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商洛历史
+

洛南县古今名人

2014-12-18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洛南县志    阅读:17597


  王辩(562—617) 字警略,洛南县石门庵沟人。祖父陕西蒲城人,以经商为业,西魏时多次资助军粮,被封为清河郡太守。


    王辩少时喜读兵书,善骑射,成年后投军,北周时屡立战功,授帅都督。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又升任大都督。仁寿年间(601—604)授车骑将军,平讨契丹贵族王谅反隋后,隋文帝赐爵武宁男,食邑三百户。三年后又升尚舍。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时,拜其为朝议大夫,辽东之战后功加通议大夫,不久又为武贲郎将。


    大业十一年(615),河北农民王须拨领义军十万反隋,隋炀帝传王辩到榻前,征询平讨义军之策。王辩纵谈取胜谋略,得隋炀帝许,又令其亲率步骑三千进击,获胜,隋炀帝赏黄金300两。渤海边高士达率众万余反隋,王辩又率兵讨平。大业十三年(617),王辩和王世充统领隋军于洛口仓(今河南省巩县东北)与义军李密作战,当时已攻破李密义军外围,不料王世充鸣鼓收兵,李密率军反攻,隋军大败,王辩率余卒退至洛河岸,因桥坏而涉水渡至河中,被水中义军拉下战马,李密义军又前后夹击,王辩终死于洛水中,时年56岁。

    王辩死后,尸葬于将军帽山下,后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树碑一通,迄今尚存。被列为洛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善俊 唐朝著名医学家,武则天时(624—705)京兆(今长安县一带)人,后徙居洛南县。据《列仙传》记载:“唐武后朝韦善俊,京兆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为药王。”

    韦善俊13岁起斋奉道法,曾在孙思邈(581—682)门下从师,对医学既有精深的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唐天授年间(690—692)曾入宫为武则天治病,被封为太医。不久辞去太医,归隐民间,为民疗疾治病。后到洛南药子岭开荒种药,韦详察百草药之甘辛、咸苦、寒温、燥湿特性,总结百草药方,以疗民疾。后世人称为“南药王”,与“北药王”孙思邈应,韦善俊种药之山世人称之为“药子岭”,种药处亦名为“药圪垯”。

    韦善俊死后墓葬于药子岭头,后人在其墓前建药王庙,后废。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后人又在洛南县城西北角建药王庙,内塑其像及孙思邈像,邑教谕陈遴曾撰《药王庙碑文》,韦善俊墓和药王庙今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鹏(1390-?) 字腾霄。祖居陕西省眉县,元末其父任洛南主簿时即徙居于洛南县张河乡。

    张鹏20岁为县学生员。明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登为贤书。后赴京在皇室子弟学塾南宫学习,结业后在工部任职。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张鹏在巡视各省吏治中,曾经检举揭发了独石总兵李谦的怯懦,上疏朝廷,奏请严饬军律;并亲督晋冀各地,加强防守。使云中(今山西大同)、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一带,地方治安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后因水法事失实,被以“高言罪”贬官谪守虔阳(今江西州)。复职后又巡视辽左(今辽宁一带),选地设防,有效地制止了异族的入侵。明英宗曾授其文林郎,封其夫人为“孺人”。张鹏在巡视广西时,极力倡导抵御外来侵略,使广西一带秩序得到安定。后任山东按察司宪使3年,政声显著,升为通议大夫。后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主管征收税赋。虽达官显贵,但布袍常服,饮食寒素。好友曾劝张为子孙购置田产,张正色拒绝。3年后告职还乡,改易旧服,自号“存恕道人”。死后其后裔建起墓园,民众称“御史坟”。墓前雕有石碑楼、石马、石羊、翁仲等雕像。


    薛国用(?-1622) 字献我,洛南县寺坡乡人。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襄垣(今山西省东南)县令时,正值饥荒年,灾民大量流移外地,耕地荒芜,薛国用便向潼关富翁贷来黄金数百两,购回耕牛和种子,及时召集流民返乡垦田,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不久调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知府,因政声显著,入京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升任兵部车驾司郎中,不久又离京任开原(今辽宁开原县)、赤城(河北赤城县)道检事,分守辽海道(治所驻辽宁开原)左参政。泰昌元年(1620)10月,以右检都御史之职去巡抚辽东。薛针对一些守城将领怯懦饰诈,不肯出力,而上疏朝廷,直陈时弊。天启元年(1621)4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史,带病视事,经略辽东。不久辞职告养通州(今北京通县),次年(1622)终,葬于楼底村(今寺坡乡),薛的遗著有《黄龙纪事》。


    卢鼎 生卒不详,字公调,洛南县窑底乡卢村人。

    卢鼎年轻时正值明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义旗高举之际,当时其父已故,卢孤苦贫困,独居南寺刻苦读书。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商洛,部将“一斗谷”率众到洛,在寺中带走卢鼎怒欲杀之。卢鼎见机行事,对众人道:“请带我去见主帅,好为你们请偿。”见了主帅,问其所长,卢鼎自言诸子百家无所不通,阴阳占卜无所不晓。主帅见卢很有才华即留居营中,让卢观测阴晴风雨,判断出兵利弊之事,果然都较灵验。在“一斗谷”攻洛南县城不下时,问其策略,卢直言不讳地答道:“洛南三里之城,不比其他名都大县,且富豪人家多在远境。城池全靠兵民固守,方可安全。子女玉帛,为数能有多少?即使攻破,也是得不偿失。”义军主帅采纳卢鼎意见,逐取道卢氏,直达洛阳,让卢随行。在去洛阳途中,忽与明军将领左良玉相遇而战,义军溃散。卢鼎即投入明军,成为左良玉部下,转战至湖广一带。

    崇祯十七年(1644),卢鼎受任军中机要事务。崇祯死后,被桂王朱由榔封为“宜章伯”,统领兵马,与总督何腾蛟、南安侯郝永忠分别防守柳州,后又随桂王帅军迎战清军,并连胜。顺治六年(1650),清兵攻下桂林后,又追至云南,卢率兵出营,犒赏士卒,决心背城一战。清军以大兵包围,亲王料定卢鼎此来必能议和,但卢鼎毫无议和之意,手提宝剑南望恸哭,以剑割断胡须,用白绫裹在弓箭套内交给从人道:“我已力竭,与主人生死永诀,现呈此须以报上恩。”遂拔剑刎颈而死。

    王之球 生卒不详,字天玉,洛南县永丰镇人。

    王之球家境贫困,父亲因身负重债,经常躲避在外。凡家庭所欠官府租税、私人债务,债主屡次登门追要,王虽然非常苦恼,但却性格洒脱而不拘束,仍然诵读诗文。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后补举人,后却屡试不中,常借入京应试之机,自带书籍,边读书边游览名山胜水,即使途中休息在路旁甚至岩隙之间,也要取出书本,坚持就读,博览群书,猎取大意。

    王之球学识渊博,尤工于诗赋。清康熙、乾隆两部《洛南县志》中,载其诗文达50余篇(首)。此外尚擅长研究林果,所著《苹果谱》一文,对苹果名象、土宜、栽培、花实、采摘、御实、禁忌、收藏、医疗、品物等十则备述详尽,成为洛南苹果生产的典籍。遗著有《灌山堂集》。

    陈绶(1841—1910) 字紫荫,自号灌园迂叟。洛南县城西街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得拔贡,次年入京应试,朝考一等,得七品京官加封四级,出任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行走。陈初入京都任职,父亲以其嗜酒嘱咐戒饮,后父病危,请假归省,不幸回至家中,父已逝世,于是20年滴酒不饮。孝满入京复职,因念老母体弱多病,无人侍俸,即请辞职,告归终养。回到家中亲侍汤药40余日。母亲病故后,陈三年如一日,断荤茹素。

    陈绶辞官回乡后,任洛源书院山长30余年,除讲学外,并总领院务。陈学识渊博,教导有方,在光绪年间名魁金榜者多出自其门下。据传凡新来官绅进入西门,必先到其家拜谒,以示尊重。陕西巡抚尹允升曾题以“商山齿德”,陕西学台朱为曾题“澹泊明志”,以表其高风。

    陈绶工诗文,善书法。诗文形式不同,机杼一家,字迹苍劲圆润,仅民国《洛南县志》就选其诗文50余篇(首),今存有《师竹馆诗集》、《师竹馆墨稿遗迹》、《师竹馆陈氏紫荫墨迹》、《师竹馆草楷·墨迹》等,共集文135篇。此外,为名人、乡邻书写的中堂、楹联、条幅,仍留民间。清光绪年间他亲自编纂了《洛南县乡土志》,全志为四言韵语并加以分注,虽系手抄本,但复印本在北京图书馆珍藏。

    唐澍(1903—1928) 字东园,乳名佳林。河北省徐水县人。幼入私塾,民国11年(1922)考入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因参加反对反动校长的斗争而被迫辍学。民国13年(1924)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1925)3月毕业留校,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当年秋,受中共广东区委调遣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队长。民国15年(1926)秋,奉命到冯玉祥部工作,先后任冯部军官学校教官兼队长、政治部主任。民国16年(1927),唐澍被“礼送”出军,参与中共陕西省委军委领导工作,任军委委员。同年10月,受省委派遣到陕北组织“清涧起义”。民国17年(1928)初,省委又派唐与周益三一起到洛南三要司许权中旅工作,任旅党委委员、参谋长。唐一到“许旅”就传达了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对“许旅”的指示。接着协同许权中对全旅进行思想组织整顿和军事训练,把优秀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对部队进行了扩编。还亲自动员当地贫苦青年参军,使部队由入洛时的1290多人发展到2000余人。在大练兵活动中,唐澍每天带队操练,为渭华地区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的武装骨干。其间唐通过查访,处决了三要龙头罪大恶极的何豹子、寺坡罗沟劣绅罗云秀,击溃了三要、灵口一带的土匪武装,深得民心。

    民国17年(1928)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调许权中旅参加“渭华起义”,唐澍、刘志丹等人率部到达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兼军委常委、军党委委员,后率部直奔华县高塘镇,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发动群众,攻打地主武装,截敌辎重物资,成立基层苏维埃政府。

    工农革命军的成立,给敌人以巨大威胁。敌调集大量兵力,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接连三次发动进攻,唐澍指挥西北工农革命军打败敌人两次进攻。6月20日,敌集中3个师的兵力,在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的亲自指挥下,分三路向起义地区疯狂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唐澍果断地命令部队向秦岭山中撤退。6月25日,部队一部撤退到洛南县两岔河街,在街上召开的追悼渭华起义死难烈士大会上,唐澍说:“革命并非一帆风顺,难免有牺牲和失败,即使还有一兵一卒,也要血战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6月30日,驻守在保安镇的第一大队突遭军阀李虎臣部四个残旅的包围,唐澍亲率百余人星夜前往增援,刚一到保安街西雷家院,敌人从四面压来,唐澍带队冲入阵地,掩护部队突围。大部队突围后,唐率部向碾子沟方向撤退时,又遭民团截击,唐澍身边仅剩警卫员许天洁一人,敌人步步逼近,嚎叫“抓活的”。唐澍面对敌人怒骂道:“龟孙子来吧!”这时一粒子弹射中警卫员右手,唐澍命令警卫员卧倒,自己举枪向敌人射击,不幸中弹牺牲。唐澍牺牲后,敌人割下唐的头颅,悬挂在洛南县西城门楼上,身躯被当地群众葬于保安碾子沟。八十年代初,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唐澍牺牲地立碑,上书“唐澍殉节处”,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地区行政公署于1989年3月在商洛地区烈士陵园为唐澍建墓立碑,1991年4月5日迁葬,并隆重地举行了安葬仪式暨唐澍遇难63周年纪念大会。

    李大德(1905—1928) 原名张汉俊,又名张育顺。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人。

    李大德于民国13年(1924)考入西安农业职业学校学习,因其品学兼优,被选送黄埔军校学习,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民国16年(1927)1月,组织派李在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工作,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协助史可轩等人在西安筹备中山军事学校,任校总队第二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和中山军事学校撤离西安,李大德随史可轩率部开赴陕北,7月29日,史可轩被敌杀害,公推许权中为总指挥。部队在临潼关山镇改编时,李大德任第一军支委员和教导营副营长。民国17年(1928)1月,李大德随许权中旅进驻洛南三要司,任“许旅”党委委员。李大德按照旅党委指示,带领战士抓获了长期欺压民众,抢劫财物的龙头恶霸何豹子、土匪丁克盛和士绅罗云秀,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发展会员一二百名。4月,李大德奉命带领渭华地区在许旅受训的28名党团员和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冲出民团阻截,回到渭华地区,支援渭华起义。在渭华地区打土豪、分粮物,铲除反动民团,摧毁反动武装,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队伍很快发展到100人。5月,中共陕东特委将这支武装正式定名为“陕东赤卫队”,任命李大德为大队长。根据特委指示,李大德将赤卫队带到塔山,建立小型修械所,储备粮食,设置哨位,使塔山成为一个重要军事据点。不久参加渭华起义。

    胃华起义失败后,李大德随同西北工农革命军退至洛源、保安一带。7月1日,在保安镇战斗中,部队陷入重围,李大德被俘,后于洛南县城就义。

    何熊(1913—1935) 洛南县张河乡人。

    何熊出身于贫苦农家。民国18年(1929)拜刘实通为师,学习拳术、气功。民国19年(1930)参加刘实通组织的“红枪会”,开展抗粮、抗捐、除霸斗争。民国23年(1934)冬参加抗捐第一军,任侦察员,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民国24年(1935)1月4日下午,何熊和一个叫小海的红军战士,奉命到景村侦察敌情,搞到了敌人要趁大雪天偷袭抗捐军的情报,便想尽快返回驻地。不料,被景村民团团总张春升所带团丁围抓。张春升把何熊和小海带到车塬祖师庙前审问,何熊斩钉截铁地说:“老子跪天跪地跪祖宗,就是不跪王八蛋!你把老子打死了,红军回来后,你们这些狗日的也就活不成了。”张春升气急败坏地下令:“用刀砍!”一刀下去,砍断了他的右臂,又一刀下去,左臂掉在地上。就这样穷凶极恶的刽子手举刀把何熊剁成了小块。

