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铜川历史
+

耀县古今名人传记

2014-12-5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耀县志    阅读:14848

耀县古今名人
傅嘏
    傅嘏 (209~255),字兰石,曹魏北地郡泥阳县(今耀县)傅家原人。初为司空属掾,累官黄门侍郎、河南尹、尚书等职,以功封阳乡侯。死后追赠太常,谥元侯。
    嘏为曹魏时著名名理学家,重视对人物的考察,强调评鉴人物应以“实才”为主,不仅要看言谈议论,而且要看精神境界。嘉平年间(249~254),在才性异同的论争中,嘏认为性无本体,才的外观即是性,主张“才性同”,与吏部尚书何晏等割裂才性的论点相对立。他的论点,曾被当时另一名理学家钟会录入《四本论》,流传于世。
    子祗 (243~312),字子庄,事亲至孝,才识明练。晋武帝时为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以诛杨骏有功,当封郡公、八千户。祗坚辞不受,减封灵川县公、一千八百户。又以平齐万年有功,拜常侍,加光禄大夫,升司徒。时因足疾,行走不便,怀帝给予坐轿上殿、不行跪拜的殊荣。后洛阳失陷,祗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屯兵孟津,四方征召义兵,以为收复之计,不料患暴病而卒。临终手书遗嘱,勉励宣、畅二子继其遗愿,言辞深切,感人肺腑。著《文章驳论》10余万言。
    傅玄
    傅玄 (217~278),字休奕,嘏从弟。西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幼年孤贫好学,善诗文,工篆隶,精音律,学问渊博,名重于时。曾任司隶校尉、散骑常侍等职,封鹑觚子。晚年因忤犯权贵而免官。卒于家,谥曰“刚”。追封清泉侯。
    武帝时,玄多次上疏陈述农事得失及水利兴废,主张动员各行各业富余人口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并要求地方官勤心劝农,不违农时。主张选用“知水者”负责水利互作,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对农业生产强调“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提倡精耕细作,提高产量。
    对安邦治国之道,玄提出礼法并用、德威相济的宗旨:“礼法殊途而同归,赏刑递用而相济”;“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也。”说明礼、法、德、威均属治国指导原则,但应审时度势,相机而行,并非一成不变。
    对人才的选用,傅玄认为:“构大厦者,先择匠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他把人才分为德才、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辩才九种,主张选才要广,用才要专。并且强调天下不乏贤才,关键在于“求与不求耳。”
    玄性格刚直严峻,不能容人之恶。自己能以身作则,为人楷模。每有事奏闻,天不明就穿戴官服,手捧白简,正襟端坐,以待上朝,文武官员莫不敬畏。撰《傅子》数十万言。文集百卷,至隋存15卷,明人辑有《傅鹑觚集》5卷。
    子咸 (248~294),字长虞,性刚直,有大节,善诗文,官至御史中丞。曾多次上疏,主张裁并官府,重视农业,提出“并官省事,静事息役”的对策。并极力反对奢侈之风,主张节俭从事,提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等论点。
    惠帝时,皇亲杨骏与汝南王亮专横拔扈,胡作非为,咸因多次上言直谏,几遭大祸。但他毫不畏惧,直言说道:“前摩天子逆鳞,欲以尽忠;今触猛兽之须,非欲为恶。”死后赠司隶校尉,谥曰“贞”。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 (583~666),字季馨,唐宜州(今耀县)人。累官起居舍人、秘书丞、礼部侍郎、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进爵为公。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后,谥号曰“宪”,人称令狐宪公。
    武德初,天下经籍散失严重,德棻奏请高价收购天下遗书,得到高祖采纳,终于使“群书略备”。又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认为“如文史不存,何以鉴古今?”这一建议又得高祖赞许,遂于武德五年(622)下诏修史。德棻除主编《周书》外,先后参与修撰梁、陈、齐、隋诸史及《大唐仪礼》、《氏族志》、《贞观实录》、《武德贞观两朝史》、《高宗实录》等10多种史书,历高祖、太宗、高宗3朝凡40余年。“暮年尤勤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对史书的编修与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思邈
    孙思邈 (541~682),西魏宜州泥阳(今耀县)孙家原人。7岁入学,“日诵千余言”,被北周独孤信誉为“圣童”。20岁时精通老庄及百家学说,并好佛家经典。宣帝时,因世乱隐居太白山。杨坚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出。唐太宗即位,召至京城,欲授以爵位,坚辞不受。高宗欲拜谏仪大夫,又固辞。上元元年(674)回归故里,隐于五台山(今药王山)。永淳元年(682)二月十五日卒,年141岁。临终,嘱家人薄葬,不置冥器。
    思邈幼年多病,18岁立志学医,20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研究,对民间经验十分重视,往往为一方一药,不远千里,虚心求教。他在药物学、营养学、针灸学、炼丹学、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蔚然为一代宗师。所著《千金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亲”,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沽名钓誉,“自矜己德”。提倡公开医方,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要求医生应替患者着想,尽量用便宜药物代替贵重药物,并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他身体力行,不慕名利,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了自己的医德思想。他曾手疗600多个麻疯病人,“一一亲自抚养”,使十分之一的病人得到痊愈(引文均见《千金方》、《千金翼方》下同)。据民间传说,他还给濒临死亡的妇女接生,给尿潴瘤病人用葱管导尿,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由于他学问渊博,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当时名医如谢季卿及甄权、甄立言兄弟等,都常与他往来,研讨学问。魏征奉命修前五朝史书,怕有遗漏,多次向他请教,他都一一口述,有如目睹。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知名之士,也都以思邈为师,向他问学。
    思邈一生,勤于著述,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世传思邈著作70余种,而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集大成。此书完成20年后,即被日本留学生以手抄本带回日本,作为医药教科书。
    思邈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无限崇敬,因之卒后为他立祠建庙,神而祀之。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敕封他为妙应真人。后来群众又尊称他为“药王”。因之,药王洞、药王庙遍布大江南北,在北方几乎每县都有一至数处,这在历代医学家中是罕见的。
    思邈有子名行,官凤阁侍郎。孙名溥,任萧县丞。
    令狐峘
    令狐峘 (?~805),德棻五世孙,天宝进士。博学有辩才,吏部侍郎杨绾荐入史馆,自华原尉拜左拾遗,迁起居舍人。大历时以刑部员外郎迁司封郎中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修《玄宗实录》100卷。
    德宗即位,为其父皇代宗大修陵墓,“竭帑藏以供其费,“峘力疾上疏,提出应尊代宗遗诏,“务从俭约”,得到采纳。建中初峘以弹劾宰相杨炎徇私事,由吏部侍郎贬衡州别驾,在任所修成《代宗实录》40卷。顺宗即位,征为秘书监,未到任而卒。元和三年(808),峘子太仆寺丞丕,献《代宗实录》于宪宗,朝廷嘉其劳绩,追赠工部尚书。
    令孤楚
    令孤楚 (766~837),字悫士,德棻后裔,贞元进士。幼年好学,5岁能写文章。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宣武节度使,吏部尚书兼太常卿,进左仆射、彭阳郡公、后多次上疏辞位,拜山南节度使,卒于任所。赠司空,谥号曰“文”。
    楚精于骈体章奏,尤善制令,对偶工整,词藻绚丽,每成一篇,人皆传咏。但他虚怀若谷,尊重人才,以培养后进为己任。任天平军节度使时,结识青年诗人李商隐,爱其才华出众,延入幕府,教以辞章,并让子绹与之交游。商隐本不善章奏文体,经楚指点,文思大进,不仅诗作惊人,且擅骈体文章,一时声价倍增。为使商隐取得功名前程,楚两次资助商隐让其赴京考试,终于在开成年间得中进士。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一直保持到令狐楚临终之时,因之,商隐感激涕零,说出“幸忝科名,皆由奖饰”,“碎骨糜躯,莫知其报效”等由衷之言。楚死后,商隐撰《彭阳公志》,有“百生总莫报,九死惊难追”的诗句。
    楚一生为官清廉,生活俭约,每官一地,均以正风俗、除陋规为要务,仁惠爱民,有口皆碑。死前预立遗嘱,告戒家人“无请谥”,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
    次子绹 (795~872),字子直,太和进士。宣宗时,白敏中为相,称其有宰相之器,荐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一次诏对皇宫,时至深夜,宣宗命以乘舆及金莲华炬送归,同僚以为天子驾临。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连续当了十年宰相。懿宗时封凉国公、赵国公。卒后,赠太尉。
    绹为人平庸,忌贤妒能,曾因温廷筠讥讽他不读古书,而怀恨于心,乘机在宣宗面前诬筠“有才无行”,遂使筠不得及第。其父一手扶掖的李商隐也以“李党王茂元女婿”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排挤出秘书省。
    柳公绰
