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榆林历史
+

横山县旧方志

2015-3-20    作者:天地熹宝编辑    来源:横山县志    阅读:1433

一、旧方志简介
    自古以来,“盛世修志”就是我国的一大优良传统。横山“即汉代的圁阴、白土之区,自唐筑三受降城,拓土且极套外,则兹固中夏宁寓。洎宋初,为西夏攘据。蹂躏殆无虚日。至明代宣锪以后,余子俊筑边墙,此怀之五堡所由立也”。虽历千百余年的漫长岁月,而文献无征,一直寂然寡闻。迨有清雍正九年设县肇始,于今确实可稽者,共撰修过三次县志。
    当乾隆三年(1738),广西郁林州人苏其炤任怀远知县时,下车伊始,勤于政务,“凡当创肇修复,日次第俱举”。为了振衰起废,犹念“国不可无史,县不可无志”。而遂以其暇,留心民瘼,考遗迹,阅山川,详土物,始终不倦。于是,就吏治民风,乃编而辑之,以其所行之事为导引,则怀之新志灿乎文采可观。这便是第一部《怀远县志》的雏形。终于在乾隆十二年(1747),政有成而志亦诞生。苏公用心兹邑,其勤且挚,庶几无忝厥职。全书共三卷两册,分天文、岁时、赋役、物产、名胜等二十四篇,资料却很有限,计五万余字。绘有井、鬼二宿秦地分野和县治与五堡简易图谱,木刻出版。算是为横山编修地方志开了先河。此书县无存,只北京图书馆藏有珍本,经县志办复印数套保管,有些字迹已看不清。
    等到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何炳勋(浙江山阴人,进士)莅任兹土,亦以朝乾夕惕精神,兴利革弊。当政事之余,取苏志阅之,见字迹漶漫,因议重刊,则主张:“志者,所以志地、志人、志事、志言而昭示来兹者也。有邑而无志,则凡邑中之宜志者,久且湮没而不传怀邑也”。故身体力行,遍访民间,参之书谱,证以金石,了罗诸疑,以苏志为基础,就见闻所及与案牍之可稽,考核增入。他亲自执笔,历四载寒暑。乃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就了八万余字的第二部《怀远县志》,并邀请王稷为志书题名。新志编帙较多,故分为四卷凡三十篇,遂留传后世。惜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义波及县城,县署所存之两本旧志也均付回禄。从此,使邑志濒临失传的危境。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寿昌继为邑令,才偶于长安书肆发现了两本孑遗,真若获至宝,不惜重金购求,千里迢迢带回县衙,藏于县立第一高小之图书室。后为免遭复失之虞,县志局于民国 十七年(1928)十一月,乃出资交榆林东顺斋印刷出版,由成阳高维竣誊缮,书写秀丽,重印了四百册传后,散存城乡各地,大多流落邑绅文人世家,而迭经变乱,迄今所存为数极微。
    第三部县志,是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刘济南(字治垡,河南巩县人)到职后,竭诚倡兴教务,力主再修横山新志,故于1923年,专门成立了县志局,委派响水堡拔贡曹子正(字端卿)先生为主笔,动手编纂。讵料志稿未成,公忽病殁,使大业顿形夭折。所幸赖其哲嗣颖僧,继父未竟之志,新从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来,秉承先意,执笔续写,得以成卷。而曹氏父子为本邑名望,且善采撷群芳,参漏补缺,删冗去繁,弥遗订误,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经过同仁校勘,使一本十三万余字的《横山县志》脱颖而出。特请我省三原之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封面。全书共四卷十五篇六十多章,在同年仲夏由榆林东顺斋石印出版。
