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得名于商山(在今丹凤县商洛镇南)。据南宋郑樵《通志》载:“商本山名,在州东南,周秦商於(音Wu)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时,为梁州之域,相传为帝喾商辛氏(五帝之一)之子契(音Xie)的封地。契为殷商始祖,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舜擢他为司徒,使掌天下教化。周(约前11世纪至前771)为古鄀国地。据《左传》记载,秦国为将其势力发展到汉江流域去,联合晋进攻鄀同,楚出动申、息之师援鄀,并使子西为商公,秦晋兵始退。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秦国灭鄀国,从此秦楚疆域始得毗连。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卫鞅破魏有功,封之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秦代(前221至前207),商县。县治在今丹凤县古城镇附近,属内史郡。
西汉(前206~24),上洛县,元鼎四年(前113)设立。因县城在洛河上游,故名。属弘农郡。
东汉(25~220),上洛县。建武十五年(39)属京兆尹。
三国(220~280),仍名上洛县,属曹魏之京兆郡。
西晋(265~316),上洛县。属司州。泰始二年(266)设上洛郡,领上洛、商县、丰阳三县。
南北朝时期,上洛县。
隋代(581~618),上洛县。
唐代(618~907),上洛县。乾元元年(758)改称商州。初属山南西道,后隶京道。
五代十国时, 上洛县,属商州。
北宋(960~1126),上洛县,属永兴军路商州。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秦桧割秦商之半畀金,上洛遂为金有。金代(1115~1234),县名依旧,辖地扩大,为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四县地及柞水县南部。隶京兆府路商州。
元至元元年(1264)撤上洛县,由商州直辖。二十九年(1292)分州南一部,另设乾佑县,三十一年撤销。初属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改隶奉元路。
明代(1368~1644),商州。洪武七年(1374)五月降为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复升为州。改隶西安府。
清代(1644~1911),商州。清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直隶陕西布政司。
民国(1911~1949),民国2年(1913)改设商县。24年(1935)在县城设立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成立商县人民政府,夜村以东地区划归丹凤县。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名商州市。
民国32年(1943)商县地图
製府政縣月五年三十二国民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