    柳公绰 (765~832),字宽,子温子,唐华原县柳家原人。性孝友,起居有礼,为文典正,举孝廉方正直言极谏,累官州刺吏、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丞。宪宗时为鄂岳观察使,以讨吴元济有功,拜京兆尹。后迁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曰:“元”。
    公绰一生忠于职守,清正廉明,刚毅不阿。任京兆尹时,过境官员多以公务为名,向驿站乱索马匹,驿站不足,则夺之百姓。公绰立奏朝庭,准予革除时弊。一次巡行邓县,有二吏犯法,一为贪赃,一为舞文,人谓必杀贪赃者。公绰判:“赃吏犯法,法在。奸吏舞法,法亡”(《耀州志·柳公绰传》),还是处决了奸吏。任河东节度使时,适逢境内连年灾荒,公绰禁止宴请,自己穿衣吃饭也与士兵一样,同甘共苦。讨伐吴元济之役,公绰专任懂军事的李听为中军先锋,委以军事指挥大权,并派人安抚士兵家属,解决生活困难,军士深受感动,勇猛作战,终于打了胜仗。
    公绰善书法,端肃浑厚,字如其人。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碑》,即为公绰任成都少尹时书写,因系宰相裴度撰文,名匠鲁建刻石,故有“三绝碑”之称。
    妻韩氏,善治家,子仲郢读书时,常为其配制熊胆丸,以为夜读提神之需。以故,仲郢读书益勤,终于得中进士。所著《尚书二十四箴》,为韩愈、柳宗元所称赏。仲郢执法严明,爱护百姓,累官吏部郎中、京兆尹,剑南东川及天平节度使。任吏部郎中时,奉诏栽减冗官,抵制干扰,认真办理,不到十天,共栽减大小官员1200余人。为京兆尹时,设度量衡器于东西两市,以利买卖,大得百姓爱戴。为剑南节度使时,一奸吏交接权贵,横行不法,仲郢取得罪证,立即处死,百姓莫不称快。
    仲郢子玭,有父风。官吏部侍郎,拜御史大夫。著《柳氏家训》以传子孙。
    柳公权
    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公绰弟。年十二,工辞赋。及长,通群经,解音律,尤善书法。元和初进士第一,拜右拾遗侍书学士。穆宗召见,问以用笔之道,公权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知其“笔谏”,立即改容。文宗时召学士夏日联诗,文宗起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应声续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文宗大悦,认为:“辞情意足,不可多得”,即命公权书于殿壁,字字方圆五寸。文宗看后赞道:“钟王复生,无以加焉”(引文见《唐书·柳公权传》,下同)。
    公权善行草,正楷尤知名。笔力劲健,结构严谨,风骨棱然,自成一家,世称“颜筋柳骨”,当时公卿大夫父母墓志,不请公权书写,人皆以为不孝。外国使臣回国时,也要以重金购求柳书,带回珍藏。公权书法遗存较多,而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及《蒙诏帖》为最著名。
    公权秉性刚正,直言敢谏。文宗与六学士便殿对话,举起衣袖夸耀说,朕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其它学士都称颂文宗节俭,独公权一人不语。文宗奇怪,问公权何以不言。公权答道:“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衣仍末节耳。”文宗大悦,誉为“诤臣”。开成初,公权为工部侍郎,文宗欲以太后季父大金吾领方镇,公权极力争执,以为不可,文宗只好作罢。一次又问公权民间有何议论,公权说:“外边议论你纳了郭旼的二女,旼才得到邠宁节度使的官职,究竟有无此事?”文宗辩解说:“郭旼是郭子仪的侄儿,太后的叔父,二女入宫是参拜太后。”并问公权应该怎么办?公权说:只有立即送还二女,议论自会消失。文宗终于送回二女。武宗朝,公权累封河东郡公,复为常侍,进太子少师,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卒,年88岁,赠太子太师。
    温韬
    温韬 (? ~928),五代华原县人。后梁开平二年(908),聚众嵯峨山为盗。后事岐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改华原为耀州,建义胜军,任韬为节度使。后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改义胜军为靖胜军,韬仍为节度使,复原姓,改名昭图。后又降唐,赐名李绍冲。
    韬在任期间,除乾陵、桥陵外,其它唐陵均被其盗掘一空。昭陵“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新五代史·温韬传》)。后唐天成二年(927),明宗深恶韬之人格,将其流放德州。翌年,复下《诛温韬等诏》,赐死。韬在耀州时,曾令人为其立碑,颂其功德。宋元祐中,知州王瑛令人磨去碑文,刻立《修学记》。
    范宽
    范宽 (?~1027),北宋华原县人,名中正,字中立。以其性宽厚,有大度,故时人呼为范宽。宽奉道教,善绘画,举止疏放,不拘于世。
    宽初学李成,继师荆浩,研习山水画法。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移居终南、太华,日与山水林木为伴,细微观察大自然景色和四季变化,对景写生,心领神会,寒暑不移,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当时北派山水画领袖,与南派董源,李成齐名。
    宽下笔雄强老硬,构图浩莽阔大。山多正面,顶天立地,折落有势,画出了秦陇间峰峦深厚、峻拔逼人的气概,评者以为“得山之骨”,“善与山传神”。存世作品《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已成稀世国宝。
    成敬
    成敬 (?~1455),字思恭,明耀州城内人。永乐进士,选庶吉士,改晋王府奉祀。后因王府出事,属官全被处死刑,以敬未直接参与,判其发配充军。敬不愿连累子孙,请改死刑。宣宗感动,改判宫刑,为皇子郕王侍讲侍读。景泰元年(1450),郕王即位,是为代宗,以敬为内官监太监,十分信任。
    敬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多次谢绝皇帝恩赐。代宗几次要给敬的亲属封官,他总是再三谢绝说:亲属都在家乡种地,不能做官。景泰四年(1453),请求回乡祭祖,代宗赐给御诗并祭祀费用,给予特殊荣誉。两年后敬卒于内官监,代宗悲悼,遣官员护送回籍,并为其营造坟墓,参加祭葬,一时传为奇遇。
    子凯,景泰进士。善诗赋词曲,年未三十而卒。临终前,朝廷授以吏部给事中。
    张琏
    张琏 (1471~1534),字汝器,明耀州官庄里人。壬戌进士。累官御史、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顺天府尹、辽东巡抚,以户部左侍郎致仕。卒后赐三品祭葬,祀乡贤祠。
    琏为人刚介,铁骨铮铮,不畏权贵,曾因拒绝刘瑾多次拉拢,引起刘瑾不满,多方寻隙中伤。巡按湖广时,刘瑾党羽毛总兵横行不法,琏依法处治,瑾大怒,准备捕其入狱,适逢事败而罢。正德时,大学士梁储之子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地方官不敢过问,都御史王鼎也趋炎附势,多方包庇,一时无人敢说梁家之事。琏仰天叹道:“此尚可为御史邪!”立即上奏弹劾,终使梁子受到惩处,王鼎也被罢官。任山西按察使时,晋王府某仪宾因杀人入狱,已经定罪,适逢武宗游幸太原,仪宾亲属贿赂随行佞臣江彬,向皇帝说情。江假传皇帝旨意,要琏敕免仪宾死罪。琏抗声斥道:按察使的职务,就是按法律办事,现在皇帝近在咫尺,我没有接到诏旨,能信你的话吗?江彬无话可说,仪宾终于按律受到惩处。为户部侍郎时,宰相张孚敬以琏不送礼品,心怀不满,适逢三原籍谏官雒昂弹劾孚敬,敬以为受琏主使,心中更加怀恨,第二天于朝堂见琏时,笑着作揖说:“张先生,张先生!”其它朝臣纷纷仪论,认为宰相之言不怀好意。琏以不满官场腐败,遂请免官,致仕回乡。
    琏一生清廉俭约,为官30年,仍如寒士。回乡后常徒步闾巷,与乡人相往来,待人以诚以礼,不分贫富贵贱。撰《耀州志》二卷,流传于世。
    父钧,平阳东昌推官。三子蒙启,户部员外郎。四子蒙训,善诗文。
    乔世宁
    乔世宁 字景叔,明耀州小丘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读苄于三石山(今耀县香山),因自号三石山人。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升湖广督学,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凡所拔选,均为真才,人服其正。累官河南参政、四川按察使。后以丁忧回乡,潜心文史,著书立说,终老于家。
    世宁幼勤学,好诗文。何仲默督学陕西时,察看世宁学业,誉为“国士无双”。并向世宁亲授诗法,“谈必移日”(《静志居诗话》)。由是世宁文思大进,意境超俗,遂以诗文雄关中。《盛明百家诗》云:“景叔诗为时推重,在康对山、王美陂之上”。世宁为官15年,食不重味,身不离布衣,独醉心于诗文著述,撰《耀州志》12卷(被誉为明代陕西名志之一),《丘隅集》19卷。《明史·艺文志》、《关中历朝文抄》及《万有文库》均录有世宁诗文。
    父仲节,敕封永德郎、户部主事。平生乐善好施,曾助赈数百金、谷600石,活人数千。并自刻孙思邈《千金方》以济世。子因阜、因羽。阜为隆庆进士,历官南京通政使、浙江督学道;羽为万历进士,官广平知府。
    左思明
    左思明 原名思聪,字季臣,明耀州城内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为永城县令时,带领百姓开渠排水,修路建桥,战胜水灾,按时播种,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赞其“关心民瘼,居官有为”。又奏免往怀庆运粮,一年可省银3000两。发动百姓垦荒3000余顷,申减马厂地数百顷。自捐俸银,安置10数村被淹百姓。并立义仓以防灾,置学田、修书院以兴教育。以政绩卓著,擢升河南通判,废除浮征乱派,推行“一条鞭法”,各省纷纷仿效。不久,擢赵州知州,未到任而卒。
    文养浩
    文养浩 (1539~1614),字充宇,号吾亭,又字希孟,明耀州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初授文水县令,适逢清查田赋,养浩雷厉风行,秉公办事。释放在押无辜髀众,宽减田赋征收,召回逃亡百姓。有一为富不仁者,欺压良善,前任县令不敢过问,养浩按律判罪,发配充军,民得安乐。以政绩卓异,加大同府同知薪俸,管岚县事。岚县多土豪恶霸,慑于养浩威名,互相告诫,不再犯法,境内肃然。后擢守云南,每年贡金,经手官吏多有贪污,养浩廉洁自守,丝毫不染。外地铜、锡商人,前因云南纳税太重,不愿经营,养浩减轻税率,商贩蜂拥而至。擢贵州按察副使,不久即致仕还乡。
    王国
    王国 字伯正,明耀州牛村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国为人刚介,初以庶吉士改御史,视察京畿屯田,不徇私情,查出成国公允正等侵占田地9000余顷。宰相张居正病危,皇帝拟以潘晟入阁。晟为人贪狠,国与魏允贞等极力谏阻,终使皇帝收回成命。后又弹劾中官冯保罪恶,揭发工部尚书曾希吾、吏部侍郎王篆与冯保狼狈为奸罪状;举荐王锡爵、陆树声、胡执礼、耿定向、海瑞、胡直、颜鲸、魏允贞等于朝廷。不久,出任江南学政,又为御史。宰相中时行欲将19位异己官员在京察(考核)中除去,命左都御史马允登在御史中宣布,国不同意,同允登奋臂相争。事后,两人均被外调出京,而19人赖以保全。巡抚保定时,适逢灾年,国多次开仓赈济,平息骚乱,擢升右都御史、巡抚如故。后为奸人所忌,乞归林下,终老于家。
