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汉中历史
+

留坝县历代自然灾害

2015-11-2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留坝县志    阅读:546

水 涝
   秦二世二年(前208)七至九月霖雨。西汉高祖元年(前206)秋,大水,黑龙江(褒河上游)溢,沿江两岸,人畜被冲,庄稼被毁。
    汉高后八年(前180)七月,黑龙江水溢,泯人民。
    东汉建安二年(197)八月,大霖雨,紫柏河水溢。
    魏太和四年(230)秋,大霖雨,褒水泛滥。
    西晋咸宁三年(277)秋,暴雨成灾,洪水败禾。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夏,发生特大水灾。黑龙江等诸河流水涨,死人甚多,栈阁毁坏。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八月,黑龙江发大水,漂荡庐舍。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六月,黑龙江大水,毁坏栈阁多处,栈道塞,水泯民庐。
    南宋绍熙四年(1193)夏,大水。
    元太祖十年(1215)秋,水灾。
    元定宗元年(1246)夏,水患。
    元皇庆二年(1313)大水。
    元天顺元年(1328),秋,发大水,栈道毁坏多处。
    元至顺年间(1330~1332),大水。
    明洪武五年(1372)六月,暴雨成灾,江水暴溢,巨木蔽江而下。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八月,霖雨,褒水暴溢;
    明永乐十四年(1416)夏,褒水洪溢,淹没庐舍,毁坏栈道,紫柏河水高数丈,城郭居民俱移。
    明成化八年(1472)八月,褒水涨溢,高数十丈,栈道毁。 
    明嘉靖六年(1527)九月,江水暴发,漂没民舍无数,栈道毁。
    明崇祯七年(1634)六月,连阴雨,褒河、青羊河、西河等诸水泛涨,西寺被毁。
    明崇祯十六年(1643)秋,暴雨两日,霪雨四十天,江河洪溢,树木连根蔽江而下,灾民无计。
    清顺治四年(1647)八月,暴雨两日夜,江水泛涨,田禾尽伤,民大饥。
    清康熙元年(1662)六月,霪雨过后连下大雨六十天,山洪冲毁农舍,庄稼无计,灾民逃荒,人口锐减。
    清康熙八年(1669)六月,大水。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末,霪雨四十日,大水漂没民舍无计。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初秋,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日夜,水涨甚猛。
    清康熙三十年(1691)秋,大雨如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秋,水灾成患,下南河街被水淹没。
    清乾隆三年(1738)五月以来,阴雨连续数月,收成歉薄,大饥。
    清乾隆四年(1739)五月,大雨时行,河水溢。
    清嘉庆六年(1801)八至九月,阴雨连绵。
    清嘉庆十一年(1806),秋雨连旬,山水骤发,居民不能迁避,致人口淹毙无计,房屋多冲塌。
    清嘉庆十三年(1808),秋雨连绵,迭次水徒发,偏桥多有冲塌,兼之山石滚落,阻塞正路,行人皆绕溪涧稍浅处行走。发生特大洪灾后瘟疫流行,人、畜死者无计。
    清嘉庆十六年(1811)秋,大水,塘汛,号舍、地亩冲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阴雨连绵,褒河泛滥,冲民房二百余间,沿河庄稼亦多被淹,桥梁多被冲毁。石峡沟洪流,冲毁新城西门口。
    清道光三年(1823)秋,水涝成灾,人口外流。
    清道光六年(1826)五月以来多雨,夏粮被水冲毁。
    清道光七年(1827)入夏以来,霪雨不断,被水冲塌房舍,伤及人口,淹没田禾。
    清道光十五年(1835)秋,境内栈道被水冲塌。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阴雨四十余日,麦穗生芽4寸许;山水暴发,漂没民田无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连阴雨,河水涨,秋粮被水冲毁过半。