    横山初称怀远。综观三部县志,虽纂修时代不同,其执笔人各异,但都进行精心设计,条理清晰,取材广泛,语言朴实流畅,也包罗万象,记载了一方之史,本邑之实,不失为珍贵文化遗产。为了保存地方文献,1985年横山县志办公室专门将民国十八年所出之第三部县志逐句标点,并略加校注,以便利阅读。在最近新编《横山县志》时,更参考过去志书的有关资料,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但毕竟旧志受时代的局限,难免瑕瑜互见。不过备观省而借镜鉴,足见先贤铸文之不易,它无疑是本县知识宝库的一大精神财富, 从中也可窥见家乡历史面貌之梗概。
    二、旧方志目录辑存
    乾隆《怀远县志》目录
    卷之一
    图谱 天文 岁时 气候
    地理(山川附) 城堡(边墙附) 建置 祠祀
    卷之二
    赋役 征收 税课 种植 物产 市集 名胜 风俗
    卷之三
    官师 人物 选举 纪事 兵制 邮驿 边外 蒙古
    道光《怀远县志》目录
    卷之一
    图谱 天文 岁时 气候 地理 山川 疆域 城堡 建置 祠祀(附寺观) 乡村桥梁
    卷之二
    赋役 征收 税课 种植 物产 市集 名胜 风俗
    卷之三
    官师
    卷之四(上)
    人物 选举
    卷之四(下)
    名宦 封锡 恩荫 纪事 兵制 邮驿 边外 蒙古 碑记 方言 字义 谚语 跋
    民国十八年《横山县志》目录
    卷一
    绘图 地理志:山脉 河流 池沼 地质 气候 形胜 古迹
    官师志:知县 参将 明军官 补前代文武职
    选举志:拔贡 贡员 武举 文职 武职 荫袭 军功 各级学校毕业生
    人物志:忠略 义勇 孝弟 贤哲 义行 节妇 烈女 隐逸 方技 前代乡贤
    卷二
    名宦志:附前代政绩
    建置志:堡镇 祠祀 公所 庄村户口(附沿革) 古墓
    纪事志:附传记
    卷三
    物产志:植物 动物 矿物
    风俗志:礼俗 习惯 宗教
    教育志:学校状况 教育沿革 各级学校一览
    实业志:农工 畜牧 产业 森林 水利 商务
    交通志:邮政 道路 水运 市集
    财政志:金融 田赋 税收 公债 地方财政
    政治志:自治 警政 团防 社会 赋役 百户 自治区域
    卷四
    艺文志
    三、旧方志序跋辑录
    乾隆《怀远县志》 
    苏其炤原序
    志者,记事之书,抑亦政治之本也。先王之政,纪其山川,辨其疆域,程其土宜,稽其俗尚,肆其物采,而后宜因、宜革、宜兴、宜除,随其时而变通之,顺其俗而化导之,以救其失,以防其渐,以养以恬,措则正,施则行,自臻上理焉。怀远新设郡县,向无旧志。前为营卫,虽有《延绥镇志》,又以僻处而不详。戊午春,炤视事于斯,询其山川、疆域,则关梁形胜无足征;问其土俗、民情,则美恶刚柔无可辨;稽其土田、赋税,考其士习、文风,则沿革盈缩无所凭,兴废污隆无所据,纵有体国经野振作董率之心,维有束手无措耳。说者谓:边陲为用武之地,仅可刑威著绩,而难以诗书礼乐之治治之也。庸讵知我国家声教四讫,无远弗届,一道同风之化,岂以边徼而或异况?既改营卫戎马,而设县尹之琴堂,则盛世之规模已为之顿易,民间之耳目亦为之一新。莅兹土者,正宜乘时润色,以宣上德,以达下情,多方生聚教训,以期跻于醇庞,又胡可以武健呈也。不获,已而访乡曲之逸事,采耆老之遗闻,并以耳目之所及者, 随时随事,敬谨笔之,于帙,置之案头。原以为,一身出政,临民准则,岂敢云作志哉!幸比年以来,山川疆域之远迩险易画然矣,土俗民情渐知从忠革薄矣,土田税赋由荒而辟自逋而清矣,士习文风,胥知崇实,去浮励廉,隅而尚弦诵矣。采风问俗者,每以县志未修少之。以炤空躁无据,又以一行作吏,笔墨荒疏,岂敢云作志哉?爰述数年中采访所获,编纂成篇,以俟高明之润色云尔。
    乾隆十二年,岁在丁卯仲秋中浣之吉,知县苏其炤,书于怀阳官署之无逸堂。