    王图
    王图 国弟,字则之,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初授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充东宫讲官。“妖书”(《续忧危竑议》)事发,宰相沈一贯罗织罪名,迫害阁臣沈鲤及礼部侍郎郭正域,图尽力劝阻之,屡迁詹事,进吏部侍郎。时京中东林党多有识之士,除耀州国、图兄弟外,有富平孙丕杨及孙瑭等。因其均为陕西籍,遂被目为秦党,且有“欲去富平,先去耀州”的流言蜚语。当时图有入阁当宰相的希望,因之忌图者越来越多。适逢京官考核之期,吏部尚书孙丕杨主持其事,反对者提出要丕杨先举行廷辩,议论东林党的是非,然后再进行考核。图向丕扬进言,阻止了这一阴谋,更加引起反对者的愤狠,便诬告图子宝坻县令淑汴“贪赃巨万”。此案虽经皇帝下诏追查,及时处分了诬告生事者,但仍遭到反对者的接连攻击,不得已,图只好上章告老,致仕回乡。
    天启三年(1623),召用旧官,图因复职,任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翌年,复遭魏忠贤亲信刘弘先弹劾,被削籍回乡,未久即卒于家。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子淑汴,万历进士,官至户部郎中。
    左史
    左史 字文箴,思明子。万历四十年(1612)以贡生授光州训导,升扶沟知县。时县吏作弊枉法,史另择谨慎小吏补为吏,又聘外地老狱吏授以律令。扶沟民多好斗,杀伤案件时有发生,史以教化为主,结合制订乡规民约,不到两月,秩序井然,盗贼无踪。县境西北地势低下,积水成潦,如遇河水暴涨,则助河为患。史发动百姓,清除壅积,疏通水道,引水归源,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县北境鄢陵、尉氏,地势更低,三县百姓互相开沟引水,以邻为壑,纠纷时起。史亲自勘查测量,订出三县用水条规,立碑水畔,共同遵守。楚兵过中州,史奉命驻襄阳镇守,预先派人了解其将领姓名、人数马匹,先锋何人等情,然后按其所需,提早安排食宿及粮草等项。结果,兵至如归,秩序井然,百姓免受骚扰,市面照常营业。后以积劳成疾,卒于任所,百姓无不号恸。
    次子佩玹,字栗仲,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初授沙河县令,选御史,累官山东按察使。明亡后回归故里,隐于药王山准提崖石洞,以诗书自娱。
    宋师襄
    宋师襄 字一衷,明耀州城内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初任南乐县令,历官御史、顺天府尹。师襄性刚正,关心百姓疾苦,不畏强暴。知南乐时,自捐俸银300两,置义田、学田。曾两次上疏,奏请裁去耀州判官,教官各一员,裁并14里为12里,得到皇帝许可,每年减少耀州赋银5400两,百姓负担赖以减轻。时魏忠贤擅权祸国,师襄因与其他党人联名弹劾,被贬降一级,去职回乡。
    崇祯元年复职,升太仆少卿,以太常卿致仕。十二年召复原职,翌年升顺天府尹。后遭奸人暗算,被逮入狱,两年后才得昭雪,回归故里。十六年,李自成义军入耀州,师襄不降,押至山西闻喜县被杀。
    郭毓秀
    郭毓秀 字书升,清耀州野狐坡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初授褒城教谕、兰泉学正,后升赣县知县。适逢三藩叛乱,清军数十万集结于赣,赣县四周均有叛军活动。乡民为免骚扰,仍作明朝发型,以为权宜之计,清军不明真象,主张立即捕杀。毓秀说:乡民并无异心,只是一时“免死计耳”,千万不能杀害,终于保全一方百姓。千总丁寥清乘乱奸淫民妇,毓秀立请军队首领杀了千总,军纪肃然,民怨始平。田村人刘定帮为保卫家乡,聚集数千人修筑堡垒,打造武器,被人诬为叛军,行将进剿,毓秀即向巡抚大将军说明真象,单骑至田村,说服刘定帮散去乡民,避免了一场灾祸。事后,田村人为毓秀立碑颂德。
    长子杞,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由翰林改临朐县令,任职其间,兴学校,劝农桑,清积案,雪冤狱,乡民敬若神明。升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卒于官。
    兰泗
    兰泗 清耀州兰家堡(今属楼村乡)人。作战勇敢,有将才,授湖广兴国参将。康熙十二年(1673)升直隶三屯营副将。未及赴任,逢吴三桂叛乱,长沙失守,复调武昌作战。十三年(1674),泗领兵攻岳州,又讨黄金龙,全歼叛军,军威大振。十四年(1675),还任苏州协将,兼管通州协事。十八年(1679)升荆州左路总兵,平定思南、龙泉、遵义、绥阳、桐梓等地。以战功卓著,奉命镇守安龙,历时16年之久。以老辞归故里。
    郑世振
    郑世振 字挺生,清耀州城内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武举。初授福建陆路提标后营守备,调台湾镇标右营守备。时台湾北路发生数百名乡民反清事件,水师提督黄仕简率军镇压,留世振负责府城治安。几天后,传来彰化、诸罗两县数万群众被杀消息。把总吴德将抓获的56余名逃亡群众,交世振审问处理。世振发现这些逃民都是彰化、诸罗两县良民,就全部释放,令其回家。事后,清政府追查这次事件的责任,台湾文武官员都受到处分,唯世振得免。
    秦绥
    秦绥 行六,人称秦六,清道光时耀州城内北街人,幼年孤贫,佣工养母,善建筑及雕绘工艺。三水(今旬邑)富户唐姓营造新居,聘请南方名匠大兴土木,绥欲广见闻,欣然前往充当小工。时大门两侧砖刻柱檐即将完成,绥见其技艺平庸,故意失手,毁其一侧。主人大怒,责其赔偿损失。绥要求由他自己另行雕刻,不胜前作,甘愿赔偿。旬日工峻,果然刀工细致,玲珑剔透,造型新颖,大胜前作。主人转怒为喜,欲辞南匠而请绥重造另侧,绥以家中有事为辞,恭手扬长而去。主人无奈,只得让两侧柱檐媸妍并存,四方传为佳话。
    绥又工泥塑、壁画与西洋油画。药王山旧有泥塑神像,出于绥手者甚多,关帝庙殿壁所绘《三国演义》故事及仿西洋油画,亦出绥手。惜庙与画毁于“文革”,不可复见。传世之作今存城内段家老屋,基督教堂大门砖刻,福禄寿中堂及绢面花卉数帧。
    任师竹
    任师竹 (1875~1911),清光绪耀州城内人。原名灵秀,字痴雏,号山川。后改名尹,字师竹。幼年家贫好学,受业于州名士武慎修门下,18岁即以诗文书画为诸生之冠。武师奇其才,以爱女妻之。光绪二十一年负笈泾阳,就学于关中名儒刘古愚主教之味经书院,受康、梁变法思潮启迪,改革志向日趋坚定。
    师竹性聪颖,工诗文,善搏击,擅雄辩,邑人以才子称之。为人豪爽有气节,对贪官污吏能面斥其非,遇差役地痞鱼肉百姓,则痛加唾骂,毫不留情。然侍奉父母极尽孝道,遇长者谦恭敬重,俨然判若两人。
    光绪三十年(1904),知州褚成昌创办高等小学堂,延师竹为堂长。时蒲城张拜云为儒学教谕,二人深相接纳,遂成莫逆之交。后拜云创办西(安)潼(关)铁路,荐师竹为书记,因得与革命党人井勿幕、焦子静、郭希仁等相结识,成为耀县早期同盟会员之一。三十四年(1908),陕西革命党人在西安秘密集会,商讨策反“新军”方略。时新军总办王毓江为陕西巡抚恩寿亲信,卖官鬻爵,声名狼籍,并对革命党人防范甚严。师竹遂与甘聘萃等计议,查得王毓江累累罪状数十条,联络军界彭仲翔、张聚亭等30余人签名,报陕西咨议局转呈巡抚恩寿查办。同盟会党人、咨议局议长郭希仁等,亦按咨议局章程提出弹劾案。恩寿慑于舆论压力,遂罢去王毓江军职。不久恩寿也称病告退。至此,陕西党人方得左右“新军”,奠定辛亥起义基础。陕西同盟会在西安创办健本学堂,培养革命人才,师竹多次被邀讲演、授课,揭露清廷丧权辱国反动面目,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同年,党人井勿幕、邹子良等,在耀州北山筹办牧羊场,以此为集蓄革命力量之秘密据点,师竹即返回故乡,暗中策划一切,并在庙湾联络当地绅民,协助购买山场,使牧羊场得以迅速建成。
    宣统三年辛亥(1911),“二月二”药王山庙会期间,师竹乘兴登山游览,向游人宣讲革命,评讥时政。知州孙寿朋得知后,密派差役数人于二月初七施以毒手,将师竹双足砍断,遍体戳伤,猝然殒命。
    胡定伯
    胡定伯 (1886~1913),名应文,耀县南街城隍庙巷人。青年时喜读政治书刊,钦慕孙中山先生之为人。与同学、朋友相处。则喜谈革命,痛斥封建。其父耀庭曾勉励他说:“中国太穷太弱,全由满清腐败所致,如不变革,就要亡国。我自叹年迈,力不从心,你肯为国效力,我很高兴;但当勇往直前,不要顾及身家性命!”定伯谨遵父命,意志更坚,旋经邑人宋向辰介绍,加入同盟会。此后即在城内开设“恒兴祥”商号为掩护,与南北党人相联络,并投身于“牧羊场”的创办工作。
    武昌起义,西安“反正”,定伯遂同井勿幕等光复耀州,任耀州同盟会分会会长。井勿幕任秦陇复汉军北路安抚招讨使时,委定伯为指挥,兼筹军响。勿幕率师援晋,定伯留任北山民团使,耀州、同官等地赖以安定。
    民国元年(1912),出任同官县知事,办学校,修城墙,筑河堤,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翌年八月,改任陕南旬阳县代理知事。十月,风翔兵变,乱兵窜扰旬阳,定伯亲率团警,登城守卫,相持数小时之久,终因寡不敌众,中弹落入护城河而亡。三年(1914),归葬于故里药王山麓。
    子正修 (1903~1977),毕业于民国中国大学政治系,为共进社及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办耀县初级中学,首任代理校长。
    宋向辰
    宋向辰 (1879~1917),名元凯,耀县城内西街人。少有远志,好读书,寡言笑。及长,性豪爽,尚侠义,见地主差役欺凌乡人,愤然说道:“吾若他日得志,必不令吾民长此见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向辰毕业于三原宏道学堂,以官费留学日本振武陆军学校。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向辰毅然加入,成为陕西早期同盟会员之一。翌年秋,陕西同盟分会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大造革命舆论,向辰经常为其撰稿,并慷慨解囊捐助经费。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及东京明治大学,研究军事、经济,决心推翻帝制,振兴中华。中山先生曾亲笔写信给他,商讨革命事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向辰受中山先生派遣回国,同井勿幕、邹子良、柏惠民等领导陕西革命。向辰负责渭北革命活动,指定樊灵山、胡定伯、马天闲等在耀县庙湾一带创办牧羊场,联络各方志士,为陕西武装起义作好准备。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军光复西安,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向辰任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兼军医院院长。时西安发生外国教士被杀案,向辰与外人交涉,得以妥善处理。其时,南北和议,尚未成功,省城东西路战事激烈,向辰因军械不足,亲率青年学生“炸弹队”轰击敌军,西征至礼泉薛禄镇,大挫甘军,功绩卓著。