    刘实通(1889—1935)岳新明(1898—1935)

    刘实通 乳名江海,原名重秀。出生于商县白杨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移居洛南县张河乡小秦峪村。民国17年(1928)1月,许权中旅进驻三要司后,刘报名参加许旅。同年5月,随该旅参加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与部队失去联系回家。

    岳新明 乳名钱娃,洛南县牛湾乡人。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熟识药性,懂得病理,并拜师学过气功、拳术。

    民国17年(1928)7月,刘实通联络岳新明等人,组织起千余人的“红枪会”。刘为首领,岳任教师,领导“红枪会”在今商县大河面、湘子楼,洛南杨圪、景村、杨村、古城等地打土匪、拒民团、除恶霸、抗捐税,先后击败商县土匪唐靖和洛南地方反动武装。民国21年(1932),“红枪会”在景村与地方民团激战中失败。正当刘实通、岳新明苦于反抗无门的时候,民国23年(1934)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进入洛南,刘、岳二人在蔡川找到了红军,得到军政委吴焕先的热情接待,参加了红军。同年12月2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景村车塬成立中共商洛特委和陕南抗捐第一军,任命刘实通为抗捐军司令,岳新明为副司令。陕南抗捐第一军在中共商洛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很快制定出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计划和制度,并以陕南抗捐第一军司令刘实通、副司令岳新明的名义发出布告,宣布了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张贴出“打倒土豪劣绅”等内容的标语。并先后没收了景村街“顺兴恒”、富刘村党志有等土豪劣绅的粮物,分给了贫苦农民。抗捐第一军宗旨明确,组织纪律严明,打土豪,除恶霸,分粮物,声震商洛东北。

    民国24年(1935)1月5日,抗捐第一军在大河面余家山(今属商州市)突遭尤奉三保安团的包围,激战中抗捐军被冲散,岳新明壮烈牺牲。刘实通右大腿受重伤。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两天两夜爬行15华里,翻过灵官庙西大山于8日晚到达老虎圈。虽经群众多次转移,但终被敌发觉。1月27日,灵官庙民团包围了其隐蔽的草庵,刘实通视死如归,痛斥敌人,敌恼羞成怒,遂开枪将其杀害。

    张志强(1904—1935) 乳名百锁,洛南县张河乡人。

    张志强民国2年(1913)入古城初小读书,民国4年(1915)进黄村高小,民国5年(1916)拜拳师学习武艺,练成“就地滚”、“下三路”等拳法。

    民国18年(1929)冬,张志强联络贫苦农民王志德、王志林等参加了刘实通、岳新明组织的“红枪会”。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张河,张志强首先报名参加了红军,并与刘实通、岳新明一起,赴景村车塬筹建抗捐第一军。12月29日,陕南抗捐第一军正式成立,张志强被任命为陕南抗捐第一军第二队队长。陕南抗捐第一军成立后,洛南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立即调集保安团队与部分乡镇民团进行围剿。抗捐军为反围剿转战到余家山(今属商州市)。民国24年(1935)1月1日,张志强奉命回到张河一带,动员“红枪会”成员和贫苦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同时了解景村、古城一带敌人的活动情况。在张河村,张志强联络贫苦青年张长桂、张祥生等,分头动员了长工张卫南、张喜寨、何勤、何金祥及“红枪会”成员张彦治等10多人,并亲自带领到余家山参军。这时敌人围剿紧迫,张志强又奉命回到张河秘密活动。1月5日,抗捐军被尤奉三保安团包围,经过血战,终因力量相差悬殊被打散。抗捐军失利后,尤奉三令其爪牙到处捕杀抗捐军干部和战士。国民党洛南县中二区民团大队长贺锦旋(后被我游击队击毙)伙同张河联保主任张彦科在杨村麻地坪逮捕了张志强。1月9日晚,敌以给县上押送为借口,在张村祠堂后将其枪杀。

    贺忠才(1905—1935) 乳名长命,绰号“飞毛腿”,洛南县古城镇人。

    贺忠才出生于贫苦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辍学在家劳动。15岁时跟拳师习武,练就腿上功夫,行走如飞,当地群众誉其为“飞毛腿”。20岁后,常以担盐为生。民国19年(1930)报名参加了刘实通、岳新明领导的“红枪会”,不久成为古城“红枪会”的首领之一。民国23年(1934)冬,红二十五军长征入洛,贺常给红军送盐,又为红军送信、传递情报。后参加红军,继续以担盐为掩护,做联络、搞宣传。一次,贺担上盐担子去潼关县境贴布告,傍晚从古城出发,半夜就赶到了潼关,完成任务后,第二天又返回古城。红军战士称赞说:“飞毛腿跑得快,一天就到潼关外,刷标语,贴布告,宣传红军好的太……” 民国24年(1935)1月,红军主力转战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县一带,贺忠才被留任为联络员,1月5日,陕南抗捐第一军在余家山(今属商州市)被尤奉三保安团打散。贺忠才在寻找疏散隐蔽的抗捐军干部战士时,于1月9日下午被捕。敌人对其施尽酷刑,使贺四肢骨折,遍体伤痕,贺只字未露。面对敌人的枪口,还在高呼:“红军战士是斩不尽杀不绝的!”“红军万岁!”就义时年仅30岁。

    龙万善(1908—1935) 字生云,洛南县景村镇人。

    龙万善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在景村小学读书,民国11年(1922)考入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由于接受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想,决心投笔从戎。龙发奋攻读军事书籍,学拳术,练枪法。二十一二岁时,已练成一身硬功夫,且双手会打枪。民国19年(1930)龙到县保安团当分队长。但保安团横行乡里,使龙深恶痛绝,一气之下,离队回乡。民国20年(1931)加入“红枪会”,成为景村“红枪会”的首领之一。民国21年(1932)县保安团一中队队长杨德率队移驻景村,得知龙万善通文墨、精拳术、懂军事,多次邀请龙进保安团,并许以分队长之职,龙万善毅然拒绝。同年8月,杨德以支持“红枪会”抗粮抗捐的所谓“不法行为”为由,将龙万善关进洛南县监狱,后押西安,民国23年(1934)2月释放回家。12月红二十五军入洛,龙万善便与刘实通、岳新明、何熊、舒江海等人商议,并秘密联络张志强、姜云山等,动员贫苦农民参加抗捐军,被任命为第一队队长。龙将自己家中的15亩地和一部分房子卖了500块大洋交给刘实通、岳新明,作为抗捐军的活动经费。龙手把手地教战士苦练刺杀等军事本领;教育战士遵守纪律,每到一地,就写标语,出告示,编民谣,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带领一队战士没收了景村“顺兴恒”、富刘村党志有、车塬车章娃、车家胜、王三正等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当地农民。

    民国24年(1935)1月5日,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调集众兵,在余家山包围了抗捐军。龙万善带领第一队战士突出重围后,把身负重伤的司令刘实通亲自隐藏在树丛中,又将大部分战士分散在群众家里,自己只身出面与景村民团教练田玉杰商谈。1月8日,田将龙万善“迎”到他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劝其交出红军人员名单,被龙万善痛骂一顿,后田以送龙万善去庾家河为名,在路上将其暗杀。

    姜云山(1911—1935) 乳名红鱼,又名全林,洛南县古城镇姜村人。

    姜云山兄妹4人,因家境败落,小时只在私塾读书4年,便挑起扁担谋生。民国17年(1928)1月,许旅进驻三要司、寺坡、古城一带,扩军练兵,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分财物。姜云山耳闻目睹,受到革命影响,决心参军。但因“许旅”出山,没有赶上。

    民国19年(1930)冬,刘实通、岳新明在古城一带组织“红枪会”,姜云山报名参加,不久就成为古城“红枪会”的领导骨干。

    民国23年(1934)冬,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来到洛南三要、古城。姜同刘实通、岳新明、龙万善等协商改组“红枪会”,参加红军。刘实通等到蔡川找到红二十五军后回到景村,姜云山竭力相助,到处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红军的历史使命,动员穷苦兄弟参加红军。12月2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景村车塬宣布成立中共商洛特委领导的陕南抗捐第一军,姜云山被任命为抗捐第一军第三队队长。

    抗捐第一军的成立与活动,给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以沉重的打击,洛南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命令其部趁抗捐第一军立足未稳,于民国24年(1935)1月5日在余家山包围了抗捐军。姜云山冲出重围后,与红军失去联系,在古城南河村被尤奉三部抓捕。面对严刑审讯,姜坚守秘密,宁死不屈,1月27日在洛南县城英勇就义。敌人将其头颅割下,悬挂在县城南门外的树上“示众”。

    张毅生(1902—1935) 又名天柱,洛南县杨村乡人。

    张毅生青年时期在西安第一职业学校读书。毕业回洛后,通过开粮行、包收牲畜交易税和烟酒税等办法筹措经费,于民国19年(1930)在景村街创建洛南县中二区高级小学校并亲任校长,为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张将家里7亩地的全年收成捐赠给学校,同时组织师生养猪,又从家中搬来石磨,牵来牲畜,为学校加工面粉,增加学校收入。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到达景村。张毅生积极组织师生,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开展拥军活动。并从学校所办的“粮行”中拿出粮食,组织师生为红军背粮磨面,在校内支起五六口大锅,给红军烧水做饭,直到红军离开景村。这一活动被县保安团知道后,即以“通共”之名,将张拘捕。民国24年(1935)2月,在解押西安途中,敌将其暗杀于两岔河水岔沟。

    罗锦文(1914—1939) 乳名长根,基督教名马可。生于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后迁居古城镇。

    罗锦文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4岁丧母,跟随四叔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其性格内向,叔父闲暇时教罗写字习文,9岁尚能背诵不少唐诗古文。后进福音堂小学读书,为遂父愿信奉了基督教,教名马可。民国19年(1930)秋,罗锦文考入洛南县乙种实业学校。民国20年(1931)入洛南县立初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决心出走。民国21年(1932)秋,罗考入英国教会开办的西安广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入学后罗刻苦学习,悉心研究,勤学好问,学业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民国25年(1936)春,罗锦文联络同学,要求校方改善学生生活待遇和医疗条件,并与校长发生争执,致使学潮延续周余,校方不得不答应学生要求,也收回了开除罗锦文等人学籍的决定。但罗却愤然离开广仁医院,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生,管理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罗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与同学谈论时局,抨击国民党政府。次年6月,罗返洛省亲,稍事即急急要走,妻子劝罗:“不几天就是你的生日,等过了生日再走吧。”罗对妻子说:“国难当头,还过什么生日?”妻子只好含泪相送。但此一离竟成永别。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爆发,罗锦文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陈述自己忧国忧民情怀,决心抛弃一切,奔赴抗日前线。后在“八办”的帮助和支持下,罗先后联络在西安上学的洛南籍青年吕书林等7人,外籍青年胡秀英等6人,组成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亲任队长。在“八办”处长伍云甫的筹划安排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临出发前,罗给其伯父、伯母的信中写道:“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困难当头之时,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民国26年(1937)11月初,全体救护队员在“八办”安排下,到达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驻地山西省临汾县高公村。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在接待他们时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你们从白区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随后,罗带领队员来到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左权副参谋长代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对他们前来战地表示热烈欢迎。此后,罗锦文和其他7人被分到前方野战总医院,罗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师。

    民国27年(1938)7月,为应前线急需,罗锦文又被分配到贺龙任师长的一二○师,任该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面对前线成批的伤员,罗锦文心急如焚,投入了紧张的救护工作。在晋西北的兴县、岚县、五寨、岢岚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罗的足迹,罗常常在炮火下为伤员赶做手术。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部挺进冀中,晋西北仅留下三五八旅,战斗亦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由于夜以继日工作,加之生活困苦,常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终因积劳成疾,高烧至40度仍坚持工作。民国28年(1939)10月12日,罗在岚县为伤病员赶做手术,几次昏厥醒来后又继续工作,最后昏到在手术台边,以身殉职。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为其召开了追悼大会,遗体安葬于岚县五里岗。当时的洛南县长郝兆先为其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的挽联。

