼祝贺,婚后张立国送新娘“回门”留住娘家,张立国一人返家,路过黄一甲门前,黄盛情留宴,送上大路十余米处,拿出手枪从背后将张击毙,并对周治等人大讲“除恶务尽”的道理。1933年1月国民党38军参谋徐碧崇任镇巴县长,招抚境内持枪股匪,编为四个区团,分别任命黄一甲、王应钦、杨德徵、胡玉盈为区团长。1934年将四个区团改为六个常备队,黄一甲为第四常备队队长,驻南区木竹河、戴家坪、毛垭河一带堵截红军。有一次,在戴家坪一所房子里,被红军围困4天,黄在屋内煮沸一大锅开水,令每人用碗盛开水和红火灰向红军泼击突围。1935年1月县保卫总团改编为保安大队,六个常备队改编为4个保安中队。原第五常备队队长饶世民拒不归顺,黄一甲率一、二、三、四中队追击到兴隆场,激战一昼夜,击毙饶世民,将头颅割下示众。同年9月西乡县政府派庶务员校文律去东区催款,校在五里坝、下高川聚众300余人为匪,被西乡追剿受伤后,11月逃入镇巴松树坝向黄求降归顺。黄用滑杆将校接到渔渡坝,突然转送镇巴,献给正在镇巴视察的陕西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王子仪,称校被已所捉,校文律被审讯后枪决。1936年4月18日王三春攻打镇巴县城。陕西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张笃伦,令黄一甲、喻正鹏等协同四十九师一个营赶走王三春。县城危急时,县长马之昆用船将妻同黄一甲的母、妹送往西乡,船至黄泥溪,被王三春劫获,马妻、黄母被杀,黄妹被劫。黄一甲迁怒于保安大队附杨均,5月的一天,伙同新任县长路锡祉,突然收缴县保安大队附杨均及其子杨德徵(第三中队长)、杨德宣(西镇通联处主任)的枪,二子逃跑。被黄派人追捕击毙后枭首示众,杨均气死。黄由第四中队长升任县保安大队附。同年冬,黄续弦并请圣谕坛为其母何氏做道场,趁机发起换贴结盟,连兼任县保安大队长的县长吴乾德也不放在眼里。1938年吴关押了克扣士兵粮饷的第三中队队长何尊三,因何是黄一甲舅父,黄迫吴让步放了何尊三。1939年5月,县保安大队编为陕西省保安司令部第六支队第二大队,黄任大队长。1942年6月六支队改为陕西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一团,黄升为团长,驻第六区(汉中)所辖各县。此后,黄沿袭组织“孝义会”和换贴一套,网络汉中区各县军、政、商、学各界人士,秘密成立“正鹄社”(后改名“天行社)。1946年11月黄率队到佛坪太山坝截击过路解放军,未遇一人,仅见一张安民告示,回汉中后将团部两支废枪号码锉去,向省保安司令部谎报缴获步枪两支,骗取嘉奖。1947年冬,解放军进军白河县。次年正月,第二大队长王达文电告增援,黄驰援白河。1948年2月下旬,解放军一部在木瓜沟口与黄部初战失利,8名战士被俘,黄下令将其活埋。4月1日,黄部驻扎的白河县城被解放军包围,次日拂晓三时,黄一甲督战突围,逃至黄家沟口被击毙。尸体埋葬在汉中市石马坡。
    傅汝弼(1896~1953) 男,湖北麻城人。青年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自行脱党,加入中国国民党。1936年来本县,先后任县国民政府警佐室警佐、兵役讲习班教官、县教育科科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和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委员、副书记长及县参议员等职。1942年至1943年任教育科科长期间,禁止旧教材,革新旧学制,提倡新文化,并帮助由重庆地下党派来的共产党员杨化周、曾曲江夫妇在本县开展秘密工作。1943年,创建镇巴县立初级中学,并首任校长,兼授国语,曾先后聘用共产党员傅淑华(傅汝弼堂妹),进步人士徐篆(女)和其子赵宗僖等人。1944年夏,傅因身份暴露,即通知傅淑华、徐篆等人离县。1953年病故,终年57岁。
    傅淑华(1897~1953) 女,重庆市人,中共地下党员。1943年至1944年夏,为实现党“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任务,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先后派杨化周、曾曲江、傅淑华三位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徐篆(女)到镇巴。在傅汝弼帮助下,傅淑华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徐篆任初中级任教师。1944年6月,学生贺藩鑫进域买东西,返回时自卫队有意整学生而提前关了城门,将贺抓住非法审讯迫贺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次日在师生强烈抗议下,才将贺放回。贺回校后哭诉了拷打经过,傅淑华、徐篆利用自卫队内部矛盾,组织学生前往县政府请愿,下了分队长王善良的手枪,并痛打一顿。暑假前,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给镇巴党部下达密令:“查傅淑华、徐篆原在重庆美龄儿童教养院工作,确系共党分子潜入该县活动,仰即就近逮捕,解省勿误为要”!傅汝弼立即帮助傅、徐二人离开镇巴。傅回重庆后任重庆保育院院长,1953年病故,终年56岁。