    民国三年(1914),“二次革命”失败,向辰东渡日本。时中山先生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向辰任陕西支部长。五年(1916),陕西局势稍稳,向辰即毅然回国,于西安柳巷组织乐群学社,与党人研究政治、经济理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民国六年(1917),张勋复辟,中山先生密电向辰:“率秦晋健儿,直捣燕京,讨伐张逆,再造民国”。向辰任讨逆军总司令,率郭坚、康子定诸军东渡黄河,于晋南转战月余,终因部队失援而遭失败,向辰亦壮烈殉国。八年(1919),归葬于药王山麓,中山先生亲笔题挽:“国而忘家,为国捐躯”。
    樊灵山
    樊灵山 (1885~1917),名毓秀,耀县寺沟北堡人。少孤贫,好读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三原宏道学堂,因倡导学生自治并宣传革命,被校方除名。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卒业于数学专科。时陕籍回国留学生聚集上海,策划陕西革命。灵山卒业后受孙中山委托,立即回陕同井勿幕等组织同盟会,并联络邹子良、胡定伯在耀县北山筹办牧羊场,聚集革命志士。
    辛亥(1911)武昌起义,西安光复,灵山在耀立即举旗响应。同时奉命率炸弹队赶赴乾州,屡挫清军,解救危城。
    民国成立后,灵山辞去要职,东渡日本留学,联络在东京的革命党人,改组中华革命党,成为党内中坚分子。袁世凯窃国称帝,灵山受中华革命党委派回陕,同曹俊夫(世英)等于白水县再举义旗,拥兵数万,与西南滇军遥相呼应,迫使袁系军阀陆建章离陕。后因陕西督军陈树藩投靠北洋军阀,灵山愤然辞职从教,寄希望于“教育救国”。
    民国六年(1917),张勋复辟,灵山再次投笔从戎,同宋向辰、郭坚等东渡黄河,率军北伐,连战皆捷。终因军阀勾结,四面夹攻,陷入重围,灵山被浮。遇害时闭目大骂,不屈而死。
    马效常
    马效常 (1869~1918),字伯眉(柏麋),景良族孙,耀县城内城隍庙巷人。幼年多病,研究医药。及长,医术大进,遐迩闻名。民国初年任国民革命军田毅民部医官。后辞官归里,潜心研究孙思邈医药著作,济世活人,于医学之外,又善丹青,凡山水、松竹、虫鱼、鸟兽、樵夫、仕女之属,无不精妙。本县书画名流段鼎臣,曾赞其“得画中三味”。效常亦擅书法,工金石篆刻。其传世作品今存秦篆、汉隶等各种书体木石印章10多方,功力深厚,不可多得。
    效常为人刚直,嗜酒善辩,疾恶如仇。民国七年(1918),绥远军阀卢占奎率部陕西靖国军第六路,驻兵耀县,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其兄占海号称大司令,尤为跋扈凶狠。卢氏兄弟闻效常大名多次笼络,欲为己用,均被断然谢绝,因被卢骂为“不识抬举”。一次,他们要效常为其画像,效常以“身体有病”、“笔性不发”为由,毅然拒绝。后因不堪其扰,遂隐居于药王山读书作画。卢占海以宠姬身患重病,诸医束手,俚派马弁在药王山庙中找出效常立逼回城治病。效常仰天笑道:“我给人看病,不给贼看病!回去告诉你们大司令,少杀人作恶,病自会不治而愈。”从此,卢氏兄弟对效常更加恨之入骨,遂于当年中秋节那天,派人将其枪杀于药王山。邑人成逊三有《登药王山怀马效常》诗,诗曰:“妙手丹青世鲜俦,文章道性自风流。可怜菊傲经霜折,千古行人恨悠悠。”
    马骥德
    马骥德 (1897~1926),字守初,耀县孝义坊西坡人,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中学。21岁投笔从戎,在陕西靖国军任排长。民国八年(1919)参加驱逐奉军武功之役,以功升连长。十年(1921),驻防马栏、焦坪一带,配合国民军韩有禄团,击溃南窜股匪,救出被虏妇女七、八人。又在宜君生擒匪首王老九等,救出甘肃正宁县康大财家被掠妻女。十三年(1924),以高陵平叛、香山平乱有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一师一旅一团团长。军长胡景翼就任河南省军务督办兼省长时,以骥德有胆有识,忠诚可信,委以守卫督办府及开封火车站重任。
    民国十四年(1925),刘镇华、憨玉琨挑起豫西战争,胡景翼亲临前线指挥。骥德奉命驻守开封,监造武器弹药,负责前后方接应,终于取得胜利,稳定了豫西局势。当时于右任在开封视察,指着骥德对景翼说:“青年有为,党国精英”。翌年初,军阀逐鹿中原,战乱迭起,骥德亲率本团炮兵开赴洛阳,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为国捐躯。
    何尚志
    何尚志 (1897~1929),耀县演池乡刘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八年(1919),入三原县渭北中学读书,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启迪,萌发反帝反封建思想。毕业后,于十二年(1923)告别妻子,到“五四”运动策源地北京,参加陕籍学生革命团体“共进社”。不久,又考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攻读共产主义理论课程,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共进社”主要负责人。当时上海大学已是上海工人运动领导核心,尚志坚持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利用课余或晚上,深入小河渡、杨树浦等处,同工人交朋友,向他们讲革命道理,帮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十四年(1925),受李大钊派遣,担任国民革命军苏联军事顾问团翻译。翌年,受党中央选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军事。他时刻关怀祖国命运和家乡人民生活。在给叔父的信中说:“中国人民一定要走俄国‘十月革命’这条道路。劳动人民就是将来世界的主人翁,谁也改变不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规律”。十六年(1927),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尚志于十七年(1928)提前回国。十八年(1929)春,赶赴豫鄂皖边区斗争前线,任工农红军师参谋长,率部转战襄樊一带,不幸在湖北枣阳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刘林圃
    刘林圃 (1909~1932),耀县下高埝乡刘家河人,19岁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在河北滦县民团从事兵运工作,因参与领导平津地区游行示威,被捕入狱。出狱后,林圃身在家乡,心系民族存亡,奋笔写下《满洲问题与中国》长篇论文,指出:“我们不希望仁慈的上帝来救我们,……我们只有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相信中国民族自己可以胜利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拿自己的力量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民国二十一年(1932),林圃跋山涉水,去甘肃正宁县三甲原会见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谢子长。时值隆冬,他见子长穿着单裤,便把自己的新棉裤脱下送给子长。返回耀县后,立即向陕西省委写信,提出“西北反帝同盟军”称谓不够鲜明,建议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很快被省委采纳,并将其调到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秘书长、军委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当年四月,省委决定在驻防凤县的十七路军警备三旅共产党员习仲勋所在营发动兵变,派林圃以军委特派员身份前去领导。林圃经过周密策划和思想发动,趁军队移防甘肃途经两当县宿营之机,处决了反动军官,宣布起义,改编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五支队,以许天杰为队长,习仲勋任政委。
    “两当兵变”后,部队北进,沿途连遭敌人拦截追击,终因弹尽力疲而被打散。林圃回西安后,也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敌人软硬兼施,百般折磨,但他浩气凛然,坚贞不屈,厉声说道:“就是油煎火烧,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并向狱中难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激励他们坚持斗争。最后,敌人得不到林圃的真实姓名,只好按林圃的自供,插上“山东匪首张庆云”的标牌,杀害于西安习武园,年仅23岁。林圃就义前,昂首挺胸,视死如归,不断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工农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沿途群众无不挥泪,连声赞叹:“真是条硬汉子!”林圃就义一周年,刘志丹亲撰挽联,以寄哀思:“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
    左善楚
    左善楚 (1883~1933),耀县寺沟乡阿姑社村人。20岁毕业于三原宏道学堂,由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被送往日本学军事,袁世凯称帝,奉命回国,参加陕西护国军。张勋复辟,随宋向辰、樊灵山等东渡黄河,转战晋南。宋、樊殉难后,回到耀县,写有“河东独我还”的诗句。“护法之役”,又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谋,参加二次东征,复因战事失利,再次回耀,适逢陕军师长冯子明用人心切,派人送他银元一驮,委以参谋之职,但他不去赴任,而以所收银元为资本,在县城开设商号,贩买鸦片,兼放高利贷。并在乡下开油房、置田地,不几年拥有锦阳川两顷多水浇地,人以“左半川”称之。从此,锦阳川及东西两原几十个村庄的穷苦农民,大都成为他的佃户和高利贷盘剥的对象。
    民国二十年(1931)冬,中国共产党阿姑社地下支部领导农民抗粮、抗租,左善楚全家慌忙躲到县城居住,两年后才搬回本村。适逢农民起义爆发,耀县游击队在阿姑社宣布成立,左善楚如惊弓之鸟,又复狼狈出逃。游击队队长陈学鼎在阿姑社召开反霸斗争大会,没收左善楚家粮食约200多石,大烟土500多两,银元30多枚,并焚毁其地契、债据三、四箱。会后,游击队在羊峁咀村一破窑内将左善楚抓获,随后与其两个兄弟一起被处死于方巷口村。
    宋子岐