    建国后,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古城街为其树碑,以慰藉先烈,启迪后人。

    许权中(1895—1943) 陕西省临潼县交口镇人。

    许权中出身贫苦农家。民国7年(1918)2月参加于右任为司令的靖国军,民国9年(1920)冬被保送到广东韶关云南讲武分校炮科学习,次年回陕。民国14年(1925)春,任国民二军第二师某营营长,参加讨伐刘镇华部憨玉坤战斗,后升任团长。经旅长史可轩介绍,赴北平见到了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在李大钊的教育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1926)春,国民二军移防河南新乡,许权中兼任新乡留守警备司令。7月,奉李大钊指示,率国民二军2000多人起义。9月,冯玉祥响应北伐率部于绥远省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分兵南下,攻打围困西安的军阀刘镇华,许权中同于右任、史可轩同行,率部抵达三原,解围三原之后,直驱西安,联合友军,又解西安之围。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许权中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警卫师旅长、代师长。此时,中共陕甘区委创办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校,许权中任该校总队长,兼军事部主任主讲军事课。同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命令史可轩、许权中率领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队和中山军事学校学员1000多人开往河南,想乘机将其消灭。史、许根据省委决定,率部渡过渭河,向陕北进发。途中史可轩被军阀杀害,许权中被公推为部队总指挥。许利用国民军之间的矛盾,“找主求生”,暂投靠陕西地方军阀冯子明,被编为冯部暂编第三旅,许权中任旅长,驻防临潼关山镇。12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许旅向商洛山区进发。许权中率部在蓝田县许家庙处决了冯子明的亲信惠介如,冲破冯部的围追堵截,翻越秦岭,迅速抢占了商县黑龙口。在黑龙口街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部队开往洛南投奔驻商洛军阀李虎臣,被编为李部新编第三旅,许权中任旅长。民国17年(1928)1月,许权中率部进驻三要、寺坡、灵口、峦庄一带,旅部驻三要街。到达三要司后,在建立健全党团组织的同时,部队进行了扩军整编、整训,肃清内部不纯分子。打土豪、分财物,密切军民关系。六团移驻灵口街后,发现街道高低不平,每逢雨雪泥泞难行,便重新修筑了街道,后群众称为“许旅路”。解放后许旅路被洛南县人民政府以革命遗址立碑纪念。许旅还组织农民协会,动员当地贫苦青年参军,使部队由入洛时的1290人,扩展到2000多人,军政素质也大大提高。同年5月,许旅开往潼关,参加反冯战争后于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许权中任总顾问,兼骑兵分队长,参加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许权中率部退到蓝田,后经商洛开赴河南,在邓县被地主豪绅控制的“红枪会”武装打散,许权中由武汉回到上海,后赴苏联学习。民国19年(1930)回国,许权中先后任中央北方局军委副书记、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师长、副军长,晋绥冀抗日同盟军师长、副军长,中共河北省军委副书记。民国25年(1936)“西安事变”前回陕,被杨虎城任命为警备二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的“双十二”兵谏。后任十七路军九十六军五二九旅旅长,一七七师参谋长,晋东南自卫军总司令第四集团军中将参议等职。民国32年(1943)12月,率部同任耕三赴千阳一带察看地形时,在眉县槐芽洪水沟被胡宗南所派特务暗杀。

    许权中遇难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极为悲痛,曾询问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早把许权中接回延安。

    全国解放后,中共西安市委、陕西省军区分别在临潼和西安举行了许权中遇难六周年追悼大会。

    梁景儒(1909—1946) 乳名小寅,洛南县古城镇人。

    梁景儒出身于农民家庭。19岁辍学回乡学医。民国21年(1932)参加了刘实通、岳新明领导的“红枪会”。民国23年(1934)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洛南,梁景儒出资援助。抗捐军失败后,梁景儒到龙驹寨(今属丹凤县)一带贩牛,在长期往来中,结织了巩德芳、薛兴军等人,以朋友相交,过从甚密。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巩德芳已在国民党商县茶房(今属丹凤县)常备队任副队长,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1939)茶房暴动以后,巩德芳领导的常备队由暗转明,梁景儒按照巩德芳指示,积极为部队筹集物资,收集情报,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巧妙地掩护巩德芳、薛兴军等逃脱敌人的追捕。民国31年(1942)秋,巩德芳、薛兴军等人去陕北参加整训,行前要求梁景儒搞几支较好的短枪,梁到卢氏县兰草镇从土匪手中高价买到3支短枪和700发子弹,回至三要司潘家沟口时,县自卫大队将其拘捕,面对严刑拷打,梁一口咬定是给山外朋友买的。两个月后,梁越狱逃出。民国35年(1946)3月,商洛游击队在商县缴获国民党陕军新一师7匹军用骡子,巩德芳派人把骡子赶到古城马连滩交给梁景儒,让梁赶去潼关换武器,行至华阴县,当地驻军发现骡子身上烙有国民党新一师编号印纪,梁即遭逮捕。当敌人审问骡子的来历时,梁说是在路上低价买别人的,敌人一时查不出究竟,将梁转押于渭南,后经营救出狱。此年6月,梁接受了为游击队购制子弹袋的任务,梁派人从山外买回黄卡叽布,在自己家里赶制好后,立即送到游击队手中。7月,梁又按照陕南游击队第一大队支部书记何史挺的安排,与事先打入古城自卫队的王灵志配合,策反了国民党古城自卫队赵炳哲等30多人反正起义。因赵炳哲叛变,12月14日梁遭敌逮捕,虽被严刑拷打,但梁宁死不屈,只字未吐,3天后被敌枪杀于古城镇。石治民(1918—1946)乳名升印,商县资峪乡(今丹凤县)人。

    石治民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12岁起给他人打短工、扛长工。24岁时,家乡龙驹寨一带燃起革命烈火,石深受影响。民国32年(1943)春,石到华县小敷峪以“传教”为掩护,白天给人扛活,晚上秘密联络,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在秦岭深山组织起一支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一次,石在回家途中,在留仙坪一带遇见了蔡田游击队队长蔡兴运,得到支持。不久,石又联络洛北的张国安、肖绪岐、龚贤安等人,分别组织起二三十人的游击队,活动在洛南、华县一带秦岭深山。民国35年(1946)3月22日,洛华游击队成立,石治民任队长。同年10月,洛华游击队扩编,改名为洛华游击大队,编入豫鄂陕边区第二分区二十二支队(蓝洛支队)第四大队,石任副大队长,下辖4个中队共300多人。洛华游击大队成立后,石治民率队配合蓝洛支队在华阳川、黄龙铺、金堆城等地与国民党军多次交战。民国35年(1946)11月,在金堆城与国民党十七师八十四旅二五一团新任特务大队长李志中部作战时,石治民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1957年,洛南县人民委员会在保安街东竹林村为其修建陵墓,遗骨由牺牲地迁入掩埋,并立碑纪念。

    杨虎山(1918—1946) 又名虎群,洛南县三要乡人。

    杨虎山出身贫寒,从小随父说书乞讨。10岁时,父亲去逝,杨去地主家干活。为不受欺辱,杨开始练功,平时两腿绑上十几斤重的沙袋负重锻炼,经过苦练,杨行走如飞,人称“草上飞”。杨虽未进过学堂,但在随父说书中,知道了不少侠客义士、英雄好汉的事迹,杨立志做一个正直之人。

    民国34年(1945)初冬,一支国民党残兵路过三要司庄河,杨虎山乘敌不备,一扁担将后面一个敌人打倒在地,夺得手枪一支,一口气跑上屋后的大山,在蟒岭南参加了游击队。不久杨虎山任陕南游击队第一大队李长元中队第一分队长,带领游击队员经常在三要、李塬、会仙台、马连滩、南炉道、北炉道等地打击敌人,壮大游击队力量,使得三要镇公所如惊弓之鸟,日夜不安。国民党洛南县政府到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杨虎山。民国35年(1946)冬,三要镇公所查封了杨的家,抓走了杨的妻子和岳母,将2人致死。由于奸细告密,一天黑夜,当杨虎山带领分队到炉道椿木沟的一家四合院休息时,国民党二五一团1个营和三要自卫队包围了四合院,杨组织游击队员奋起反击,突围中落入敌手。国民党军把杨虎山的头颅用铡刀铡下,先后悬挂在三要街西的大柳树上和洛南县城门外“示众”。

    王灵志(1919—1946) 乳名虎群,洛南县页山河乡罗村人。

    王灵志出身贫苦农家,民国21年(1932)考入景村小学读书。在校长张毅生的影响下,思想日渐进步。民国23年(1934)12月底,红二十五军入洛到达景村,王灵志在校长安排下和同学们上街搞宣传,并同校工周福成等在学校支起大锅,为红军烧水做饭,背粮磨面。民国27年(1938),王灵志去杨虎城部当兵。民国30年(1941)秋返乡。嗣后,王到陕北延长县委组织部,拜望在那里工作的好友何史挺,要求到边区工作。后经何史挺之父何秉三介绍,设法打入了古城镇公所做地下工作。王与梁景儒密切配合,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为商洛游击队筹措物资、收集情报的任务。民国35年(1946)7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进入商洛,王灵志遵照陕南游击队指挥部领导人巩德芳的指示,在何史挺的周密安排下,与张笃敬、梁景儒等一起秘密策反古城自卫队,击毙镇长,率自卫队反正起义参加了游击队,后担任张笃敬游击大队第一中队副中队长。同年12月古城游击支队第一中队长赵炳哲叛变投敌,14日王灵志遭敌逮捕,17日被枪杀。

    陈长命(1923—1947) 洛南县窄口河乡人。

    陈长命出生于贫苦农家,父亲常年为地主扛长工。民国35年(1946)冬,豫鄂陕军区第二军区所属的二十二支队,活动在巡检山区。陈长命与几位邻居给部队安排食宿,并让妻子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麦面给部队做饭吃。当部队转移时,陈自告奋勇给部队带路。途中,陈得知国民党第二五一团指导员程某和部下孟某玩了半夜麻将,正在保公所睡大觉的消息,立即向部队领导陈德志说明情况,陈德志率部随即活捉了程、孟这两个罪大恶极之徒,并就地处决。

    处死程、孟后,程的姐夫杨宏,时任国民党二五一团团副,恼羞成怒,大肆逮捕无辜群众,陈长命同时被捕。杨宏对陈长命施以老虎凳、钉竹签、灌辣椒水等酷刑后,于

    民国36年(1947)1月27日,将陈长命剖腹挖心,为其妻弟“祭灵”。

    陈玉清(1920—1947) 女,汉族,湖北省人。

    陈玉清出身贫苦农家,因不愿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参加革命。曾在中原军区部队里当政治指导员多年。

    民国35年(1946),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到达商洛,陈玉清被安排到卢洛县政府负责接待站工作。其间,陈奔波于卢氏县的官坡、兰草和洛南县的峦庄(今属丹凤县)一带,教群众学文化,唱歌曲,给妇女宣讲革命道理,动员妇女支持丈夫参军、参战,为前方战士做军鞋、缝军衣。不久,部队奉命北渡黄河,陈玉清同卢洛县政府的干部留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这时,国民党调集兵力配合地方自卫队围剿豫鄂陕根据地,到处搜捕中共干部。陈玉清和卢洛县政府的干部一起钻树林,住山洞,开展游击斗争。民国36年(1947)2月的一天,被敌包围在双槽申家沟的山头上,经奋力反击,终于突围。为便于开展工作,县政府决定分散活动。3月的一天夜晚,陈玉清摸到峦庄附近梁秀英家。梁秀英见其面容憔悴,拿出自己的衣服,劝陈化装回湖北老家。陈玉清说:“我是革命战士,宁肯死在战场,也决不能当逃兵。”3月9日,陈玉清和张美荣摸黑来到荒草洼一户群众家里,不料被敌人发现,陈与张美荣同时被捕。敌人扒掉陈、张身上的破棉衣,开枪打死了张美荣,随即威胁陈玉清,让陈投降。陈玉清怒视着敌人说:“要我投降,真瞎了你们的狗眼!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人,要杀要砍随你们的便!”凶恶的敌人就地将其杀害。

    吴成美(1888—1947) 洛南县高耀乡会仙台村人。

    吴成美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年时曾当过兵,后又办起私学。

    民国23年(1934)12月下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来到会仙台村。47岁的吴成美看到红军是解救穷人的队伍,便主动让妻子为红军烧水做饭,并把自己的学生张忠福、吴开银送去当了红军。民国34年(1945),蔡(兴运)田(申荣)游击队成立后,吴成美积极为游击队探敌情、送情报。民国35年(1946)7月的一天,吴获悉三要镇镇长阎克仁将带自卫队袭击会仙台,当晚翻山越岭步行八九十里,赶到游击队驻地峦庄黄柏岔报告了敌情。第二天清早,自卫队刚一进山,就被提前埋伏的游击队歼灭。同年10月上旬,中共卢洛县委、县政府移驻会仙台村后,吴主动把县长鲁孚若安排在自己家里,并向鲁县长介绍当地的民情和社情。不久,卢洛县三要乡政府成立,吴被任命为乡文书。任职后吴与乡长肖建光一起书写宣传标语,召开群众会议,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为部队筹粮7000余斤,衣服100多套,鞋500多双。民国36年(1947)1月,吴成美与肖建光到高耀街向群众宣传征税政策时,国民党八十四旅二五一团齐天然部忽从卢氏县突袭而来,包围了高耀街,吴和肖同时被捕。敌刑讯逼供,吴严守秘密,2月被敌杀害于河南省卢氏县兰草街。

    周志明(1902—1947) 原籍商县商洛镇人,8岁随父徙居洛南县油泉乡。

    周志明从小跟随父母沿门乞讨,定居油泉后,以租种地主山地度日。民国23年(1934)红二十五军在灵官庙一带打土豪、分财物、救穷人,周志明暗喜在心。红军转移后,3个小红军掉队,周志明暗地和两个邻居收养了这3个小红军,灵官庙民团团长知道后,传讯周志明,被周支吾过去,使小红军安然归队。

    民国33年(1944),蔡(兴运)田(申荣)游击队活动在灵官庙一带,游击队员常在其家里吃住。8月22日,灵官庙七里峡逢庙会,蔡兴运担上葡萄去赶庙会,借机侦察敌情。国民党镇南乡自卫队突然包围了庙会,扬言要抓“共匪”,周志明急中生智,赶忙给蔡兴运头上戴了一顶草帽,并让妻兄接过蔡兴运的担子叫卖葡萄,自己在人群中大喊:“有贼,抓贼啊!”混乱中蔡兴运趁机脱险。

    为帮助游击队拔掉镇南乡公所自卫队这颗“钉子”,周志明想方设法接触自卫队,准时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游击队按周提供的情报,先后两次攻打镇南乡公所及自卫队,均获全胜。后来,敌人得知周志明是游击队的“底线”,于民国36年(1947)6月派灵官庙保保长祝三兴将其逮捕。敌对周严刑拷打,周只字不吐,后被杀害。