    清同治六年(1867)秋,遇特大洪水,冲毁火烧店、南河、江西营诸村庄;汉中府属地方全都受灾。
    清同治十一年(1872)秋,阴雨六十日,气温骤降,农作物大部“秋封”。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夏,霖雨兼旬,水之大,几没桥洞。太平山城墙壕水洪流,东城门房屋毁半。
    清光绪九年(1883)八月,褒水大发。
    清光绪十年(1884)五月以来,连降大雨,山水暴发,河流泛滥,淹没田庐人口。
    清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五日,连降大雨,河水发,冲毁房舍、漂失人数无计。
    清光绪十三年(1887)秋,因霪雨月余,庄稼无收,贫民百姓无涉他乡。
    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初一至七月九日,连降大雨,势若倾盆,山洪暴发,河水泛滥,田地、房屋大部被淹没。
    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初一至九月初八,大雨滂沱。太平山城西北角塌陷,西南方城墙被紫柏河洪水冲垮十余丈。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紫柏河暴涨,冲淹田地、房屋、人口、牲畜无计;荒草坪沟山洪冲毁农户、田地无计。
    清宣统三年(1911),秋雨四十余日,河水溢,沿河两岸及谷地粮食大都无收,灾民外逃。
    民国10年(1921)4至5月,大雨不断,山水暴发,河渠冲毁,道路中断,人、畜、田庐漂没。
    民国13年(1924)夏末,霖雨为灾,洪水泛滥,农田、庐舍漂没。
    民国19年(1930)秋,县城及江口各区被水,沿河水田尽成淤泥;山坡地不帷,田禾无存。
    民国20年(1931)夏秋之交,大雨不断,褒河、黑河泛滥,出现特大洪灾。
    民国22年(1933)6月起,暴雨连降,山洪徒发,大小河流泛滥,人、畜、庐舍、器具,被水冲者比比皆是。
    民国23年(1934)5月3日至9日水患,麦禾被冲。
    民国32年(1943)7月29日夜,突降暴雨,川陕公路武关驿路段及桥梁被洪水冲毁,行旅阻滞。崇仁乡四保(中西沟)、五保(上西沟)农户、田禾全被洪水荡溃,石沙堆积二丈高,受灾348户,冲毁房屋135间,死亡男女118人,淹没牲畜、猪、牛圈等无计。
    民国34年(1945)秋,城关镇、崇仁乡水灾,庄稼无收。
    民国38年(1949)秋,阴雨连绵40余日,伤禾减产九成,道路中断。
    1950年9月14日晚9时,紫柏山狂风暴雨。
    1952年秋,淋雨月余,发洪水。城关、嵩坝、铁佛3区受重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600亩,粮食减产过半,毁房130间,人、畜冲走,死亡甚多。
    1954年5月30日,江口、元树沟遭受暴雨袭击,农田、房舍受灾。
    1954年7月8日至8月23日,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庙台子、江口、武关驿3区被洪水淹死3人,滑坡塌死12人,冲走耕牛2头。
    1955年7月12日,连降暴雨2日后大风袭击,城关受灾严重。
    1955年7月27日至8月22日,连续降暴雨,全县受灾乡22个、1109户,受灾稻田4969亩。其中,冲毁稻田1551亩、旱地2011亩,粮食减产;毁房56间;死亡13人;冲毁堰渠241条。
    195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1个月内降4次暴雨,降水量达1176.1毫米。全县受灾面积达13703.81亩,减产80万公斤;冲毁大小堰渠272条、房屋154间,毁坏公路3处;死亡8人,冲走牲畜13头。
    1958年8月1日,连降暴雨3天,降水量分别为45.7毫米、40.4毫米、59.1毫米,褒河、黑河水系发生特大洪水3次,冲毁水田1445亩、旱地2417亩、堰渠361条、水塘119个;冲塌房屋159间、畜圈45间,冲走(亡)19人、牲畜3头;宝汉公路塌方多处,交通中断。