    宋子岐 (1910~1935),耀县城内西街人。幼年与刘林圃、张邦英同在本县第一高等小学上学,因发动学潮,林圃被迫退学,子岐也受到警告处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子岐在本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山乡党支部书记。时因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又苦于苛捐杂税,子岐与县委书记张仲良等,组织下高埝、楼村、小丘、寺沟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发动“交农”斗争,包围县城,迫使官方不得不裁捐减税,减轻农民负担,取得农民运动第一个胜利。翌年,王泰吉在县城起义,张仲良随游击队去照金根据地,指定子岐负责县委工作。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子岐常常昼伏夜出,往来奔波于照金、野狐坡与富平米家堡各联络点,负责为游击队运送枪枝弹药,每次都安全完成任务。
    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大批共产党员,在“肃反”中被无辜杀害。这年秋季,子岐奉命去南梁(今甘肃华池县),途经正宁县三甲原时,也以“肃反”对象被捕,随即遇害,时年25岁。
    任浪花
    任浪花 (1909~1936),原名天贤,耀县城内北梨树巷人,民国十九年(1930)中学毕业,任教于本县东街小学,与在家乡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张仲良、张邦英等成为莫逆之交。一次,浪花悄声问邦英:“老兄,你们几个到底是不是共产党?我也想闹革命,可不知道共产党在哪里。”张邦英开始一惊,随即正色道:“你可别胡说,谁是共产党我也不知道!”浪花失望之余,愤然说道:“满目不平事,蹈覆待何年!”后来,经过一段考察,党组织见浪花思想进步,忠诚可靠,便把当时浪花工作的县杂税局作为秘密联络点,王泰吉起义时,浪花参加起义队伍,在三原县辘辘把战斗中立功,由战士升任连长,继而又被接收为中共正式党员。起义部队到达照金根据地后,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任命浪花为三路游击区淳化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不久,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成立,王世泰任团长,浪花任供给处处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挺进陕北,将黄龙山国民军梁占奎部收编为抗日义勇军,委派浪花任政委,浪花率部配合红二十六军三团,在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中,一举夺下杨家园子山寨,击毙敌军一营长,俘敌450余名,缴枪500多支。
    翌年,国民军一零一师对陕北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十五军团总指挥部决定将来犯之敌钳制于甘泉劳山一带,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时浪花为军团27军81师参谋长,担任正面主攻任务。战斗中,敌军一颗炮弹在他面前爆炸,浪花被弹片穿伤前胸,但他忍着疼痛,坚持指挥,直到最后胜利。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当年浪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列为“肃反”对象,押送瓦窑堡受审。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纠正错误肃反,浪花恢复自由,改调中央保卫局任管理员,终因残躯支离,病情日重,遂于二十五年(1936)逝世。
    边德荣
    边德荣 (1909~1936),耀县稠桑乡安王村人。幼年家贫,9岁离家为人放羊,又在衣食村嵘窑挖煤。18岁时,听说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闹革命,便跋山涉水,投身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哥哥德仓,也在他的影响下当了游击队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德荣任红二十六军四团骑兵连连长,率部在今阿子乡涝池村击溃雷天一保卫团。接着,参加华池战役,歼敌一个骑兵团。翌年三月,率骑兵连奇袭黄堡镇,全歼黄堡民团,击毙团长范子畴,以战功调任陕甘游击队支队长,升任中(部)宜(君)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德荣双手双枪,骁勇无敌,屡建战功,威名远震陕北,他的部队也被誉为“老虎骑兵连”。
    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德荣任关中军分区第三独立营营长,率部在甘泉县劳山及富县直罗镇、黑水寺等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均获重大胜利。翌年三月,在富县套峒原战斗中,遭到敌人包围,德荣中弹落马,仍忍痛匍匐射击,掩护战士突围。战士要扶他一起走,他斩钉截铁地说:“战斗这么紧张,你们快走,不要顾我!”当敌人蜂拥而上,冲到面前时,他拉响身边两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张占虎
    张占虎 (1911~1936),耀县下高埝乡玉皇阁村人。幼年家贫,随父在家劳动。20岁时,因连年干旱,地主逼租,生活更加困难,毅然北上照金参加革命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按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发动农民,建起一支游击队伍,出奇制胜,打击敌人。两年后,这支地方武装改编为陕甘边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占虎仍任队长。在对敌作战中,他总是鼓励大家说:“同志们,勇猛地拼,狠狠地打,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伟大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陕甘红军游击队第八支队队长任树林在让义村被敌人拘捕。占虎闻讯后,立即率队向让义村守敌发起猛攻,不幸腹部中弹,觯血喷涌。他用带子紧裹伤口,依然沉着指挥作战。二战士腿部负伤,不能行走,他背起战友,忍着剧痛,与敌人继续周旋。经过一夜激烈战斗,占虎终因力竭血尽,肠子从伤口流出,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封赞化
    封赞化 (1868~1938),号北极,耀县楼村乡下楼村人。少聪颖,好读书,10岁考取秀才,入泾阳青楼书院。因幼时被狼咬伤一目,遂使科举无望,又遭新妇冷遇。他不甘受辱,离家结庐于野,专心治学,凡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物理、化学,无不博览强记。于书法、绘画、雕刻、剪纸、扎灯诸艺,亦能独出心裁,胜人一筹。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赞化对于医学更是孜孜不倦,精心研究。以故医术日进,妙手回春,求医问药者,接踵于门。其用药大多几味,配伍精当,效验如神,往往出人意料。旬邑县一少女腹胀如鼓,面黄肌瘦,喜吃碎石、土块等物。赞化断为腹内有虫,逐用巴豆一两,特殊炮制,让其一次内服,随饮大量冷水。少女服药后,果然一次泻下两条尺长白虫,霍然而愈。似此以奇方治奇病之事不胜枚举,赞化遂有“半仙”之誉。
    民国七年(1918),一支反抗驻军卢占奎部暴行的农民起义军“硬肚”在耀成立,公推赞化为“团总”。他依早年“义和拳”的办法,在各村建立分团,教大家练功习武。并亲自撰写《硬肚法手册》,绘制50余种火器图志,制造千子雷炮、七星炮,万火飞砂神炮、轰雷炮、地雷炮及多种火箭、火葫芦、烟火滚球等武器,同卢军展开殊死斗争。可惜这场起义遭到卢军残酷镇压,赞化一家七口逃到邠县赵庄,改为王姓,重操旧业,人以“王神仙”称之。
    赞化一生授徒30余人,其中香山医僧朱清太(江苏人),F严寺明心和尚等,便是誉满三秦、妇孺皆知的地方名医。赞化授徒之余,致力于医学著述,撰成《外伤各症妙方》、《清瘟五十余种》等。后人辑有《封北极手治妙方集》。
    赞化卒后,归葬故乡,人民为其立祠于乙社河,以寄哀思。解放后,陕西中医研究所于1959年整理出版了《中医封赞化医稿》。
    邱铁生
    邱铁生 (1897~1939),名射斗,耀县孙原乡孝义坊北堡人。少有大志,以终生报国为己任。民国十一年(1922)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带回一幅《岳母刺字》画,贴于卧室墙壁,每日凝目注视,且以“我当效慕岳飞”为座右铭。
    其时,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国内军阀互相争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铁生激于报国义愤,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辞去富平县高等小学教职,投身杨虎城部队,充任上尉译电员、西安绥靖公署少校参谋等职。二十四年(1935)赴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受训,专程去杭州西湖瞻仰岳飞陵墓,并在“精忠报国”照壁旁拍照留影,以示报国效命的赤子之心。学习期满回陕,升任西安绥靖公署中校参谋,并于二十五年(1936)协助杨虎城促成“西安事变”,求得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军新编96军开赴晋南抗日前线,铁生任该军117师47独立旅副旅长,转战中条山玉泉寺一线,多次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难越雷池一步。翌年春,日军川岸师团以数倍兵力猛攻47旅驻地,战斗空前激烈。铁生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终因弹尽援绝,白刃拼搏,壮烈殉国。
    李德明
    李德明 (1871~1940),耀县城内南街宅子巷人,民国时驰名渭北的吹鼓手艺人。因其小名叫“群”,人称“龟兹群”。
    德明10岁丧父,因家境贫寒,跟随姨父学吹锁呐。14岁告别母亲,去富平县正式拜师学艺。因他刻苦用功,立意创新,终于熟练掌握吹拉弹打演奏技巧和生旦净丑演唱技能。他的双锁呐二重奏《双鸭子》更是精妙通神,令人叫绝。学成返里后,教其弟兄同习此艺,办起家庭乐户“南房子”,一时声名大噪,远近争聘。
    德明又诸熟婚丧礼仪,望族大户无不重金聘请,因之耀县“南房子”之名不径而走,誉满渭北各县。国民革命军二军总司令胡笠僧在家办堂会,慕德明之名,邀致家中,演唱《苏秦激友》,博得满堂喝采,胡母赏其彩金大洋10元。