    姜廉生(1914—1948) 又名姜铮,洛南县古城镇姜村人。

    姜廉生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3岁入私塾,17岁入高小就读。在校期间因受进步校长张毅生的影响,把家里给的生活费用和笔墨纸张节俭下来,尽力资助贫苦同学。假期回家,看到当保长的哥哥打骂长工,便气愤地说:“他是人,不是牲畜,你咋能任意打骂?”并偷偷把零用钱和食物送给长工。民国22年(1933)考入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进入洛南,姜得知后,赶回景村,给红军烧水做饭,帮助安排食宿,张贴宣传标语,接受红军的教育。决心“要做有志男儿”。姜联络几个同学要求参加红军,因家庭变故,未能如愿。红军走后,家中遭土匪抢劫,经济拮据,姜辍学回家当了小学教员。民国26年(1937)暑期,姜阅读了好友何史挺从开封带回的《新中华报》、《红旗周报》等进步刊物,决心参加革命。姜暗中联络同学,于民国27年(1938)3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0年(1941),姜廉生抗大毕业后,随部队进驻南泥湾,在步兵独立营当连长。姜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多次被评为标兵。民国31年(1942)秋,姜到陕甘宁边区马栏地下交通站工作,任军人合作社经理。其间,姜发动大家开展生产,组织干部家属搞缝纫、做豆腐。在短暂的两三年内,使马栏所驻部队丰衣足食,完成了边区政府下达的税金任务,并向边区提供了数万斤粮食和大量物资。民国33年(1944),姜任经理期间,其舅父陈建业去马栏,走时提出把一对银耳环带回给廉生的母亲,姜耐心地给舅父说:“这些都是人民的东西,我只有管好的义务,没有随便使用的权利,我可以给母亲买些其它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动。”不久,又到三五八旅任团长,参加了淳化县爷台山阻击战。

    民国37年(1948)2月,姜廉生率部参加宜川战役。姜亲临前线,冲锋陷阵,连续击退敌人数次进攻,胳膊、腿部多处受伤,连续三天三夜爬在阵地上指挥战斗,直到最后胜利。战斗结束后,姜被送到淳化县掩护治疗。其间,姜仍然省吃俭用,关心其他战友的健康,姜曾经在家信中写道:“儿不能在堂前侍奉二老,而是国家破碎、民不聊生,全国几万万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儿怎能只顾自己的家庭。”并嘱咐妻子:“要把女儿教育成人,继承父亲的事业,听党的话,把革命进行到底!”但信还未寄出,就因伤势严重恶化,于民国37年(1948)5月在淳化县逝世。

    郝世英(1915—1949) 洛南县杨圪乡人。

    郝世英出身贫苦,7岁给财东放牛,12岁入私塾读书,15岁时,母亲病逝。贫寒的家境迫使郝辍学,后在一家杂货铺当过学徒。民国23年(1934),去县保安团当兵,民国24年(1935)在县小队副训练班任班长期间,联络中二区自卫队四班班长张廷珍等18人,组织“抗日先遣队”,计划夺取县保安团武器进行暴动。但事情暴露,张廷珍等遭杀害,郝世英被迫于民国26年(1937)2月投奔杨虎城部教导团当兵,后被调入三十八军十七师特务连。同年7月,十七师在山西省娘子关对日作战,特务连随师前往。途中突遭日军袭击,郝世英端起机枪猛烈射击,掩护师长赵寿山脱险。11月,郝世英为部队送信返回途中与日军散兵相遇,郝毙敌数名,夺得步枪5支。民国27年(1938)3月,日寇偷袭高平县小园村,郝世英率特务连战士与敌殊死搏斗,保护师部安全转移。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一排长刘景汉企图威胁二班叛逃,郝世英当机立断将刘击伤,保存了二班。郝世英机智勇敢,处事果断的行为深得师长赵寿山的赏识,赵将其调为警卫员。同年5月,在山西省平陆县,经陈真伦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8年(1939)底,郝世英调任三十八军十七师四十九团七连连长。曾率部两次渡过黄河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斗争,在河南省武陡县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击毙日军80余名。民国30年(1941)11月,一次在攻打日军一个据点时,久攻不克,郝世英率一个排从下而上,一举炸毁碉堡。在坚守张洞以南阵地中,郝带领全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毙敌30余名。民国33年(1944)6月,郝世英又被调任十七师特务连连长,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掩护地下党的活动。民国34年(1945)7月,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日趋暴露,妄图消灭三十八军,党中央指示三十八军随时准备起义。在起义前,十七师地下党组织指令郝世英与刘海和共同负责师部的行动安全。郝世英经过周密安排,于7月16日晚胜利完成了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护了电台在起义中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并清查了师部供给处的武器、公款,解除了代师长李维民的近身警卫。17日晨,十七师在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宣布起义。8月,起义部队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郝世英先后任四十九团独立营第一营营长,后升任该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发动了以消灭阎锡山为主的上党战役。敌军被围困于老爷山,郝世英率部夜追逃敌,俘敌700余名,缴枪400多支,子弹10余万发。

    民国36年(1947)8月,十七师向豫西陕南进军。为了开辟商洛战场,9月中旬,在河南省灵宝县五原镇从三十八军教导团中抽出陕南籍干部和战士组成陕南独立团,任命郝世英为团长。独立团从河南灵宝县出发,经上寺店、灵口等地,于8月28日到达三要司,后转入龙驹寨(今属丹凤县)。郝世英率部回商洛后,杀出武关,南闯山阳,转战洛南,纵横驰骋,与国民党六十五师及地方武装鏖战。民国38年(1949)2月6日,在商南县五里铺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张国安(1921—1949) 乳名扣娃,洛南县陈墹乡二道河村人。

    张国安出身贫苦农家。民国25年(1936)夏,红七十四师从黄龙铺撤走后,张和小伙伴们拿着棍棒,学习红军操练、冲杀,黄龙铺保保长薛朝升借事生端,诬告张国安家“通匪”,说“张国安是红军娃子”,直逼得张国安挑上货郎担,远走他乡达5年之久。民国34年(1945)秋,张国安通过熟人从华阳乡黄龙铺保开出一张去关中、渭北做生意的路条,挑一担生漆到了延安,找到商洛在马栏参加整训的同志,提出参加革命的要求。组织指派张以担脚、转货郎担做掩护,回乡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当年10月,张回到家乡,组织了20余人,在巡检太子坪成立了张国安游击队,在黄龙铺、二道河、太子坪一带开展秘密活动。民国35年(1946)初,张国安同石治民多次联系,筹备建立洛华游击队。8月3日洛华游击队成立后,张国安带领10多名队员,从敌手里夺得手枪1支、步枪3支,找来猎枪10多支,袭击了华县金堆保公所,俘敌12人,缴枪7支、子弹百余发。9月初,张国安游击队在太子坪密林里与二十二支队一大队七连会合。张国安发动游击队员为二十二支队搞给养、送情报。10月初,洛华游击大队成立,被编入二十二支队第四大队,张国安任第一中队队长,配合主力,进行了华阳川、高塘、保安等战斗,又在蓝洛地区打乡保、夺武器、建政权、搞“五抗”(粮、捐、税、差、丁),发展队员300多人,有枪280多支。11月,敌人对蓝洛地区开始实行“清剿”。黄龙铺保长薛朝升配合敌八十四旅二五一团烧了张国安家的房子,抓了张国安的父母、祖父母,对其严刑拷打,逼迫他们找回张国安。张国安的四位老人在敌人面前只字未吐,暗中又叫张国安二弟张国义参加了游击队。月初,副大队长石治民牺牲,张国安接任副大队长职务。12月初,张国安带领游击队收缴了企图叛变投敌的洛华大队四中队长陈开合的武器,配合二十二支队袭击了麻坪保公所,烧了黄龙铺保公所的炮楼,收缴了薛朝升的枪,处决了叛徒吴钉子。民国36年(1947)1月,游击队随主力北渡黄河,张国安率一中队到蟒岭山区后双目失明,留在当地群众家养病,后转移到华阴县仙峪医治,隐蔽一年多。民国38年(1949)眼病好转,张在二道河又组织起10多人的游击队,与恶霸薛朝升等继续作斗争。薛暗中串通华县自卫大队队长马志烈,于6月8日在秦岭沟杨兴荣家将张国安抓获,9日在太子坪将张国安杀害。

    夏长江(1922—1949) 丹凤县庾家河人,出身贫苦农家。

    民国23年(1934)1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洛南,夏长江参加了儿童团,为红军站岗、放哨、查路条。民国35年(1946)7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到达商洛,夏积极报名参军,在第二军分区二十一支队张庆华中队当战士。夏在一次与敌作战中腿、腰部多处受伤,战斗结束后留在家乡养伤。民国36年(1947)初,中原部队离洛时,夏因伤未愈被留下继续养伤。民国37年(1948)11月伤愈后,组织派夏到庾家河区干队当班长。一天夏得知其姑父戴长玉(北炉道保长)家藏有枪支和电话线的消息,便带领全班战士摸黑到其家,说服姑母交出了埋在后院里的10多支长枪和400多斤电话线。民国38年(1949)在围剿庾家河镇镇长朱文庆老巢时,为避免战友伤亡,夏一人进入镇公所,趁黑夜摸到朱文庆的住所,活捉了作恶多端的朱文庆,收缴步枪20多支。同年5月28日,新成立的庾家河区干队在副区长李瑞晓率领下与三要镇公所镇长阎克仁谈判缴枪之事,阎将自卫队埋伏在后院,妄图包围区干队。夏长江镇静自若,紧盯敌人动向,注意副区长安全,保证了谈判成功,收缴了自卫队的枪械。洛南县城解放后,夏长江担任三要区区干队副队长。6月30日,阎克仁等顽固势力利用三要街逢集,纠集百余残敌,混入赶集群众之中,突袭三要区公所。为掩护区机关和区干队安全转移,夏长江端起冲锋枪同区干队员周榜子等冲入敌群,与敌拼杀中壮烈牺牲。

    黄治严(1877—1950) 字威旗,号仁庵。出身中医世家,洛南县石门镇黄西沟人。黄少年时随祖父、父亲学医。由于刻苦攻读,潜心钻研,加之继承祖传秘方,因而医术日益精深,对远近求医者,都能精心治疗,且医效显著。民国17年(1928),孤山乡殷耀华因患头痛,到处求医久治不愈,直至瘫痪,后经黄确诊为脑瘤,经治疗使其痊愈。石门街蔺贵明因患脊髓炎,下身失去知觉,多方求医无效,经黄治疗后,恢复健康。一次黄在山西虞乡卿头镇行医治病时,一中年妇女贸然伸出右手让黄诊脉,众人劝她排队,这位妇女竟抽手怒而离去。此间黄察其容貌,断此人已病入膏肓,遂顺口说出:“此妇病危,不出七日。”后即到处打听,却未曾寻到此人。7日后,果有人告诉黄,此妇已亡。从此,当地人纷纷传颂黄是“神医”,但黄却对自己失去未救此人而遗憾终生。民国19年(1930),山西虞乡灾情严重,黄给当地孤儿院捐银洋40块,后该院给其回赠“惠我孤独”金字匾一块。民国20年(1931),麻坪乡寇考娃、范生有不幸同被一狂犬咬伤,以致精神失常,呼吸困难,全身瘫痪。临危之际,家人将患者抬到黄家,经其诊治不久痊愈,家属破啼为喜,不胜感激。

    黄治严家住山沟,交通不便,但登门求医者却络绎不绝。黄对求医者不分贫富贵贱,均热情接待,真诚治疗。对极贫困或暂有困难而付不起药费的,采取不收、少收或赊欠的办法都让及时把药拿回,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诸如“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等匾牌在黄家至今仍保留有数十块。

    黄治严生前曾著《无药治疗法》,书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王离仙(1899—1951) 又名子炎,洛南县尖角乡人。

    民国24年(1935)加入中国国民党,曾先后担任国民党高良臣部连长,洛南县“红枪会”团总兼民团团练,自卫中队、大队队长,据点大队总队长,保警大队队长,乡、镇长,国民党洛南县党部执行委员等10多个反动职务。

    民国19年(1930)王离仙在任“红枪会”团总兼民团团练时,以“土匪”嫌疑在尖角圪达庙先后4次杀害无辜群众32人,后又在县城药王庙杀害7人。民国19年(1930)至民国38年(1949),被王离仙杀害的无辜群众有名有姓者达69人。民国35年(1946)5月,王离仙率自卫大队在镇南桥沟搜剿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时,亲自杀害巩部班长苏志强等2人。同年6月、8月、11月又在上庄坪、保安、马河等地与游击队作战,打死游击队和二十二支队干部战士9人。民国36年(1947)至洛南县城解放,王率部与商洛武工队多次交战,枪杀游击队和解放军指战员36人。每当国民党正规部队进剿革命根据地时,王离仙必率部充任先行,并大搞移民并村,坚壁清野,王的自卫队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所不为。民国35年(1946)11月,王离山率自卫大队配合十七师一个营对四皓、马河一带进行清剿,烧毁民房200多间,次年6月又同国民党六十五师工兵营在蔡洼、白家庄等村烧毁民房400余间,抢走当地群众财物。洛南县城解放前一天,王离仙不甘心失败,在县城家中召集所部中队长开会,妄图负隅顽抗,后因其部纷纷投诚,阴谋才未得逞。县城解放后,王离仙又在其老家召集倪长启等乡镇长密商,后窜入商县和镇安、柞水,向逃往镇柞的国民党十九绥靖公署司令谢辅三、四区专员袁德新求援,要求帮其“收复洛南”。在镇安袁任命其为洛南县长后,王即让倪长启联络各乡镇长,组织武装,企图继续对抗人民政府。阴谋被粉碎后,王逃至甘肃省西吉县,化装成布商,改名换姓,后被公安机关抓获。1951年5月,王离仙被洛南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刘玉明(1905—1954) 又名中喜,洛南县八里桥乡人。