    吴乾德 男,祖籍湖北红安县八里湾人,后迁北京,毕业于法政学校。1937年1月22日由张笃伦委派任镇巴县长。同年夏,吴在查处庸医温中华误死人命案后,总结教训,对城区所有医生进行医术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取消行医资格。同年,吴采取免交学费、书费、免费做校服等办法,鼓励学生上学,复办马王庙街、机圣庙小学,并恢复许多私学。举办小学师资训练班。吴为肃清匪患,亲自调查,审理并枪毙了在小洋抢劫客商的董必林和在雷公河抢劫公款的甘大兴。吴还设立戒烟(鸦片)所,城内18家烟馆全被查封。1938年,陕西省政府拨给本县灾民农业贷款,被西、南两区联保主任领回后,贷富不贷贫,吴将款追回重新发放。同年,吴整饬保安大队风纪,关押了贪污诈财和纵子枪劫的第二中队长胡子谦及其子胡春堂,关押了尅扣士兵粮饷、放纵士兵聚赌的第三中队队长何尊三。何的外甥黄一甲游说未果,欲杀吴,经县内绅士多方调停,由黄向吴道歉,才给何减刑。因吴除暴安良,震撼官场,国民党镇巴县党部书记史以鉴向省党部控告吴“滥用权威,以政压党”,省党部于1939年6月27日批复撤销吴的镇巴县县长职务。
    吴子修(1894~1960) 男,名天爵,字子修,四川渠县人,荒年随父移居本县渔渡坝。吴自幼好学,才思敏捷,18岁在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长期为生计奔波。中年从教后,逐渐好医,继承先父志向,恪守“一以刻苦博览,二以存仁修善”信条医术精湛,医德尤佳,对一些贫苦农民,吴往往免费就诊。解放后,吴子修被推荐为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在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常委会副主席,后任工商科副科长,文卫局副局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等职。在工作之余,仍行医治病,有求必应。1957年,他着重就外感,诸热及内伤诸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编撰简明易懂的《六法定论》,此后又与朱有德、黄渊臣以廖云溪《简要药性三百首》为蓝本,续增药性歌谣一百味,深受称道。1960年3月14日吴子修病逝,葬于渔渡镇马家湾村,临终时为子女留下遗嘱:“医者,乃积德存仁为本,切戒索取囊私”。
    黄渊臣(1894~1965) 男,名隆源,字渊臣,本县渔渡坝人。幼年入私塾,后随父学医,熟记药性方歌及四大医学著作,身背药篓行医施药,一丝不苟,20岁时就成为当地名医,1934年移居县城,开办药铺。他擅长内科杂症及疑难病治疗。1940年被荐为镇巴县慈善会会员,主管合济药室,整日坐堂行医。凡遇贫困者,免费就诊、取药,并带徒授教十余人。解放初,黄渊臣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委员,县人民政府委员,陕西省各界人士代表,中医代表。在参政议政的同时,仍行医看病。1952年冬,县境内发生流行性麻疹,他随省、地、县医疗人员奔赴疫区防病治病,深入患者家里,每遇危重病人,他还亲自煎药喂汤,直到病人脱离危险。1954年县人民政府让他负责镇巴县中心医疗保健所和县卫生协会工作,他和吴子修、朱有德一道编写《后续药性一百味》,《武子刚训》两本材料为教材,为“县中医进修班”、“红专大学”等医学班授课,培养中医人才。同时,他还编著《疑难病案》、《临证单验方》,可惜只有“夜梦鬼交病”一列被医学杂志刊登,其余手稿遗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渊臣身患疾病后,仍坚持早出晚归,在他病重居家疗养期间,凡遇上门求医者均耐心诊断,并在案前写下“杖乡之年不如初,毅力不佳视恍惚,若是青灯读画卷,也免白头误工夫”一诗自叹,于1965年10月逝世,享年71岁。
    葛玉翠(1910~1969) 又名李万昌,葛玉德,字中秋,西乡县古城人,幼时丧父,随母易姓到葛家。12岁时,生母病故。1923年13岁时投师汉剧科班艺人宪九光(艺名“海里蹦”)学艺。1924~1948年随宪九光先后在汉阳、安康、南郑、西乡、镇巴、湖北郧阳等戏剧班社唱戏,1958年来本县,次年镇巴县剧团成立,首任副团长。在46年艺术生涯中,演出近百本剧目。在演出《清风亭》戏中老旦沿街乞食一场时,因表演逼真,许多人向舞台抛掷食物,银钱。他虽专攻武旦,但从一末到十杂,行当齐全,他和宪九光合演的《四方亭捉猴》,至今流传民间。1960年接纳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同时,被评选为县劳动模范,还被选为镇巴县第五、六两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9年5月逝世。