    道光《怀远县志》
    何炳勋
    增修《怀远县志》序
    怀远素无志。有之,自邑宰苏公始。公莅任在乾隆之三年。
    维时设县未久,一切规为诸多未备。公精意勤求,凡诸政治之有益于国计民生者,次第毕举。越十年,而政成,而邑之志亦成。夫志者,所以志地、志人、志事、志言,而昭示来兹者也。使有邑而无志,则凡邑中之宜志者,久且湮没而不传怀邑。受拔邻封,则志地难;居民鲜少,则志人难;文献无征,则志事、志言尤难。而苏公则一一志之。卷帙不繁,了如指掌。其间或叙或断,非才大心细不及此,此可以征其经济,即可以觇其学术矣。道光戊戍,勋承乏来斯,取是编阅之,字迹漶漫,因议重刊。复就见闻所及,与夫案牍之可稽者 ,考核增入,或参载于本门之中,或附按于诸条之后,非敢谓补其缺,拾其遗也。特以苏公创为是书,当时惨谈经营,神思殆劳且瘁矣。若任其漫灭,而不加修纂,则作与不作等,不且有负苏公创始之美意乎?勋之才识,不逮苏公甚远。而忝居后任,窃比之愿,固不能自己也。爰不揣鄙陋,续纂成编,后之同志者,更能遍加访采,续记而增修之,斯微特苏公之幸,抑亦怀邑之幸也夫!
    时,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仲春,知县何炳勋,书于怀阳官署之舞鸿堂。
    民国《横山县志》序
    国有史,所以存一代之典章,法度与政治之隆替也;邑有志,所以明山川、辨土宜、详物产、观风教也。故史必综合版宇,提纲挈领其用也。若志,则限于方隅,其体也狭,范围虽不同,然其体例、方义,固二而一者也。周官:外 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街谈巷语,野史稗官之属,采摭上达,操之外史。且行人有五书之献,职方有图籍之聚,太史有风诗之陈,盖制度由上而下,采摭则由外而内也。采摭备,则制度精;制度精,则政事成。自古以来,未之或易。横山,为历代兵争要塞,属古夏州境。自赫连氏筑城于晋,李元昊跳梁于宋,窃据挞伐,兵燹屡遭。迨明季,套寇犯边。士马干戈扰攘,直无宁岁,生民之涂炭极龛。因是,延抚余公子俊,北起长城,内缮营堡,屯兵治边,遑处不宁。而邑之五堡,厥由是始。清初编定营制,移中协副总兵于波罗。迄雍正九年,统五堡旧有之营垒,并延、榆、绥三卫之屯地,改设怀远。维时去李自成、周世民之倡乱(诬指农民起义——编者)未远,地方摧残,几无噍类。且僻居塞下,气候高寒,其民少;陂陀砂碛,土脉枯瘠,其俗塞;岁远多歉,饥馑流离,其生苦;欣得贤父母苏公,斩荆棘,兴废置,辟荒劝农,励精图治,不十年,而生聚教训,蔚然改观矣。公于庶政之余咨询搜讨,手编《怀远县志》,俾后之人赖有考镜。垂八十余年,山阴何公保如,复搜罗散佚,重辑四卷二十三编,考证核实,聿成未有之观第。人事沧桑,散失已久,光绪戊申,李令仁山,得是志于青门书肆,幸其者首尾尚无脱落,邑人庆幸,藏于高小校之图书室,殆鬼神呵护,留此一线之延,俾得绵绵弗替者欤!民国建元,数谋续修,卒于军事倥偬,未果。辛酉春,中州刘治堂先生奉命署篆,四载经营,锐意刷新教育,人文郁郁乎开前此未有盛时,召余而言曰:横山风化简朴,邑乘乖绪,寻届百年,其间浩劫屡经,今昔异宜,倘失今不图,则湮没于蔓草荒烟者,正复可虑此。余从诸君子之后,而遑然难安也。愿赖吾子,即时为之,以期有成。余油然生感,仰见先生之热心庶政,治具之毕张也。自分衰朽不学,不能追骋古人,但以邦献厄危,环顾茫茫,若再縻以岁月,则并此落落仅存者,亦将概归乌有,斯又余之所大惧。因敢黾勉从命,协力纂辑。并承绅学士夫,襄助采访,不一载,而粗具崖略,别就耳目之所及者,采取覆核,考其缺者,补之略者,详之于地理、官师、物产诸志外,呙辟教育、实业、交通、财政、政治,都为十五编。详其既往,兼注重来兹。是役也, 校改订,历寒暑者四。其中遗漏谬讹,在所难免,然知举见述之责,则略尽于是矣。异日者,旁征近事,上续前志,或备乡土教科直观之选,或资布政兴利除弊之用,鼓舞后生,开物成务,是所望后之君子深共勉之耳!