    1962年6月7日下午7时,桑元、柘梨园、江口3个公社,在半小时内降水26毫米。山洪暴发,冲毁11个生产队的小麦109.5亩、洋芋1105.2亩、水稻144.3亩、包谷1053.9亩、杂粮90亩。
    1962年7月26日至28日,全县连降大雨,降水量达157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褒河等超过安全水位线,使沿河两岸的13个公社193个生产队、5599.5亩秋粮受灾减产。同时,冲走渡船3只,毁坏房屋86间、圈棚47间、河堤21处、大小堰渠314条,淹死14人、牲畜24头。
    1962年7月30日,两河口、闸口石2个公社连续2日遭暴雨袭击,大部分秋粮(包谷)被毁。
    1964年初秋,全县阴雨连绵60余天,降水586.7毫米,大小河谷均发大水。9月9日,火烧店公社又降暴雨,洪水冲毁稻田317.45亩,冲塌房屋24间;褒河沿岸的武关河、青桥驿等公社的66个生产队,受灾面积达4000亩,粮食减产,淹死24人,冲走耕畜23头,毁房187间。
    1972年7月7日至10日,连降大雨,冲毁田地1230亩、堰渠30条、河堤40公里。7月15日后又连降大雨,秋粮受灾,大部分坡地洋芋霉烂。
    1975年9月上旬,连降暴雨3天,降水161.5毫米,山洪暴发,冲毁、淹没水田1560亩、坡地1006亩。之后秋雨连绵,河水猛涨,又被洪水冲毁水稻1200亩。9月下旬,气温骤降,秋季作物大都“秋封”,全县12个公社32个生产大队的粮食损失过半。.
    1980年6月初至7月上旬,阴雨过后普降大雨、暴雨。暴雨中心在两河口、狮子坝、柘梨园、桑元等公社。7月2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全县有9个公社195个生产队受灾最重,洪水淹没田地1149.6亩、抽水站7处;倒塌房屋337间,其中冲倒校舍96间,冲毁课桌150套;粮食损失400万公斤以上;淹没耕牛、生猪、农具无计。
    1981年7月13日和14日连降暴雨,县城降水量达120毫米.暴雨中心在两河口、庙台子、马道公社,降水量达148毫米以上,致各条河水暴涨,使全县12059亩农田受损。而后又阴雨连绵,又致高山小麦发芽,洋芋腐烂。全县粮食损失达100.5万公斤。同时,冲毁河堤55处,长19公里;水毁堰渠189条、电站4处、桥梁17座、房屋186间;冲走13人、耕牛14头、生猪13头。两河口卫生所、兽医站被洪水浸淹,两河口小学校舍被洪水冲毁一半。
    1981年8月14日至9月13日,连续降雨29天,共计降水779.7毫米。其中8月14日至23日,10天降水561.7毫米,平均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为近2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833.5毫米的63.5%。据县气象站水文资料记载:“1981年8月16日降水73.6毫米;8月17日降水89.9毫米;8月18日降水101.3毫米;8月21日又降特大暴雨,致使褒河上游几大支流的红岩河、西河、蒿坝河同时出现特大洪峰,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褒河上游的江西营最大水流量每秒4300立方米;马道最大水流量每秒5800立方米。宝汉公路姜窝子至马道段冲毁。除赵家河坎桥(又名江西营桥)、东沟、青桥驿大桥外,江口至青桥驿沿褒河所建桥梁大小13座全部冲毁,为褒河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据调查,全县山体崩塌、滑坡面积达40万亩;冲毁淹没沿河两岸农田、公路和姜窝子、铁佛殿、武曲铺、马道、青桥驿等村镇。其中4乡21村被毁,倒塌房屋2967间,宝汉公路马道段交通中断。这是本县历史上极为严重的一场特大洪水灾害。
    1983年7月27日至30日,集中降水154.4毫米,冲毁堰渠68条、水电站3处、河堤17处(计长4.98公里)、地方公路8.4公里;滑坡塌方95处,约1.7万立方米;损坏桥涵4座、挡土墙1公里;水毁农田1033亩;秋粮受灾面积6498亩,其中一半颗粒无收;洪水冲倒民房89间、畜圈28间,淹没倒塌房屋131间,4人受伤,塌死耕牛2头,毁手扶拖拉机1台。