    刘玉明出身民间艺人之家。幼年因家贫辍学,跟随父辈学吹唢呐。经长期磨炼,成为一名出众的唢呐奏手。刘还喜爱戏曲文艺,利用祖先遗留下来的木偶、皮影道具,搞了个小戏班。亲手雕刻、粉饰了木偶头象和皮影道具200余件,并请老艺人到家为演员们传授木偶、皮影的操作技术,学习吹拉弹唱技巧。经过两年苦练,演技提高。刘组织起20多人的演唱队伍,可3班同时演出,上演剧目多达70余个。剧种由单一的秦腔(木偶戏)、道情(皮影戏)增加到汉调二簧、眉户、花鼓等,不仅经常在洛南县演出,有时还到华县、潼关等县演出。

    建国后,刘玉明的小戏班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刘带领戏班经常在农村演出,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1954年,刘玉明不幸因病辞世,终年46岁。刘临终嘱咐家人将全套皮影、木偶戏箱献给洛南县文化馆。县文化馆在刘玉明小戏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洛南县木偶剧团,长期活动在洛南山区,为群众演出,深受欢迎。

    黄宪之(1890—1962) 名希度,字宪之。洛南县窑底乡黄塬村人。

    黄宪之出身书香门第,曾在洛南县高等学堂、陕西省农林中学堂读书。民国5年(1916)8月从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单科教员讲习科毕业后,历任陕西省单级师范教员、教务主任、学监,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洛南县初级中学、洛南县立中学校长等职。

    民国11年(1922),黄宪之联络地方贤达,取得军、政要人的支持,办起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校,并任校长。建校初期,师资匮乏,黄多方奔走,筹措了部分资金,并争得县政府拨给年契税二成作为学校经费。又先后聘请教员,并自任国文科教师。经过数年努力,三○级毕业生中,有9人分别考入省医专、药专、商专学校。三一级报考省立西安师范的考生,有两名入考成绩名列该校第一、二名。为此,省立西安师范校长王思若写信祝贺,称黄“办学有方,成绩卓著”。民国33年(1944),私立华阳中学校更名为洛南县立中学校,并始招高中班,邻县一些学生也负笈前来求学。为办好高中,黄宪之通过多种关系,聘请了一批外籍优秀教师,保证了高中班的教学质量。黄宪之对学生循循善诱,备加爱护。学生姚奠业家居北宽坪游击区,被以“异党嫌疑”关押,黄宪之以校长身份保其出狱。黄宪之创办的中学培养学生数千名,为洛南一代学人,群众称其为“黄夫子”。

    洛南解放前夕,黄宪之同王作庭等多次与商洛武工队领导人陈效真、蔡兴运取得联系,并派人把国民党陕西省政府通知洛南县长何逸梦的密件抄送给商洛武工队,使武工队当即进军洛南。黄又于民国38年(1949)5月29日,同杨有青等地方官员以洛南政界代表的身份,去景村与商洛武工队代表谈判县城解放事宜。武工队进军洛南县城,黄宪之与王作庭又组织县城各界人士迎接于蝗虫庙。

    建国后,黄宪之任洛南县第一至五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商洛土改查田定产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第二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调任商洛专署文教科副科长,后又任商洛专署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62年病逝。

    白学清(1894—1965) 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白学清自幼家贫,识字不多。给地主扛过长工,当过脚夫。白为人正直,性格开朗。会唱秦腔、眉户、花鼓戏,敲碟子、打板、拉板胡也在行。白熟悉民语歌谣,常触景生情,编顺口溜、快板诗,抒发情怀,贬恶扬善。白又擅长制作纸花、焰火、面食、菜肴。人称“白塬村里的大能人”。

    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了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早玉米不能下种。白学清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在泥团中塞上玉米种子,埋在地里。下种后20多天滴雨未落,可是播种的36亩“泥团玉米”全部出了苗,秋后获得好收成。这年白学清还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200立方米,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不仅满足了人畜饮水,同时还能引水、提水浇地。为调节水源,白学清依据地势“长藤结瓜”,把涝池串连起来,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起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唐”、“五虎存羊”。并编成“二仙传道,抗旱防涝”、“三马连环,不愁吃穿”、“四马投唐,万石余粮”、“五虎存羊,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等顺口溜,鼓励群众防旱抗旱。1956年冬,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到白塬村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称赞白学清是“旱塬活龙王”,并请白学清到省广播电台向全省作了《旱塬蓄水抗旱》的广播讲话。此后,白学清继续带领群众大干两年,到1958年,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488亩,粮食平均亩产由百斤左右增长到400斤以上,实现了“旱塬稻子栽,养鱼副业来,鸭儿成了群,莲花水中开”的美好愿望。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白学清热爱生活。一生编顺口溜、快板、诗歌300多首。白学清在《庆祝洛南解放》一首快板中颂道:“年年盼,月月想,盼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来了晴了天,穷苦人民把身翻。共产党给咱做主张,穷苦人民紧跟上……”1959年,洛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白学清诗选》,收集白学清诗歌50首。群众称白学清是“农民诗人”。

    1965年,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白学清含冤去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何史挺(1918—1968) 原名何史青,曾用名相汉、何桢。洛南县古城镇人。

    何史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民国24年(1935)8月考入河南开封西北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声援平津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何曾随学校师生在铁路线上卧轨7天,迫使蒋介石派代表谈判,承认学生卧轨的爱国行动。后何阅读了《民先队的生活》等进步书刊,不久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分工搞宣传工作。民国26年(1937)春负责学校的民先队工作,同年9月,到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7年(1938)2月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校搞供给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939)9月至民国34年(1945)5月,先后在宜川恒远后委、延安地委宣传部、延长县委工作,此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民国35年(1946)元月,何史挺被派回商洛,同年6月,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成立后,何任第一大队支部书记,率部进入河南卢氏、洛南边界,经常活动于三要、古城、峦庄、灵官庙等地。同年7月27日,何安排古城张笃敬、梁景儒、何新山等人策反古城镇自卫队镇丁赵炳哲等30多人起义,击毙该镇镇长李振堂、副镇长阎崇猷等3人,获步枪26支,手枪3把,旧币40余万元及弹药一批。中原部队进入商洛后,何史挺任卢洛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和二十一支队副政委等职。民国36年(1947)3月,随第二野战总队司令员陈先瑞、豫鄂陕边区四分区司令员韩东山到山西晋城进行休整,后被编入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任总务科科长。9月,随陈谢大军渡黄河到达河南陕州,又随陕南独立团回商洛,先后任第一武工队工作组长,商洛工委委员,二、四区区长等职。其间何多次说服父亲,拿出粮钱等物支援商洛武工队,掩护革命同志,何利用父亲的人际关系开展统战工作,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民国38年(1949)5月,商洛武工队进驻古城后,何多方做工作,促使古城镇镇长董烈、副镇长吴瑞玲及三要、古灵等自卫武装携带枪支向商洛武工队投诚。并与王作庭、黄宪之等进行协商,为洛南县城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洛南县城解放后,何史挺任中共洛南县委委员、副县长,柞水县副县长,商洛专员公署文教科副科长等职。后调往陕西省土产公司工作。1968年病故。

    孙通(1910—1969) 字文达,景村镇人。

    孙通自幼聪明好学,受到乡邻称赞。民国20年(1931)毕业于洛南县立中学校,同年考入北京铁路大学。在校学习两年,因病返家治疗。病稍愈后,应聘担任洛南县立初级中学外语教师。民国23年(1934),考入南京中央宪兵学校。民国25年(1936)又考入广西步兵学校,民国27年(1938)毕业后,在杜聿明、张耀明部下当兵,由排长、连长升至营长。民国30年(1941),曾随部守备中越边境。民国34年(1945),在重庆高教班学习。民国36年(1947),携眷回洛省亲后,在郑州张耀明部任副团长。民国37年(1948),回陕任陕西保安第九团团长,后又调任南京卫戍司令部警卫团团长。民国38年(1949)南京解放前夕随部赴台湾。

    孙通在台期间曾任金(门)马(祖)岛前线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任金山县县长、某部参谋长等职。1969年病故于台湾。

    王作庭(1895—1970) 又名宾、家猷,洛南县城西街人。民主人士。

    王作庭出身于富裕家庭。民国5年(1916)于西北大学毕业,民国11年(1922)与地方贤达创办洛南县乙种实业学校,并任校长,带领学生在西寺垦复义冢,栽桑养蚕,引进推广良种核桃和刺槐,为洛南培育农桑人才400余名。抗日战争中,王买回纺织机械,办起“上洛实业社”,又积极倡导办起洛南招待所。在任洛南县“天足会”会长时,宣传男女平等的主张,反对封建陋习,提倡妇女天足,受到省上嘉奖。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35年(1946)被选为“国大”候补代表。此年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派张海如来洛南视察,一天张同王作庭、黄宪之到河滩散步,提出要在庾岭、峦庄、桃坪游击区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王作庭当即说:“现在天气寒冷,这样做,叫老百姓一时到哪里去?这事要慎重考虑!”张海如对王作庭产生疑窦,时隔不久,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命令洛南县成立“戡乱建国委员会”,并指定王作庭为主任委员,妄图以恩威相加的手段观其动静。王作庭立即召开“戡乱建国委员会”成员会议,动员捐助“戡乱建国费”,造册上报,予以应付。民国36年(1947)下半年,四区行政督察专员袁德新在一次县长会上,大骂王作庭“戡乱”不力,王闻讯后,以疗疾为由,去西安避难半年之久。

    民国37年(1948)8月,王作庭通过何新山与商洛武工队队长蔡兴运开始接触,并建立统战关系。民国38年(1949)5月20日,与黄宪之派交通员姜自全、何新山将国民党陕西省政府通知洛南县长何逸梦的电报内容转抄给商洛武工队。5月27日,黄宪之去古城镇与商洛武工队联系,促成5月29日的景村谈判。5月30日,商洛武工队进城,王作庭与黄宪之组织城内各界人士迎接于蝗虫庙。

    建国后,王作庭先后任洛南县人民政府文卫科副科长、副县长等职。任职期间,与军民一起背石修粮库,垒堤建坝,植树造林,捕蝇灭鼠除“四害”。1956年,王作庭提出多种核桃,增加群众收入的建议,被地、县采纳,并付诸实施。1961年8月,王作庭协同省、地林业科技人员去书堂山林场及农村进行核桃栽培调查,亲自写出调查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公职,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诬陷入狱。1970年11月5日含冤去世。1979年8月平反昭雪。

    李宣(1879—1973) 字景阳,洛南县景村镇下墹村人。

    民国6年(1917)李宣求学燕京(今北京)。民国8年(1919)5月4日李宣随同校友参加了“五四”运动游行,成为洛南参加“五四”运动的爱国青年之一。李宣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在镇嵩军某营担任书记官。面对军阀混战,争霸割据的局面,李辞职回乡,先后任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校长兼教育主任,后因病回到家乡,但仍带病担任景村小学教师。任教期间,李工作勤恳,治学严谨,向学生宣传救国救民思想。李生活俭朴,不与劣绅、贪官污吏往来。

    建国后。李宣受聘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先后被选为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洛南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病故。

    何秉三(1901—1973) 又名三季,洛南县古城镇南河村人。

    何秉三小时曾在地主家打杂行差。民国21年(1932)出任洛南县中二区(景村)民团团长,不久愤然辞职,回乡买房办起私塾。后又担任古城中心小学名誉校长及资金理事会理事长。其间何积极筹措资金,广聘教师,兴办教育,还为当地青年赴外地求学深造资助钱财。民国29年(1940)2月的一天,中共地下党员、商洛抗日游击队负责人薛兴军带领两名战士到古城镇,被敌哨抓俘,押往古城镇公所。时任古城镇镇长的何秉三,随即带人前去解救,薛兴军得以脱身。民国32年(1943)因其子何史挺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异党家属”的罪名收审。在审查中,何一面声称不知儿子的去向,一面虚与周旋,寻求解脱。当何得知官员酷爱玩麻将时,便千方百计挤进牌桌,故做输局,讨得这些贪官的欢喜,何史挺才被释放回家。民国35年(1946)元月,何史挺经组织安排回陕南开展游击武装工作,一天晚上何悄悄把儿子接回家中,指明让儿子去投巩德芳,对儿子说:“老巩有困难时,可来找我……”洛南解放前夕,武工队和游击队领导人经常出入何家,在何家吃住。

    建国后,何秉三以开明士绅的身份,当选为洛南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因病去逝。

    郝兆先(1896—1978) 化名天柱、宣,安徽省潜山县黄泥镇人。

    郝兆先毕业于日本法科大学。曾参加过上海留日学生救国会,全国学生联合会。民国13年(1924)初在上海受到毛泽东、林伯渠的启发,后到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党作华侨、华工和左派国民党工作。民国16年(1927)3月,奉调回国到上海,任国民党市党部宣传科秘书、代部长,在周恩来领导下搞地下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共产党。民国21年(1932)春随邵力子到西安,先后在甘肃沧县、临洮县、陕西蓝田县任县长。民国26年(1937)12月调任洛南县长。

    郝兆先任洛南县长后,积极主张抗日。通过林伯渠介绍,郝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云甫取得联系,互相之间经常以信件联络,后因国民党检查,改由其侄女郝君仪(时在省教育厅供职)办理。通过与“八办”接头,“八办”将民先队员张养吾、江弘基、王希侠、黄公坦,进步青年陈永晖、刘奇尘派往洛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1938),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队员崔海朝等3人从延安返洛探亲,得到郝兆先的保护。队长罗锦文民国28年(1939)在抗日前线殉职后,郝为烈士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的挽联。民国29年(1940)5月,被调四区专员公署(商洛)当秘书,不久赴西安当律师。

    郝兆先任洛南县长期间执法如山。郝曾在自己桌前贴了“人情不害法”的大字。民国28年(1939)赵炳山来洛南任警佐,在一次查户口时,赵伙同警长李禄阁贪污收缴来的大烟土,郝兆先查清后将其逮捕关押并处以极刑。为支持办学,郝慷慨解囊,拿出积蓄1000元,捐给了石坡、保安两所小学。新中国成立后,郝兆先先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中学校长、民革陕西省筹委会委员及第一届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等职务,1978年病故。