    解放后,德明子、侄、孙辈仍承其业,曾于1960年国庆节应邀去西安进行特约演奏达一月之久。
    温静轩
    温静轩 (1890~1949),祖籍长安新筑。幼年时酷爱绘画雕塑,曾拜临潼县名师学艺。民国十八年(1929)随家逃荒来耀,留居县城。此后,耀县各处寺庙泥塑、壁画,多经其手。每年元宵节,兼为地方筹办社火,立意新巧,不同一般,人人称奇。以故,“画匠温师”远近闻名,妇孺皆知。
    静轩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塑像、绘画艺术,功力深厚,一丝不苟。其所塑泥像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画则线条流畅,色彩明丽,情景交融。其它各种动物画幅及各式花灯,也都维妙维肖,惹人喜爱。每年端阳节所绘张天师斩五毒“咒符”画,生活气息浓厚,更是民间争相张贴的艺术珍品。
    静轩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尽管租房居住,生计艰难,但当有人求助,均能慷慨解囊。静轩一生没有画室,每次作画,都是将纸钉在墙上,悬肘挥笔,乐在其中。
    马天闲
    马天闲 (1878~1951),名骏,耀县孙原乡孝义坊西坡村人。青年时,就学于三原宏道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新思潮,并加入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受陕西同盟会委托,回到家乡“坐底”,筹建秘密革命据点“耀州牧羊场”。张勋复辟,天闲随宋向辰、樊灵山、郭坚等率师讨伐,不遗余力。
    民国十三年(1924),国民革命军杨虎城部南下驻耀,素闻天闲之名,杨虎城亲赴西坡村拜坊,委以军需长重任。翌年,天闲出任同官县(今铜川市)知事,以“德政昭彰”,深得人民拥戴。
    天闲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对教育尤为关切。宣统元年(1909)任职耀州劝学所,在兴隆寺旧址创办孝义坊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出任学务局局长,又陆续创办县立高等女子学堂及城乡小学数所,扩建孝义坊初等小学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并慨然捐赠学生蓝制服、黑制帽160套。二十一年(1932)与侯微等人于县城创办孤儿院,亲任院长,收容孤儿半工半读。又指导孝义坊南堡群众兴修同济渠,灌田百亩,造福一方。
    天闲晚年在家致力于园艺事业,精心栽植桃、李、杏、梨诸果,并为当地引进苹果苗木。1951年在家病逝,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成柏仁亲莅灵前吊唁。
    李龙门
    李龙门 (1882~1955),名述膺,耀县城内南街人。青年时,以官费留学日本,投身革命,为东京陕西同盟会刊《夏声》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辛亥武昌起义,应于右任之聘回国,任上海《民主报》编辑。民国二年(1913),当选国会参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复东渡日本潜心写作,有《法兰西革命》、《德意志主战论》、《中立法规》等译著。四年(1915),又回上海创办《中华新报》,鼓吹恢复国会,反对帝制。
    民国八年(1919),龙门以南方军政府代表参加“南北议和”会议(代表陕西接近于右任)。十二年(1923年)直系军阀曹琨贿选总统,龙门因受贿投票,得任司法次长,遂为邑入唾弃。二十四年(1935)龙门回陕,为张学良、杨虎城幕客。“西安事变”后,又回北平(北京市)住闲,清贫度日。
    解放初,龙门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史馆馆员。1955年病逝于西安。
    成柏仁
    成柏仁 (1889~1958),名日新,耀县城内城隍庙巷人。出身农家,自幼好学。在三原宏道高级学堂读书时,加入同盟会,因进行反清活动而被除名。辛亥革命爆发,柏仁投笔从戎,赴潼关前线作战,民国成立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任教于陕西省立第一中学。七年(1918),出任陕西靖国军驻沪代表。十三年(1924),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加剧,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柏仁深感唤起民众抗日、揭露卖国言行,实为救国救民之急务,遂于二十四年(1935)在西安创办《秦风周报》,为人民作喉舌。两年后改为《秦风日报》,任社长兼主编。多次撰写社论、杂文,揭露国民党投降黑幕,宣传抗日救国。三十一年(1942),加入民主同盟。翌年,接受民盟西北总部负责人杜斌丞及共产党人杨明轩转达周恩来的建议与《工商日报》合作,出版《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更加旗帜鲜明地宣传民主进步,反对投降卖国,并经常转载《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共报刊文章。对此,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谷正鼎曾在一次会议上叫嚷:“秦风工商报这批屁红子,比共产党还可憎!”报社时刻都在特务的监视之下,但报纸日销量总在3万余份以上。
    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胡宗南多次指示特务对柏仁写信、打电话进行恐吓,并在四月间出动特务、流氓200多人,先后两次捣毁报社营业部,在印刷厂放置定时炸弹,毒打报社记者和街上报童,报社法律顾问王任也惨遭枪杀。面对法西斯暴行,柏仁毫不畏惧,依然带病上班,奋笔撰稿,坚持报纸照常出版。夜间,又同员工一起巡逻,保护印刷设备。他鼓励大家:“对反动派的捣乱要勇敢斗争,闯下乱子我一人承担!”五月初,报社又一次遭到300余名特务暴徒严重破坏,被迫停刊。
    西安解放后,柏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副省长及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他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在整理秦腔剧、挽救地方剧种、保护文化古迹和扫除文盲等方面,均有显著贡献。他热爱共产党,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并且生活俭朴,公私分明,清廉正直,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德。
    1958年3月,柏仁带病出席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病逝于北京。
    段峻生
    段峻生 (1883~1959),名维岳,耀县城内南街民权巷人,清末毕业于陕西高等小学堂,是本县早期的同盟会员。
    峻生一生致力教育,桃李遍天下。在三原民治小学任教时,得到于右仁、胡笠僧的器重。后来,他以服务桑梓的拳拳之心,回到家乡任第一高等学校教师、校长,为地方培养优秀人才。从教期间,对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对教师认真选聘,因人授职。因之,他所在的学校风气整肃,学生成绩优于邻县,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奖励。后升任县教育局长,对发展全县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峻生为人急公好义,清廉正直。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成灾,他目睹饥民惨状,毅然以救灾为己任,除将自己家中粮食送给饥民外,到处奔走呼号,多方劝赈。抗日战争开始,任兵役科长,征兵中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对贿礼一律拒收,对独子一个不征,得到群众交口称赞。任县参议会议员时,得知田粮处舞弊严重,便在议会质询中斥责田粮处负责人说:“值此抗战期间,你们这样做,上对不住国家,下对不住民众。希望你们赶快改正错误,否则,你们便是国家的罪人!”邠洛区动员指挥部指挥官梁干桥在耀飞扬跋扈,民怨载遭,峻生以县参议员身份,多次晋省为民请命,遭到梁的嫉恨。一次梁干桥设宴招待省府大员,峻生应邀作陪,梁对峻生厉声说道:“段峻生,你去西安给我造谣,损我名声,为什么?”峻生心知有口难辩,愤然离席,拂袖而去。一时气氛紧张,赴宴者无不愕然咋舌。
    峻生一生追求光明,向往民主。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共耀县特别支部书记张仲良组织领导“交农”运动,被捕入狱,经峻生奔走营救,得以获释。三十六年(1947),峻生深感共产党光明伟大,便动员次子瑞庆投身革命,随王震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北战斗。他的所作所为,引起当局注意,将其列入“危险分子”。三十八年(1949)耀县解放前夕,峻生因拒绝跟随国民党南逃,敌人便在他家大门上挂了两颗手榴弹,上有纸条写道:“段峻生,小心你的狗命!”。面对敌人威胁恐吓,他嗤之以鼻,始终坚守在家,迎来解放。
    峻生出身于书香门弟,伯父鼎臣、堂兄维翰书画都很有名,自幼受其薰陶,亦能仿佛一二。及长,卑视功名,不求闻达,工作之余,寄情翰墨。早年善画博古、山水,更擅五色金鱼。晚年嗜酒,手腕颤抖,遂专攻墨松,笔力苍劲挺拔,尽得松树风格,可谓画如其人。有人求画,则欣然命笔,不取报酬,不作商品,怡然自乐。解放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又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59年病逝家中。
    杨再泉
    杨再泉 (1905~1963),原名忠杰,字憬民,耀县寺沟乡杨家河人。民国十二年(1923),入三原渭北师范求学,因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启迪,多方阅读进步书刊,一心向往革命。十六年(1927),参加共产主义共青团,十九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年(1931)五月,与邑人张仲良、陈学鼎等创建中共耀县特别支部,任特支委员。翌年,党组织发动“交农”运动,再泉在南三堡(儒家社、丁家沟、齐家坡)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粮食。事后,被组织派往照金参加红26军,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二十五年(1936),在延安中央党校结业,先后任中共淳耀县县委统战部长、关中分区秘书长、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经理等职。