    庞文彦(1911~1969) 字美轩,男,县城人,6岁启蒙,11岁入西安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3月,在西安私立敬业中学上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该中学团支部书记。1928年,其父庞启科在西安逝世,庞送父灵柩回家,并将组织关系转至汉中地下党负责人刘鼎锡(又名刘甲三)处,后因汉中地下党组织被破坏而失掉联系。一年后,庞再入西安中山学院攻读理科,1932年肄业回家,先后任县高等小学教员,教育助理员,县政府保甲巡回督导员,事务员,县财务委员会委员兼审计主任,小学校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兼财务委员会主任、县参议会议长。1930年加入国民党,1941年春,经禁烟科科长常春及介绍加入国民党党员调查网,随后任县党部执行委员,统一委员,书记长等职。1949年10月国民党省保安三旅旅长、西巴指挥所主任季凌云指令在镇巴成立保安六团,庞任副团长。不久,保安六团改称陕西省反共救国军第十二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庞任司令。中共地下党组织派人与庞联系,12月12日庞宣布五支队起义。庞派人看管好武器弹药库,同时派部队在九阵坝击溃向四川通江逃遁的第十二游击纵队第四支队。17日镇巴和平解放。之后庞三次被错捕入狱,于1969年3月8日去世,终年58岁。1985年12月26日中共镇巴县委经过复查作出决定,并报请省委、兰州军区政治部批准,确认庞为第五游击支队起义领导人,予以彻底平反。
    方继信(1911~1976) 男,本县响洞子中街人,1934年毕业于四川省万源县立小学。1935年在汉中师范学校读书,未及一年转入汉中五年高中部,毕业后,只身跑到江西。先到南昌私立创声学校学习,后转入江西省教育厅创办的特种训练班受训毕业。1938年在南昌第一中山小学任教二年。1939年下半年,方的父亲去江西把方劝回。1940年方到县城马王庙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一年。1941年任国民党镇巴县粮食科长,一年后任财政科长,1944年任镇巴县三青团干事。1945年至1948年3月,任镇巴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国民党镇巴县党部执行委员。1947年8月,他与参议长庞文彦、参议员王槐堂3人参加竞选国大代表和省参议员。选举结果:庞文彦得票最多当选,方继信得票最少落选,王槐堂顺利当选为省参议员。方继信极为不满,挑剔说:“庞辞去中学校长的时间晚,不符合《选举法》,并告状说庞吸食鸦片,几经周折,上诉无果。方便私下活动离开镇巴到达南京,于1948年3月参加了国民党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任行政院“匪后工作委员会”委员,粤桂边区“反共军”政工处长,旋以此身份赴台。据镇巴县委对台办的资料称方继信1976年5月病逝。死年65岁。
    李永德(1925~1979) 男,本县松树乡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城固师范初师班。1951年至1974年,先后在龙王沟、杨家坝、庙子坝初级小学和长岭小学执教。他每到一所学校,尽管校舍简陋,学生廖廖,他都坚守岗位,自己动手建教室、修理桌凳。他爱护学生,甚至动手为学生刷洗尿湿的裤子,还拿出自已的棉被供学生御寒,逢雨天或下雪天,接送学生从不间断,凡他教过的学生,对他均敬若慈父。1960年被评为汉中专区暨陕西省文教战线群英代表,同年出席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病逝,时年54岁。
    田善珍(1895~1983) 女,本县简池坝人。1930年9月7日,简池团总陈风烈给田善珍等8户摊派32套军衣,限7日内交齐。9月13日,田串联隔房兄弟李应泽等二人,分别在黄龙洞和简池街上用马刀杀死陈风烈父子,同丈夫连夜逃往青水。1933年2月红四军到达本县后,田返回简池,参加了区游击队。3月,田参加了简池白家梁打神团的战斗。同年7月14日晚,游击队商量去县城打王三春的事情,田主动说:“我敢到镇巴去侦察,死了也就是我一个人”。于是她被任命为侦探队长,带领8人胜利完成了侦察任务。1934年10月,田随简池区游击队配合红军参加了反川军刘湘的“六路围攻”,往返17天。1935年农历正月初一,田被叛变的区苏招待员李应洲逮捕后,辗转交给大本团。田经受了猴儿抱桩,指甲缝里钉竹签、灌凉水等酷刑。后来,敌人见从她身上榨不出什么,就叫人取保把田放了。后来,田迁居汉中铺镇。1959年后,先后任汉中市政协委员,市、省人民代表,铺镇街居民大队队长。“文化大革命”期间,田被多次揪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并增补为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3年12月,病故于汉中。
    赵安宅(1901~1985) 本县伍家乡红星村赵家院子人。幼时读过《四书》,粗通文墨。1933年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十师特务团政治处在赵家院子三面粉墙上墨书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川陕省苏维埃土地法令》;经军走后,赵即和家人在书有文献的三面墙建修了7间新房屋,将文献保护起来。不久从三元坝过来一伙大本团,将赵安宅毒打一顿后,掀倒新房屋,逼迫赵将字迹铲掉。赵背着他们,用黄泥将字迹严严实实遮住,瞒过了敌人。解放后,这批珍贵文献重见天日。