    龚贤安(1903—1980) 乳名改娃,人称“龚胡子”。洛南县麻坪乡人。中共党员。

    民国23年(1934)12月,龚贤安组织贫苦农民150多人,到商县湘子楼迎接徐海东率领的红军,不料途中与尤奉三部相遇,在战斗中负伤回家,后被群众推选为甲长。龚一面种地,一面搞地下工作。民国33年(1944),龚辞去甲长,多次去华县小敷峪与石治民商议,秘密组织游击队。民国35年(1946)3月,龚参加了洛华游击队的组建工作,任参谋。10月上旬,蓝洛支队在铁炉沟(今属华县)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洛华游击大队和洛华区政府,龚贤安任副区长。龚任职不到10天,就发动群众为游击队筹集棉花200余斤,法币4000元,衣物百余件。同年12月初,区长余化民突然变节,洛华游击大队四中队长陈开合投敌。紧急危难关头,龚贤安挑起了游击队的重担,带领30余名游击队员,在丛山密林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敌人曾多次派人拉拢收买龚,给龚写劝降信,均遭龚严辞拒绝。一次,龚把敌人的劝降信交给区指导员李运隆说:“死活谁都不离谁,杀了头也不投降。”龚一直和游击队员在山上坚持到年底,终于找到了主力部队。民国36年(1947)1月15日,龚贤安同李运隆等率游击队在老君峪同大部队会合,3月渡过黄河到山西晋城休整,9月又随部队返回商洛。其间,龚把长子亲自送到前线部队,介绍舅父参加革命。后来长子为革命牺牲,舅父被敌人活埋。

    建国后,龚贤安先后担任洛南县石坡区区长、县农民协会副主席、县建设科科长、县检察委员会副主任、工交部副部长、农业局荣誉局长等职。1980年4月26日病逝。

    谢苏(1916—1981) 曾用名燕翼,洛南县尖角乡马鞍桥村人。

    谢苏出身富裕家庭。民国20年(1931)在洛南中学上学。民国23年(1934)考入西安高级中学,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1936)“双十二”事变后,受西安市联合会派遣,同洛南在西安上学的白映辉、陈登榜、李宗白等回洛宣传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八大主张。民国26年(1937)西安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农学院,同年11月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1938)8月又被组织选送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1月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巡视组工作。民国28年(1939)4月在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做保卫工作。7月,先后任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秘书长、教育科科长等职。民国31年(1942)2月调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公安局社会科科长、局党组成员。民国33年(1944)2月任晋察冀边区公安管理处第一科科长。民国34年(1945)10月至民国37年(1948)6月,先后调任该边区察哈尔省五分区和四分区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专区公安办事处主任等职。

    全国解放后,谢苏先后任察哈尔省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副厅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等职。1953年3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先后任保卫处处长、第七局副局长、保卫司司长、监察局局长等职。1958年8月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第十局局长。1960年11月调任第三机械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1963年5月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三机械工业部中央监察组副组长。1967年病休。1975年11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1981年去逝。

    严敏(1904—1989) 山西省洪洞县南王乡人。民国26年(1937)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山西省洪洞县牺盟分会、洪洞县公安局、中共太岳区委工作队工作。

    民国36年(1947),严敏随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十七师从山西进入商洛,后任中共商洛地委第三工作队队长。1949年5月洛南解放,严敏任洛南县人民县政府县长、县委委员。时面对建设新政权人缺、钱缺、粮缺的实际,严敏主张开办训练班,招收当地青年积极分子参加学习,为区乡政权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为巩固新生政权,保障军队和干部所需,维护社会秩序,严主抓了恢复工商业和集市贸易、税收征管、粮食征购等工作。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人民政府施政的意见和建议;召开教师座谈会,安排教育工作

    1949年秋,景村区一些富户不但抗粮不交,反而诬告区长,严亲赴区公所,查明情况,依照政策,进行了严肃处理,打击了农村恶势力。严经常深入各区,教给新干部工作方法,先后为全县培养提拔新干部100多人。严与民主人士黄宪之、王作庭等保持经常联系,引导他们积极为政府筹粮、筹款。收粮季节,严常常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上扫帚去粮站扫落地粮,帮粮管员收粮。在治理县河中,严亲赴工地同城区军民一起抬石、担沙、垒堰,参加劳动。严经常提着粪筐拾粪,清扫县城巷道,群众满意地说:“严县长才算得上咱的父母官。”严走访贫苦农家,揭锅看饭,摸炕问暖,鼓励群众搞好生产。1951年夏季大旱,城关一些群众准备求神祈雨,严闻讯后,带领干部耐心说服,组织大家担水抗旱。严生活俭朴,自己洗衣缝被,穿的是当年的灰军装,盖的是行军被,用的是战争年代用过的水笔,揣的老怀表,吃的是玉米糊汤和酸菜。一天,严外出回来较晚,灶上给严留的玉米糊汤已经凉了,炊事员特意给其做了一碗面条,严批评炊事员不该这样做,还是吃了留下的糊汤。严外出不带警卫员,有人担心严的安全,严说:“只要相信群众,什么都不怕。”1952年严担任中共洛南县委书记后,积极建议拆除旧城墙,建设新市场,发展集市贸易。为解决40里梁塬群众用水问题,严带领城关区干部步行40余里到永丰眉头,查看地形。1953年3月,严敏调任中共商洛地委统战部部长,后任商洛行署副专员。1982年离职休养,1989年病逝。

    任志英(1922—1989) 又名江有、良英,化名陈智明,原籍商县,后迁居洛南县峰陵乡。中共党员。曾任游击队中队长、区干队队长等职。

    任志英出身贫苦农家,18岁时曾在国民党三十八军运输连等部当过兵,后回家务农。民国35年(1946),在商县北宽坪参加了游击队,后任商洛县大队第一中队长,曾带队到洛南活动。民国36年(1947)冬,带队又在庙坪、景村等地收缴枪支。民国37年(1948)4月,国民党六十五师300多人进剿北宽坪一带,任志英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依靠群众,避实就虚,伺机打击敌人。5月3日,当获悉敌人要进剿北宽坪时,任立即动员20多名民兵,在东面山上扎绑草人,然后派两名队员,在街西鸣枪诱敌。敌人分三路向草人开枪进攻,从拂晓直打到中午12时许,消耗了大量弹药,最后发现是草人,惊呼“上当”。同年7月下旬的一天,任志英带领游击队一个班,化装成国民党军队,直捣景村镇镇长杨徽卿的家,杨从后门脱逃,游击队收缴了其家中的枪支弹药。

    民国38年(1949)元月,商洛武工队领导下的第七区(北宽坪区)干队成立,任志英任队长,活动于北宽坪、大河面、韩子坪、广东坪(今属商州市)等地。4月30日,任带领区干队攻打四皓乡公所。5月11日,奉命带领第七区干队40余人插入洛北,13日夜,袭击了石门镇公所,俘镇长樊绪基等2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5月20日,袭击了古柏镇公所,缴枪20余支。5月24日,在官桥河活捉了携带武装逃跑的国民党洛南县县长何逸梦及其随从人员4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38支,子弹两箱和银元等物。5月25日,任志英和副大队长姚恩慈前赴巡检镇接收起义人员,解放了巡检。县城解放前夕,任志英多次派人秘密进城,联络有关人士,探听敌情。同时聚兵洛河北岸,占据制高点,防敌北逃南窜。任通过搞统战工作,使王离仙自卫大队4个中队和县警察局一部及部分乡、镇自卫武装缴械投诚。洛南县城解放后,第七区干队进行整编,任志英调回分区,曾任联络参谋、掩护队长。离职休养后,曾写了一些革命回忆录,为党史研究提供了资料。1989年病故。

    张照明(1931—1989) 曾用名张明,又名张新娃,洛南县庙湾乡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张照明在柏峪寺乡薛湾村负责河堤建设工程,带领群众奋战一冬春,修成河堤200多米,新造农田10多亩,成为当时全县治河造田样板。1964年张照明被任命为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主任。任职期间,曾在庙台公社白楼大队蹲点一年多,被群众称为“实干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被扣上粪笼游街批斗,后又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张晚上做豆腐,白天挑起担子去叫卖,始终如一。1969年秋,组织选派张照明到洛惠渠复修工地任营长,负责开凿隧道工程,张同民工一起挥锤钻眼,放炮炸石,指挥战斗在第一线。1979年,张照明被调任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负责信访工作,仅一年时间,就接待来访群众300多人次,下乡调查40多次,处理中央、省、地上挂案件60多起。

    1982年,馒头山煤矿建设用地碰到了难题,时任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张照明亲自“出马”,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问题得以解决。1985年,组织派张处理私房改造遗留问题,张勇挑重担,经过4年努力,妥善解决了这一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1989年3月,时任物价局调研员的张照明主动请求去贫穷落后的王岭乡蹲点。一月时间,张就跑遍了全乡6村26个村民小组,走访农户200多户,写出了《王岭乡现状调查》、《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等调查报告,协助乡政府制定了《王岭乡三年经济发展规划》。6月,张照明到距乡政府30多里的马沟村,准备搞改河工程。方案决定以后张一边跑资金、购物资,一边与群众开山劈石,最后竟累倒在工地上。群众劝张回城休息,张却说:“我要看着工程完工。”单位派人去接,张执意不走,无奈局长亲自把张从工地上“拖”回来,送进了医院,医院诊断为脑血栓。8月初,张照明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终因医治无效,8月14日去世。

    为弘扬张照明的无私奉献精神,1990年8月30日,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模范干部张照明事迹的活动。

    刘世华(1938—1990) 洛南县桑坪乡人。

    刘世华从小热爱体育,1958年10月代表陕西省田径队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打破马拉松全国纪录,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196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大体育系,被分配到洛南县巡检中学任体育教师。1981年12月,《光明日报》、《文汇报》、《体育报》联合授予刘世华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1982年9月,刘世华调入洛南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后,精心培养体育人才。在洛中任教的8年中,学生体育达标率达86%以上,先后有26人考入体育院校,有8人在省级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好成绩。1984年9月,刘世华因肝病住进医院,但没几天却又跑回学校上课。校长劝刘再去住院,刘说:“一点小病,锻炼锻炼就好了。”同事劝刘,刘说:“学生的课程耽误不起呀!”刘捂着肚子上课,有时痛得直冒汗,学生劝刘休息,刘点头回答道:“好!等把你们送出校门再说。”1990年4月4日,刘世华病情严重恶化,在送去西安治疗的前一天,刘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床上,刘想起体育考生月底要到西安复试,有两个项目没来得及示范,便用拳头压着疼痛的肝部,给学生写信:“……你们面临着复试,时间很短,抓紧训练。到西安后,我还要到体院去照看你们。”同时还画了两个动作要领示意图。第二天,医院准备给刘做检查,刘听说要花1450元钱,连连摇头说:“我已经不行了,再不要白花国家的钱了。”4月27日,刘一天便血14次,昏迷中,口中还是在说:“我已是死定的人了,让我出院吧,别再浪费钱了……”

    1990年5月2日,刘世华病逝。8月30日,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追认刘世华为模范教师。

    王伯楚(1903—1996) 名廷柱,字伯楚,洛南县石门镇王桥村人。

    王伯楚幼年在其族兄王廷杰家私塾读书,后毕业于洛南县高等小学,考入洛南县私立华阳中学。民国12年(1923)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大学文部就读。民国13年(1924)2月,王得知中国国民党正在广州筹备建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便约同乡陶进行、樊益友等抵广州。由于考期已过,经于右任多方奔走获补考机会,被录入校,成为黄埔军校首期学员之一。民国14年(1925)3月参加东征,在绵湖战役时任排长。同年7月北伐时,王被派往河南胡景翼部,先后任营副、营长职务,后在耀县创办三民军官队,任队长。民国17年(1928)弃军回洛,在洛南县立中学校任教。民国18年(1929)任洛南县北区区长。民国21年(1932)任洛南县警察局局长。民国23年(1934)8月经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介绍赴南京高等教育班学习。民国24年(1935)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教。民国25年(1936)任武汉市警备旅少将旅长。民国27年(1938)任四川巴中军政部督粮委员。民国30年(1941)任西北五省(陕、甘、宁、青、绥)检验委员会第八分会主任,民国32年(1943)任军政部监护第二总队总队长。民国35年(1946)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结业后任东北行辕少将高参。民国36年(1947)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洛南选区)。同年冬任西安绥靖公署驻西荆清剿区中将副总指挥,兼任陕西保安第五旅旅长、胡宗南部高参。民国37年(1948)任第十四兵团中将副司令。民国38年(1949)任新编第八军中将军长。同年5月9日离西安到成都,8月经澳门去台湾。王到台湾后,为历届国民大会代表。1952年入台湾“革命实践院”学习,曾一度留院任指导员。1964年以军职退休,1987年被选为国民大会党部代表、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根据台湾出版的《书法家简历》介绍,王伯楚的书法造诣较深,曾任台北书法协会副理事长。1981年王的作品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书法展览,获第三名。台湾出版有《王伯楚先生墨迹集锦》。近年来王的不少书法作品被家乡亲友收藏。1996年病逝。