    1984年8月2日下午8时到次日下午8时,城关、闸口石、庙台子、火烧店、南河、石门、玉皇庙、柳川等8个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24小时共降水214.9毫米。特别是8月3日2时10分至10时,8小时内降水201.4毫米,造成重灾。
    1988年8月3~5日,姜窝子、火烧店、鲜家坝、铁佛殿乡和马道镇突降暴雨,受灾面积4000亩,其中绝收1100亩,粮食减产达38万公斤;冲毁农田1420亩、公路15公里。9日凌晨2至7时,东沟、鲜家坝两乡再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水量240毫米,河水暴涨,山体滑崩,桥垮,路毁,房塌,人亡,通信中断。据统计,死亡32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7人),毁房352间,山体滑崩推倒房屋58间,造成危房534间,10余个村324人无家可归,造成直接损失62万余元;农作物受灾面积7625亩;冲毁农田4500亩、大小桥梁24座、堰渠50条、公路11.4公里,直接损失160万元。
    1990年7月5日凌晨4时30分到6日15时,本县遭特大暴雨袭击,城关地区降雨173毫米,紫柏河洪水漫过县城大桥;马道地区降雨230毫米;江口地区降雨207毫米。褒河上游江口段6日16时水流量每秒2973立方米;马道段6日17时水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全县死亡10人,冲走房屋216间,涉及91户、410人;倒塌房屋150间,涉及225户、791人;造成危房2100间,涉及1146户,占全县总户的12.6%;死亡耕牛170头、生猪334头;冲毁圈舍1750间。6日12时,全县公路、通讯、供电、供水全部中断。据统计,冲毁公路干支线120公里、大小桥梁113座(混凝土桥梁36座);全县18个乡(镇)村道路42公里遭受破坏;宝汉、高江公路全部中断,塌方151处,共54000立方米;冲走汽车1辆,滞留境内宝汉公路段大小车辆3000余辆,被困司机、旅客4000多人;冲倒高压输电线杆186根;19处水电站被毁,装机容量为315千瓦;县城及5个乡(镇)的自来水供应设施严重损坏。全县5.1万亩秋粮作物遭灾,占秋粮总面积的80%;冲毁耕地1.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7%。江口镇渡口组的106亩耕地全被洪水冲毁。全县堰渠30条(长113公里)、河堤350处(长107公里)被毁,冲走黑木耳、香菇15.5万架;水毁西洋参30亩、木材750立方米、栓皮150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990年8月11日下午16时40分,城关镇下暴雨10分钟,降雨量为12.3毫米。同时,南河、闸口石、庙台子、姜窝子、狮子坝、石门、玉皇庙、柘梨园等11个乡(镇)也遭受暴雨、狂风、冰雹袭击,在30分钟内降雨量为27毫米,175户农舍被毁坏,4万亩农作物遭受重灾。
    1990年9月2日4时至10时,火烧店乡突降大雨,河水猛涨,冲毁农田590亩,乡政府门前河堤决口,乡综合厂、供销社、粮站被毁,仅火烧店供销社直接损失就达48万元。
    1991年秋涝,中山区稻禾“秋封”。
    1992至1994年秋涝,高山区玉米(包谷)减收四成。
    1995年中秋,阴雨连绵月余,之后低温,大部分秋粮因“秋封”减产三成以上。
    1996年初秋低温,8月26日至9月15日连降中到大雨,中、高山区大部分秋粮因“秋封”减产过半。



干 旱
    西汉惠帝五年(前190)夏,陕西大旱,褒河、黑河水系断流、干枯。
    西晋太康七年(286)春,本境大旱歉收。
    西晋永嘉三年(309)三月,陕南江河皆竭,境内草木干枯。
    东晋太宁三年(325)正月至四月,汉中、关中大旱,本境地裂禾枯。
    唐永淳元年(682)三月旱,关中及山南(陕南)二十六州饥。
    唐武后元年(684)五月,大旱。
    唐天宝元年(904),陇西、关中、汉中数千里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大旱,民饥啖食草木,亦有骨肉相食者。是年,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食之后竹枯之。
    北宋大观三年(1109),本境大旱,褒斜谷道水枯。