    刘健(1971~1985) 女,本县城关镇人,县中学生,品学兼优,乐于助人。1985年7月26日午,刘健的同学王林在泾洋河深潭游泳,在岸边休息的刘健见王林只有两只手在水面上扑打,她毫不犹豫的跳入潭中相救。不料,被挣扎中的王林抱住,两人在水里扭成一团,当附近群众闻讯赶来将她们救起时,王林得救,刘健停止了呼吸,年仅14岁。共青团镇巴县委根据刘健生前申请,追认她为共青团员。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毕恩林(1937~1986) 男,本县庙溪乡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至1986年任庙溪乡信用社主任,先后9次被评为地、县金融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1986年1月21日晚10时左右,庙溪乡政府文书桂逢勇戴着白线手套,裤腰上挂一颗教练弹,敲开信用社大门,毕迎他到屋。喝水时,桂提出要借200元钱,毕解释按政策规定国家职工不能贷款。桂顿时面露杀机,站起来猛然拔出挂在腰间的教练手榴弹,照毕的后脑沉重一击,鲜血一下喷溅到墙上。毕强忍巨痛,与桂拼死相搏,并大声呼救,桂见毕喊叫,慌忙扔掉教练弹,用右手去捂毕的嘴,毕一口咬住,同时拾起教练弹照桂头部连击三下,桂使劲挣脱,毕又呼喊。桂再用左手去阻止,毕又咬住,桂猛地一扑,将毕压倒在地,双手用力扼住了毕的咽喉,毕壮烈牺牲。同年5月,毕恩林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刘忠义(1962~1987) 男,蒲城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武警镇巴县中队代理副中队长。
    王福建(1965.8~1987) 男,西安市人,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班长。
    吴林(1968.4~1987) 男,铜川市人,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文书。
    赵峰(1969.6~1987) 男,山西交口县人,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战士。
    连顺海(1967.11~1987) 男,耀县人,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卫生员。
    康旭林(1965.11~1987) 男,横山县人,共青团员,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战士。
    夏金玉(1970.11~1987) 男,山西交口县人,共青团员,生前为武警镇巴县中队战士。
    1987年8月26日中午一时左右,雨下如注,山洪暴发,泾洋河水猛涨,武警镇巴县中队9名战士在代理副中队长刘忠义带领下,为抢救被洪水围困在河水中央的两名群众和一辆翻斗车时,不幸被突如其来的一股洪峰冲散,副班长柴万祥,战士丁福民被群众营救脱险,刘忠义等七人壮烈牺牲。8月3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批准刘忠义等7人为革命烈士。9月5日,中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委员会给柴万祥、丁福民记二等功,王福建等6人记二等功;9月19日,武警总部给刘忠义记一等功,同时根据王福建等4人生前一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决定追认王福建、连顺海、吴林、赵峰4位革命烈士为中共正式党员。
    钟明锋(1917~1989) 男,原名钟世秀,汉族,本县坪落(今赤南乡)袁家坝村人。9岁丧母,13岁丧父。1933年红四方面军十师在本县建立苏维埃政权,钟世秀担任长滩乡第四村(梨树村)土地委员,不久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少共,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排、连、营长,一二九师十四团团长,朱德警卫团团长,东北吉江分区副司令员,嫩江军区三支队司令员,辽吉四分区司令员,一三一师副师长,粤中分区司令员,四十三军兼粤西军区参谋长,粤北军区副参谋长,广东军区参谋长,国营四三○厂副厂长,陕西省人防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4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钟明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百团大战,火烧阳明堡、平汉战役,反九路围攻。1943年春天,钟兼任武工队队长,带领30余人战斗在山西沁武边界,宣传群众,组织民兵,猎取情报,打击小股敌兵。武工队在游击区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不断开展武装斗争,并利用日伪矛盾,瓦解日伪力量,开辟了故城和东良一带的根据地。