洪其道 河南省商城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进士提任洛南县知县,任职五年。

    洪其道在洛南任职期间,重视城防建设。万历二十一年(1593),洪水将洛南县城南墙冲塌三分之二,直接威胁城内安全,洪其道及时组织民众进行抢修,将外墙的碎小石块换成大石,用石灰重新砌起,并把原内墙的砂石换成粘土,以夯砸实,结实坚固。又在河旁栽起并排栅木,逼水顺势东流,保护了城廓安全。还在南门外西城墙另辟一门,名为“禹门”,借其排泄城内积水。在南门外县河北岸修建了护城重堤,堤内开辟园地21亩,园内建“课桑亭”一座,栽植桑树,以教育百姓重视蚕桑。洪重视文庙的建设,除在前院增修“名宦”、“乡贤”二祠外,又在棂星门外兴建“腾蛟”、“起凤”二门。院内开拓“泮池”,池上架起小桥三座,周围树建栏杆,使文庙群体建筑较前更加完整。洪还主持编修了《洛南县志》,后因兵火而佚。洪在洛南为官五年,后调迁为吏部主事。

    洪其道离开洛南,人民感德不忘,除为其建立“洪侯去思碑”外,并祀入名宦祠。洪其道的遗著有《中庸解》、《蚕桑一览》、《道德经解》等。

    储春江(? —1928) 洛南县高耀乡人。

    民国17年(1928)2月,储春江参加了“许旅”在三要一带组织的农民协会。3月15日,会仙台农民协会在鸡头关关帝庙成立,储春江任排长。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储带领全排会员先后参加了没收鸡头关土豪吕贤余、胡家川“茂盛恒”、上关财东李芳和真人沟财东李正茂等大户粮财的斗争。为抗粮抗款,储带领全排会员手持镰斧,肩扛铁锄参加了由农民协会组织的给三要县佐“交农”活动。“许旅”走后,逃亡外地的土豪劣绅在官府的支持下卷土重来,进行反共倒算。民国17年(1928)5月中旬,储春江被当地民团团长吕贤弼抓捕,吕贤弼将储捆绑在鸡头关河边的大柳树上,用石头活活砸死。

    刘振远 字镜泉,河北省蓟县人。民国18年(1929)任洛南县县长。

    刘振远上任洛南县长后即调整区划,编制保甲,加强防患。当年洛南夏、秋大旱,灾民衣食无着,盗贼四起,刘一面开仓济贫,免粮免税,解除百姓疾苦,一面组织民团除暴安良,维护地方治安。同年10月29日,商县土匪唐靖企图打劫洛南,便先写信要县长“解送巨款,否则大兵压境,洗劫洛南”。刘振远接信后,复书:“有洛南,无巨款,所有者民众大刀队六千名,现正行文调集,一俟到齐,即刻来商。”11月10日,唐匪果率千余人,扑入洛南县城。在民团与匪激战中,刘振远身先士卒,手持短枪与匪巷战。后因众寡悬殊,刘当机立断,暂时弃城北移。次日,刘召集各保民团部署方案,鼓励士卒协力同心,奋歼匪徒。12日,又亲率民团和手枪队由南北两路夹击,与匪激战。匪仓惶从西关溃逃,刘率众追歼匪徒于药子岭以南,缴大炮一门、步枪数十支。平匪后,刘振远当即安抚群众,筹粮筹款予以救济。民国19年(1930),奉命调离洛南。

    刘振远离任后,洛南人士为念其功德,在县城中街建起“刘镜泉平匪纪念碑”,将西街命名为“镜泉街”,又把洛南县女子小学改称“镜泉女子小学”,并有文人绅士题写了“河北人才推第一,关中吏治号无双”的对联。

    王文光 河北省河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

    王文光自民国29年(1940)至民国32年(1943)在任洛南县县长期间,集军、政、财、司法权于一身,既当县长,又兼任田粮处处长、土地陈报处处长、军法官、国民兵团团长。王文光初到洛南,适逢国民党南京政府实行新县制。王以“乡人不能治乡,保人不能治保”为借口,把全县的乡镇长全部重新任命。令出即行,一时间投机钻营者纷纷求人说情,向王文光明送暗贿,贿买乡镇长的价码由5石小麦一直涨到20石。钱粮到手,官字出口。凡上任者便残酷鱼肉百姓,时有陈华栋以20石小麦贿索当上白洛乡乡长后,搜刮民膏民脂,百姓苦不堪受,上告省府,省上追查,王文光怕带出自己,便暗中帮陈逃出洛南,使此案不了了之。王任土地陈报处处长时,自选亲信,网罗人员,对行贿者的土地降等丈量,对贫苦百姓的土地则提等丈量,笔下加大面积,增重田赋,逼得不少贫苦百姓妻离子散,倾家荡产。民国31年(1942)土地复查时,王文光在全县又推行以乡镇定额,分块降等,按块收钱,依原查地亩均摊,贫富不论的办法,再次大捞一把。巡检是洛南的林区之一,王文光为从洛南再捞一把,便让其亲信中统特务焦得壁任巡检镇长。焦上任后即按王的旨意,将大片林木砍伐运往关中出售。寺坡乡灯山寺古柏成林,王文光以兴学为名,强行将古柏砍伐,解成棺材板,拉往关中出售。王又让亲信将华严寺、丁兰寺的古钟私自运往西安卖掉。洛南八大寺院主持、华严寺觉善和尚将此事告于省佛教会,王文光得知后,于民国31年(1942)7月密令巡检镇长带上亲信偷宿华严寺,暗杀觉善及弟子宠定,抢走寺内铜佛像、金砖、金筷子等物。但觉善和尚未被杀死,王便捏造事实,炮制谎言,说是土匪所为;又暗派爪牙焦得壁亲自出马,杀死了觉善和尚。王文光在洛南大刮民财之后,在西安购置了房产,并四处活动准备离洛。民国32年(1943),王携带贵重物品,雇用保镖,半夜时分出瓮峪,逃之夭夭。

    尤奉三(1894—1947) 又名振歧,洛南县五仙乡窑口村人。

    尤奉三于民国13年(1924)捐银元700元,资助洛南县乙种实业学校的开办。民国15年(1926),接其父尤秀斌北区民团团总职务后,又献地200亩,创办石坡、五仙、寺耳、黄龙铺等小学,并将尤家的祠堂给本村小学作校舍。后又捐助资财砌修了太要岭、柴峪沟岭的人行便道。民国20年(1931)任洛南县保卫团团长,当年11月,土匪郭世存盘踞商南,窜扰洛边,尤亲带兵踏雪进剿,歼匪80余名。民国21年(1932),尤曾率部歼灭河南土匪李长有部,使其后再未窥视洛境。

    民国23年(1934) 12月8日,尤奉三派洛南保安团一个中队在豫陕交界的铁锁关阻击红二十五军入洛,被红军击溃于鸡头关。民国24年(1935)1月5日,尤奉三率保安团于余家山突袭陕南抗捐第一军,致使司令刘实通负重伤,副司令岳新明等牺牲,抗捐军溃散。随后,尤奉三又派兵到处搜捕红军和抗捐军干部战士,先后杀害30余人。

    民国27年(1938),尤奉三任陕西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调往旬邑驻防。民国35年(1946)因病辞职回洛。不久病故。

    阎克仁(1916—1954) 洛南县寺坡乡水磨渠人。

    阎克仁出身于地主家庭,曾任国民党洛南县三要区分部书记、联队副、营长、镇长等职。民国35年(1946)6月20日,阎克仁随陈锦文在楸树坪一带阻击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入洛,打死突围部队战士3人。民国36年(1947),阎克仁下令自卫队分队长王生德活埋革命战士1人。民国38年(1949)洛南解放前夕,阎克仁亲自带领自卫队与古城镇镇长鲁子元及各保保长百余人,盘踞上寺店,经常在三要、兰草一带搞反革命活动。后又串通国民党河南省卢氏县自卫团团长谢润生,当上了自卫团第四营营长。7月21日率残敌偷袭了三要区公所,杀害了区干队队长夏长江、通讯员周榜之等8人,抢走枪支、财物。10月,阎克仁潜逃西安隐姓埋名,偷刻区乡人民政府印信,以贩卖调料面为名掩盖罪责,后被公安人员捕获。

    1954年,阎克仁被洛南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刘志丹(1903—1936) 陕西省志丹县人。

    刘志丹,出身农民家庭。学生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思想进步。民国14年(1925)加入共青团。民国15年(1926)赴黄埔军校学习,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联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大革命失败后回到陕西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民国17年(1928)1月下旬,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刘志丹与谢子长等到驻洛南县三要司许权中旅工作。到许旅后,及时传达了省委民国16年(1927) 11月26日的指示。按照省委30号通告精神改“第一军支”为旅委员会。刘志丹参加了旅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并任旅参谋主任。民国17年(1928)2月间,曾先后3次在三要东洼召开全旅大会,传达省委指示,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部队深入群众,宣传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农民协会,全面开展打土豪、分财物,同恶霸豪绅作斗争。在扩军整编中,把大部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为“渭华起义”积蓄了武装力量。民国17年(1928)5月,“许旅”奉命出山,在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率部到华县高塘镇参加了“渭华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唐澍率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一部及地方干部300多人,于6月25日,转入洛南县两岔河,开展打土豪、分财物的斗争,没收了两岔河街“合盛顺”商号和保安街“义仓”的粮食及财东杨治太家的银元,处决了两岔河街的地痞蔡林娃、保安焦沟奸淫妇女的坏和尚。7月1日,保安战斗失利,唐澍等人壮烈牺牲,刘志丹率部转入蓝田张家坪一带。后奉命离开部队回陕西省委工作。

    倪长启 洛南县麻坪乡麻坪街人。

    倪长启曾任国民党洛南县华阳乡乡长等职。民国38年(1949)5月30日洛南县城解放,倪长启以投诚为名,进城探知城内情况,当日下午与国民党洛南县大队队长王离仙密谋,出任自卫团团长,扩充武装,妄图“收复”洛南县城。此后,又与董家治反动武装勾结,两次攻打安洛人民区公所,打死区干队队长赵信仰、班长周树胜,并打伤2人。后又伙同王高照,两次攻打石门人民区公所,抢走步枪1支,砸碎办公用具及灶具。后再窜至巡检、五仙、石坡、麻坪等地,其反动武装在油房乡红岩沟被公安队歼灭后,倪长启带4名护兵逃脱,潜入大栗峪、小栗峪一带深山负隅顽抗。1950年,公安队进行搜山,倪长启埋掉枪支化装出山,逃到黄龙山一带,改名董道义,不久被公安人员捕获。

    倪长启任职期间,先后在金鸡岭打死革命战士吴隆英,活埋革命干部王彦寿,打死第七区干队战士刘开明,杀死无辜群众谭传廉等6人,烧毁民房32间,奸淫妇女31人,敲诈群众银元1950多元、旧币1481万余元、小麦152石、玉米59石。

    1951年,洛南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倪长启死刑,执行枪决。

    何逸梦 浙江省人。民国37年(1948)至民国38年(1949)5月任洛南县县长。

    民国37年(1948)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何逸梦奉国民党二十七军之命,伙同洛南县大队队长王离仙率部进剿灵官庙、庾家河一带的游击革命根据地,烧杀掠抢,捕押了镇南区副区长及一名送信民兵。民国38年(1949)1月,又随同在洛之国民党军一三九团和王离仙部,前往追击在太峪岭起义的国民党十七师的一个团,夺走起义部队轻机枪4挺、骡马4匹、步枪30多支。同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了商县的龙驹寨和夜村,何逸梦便伙同国民党八十四师二五一团及洛南县大队王离仙部进剿解放区,在北宽坪、灵官庙一带,烧杀抢掠长达半个多月。民国38年(1949)5月洛南县城解放前夕,何逸梦接陕西省政府密电向南逃跑。5月23日,何逸梦带县政府政警人员30多人携武器潜逃,经药子岭到达商州市核桃树园,闻商州二龙山有游击队截击,便折回逃往保安镇,准备从石头峪出山。5月24日早,保安镇西山与南山枪声四起,何逸梦又顺洛河而下到官桥河,妄图经石坡翻太峪岭逃跑,当日在官桥河潘喜亭家被第七区干队俘获。1951年5月1日被洛南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张学英 1917年6月生,尖角乡尖角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0年7月,张学英组织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时有12户73人。1951年冬,互助组修河堤570米,1952年春,在新修的河堤边栽植杨柳树2200株。1953年,又种植橡树30多亩,此年12月,张配合县人民政府工作组组建初级农业社的试点工作,1954年2月,洛南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尖角东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张领导的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群众推选张学英为社主任。当年,张带领合作社社员在80多亩荒坡及河堤旁植上了树苗,并同社员一起修堤造田。1956年1月,张又在东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办起了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东方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2月,张学英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王邦华 1918年7月生,丹凤县留仙坪人。农艺师,陕西省劳动模范,曾任政协洛南县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7月王邦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在中学任教期间,王利用节假日搞育种研究,收集小麦品种50多个,玉米品种20多个,豆类品种30多个。1962年8月,王邦华调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育种工作。1964年,王选择了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内乡5号”小麦品种作为母本,“阿勃”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近10年的努力,培育出了新洛8号小麦良种,经陕西省3年的区域试验,亩产超千斤,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把新洛8号确定为抗源品种,1972年开始在洛南县推广,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洛南县小麦的主要品种,截止1994年底,累计推广1945.68万亩,增产小麦708万吨,新增产值3.7亿元,新洛8号被编入《中国小麦品种志》。28年来,王的研究成果达2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198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战线先进生产者”称号。1982年退休后,王仍然坚持育种研究,并动员子女集资进行新品种试验、选育,1995年经商洛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洛南邦华种子研究所,继续进行新品种研究。

    王家佐 字辅华,生于1920年,洛南县城西街人。

    王家佐6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应试于县立高等小学,名列榜首。民国26年(1937)放弃被录入商县简师的机会,报考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2年(1943)免试入国立西北大学政治系学习,后随校赴重庆。民国34年(1945)随校到南京就读并毕业,先后在国民政府社会部、南京卫戍总部军法处任职,民国38年(1949)去台湾。