    解放后,历任西北电业局副局长、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第四军医大学中医教研究主任等职。在分管中医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刻苦学习中医理论,不断发展中医队伍,并积极参与临床、教学与科研活动。经七、八年不懈努力,他不仅是一位称职的领导干部,而且又是一个善治内、妇、儿科及疑难杂症的医生。因积劳成疾,1963年在西安去世。
    成逊三
    成逊三 (1895~1965),名德让,一字孙三,号东豳居士,耀县城内北街学古巷人。宣统三年(1911),入西安中等实业学校深造。继又考入杭州蚕业专科学校,专攻蚕桑。毕业回乡后,于民国十一年(1922),创办耀县乙种职业学校,任校长,从此,与学校讲台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执教于西安农业学校、西安师范、兴国中学、凤翔师范、省立三中、立诚中学、省立中山中学、耀县中学等十余所学校,历时40余载,文章道德,为人楷模。当时教师待遇菲薄,难得温饱,但他为国育才,乐而忘苦,从不因生活艰难而稍有懈怠。民国三十五年(1946)某日晚间,逊三遭到驻军士兵殴打,头破血流,门牙也被打掉。但他强忍疼痛,翌晨仍然坚持到校。学生得知后,义愤填膺,随即派代表前去理论,当局不得不向逊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逊三教学之余,经常手币释卷,笔耕不辍,著有《古豳谷考》、《耀县乡土》、《药王山与孙思邈》、《辛亥革命在耀县》、历史剧《孙思邈》等。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兼备,尤擅行楷、八分,浑厚飘逸,为耀县一代名家。1963年国庆,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分,欣然泼墨,绘就《瓶梅盆草佛手图》,并题诗曰:“一枝红梅映太平,万众欢欣春草丛。节日同杯旨酒乐,聊将佛手献深情。”表达了一个饱尝旧社会苦难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心愿。
    解放后,逊三历任耀县中学校长、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耀县副县长等职,勤勤恳恳,十数年如一日。
    长女岫昀 (1922~1983),毕业于西安师范专科学校,终生献身教育事业。曾任耀县中学教育主任多年,1959年荣获省劳动模范。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以全部心血为国育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重病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学校建设和学生学习。
    封正宝
    封正宝 (1908~1975),耀县楼村乡上楼村人。幼年家贫,只上过两年学校,12岁就在家劳动。稍长,农闲时随乡邻出外赶脚,弥补家用。
    民国二十二年(1933),正宝不堪国民党反动派剥削压迫之苦,毅然离家北上,参加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游击队经理员、关中特区政府副主席兼内务部长、边区政府工作团副团长、淳耀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
    正宝一生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自始至终坚持党的政策和群众利益,经常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不仅熟悉淳耀县的山山水水,而且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了如指掌。虽然身为书记、县长,但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公正无私,平易近人,干部群众都愿意同他接近,向他反映情况。
    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正宝带领淳耀县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运动,开荒种粮,纺线织布。他同县政府工作人员一起上山开荒,规定每个干部每年生产粮食两石(350公斤)。同时组织农村“变工队”解决缺劳户生产困难。这些办法,都得到边区政府的肯定,及时向各县推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夏,耀县自卫队队长张彦宁率300名“镢头队”入侵淳耀县,到处烧房挖窑,奸污妇女,抢劫财物,使50多个村子遭受严重破坏。正宝在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于当年10月10日晚,带领游击队200余人,围攻寺坡敌人驻地,前后夹击,毙敌张彦宁以下27人,生俘42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支58支及子弹、马匹、面粉等,游击队无一人伤亡,创造了0比69的模范战例。这一战役得到关中分区传令嘉奖,《关中报》也发表了题为《向淳耀县民兵游击队看齐》的社论。
    耀县解放后,正宝为首任县长。后调任咸阳专署副专员、陕西省物资储备局局长。1975年病逝于西安。
    成建寅
    成建寅 (1926~1980),耀县城内南街民权巷人,中共党员。幼年家贫,租种他人1亩水地,以务农及赶集卖菜为生。
    1958年,中共耀光(南街)大队党支部,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决定在东火壕创建一所幼儿园。东火壕位于城内东南角,垃圾垒垒,杂草丛生,是历史上的“炭碴壕”、“死娃坑”。时任青年突击队队长的成建寅,自告奋勇,挑起建园重担。经过18个春秋艰苦创业,终于建成一座花木茂盛,环境幽雅,设备齐全的幼儿园。开办以来,已使4500多名儿童受到2~3年学前教育,荣获县、省、中央各级领导机关百余次表彰奖励,被誉为全国幼儿教育的一面旗帜。
    建园期间,建寅就一直住在城墙后面的窑洞里,除一日两餐外很少有功夫回家。在他的带头劳动下,凭着一把镢头一张锨,硬是把堆积如山的砖石、垃圾一担一担挑走,把几丈高的城墙一镢一锨挖掉回填,共移动土石方27万立方米,垫出14亩平地,盖起330平方米二层教学楼和10多间平房。同时,打机井一眼,修渠道1325米,修路757米,并在不能种植的地方设置游戏、体育用具。为了美化环境,以园养园,除种植蔬菜外,栽植各种果树、花木1.3余万株,花草400多种。每年蔬菜、水果、花卉、药材、树苗等生产收入,除去办园开支外,还上交大队五、六千元。
    为了建设一个果树成荫、百花争艳的儿童乐园,建寅多次去富平、三原、武功、临潼拜师学艺,寻找花草和果树新品种。一次出差太原,在火车上见一旅客吃梨,果型大而好看,但不知是何品种,下车后便紧跟其后,那人吃完梨子,顺手将梨核抛入路旁污水沟中,建寅不顾脏臭,伸手从沟中摸了上来,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回来后就在园里试种。眼看梨核出苗成树,但一连几年不见挂果。他想到嫁接,便将从外国引进的库尔琳香接上梨树,第二年终于结出硕果。
    建寅任幼儿园校长20多年,从不间断劳动,但所得报酬却是一般社员的同等工分。尽管家里贫,孩子多,也从未伸手多要一分工。每年秋果成熟期间,他又住进那个窑洞,日夜守护园内财产。他的后半生心血,全都用在幼儿园上,从没想到过自己。正如他妻子所说:“他的好处都在幼儿园里,屋里没留下一点好处。”
    1980年9月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陈学鼎
    陈学鼎 (1906~1982),耀县寺沟乡阿姑社村人,共产党员。
    民国十六年(1927),学鼎于本县乙种职业学校毕业,考入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政治主任邓小平、教官刘志丹教育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十八年(1929)冬,邑人刘峨山声援甄寿珊“西北民众讨逆军”,在耀县成立第八支队,学鼎被委任为政治处主任,率队活动于同、宜、耀三县毗连山区,在焦坪、瑶曲等地处决劣绅和恶霸地主,没收其粮食数百石,分给贫苦农民。二十年(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张仲良等建立中共耀县特别支部,发动群众抗粮、抗租。同时,在本村发展党员,成立中共阿姑社支部和一支拥有50余人的赤卫军。翌年秋,中共耀县县委在泥阳堡成立,学鼎负责党的军事工作。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耀县东区区长,区政府也住泥阳堡,除一人外都是共产党员,因而东区大权实际掌握在党的手中。二十二年(1933)他按照县委指示,以代理国民党北区民团团长的合法身份,率部配合王泰吉起义,一举击败阿姑社地主武装。接着,又将参加起义的40余名共产党员和50多名“赤色群众”,组成耀县游击队,直属县委领导,学鼎担任游击队队长。接着,游击队在阿姑社召开大会,宣布没收恶霸地主左善楚的家财,分给劳苦群众。会后,学鼎亲率游击队,搜捕、处决了闻讯逃跑的左氏三霸。又率游击队开赴照金根据地,编入陕甘工农红军第26军第3团,学鼎担任某连连长。一次,他去南梁开会,途中因坐骑受惊坠落马下,被马拖走10多里,脑部严重损伤,造成终生隐患。
    民国二十四年(1935),学鼎转业到地方工作,担任中共淳耀县县委书记,生活节俭,作风淳朴,时刻关心群众利益。解放后任西安市监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多次回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地方解决困难。
    任云章
    任云章 (1899~1982),名雯,一字湘天,耀县城内新民巷人。民国初年,入四川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参加陕西靖国军杨虎城部,历任排、连、营、团、旅长。
    云章戎马半生,爱国爱兵,指挥若定,屡建战功。民国十五年(1926),刘镇华围攻西安,云章率连作战,连战皆捷。二十年(1931),奉杨虎城令率卫队营入甘肃,讨伐吴佩孚西北军,一举攻克定西县城,活捉敌酋陈国章,以战功升任97团团长。“西安事变”期间,云章率部开赴省城,驻防东关,密切注视潼关前线。时国民党特务机关已将云章列入《张杨逆军团以上主官调查表》中,并注明他“指挥能力强”。“西安事变”和平解放后,云章升任96军177师530旅旅长,驻防三原整编,吸收了一批云阳青训班共产党员。云章也结识了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南汉宸、陈志坚、李启明等。二十七年(1938)春,云章在山西抗日前线负责截击中岛师团溃散部队,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击毙中队长小笠原,并缴枪60余支。激战中,云章被弹片击中胸腹,但他仍然坚持指挥,不下火线,以战功升任177师代理副师长。