武工队配合当地民兵在东良红山伏击日军,打死敌人翻译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四平战斗、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解放平津和海南岛战役配合战等较大战役,建国初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0多年中,7次负伤,右眼致残。多次荣立战功。曾被评为布尔什维克式营长、杀敌英雄。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钟明锋少年离家,但对家乡建设十分关注,建国后曾多次应邀为本县撰写革命回忆录,1985年3月他最后一次回乡返省后,将家乡存在困难详细向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反映。1989年9月21日,钟明锋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72岁,遵照遗愿,其骨灰一部分安放在陕西省革命陵园,一部分安放在家乡袁家坝。
    朱有德(1899~1989) 男,字慎先,1899年生于本县大市川农家。幼入私塾,苦读四书五经,后因家境困窘,债台高筑弃学。7岁时,左脚患骨髓炎(俗称湿脚气病),立志从医济世,1911年到观音“永发堂”药铺当徒工,一边炮制药,一边熟记药名药性。14岁拜老中医蒋德元为师。白天随师傅出诊,夜晚挑灯研读《药性》、《脉决》、《汤头》、《内经》、《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跟师第三年就能独立开处方。1923年,朱有德在大市川开办中药铺,擅长诊治内科杂症和外科、妇科、儿科疾病。解放后,朱先后担任兴隆区中医学习组组长兼教员,县中医中心诊所副所长,县中医院副院长、院长,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县中医院名誉院长,政协镇巴县第一、二、三届副主席,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汉中地区分会常委。1983年获副主任中医师职称。不论当普通医生,还是身居领导职务,对求医者都耐心、仔细诊断,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也时常背着造反派监视,为求医者解除病痛。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记录整理数千例医案(许多医案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征集民间偏方,1978年汉中地区卫生局出版《朱有德医案》内载70个病案,计38个病症,自拟经验方14个,并在《陕西中医》杂志上发表医案6例,1982年撰写《痢症汇参》,计40证,引起中医界关注。1989年9月病故。
    李富莲 女,本县泾洋乡鹿子坝村人。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李任鹿子坝村互助组长,带领53人兴修堰塘,解决稻田缺水问题,又把一块原计划收粮食880公斤的好地作为丰产试验地,进行科学实验,深耕细作,产量超过原计划。她还学会了插三角秧、播种小麦,人工授粉等农业技术。1952年8月被选为陕西省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4月又被选为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彭辉(1915~1993) 男,本县碾子乡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6月由中共陕西省委介绍到红一方面军工作,同年7月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区队长、队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炮兵副军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公安部队河南省总队总队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7年1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军职待遇)。彭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所属部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黄土岭、新兴里等著名战役、战斗。特别是在潍县战斗中,他担任主攻团团长,率部打退敌人二十多次反扑,为全歼该城4万守敌作出了贡献,荣获华东野战军的嘉奖,该团被命名为“潍县团”的光荣称号。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他多次负伤。12次荣立战功。
    1993年9月3日,彭辉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郑州逝世。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