    南宋建炎三年(1129),本境旱。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本境旱。
    南宋淳熙三年(1176)夏,汉中旱,本境大旱。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四至八月,陕南旱,冬到次年二月大旱。
    南宋绍熙二年(1191)春,本境旱,麦无收。
    南宋庆元二年(1196)夏,汉中旱,本境大旱,守官祷雨。
    元天顺元年(1328)春,本境大旱,麦无收。
    明洪武四年(1371),陕南诸路旱,饥,汉中大饥,本境尤甚。
    明宣德元年(1426),本境旱。
    明宣德三年(1428),本境大旱、地裂。
    明景泰元年(1450),本境大旱。
    明成化元年(1465),本境因旱大饥。
    明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1481~1487),干旱,尤后三年连续大旱,陕南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尸骸枕藉,流亡日多,虫、鼠危害,凡五十五州县。
    明弘治十七年(1504),陕西诸地大旱,人民失所。
    明正德五年(1510),汉中连年干荒,本境民多流移。
    明嘉靖元年(1522),夏、秋大旱。
    明嘉靖七年(1528)五月,大旱,民大饥。
    明崇祯十二年(1639),夏旱,大饥。
    明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粟价涨十倍之值,树皮草根食尽,人相食。
    清乾隆二年(1737),大旱,民饥流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闰六月以后,留坝等地无雨,溪流绝。
    清嘉庆十八年(1813),留坝大旱,稻禾枯半,大荒。
    清光绪三年(1877),留坝大旱,民焚烧堡子山奎星楼祭天。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以来,留坝大旱,秋禾无苗,大荒。
    民国4年(1915),陕西大旱,夏、秋粮无收,本境灾民流亡载道,妻离子散。
    民国17年(1928),陕西自春到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自夏断流,车马可由河道通行。多年老树大半枯萎。夏季收成不到二成,秋季颗粒未登。赤地千里,树皮、草根采掘已尽。本境遍野苍凉,惨不忍睹。
    民国18年(1929)春夏之交,亢旱不雨,秋季炽热,持继大旱。汉中大旱,秋种失时,人心惶恐,凤县、留坝等县饥民,以树根、树皮为食,逃荒、讨饭者无计。次年春,青草毫无,饥民尸体遍野。县政府施赈济贫,则因污吏横暴,救济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灾民流离失所,饿殍载道。
    民国28年(1939),凤县、留坝亢旱,灾民外逃。
    民国34年(1945),春夏无雨,春禾枯萎,本县歉收,灾民抗赋,被官府镇压,留侯镇、江口镇灾民外逃者亦多。然秋季水灾,庄稼无收,次年春荒尤重。
    民国38年(1949),春旱无雨,全县三乡(崇仁、崇义、崇礼)、三镇(城关、留侯、江口)夏粮歉收;秋季又遭连阴雨,伤禾严重,灾民逃荒者无计。
    1953年8月9日至27日,干旱无雨,沟溪断流,水田干裂,稻禾枯死,坡地庄稼无收,大荒。
    1960年,本境大旱,民饥外流。
    1967年,夏季遭百日大旱,全县夏粮严重减产;秋季连阴雨40余天后又遇低温,农作物大都“秋封”。当年,全县人均口粮不足83公斤,个别生产大队人均口粮不足45公斤。
    1969年夏秋,狮子坝、柘梨园等公社干旱严重,其他公社降雨亦多,出现水涝,粮食歉收。
    1974年初夏,干旱持续2个月,致小麦枯死、洋芋缺苗、玉米(包谷)播种期推迟半月,夏粮歉收;秋季低温多雨,庄稼“秋封”,致秋粮减收。
    1985年7至8月,正逢水稻孕穗、玉米授粉之际,久旱无雨,秋粮减收七成。
    1991至1996年,连年春旱,尤1994年春旱百日;1995年春旱后,伏旱近月余,旱情严重;1996年,春旱百日,夏粮减收近半;秋旱两月,坡地减收七成,且冬旱不止,冬小麦枯黄死苗。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