    王家佐去台后,先在社会处服务,后任监察院审计部秘书、科长、专员等职,兼任党务,并当选为台湾国民党中央直属区党部委员。在此期间曾于1952年7月和1954年11月两次入台湾革命实践院。1969年4月,参加战地政务研究会研究。1984年10月获台湾监察院一等服务奖章。1984年、1985年曾参加“公务人员专书阅读心得写作”,获“绩效卓著”奖牌。1986年9月退休。退休后转教育界服务,担任教授职务。1990年曾回家乡探亲。

    舒贤芳 女,生于1920年7月,洛南县官桥河乡陶岭村人。中共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1950年反霸斗争开始后,舒贤芳发动群众,组织妇女与恶霸地主作斗争。土改时,舒担任石坡乡妇联会主任,带领妇女斗地主分田地。1952年,舒联合4个村的群众组织起四联互助组。在其影响下,周围群众纷纷组织起了互助组。1954年冬,舒贤芳带领全组群众建立了全乡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四联社,并担任合作社主任。1958年,参观学习了张秋香、刘书贤的植棉技术后,舒背上干粮,到30多里外的庙坪大队西锋生产队组织起“五一植棉组”,种植棉花10多亩,当年喜获丰收,舒出席了陕西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9年组织八姐妹办起了养猪场,养猪90多头,为队提供肥料4000多担,创收入1200元。196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69年,在大队分管多种经营生产和福利事业,白天舒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组织专业组人员学习,先后办起了药场、砖瓦场、木业加工场、发电站、合作医疗站、粮食加工场、缝纫铺等,为集体增加收入达1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年已花甲的舒贤芳还鼎力协助基层干部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

    刘忠贤 生于1922年,洛南县石门镇刘家村人。中共党员。

    1972年8月刘忠贤担任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后,率领80多名男女劳力修农田100多亩,并组织青年造林突击队造林600多亩。1983年7月,刘针对集体山林难于管护,护林员报酬不能落实的问题,召开村支部委员会,提议并讨论研究出了对集体山林实行折股联营的办法,成立了折股联营董事会,亲任董事长。董事会成立后,对600亩山林以每亩100元折价,确定股额,计股到人(户),每人一股,每股100元,颁发了股金证,规定了股民的权利、义务、奖惩制度、收益分配办法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划等,调动了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董庆余亲自调查,并写出了《集体山林折股联营办新式的合作经济》的报告。林业部1983年10月12日第23期《情况与建议》上全文刊登了这个调查报告。同时林业部部长杨钟作出了“很有道理,值得重视”的批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又于10月19日作了“有道理,同意加上按语(写活一点)在《情况通报》上介绍”的批示。此后,省、地、县先后在刘家村多次召开现场会,陆续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团(队)前来刘家村学习参观。

    对集体山林实行折股联营后,集体山林得到有效管护,股份以每年50元的速度增值,群众得到实惠,集体增加了收入。1990年,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刘忠贤学习的决定》。

    张东(1923—1976) 又名锡贤、维东,丹凤县人。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5年(1946)元月由组织从陕北派回商洛做中共地下工作,任中共双槽区委员会书记。民国36年(1947)8月到西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任干事,后任楸树坪区区长、书记。1955年至1961年,任洛南县县长。

    张东任洛南县县长期间,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露天煤矿,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修筑公路,发展商贸。1956年,张带领技术人员,在梁塬地区的柴峪、白塬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抓水利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在柴峪社采取封沟打坝,修水平梯田和小塘库,蓄水保土,防洪抗旱;在白塬社发动群众挖涝池,蓄水抗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带动了全县水利工作的开展。1957年,商洛专员公署召开县长会议布置兴修水库,张慨然接受任务,当年修起了商洛地区第一个水库——西湖水库。同年又在永丰葡萄岭周围挖鱼鳞坑,建起千亩核桃水保林,在白洛王村建起第一个小水电站。为了解决40里梁塬的缺水问题,张亲自带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提出修建洛惠渠的初步方案,后得到省上肯定。1958年,洛惠渠工程开工,张亲任战斗团团长,与群众干部苦战一年多,1959年12月洛惠渠通水后,张又抓了渠系配套、土地平整工作。离任时,40里梁塬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

    李伟 曾用名李巨才,生于1925年2月,陕西省子长县人。民国32年(1943)7月参加革命,民国34年(1945)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6月,李伟被调任中共洛南县委书记,到任时正值洛南县受灾缺粮之际。1965年春,李背上被褥步行50余里到古城公社草店大队蹲点,了解群众疾苦。在县委常委会议上,李号召全县干部彻底改变工作作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渡过难关。为吃透县情,探索出洛南农业发展的路子,李带上干部从县城出发,沿梁塬西上踏勘,直走到张坪公社,又折身上眉头、穿火寨,走遍四皓塬。经过实际调查,得出使梁塬成为“粮”塬,关键在于平整土地、加水加肥的结论。古城川自古号称“米粮川”,但长期以来蟒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流沙淤积河床,侵没农田。针对这一实际,李拄着拐杖从马河上山,沿蟒岭东下,钻梢林、过沙河,直达箭杆岭。通过对蟒岭的实际察看,李认识到,要保住“米粮川”的根本措施就是要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百里洛河两岸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农民拓开的河滩地土质脊薄,大片荒滩随处可见,如遇洪水化为乌有,若加治理改造,就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于是,李沿洛河而上,直走到洛河源头。回城后,李又带上被子住进石门河、洛河、县河交汇的尖角公社尖角大队,走访群众,察看水情,动员群众治河造地。通过上梁源、穿蟒岭、过洛河等一系列实际调查,李终于勾划出了改造洛南自然环境的蓝图。正当准备实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之李被关进“牛棚”。1969年4月,李以革命干部的身份被结合进入洛南县革命委员会,任第一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不久又担任革委会主任。李一手抓基层组织整顿,一手抓农业生产,继续调查研究工作。亲自到尖角大队蹲点参加治河修地,到姬家河水库工地打眼放炮,到辛岳水库工地抬石担土,到谢湾水库砌石筑坝,去古城公社马连滩和群众一起植树造林。在吃透县情民情的基础上,于1970年12月,李在县革委会会议上提出了“向梁塬要粮,向洛河要地,叫蟒岭换装,叫秦岭献宝”的四大治理工程规划。揭开了洛南人民治理梁塬、洛河,开发秦、蟒二岭的序幕。

    王生金 1925年生,洛南县三要乡五星村人。中共党员。

    1955年春,王生金“毛遂自荐”当上五星村后坪农业社护林员后,背上挎包,走村串户收集树种,和村干部一起发动社里的青年男女上山造林,当年造林50亩。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王逐步摸索出荒山造林的一套技术,也更加热爱造林护林工作。冬天,王在山上护林,脚冻得裂口冒血。夏天,王有时光着脚板在山上奔波。1977年农历正月初八,是王生金二儿子的婚喜之日,王怕人瞅空子偷树,一大早就上了山。1979年腊月,王得知有人要在夜里偷砍树木,一个人黑夜巡山,抓住了偷树人。1980年冬的一天,半夜下起大雪,王猛然想起山上苗圃的树苗没遮盖,便背上草帘往山上跑,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来,王带着满身伤痕只住了3天医院,就夹着拐棍一瘸一跛地又巡逻在山林中。1987年腊月二十五日早晨,西山坡突然起火,王立即赶到火场,脱下棉袄,光着身子扑火,当沟底的乡亲赶到火场时,山火已被扑灭,但王却倒在灰烬中不省人事,经抢救才得以脱险。

    王生金当护林员35年,同群众一起绿化了村后10里长的3条沟,造林7540多亩。村里人说:“王生金在山上给子孙开了个‘绿色银行’!”1988年,县、区、乡村四级联合在山上为王生金立了护林碑。1990年8月30日,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王生金“模范护林员”光荣称号。

    何继凤 女,1930年12月生。洛南县寺坡乡周岭村人,中共党员。

    何继凤于1959年至1969年、1973年至1984年,两任洛南县幼儿园园长。在任期间,何始终以一个保教员的身份坚持上课,值夜班,给孩子们梳头、洗脸、理发。一次,有个孩子出麻疹发高烧,孩子的父母又离得较远,何便把自己的宿舍当作隔离室,承担起护理责任,当孩子家长闻讯赶来时,孩子的病已大为好转。为了教小朋友认字、识数、懂礼貌,何继凤和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近百套一千多件,并学习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技术,对幼儿进行直观教学,开发幼儿智力。何继凤多次被评为省、地、县模范教育工作者,1979年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于1991年入编《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

    尚双印 1938年3月生,洛南县石门镇杨河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1978年秋,尚双印担任杨河大队砖厂厂长。尚大胆进行企业承包,使砖厂当年产值达47万元,获利4万元。春节时,砖厂拿出8000元给全大队400多户购置了年货,使社员初次尝到办厂的甜头。之后,尚双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逐年递增。1984年,砖厂拿出6.75万元,为村里修建了35间校舍,购置了成套的教学器材。1985年尚双印又一次强化了企业管理,实行效益工资制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企业产值达101.3万元,利润16.8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4.75万元,上交集体20万元,企业提留1.3万元。尚又用3.7万元在村上办起了农技服务站和农民夜校,引导农民以科技致富。聘请技术人员,办起油膏厂,3年内实现利润8万多元;投资1.5万元,建起了磷酸二氢钾厂,3年后累计实现利润10多万元。1990年,尚双印以砖厂为龙头,将机砖、化工、黄板纸、磷酸二氢钾、磷肥5个工厂联合组建成杨河企业公司。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村组集体资产930多万元,95%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改变了杨河村的贫困面貌。

    陈廷莲 女,1940年生,洛南县三要乡永坪村人。洛南县医院副主任医师。

    1965年8月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工作中,陈廷莲刻苦钻研医学,认真总结临床经验,攻克疑难病症,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体外反博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一文被《中华心血管》杂志发表,1991年10月,在珠海召开的“全国体外反博临床应用15周年学术交流会”上交流。陈的《老年人体力活动对心肌梗塞病程及预后的影响》一文被收入《中国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并在《急症内科》杂志上发表,录入1991年《急症内科论文汇集》;《心律失常附病例报道》一文被《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杂志作了摘要刊登,并于1992年5月在桂林市召开的全国内科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浅谈县级医院的改革与管理》一文在《综合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并在1992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上交流。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陈廷莲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被国防部征兵办公室评为廉洁征兵先进个人。

    李双宝 1946年6月生,洛南县石坡镇人,中共党员。

    1970年4月李双宝到黄龙石道班当养路工。这里地处秦岭深山,条件十分艰苦,李一干就是5年多。县公路段规定每人每天铺6平方米石子路,李双宝一天就完成13平方米。1975年10月,李双宝到尖角道班当班长。全班10名职工,担负着12公里的油路养护任务。由于过去铺路技术不过硬,所铺油路短时间就出现了坑槽、网裂,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观察研究,终于摸索出了先用白灰、碎石成型,再用粒石、沥青填补的油路养护的“补丁路”妙方。数九寒天,李带领工人攀上悬崖,放炮炸石,砸石备料,盛夏三伏,李又和工人们一起,烧沥青,补坑槽、治网裂。经过14个寒暑的努力,12公里的柏油路面修补得平平整整,为国家节约资金25万多元。李所在的道班被评为“全优道班”。1978年5月,李身患中毒性肺炎,仍坚持跟班作业,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当年,李被中共洛南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李双宝全家6口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耕种责任田等繁重的家务劳动全由妻子承担。1984年7月,儿子得了急性肺炎,妻子急得一次次打电话,捎信催李回家,可李却说三伏天正是铺油路的“黄金季节,耽误不得”,一拖再拖,直到领导催李回家时儿子已离开了人世。李双宝当班长15年,加班8000多个小时,从未领过加班费。李带领的道班,先后有17名工人被县评为先进工作者,有5人先后调到其他道班当班长。1987年,李双宝被交通部授予“两个文明建设标兵”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李双宝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公路养护“十佳道工”。

    李存虎 1964年生,洛南县驾鹿乡人。

    李存虎1982年参军,在兰州军区后勤部某仓库当保管员,1985年被调至马衔山部队牧场当放牧员。

    马衔山牧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高寒缺氧,常有野兽出没,无人居住。李存虎一人常年在这里放牧,每天早上赶上牛羊上山,傍晚下山,夜间看护羊群,以防野兽偷袭。1987年春的一个傍晚,李存虎听到群狼的嚎叫声,便将羊赶到一起,燃起火,持枪守护,狼靠近羊群时,李就鸣枪,整整巡护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李发现羊群周围有8只恶狼,李瞄准其中1只,将其打死,其余才逃走。按规定,军牧战士在山上呆6个月便可调换工作。组织曾先后派来5位战士帮助李,均由于适应不了高原气候而下山。1987年组织曾先后两次决定给李调个较好的工作也都被其婉言谢绝。1989年,领导决定,让李先代理仓库生产助理员,然后转干,但却又一次被其谢绝。李存虎放牧着400多头(只)牛羊,掌管着5个库房的钥匙。一次大雪封山,粮食送不去,李却吃了一星期洋芋,没动用仓库里一点面粉。有个和李碰过面的牧民要用两只小羊换牧场怀羔的两只母羊,并说外加4条“奔马”牌香烟,被其拒绝。有一年冬,李发现羊群里多一只母羊,找了16天才找到失主。失主连连称赞:“还是解放军好!”为防治牛羊疾病,李苦心钻研兽医知识,并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几十册兽医书籍,多次到临洮、榆中等县兽医站登门求教,走访当地牧民,先后治愈病畜300多头(只)。


    李存虎入伍8年,当过炊事员、喂过猪、站过岗、放过牛羊,先后7次受嘉奖,3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分别被兰州军区某仓库、分部和后勤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义务兵”、“优秀志愿兵”、“学雷锋标兵”。1990年,兰州军区授予李存虎“高原模范军牧战士”荣誉称号。李曾受中共洛南县委邀请,回洛向家乡人民作模范事迹报告。当年国庆前夕,李存虎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的接见。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