    抗战胜利后,云章因系杨虎城旧部,虽被委任为少将副师长,但不给兵权。他报国无门,心灰意冷,愤而自戕致残,解甲归里,以行医为业,书画自娱。此后,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云章追求光明之心日益迫切,主动与陕甘宁边区马栏军分区联系,秘密提供三原、耀县、蒲城等处国民军布防情报,以尽一名爱国军人之义务。
    解放后,云章被陕西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55年,任本县王益乡诊所所长。1981年增补为陕西省政协委员。
    张仲良
    张仲良 (1907~1983),耀县寺沟乡方巷口人。18岁在县立乙种职业学校毕业,任教于乡村初级小学。民国二十年(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即以石人堡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发动农民抗粮、抗捐。后因组织领导“交农”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营救出狱后,任中共耀县县委书记。
    民国二十二年(1933),仲良配合王泰吉起义,在阿姑社发动农民暴动,组织革命武装,历任耀县游击队副队长、第三路游击大队政委和红一团政委。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仲良入中央党校学习,听过毛泽东主席报告,受到周恩来副主席亲切接见。抗日战争期间,又任关中分区保安司令、专员等职。在延安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接见仲良,指示说:“关中面对的敌人很强大,光靠硬打不行,还要学会打政治仗,瓦解敌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党中央撤离延安,仲良受毛主席、周副主席委派,在稳定陇东局势之后,调任西北野战军第四军政委,先后参加瓦子街、西府、冯原、荔北、扶眉和兰州战役。兰州解放后,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立下战功。
    解放后,仲良历任中共青海、甘肃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十二大时,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任甘肃省委书记时,虽犯有浮夸冒进错误,但他勇于承担责任,多次进行自我检讨,记取这一深刻教训。他经常说:“人不要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错了能承认,能改正,群众就谅解,就欢迎。”
    1981年,仲良年逾古稀,退居二线,开始撰写回忆录,写出《纪念刘林圃》、《回忆解放兰州战役》等文章。
    郭正喜
    郭正喜 (1932~1987),耀县阿子乡故贤村人。14岁参加地方游击队,15岁参加人民解放军。1952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担任爆破手。
    1953年6月14日晚,朝鲜鱼隐山反击战开始,正喜迅速越过一道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冲到敌堡,伸手抓住敌人机枪射筒,向外拽拉,被敌人用刺刀戳伤手腕,并抛出一颗手榴弹。正喜滚身避开手榴弹,同一个刚从地堡钻出的敌人扭打起来,乘机用冲锋枪顶住敌人小腹,将其击毙。随即飞身跳上地堡,仍进两颗手榴弹,炸死敌人射手,使突击班迅速冲了上来,占领了阵地。在敌人疯狂反扑中,正喜一人打退4次进攻,炸毁敌人5个地堡,毙敌10数名。在连续作战中,他率领尖刀组浴血奋战,陆续摧毁敌机枪火力点14处,歼敌俘敌90余名,为主力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鱼隐山战斗的胜利,对促成朝鲜停战谈判,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此,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亲自为正喜颁发了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也为他记特等功一次,发给志愿军特等功臣勋章一枚。
    1954年7月,正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退伍回家务农,连续12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80年,被选为县、市人民代表。
    杨振东
    杨振东 (1910~1983),耀县寺沟乡杨家河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三团任战士、排长、司务长。他意志坚强,作战勇敢,靖边攻城战斗中,带领全班担任主攻,英勇善战,亲打头阵,立下了战功。后担任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副官、军人合作社经理、运输队长、保安一团股长、副主任、关中分区保安纵队供给处主任、关中分区警一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四军十师供给部部长、党委书记、四军后勤部部长等职。在扶眉等解放大西北的多次战斗中屡建战功,负责前线供应工作时,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带领后勤人员,完成了作战部队所需的粮食、弹药和物资运送任务;完成了建立兵站、运送伤员的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解放初期,任军委防空部队高炮学校物资保证部部长,在建校条件差,时间要求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建校、教学任务,受到师生称赞。
    195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任西北园林四厂厂长、农机部西北办事处主任、陕西棉纺织公司巡视员。坚持党岣原则,遵守党的纪律,严以律己,作风正派,联系群众,受到干部群众的爱戴。
    陈国栋
    陈国栋 (1903~1992),耀县寺沟乡阿姑社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不堪于地主的压迫剥削。十六岁就参加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任战士、排长、连长,后因蒋介石背叛革命,于1928年回家务农。
    1931年中共耀县委员会在阿姑社成立党支部,他投身革命,参加耀县游击队,当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第三路总指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南区委员会军事部长,关中军分区司令员,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团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八路军129师辎重营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特务团副团长,关中保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警一旅副旅长兼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并光荣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
    解放战争以后,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宝鸡军分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参谋长,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高级系学员。
    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陕西省农林厅副厅长,陕西省畜牧厅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一师师长,陕西省政协第四届常委,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农业委员会顾问等职。
    1982年离职休养,1992年8月病逝于西安。
    张杰
    张杰 (1923~1993),耀县下高埝乡张家坡人,1937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员、八路军120师司令部警卫员、教导团区队长、政治部青年干事、组织干事,晋绥军区练兵团组织干事,东北干部队分队长、沈阳军区独立团组织股长、辽西保安旅连指导员、东北总后供给部政治部保卫股长、组织股长,东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部组织科长、后勤营房部政治主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政治部组织处长,196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8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后,历任五院二分院政治部组织处长,工程部计划处长,5204工程筹备处处长、副总指挥,五院四分院工程部副部长,七机部四院工程部部长,0632工程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四平保卫战中,率领干部战士,浴血奋战,光荣负伤。建国以后,工作积极努力,认真负责,荣立三等功。调入国防部后,克服重重困难,为国防战略后方基地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航天工业部授予“航天工程建设者”的荣誉称号。担任四院院长后,直接组织领导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远地点发动机,以其高质量、高性能赢得了国家的金质奖。主持大型团体发动机研制工作,在他精心组织指挥下,1984年初获得了大型团体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成功,为我国战略武器技术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荣获二等功,四院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专电祝贺。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