    中华民国十四年正月元旦日
    清部铨州判邑拔贡曹子正端卿甫撰
    横山县志书后
    邑之有志,犹历代之有史也。由郡县而省,以至于国政,教有所存,礼俗有所觇,而治乱安危之消长,亦有所稽。君子于是乎,以之怀古而征今,而开来也。古者以修史之难,无过于志;而作志之难,厥为地理。良以山河形势之邅迁,关隘要塞之沿革,考据必须精确,纪载尤贵明晰。使后之读者,鉴于历史或因于地理,则观感勤奋,借镜于是者,信不诬矣。夫横山,乃今边塞之荒邑耳。然吾人读史,知其地当镐京直北千余里,即周处严允之所。晋末赫连窃据,筑城统万,夷祸戎首,实滥觞于此。北魏夷城为镇,界之宇文周始有夏州。其后拓跋思恭立功唐室,子孙李彝兴辈,掌军符,伐守斯土,由来已久。延及宋初,继捧内附,继迁畏罪北奔,号召膻族,渐形成尾大不掉。惜乎!宋之君臣,縻羁怀柔,罔顾远略,从吕蒙正堕毁夏州,徙民银绥之议,劳民驰边,耗折国力,岂知仅毁一城,而疏防范,则天下之类是者,将十百而司其后也。驯至元昊抗命,束发称帝,用兵二十年,中国臣民无能折其强者。加以辽、夏同盟,表里为奸。封豕长蛇,荐食上国,外患岌岌殆不可安。夫夏州介在沙漠,其形势非有崤函之固,百二之险也。徒以地接朔方,南临鄜延,左扼麟、府之阻,右仗兴、灵之富,踞高屋建瓴进取退守之势,夏人东出,则无定川为战场矣。退则鄜 延更为重镇矣!而且境界毗连,侦骑迭至,朝议甫寝,而敌之先锋已压境上,俾经略相公之十万貔貅,每轻易致侮,推厥祸始,殆由朝廷用人不专,猜疑多端,所谓议论多而成功少也。非然者,以仲淹之贤明,犹谪降时,闻种谔智勇,恒至惊惧失措,无惑乎?浸假而弃银守绥,浸假而割寨易市,其间灵州之役,永乐之败,官军熟羌死者六十万人,钱粟银绢损失不计。因之关右震动,朝廷痛悼,民惫财穷,于是极矣!或曰:夏人世受宋恩,篚筐遣使,史不绝书,其柔顺究不可泯。然论者,以夏虽受封于宋,而诏誓之答要皆出于一时之言,未尝有恭顺之实也。似此,则宋之于夏,干戈征讨,已非一事,岂宋之兵力果不足以御之耶?亦曰:强邻环伺,金辽内犯,二百年来,处敌国外患之秋。而怀柔致远,卒不免为人所乘,悲夫!是则《横山县志》虽小,而揆之过去,则有重大之关系焉。是志为先君子手辑,几阅寒暑,聪不敏勉,承先志率尔操觚,兹值付劂,敬志数言,聊当山檎话旧云尔。
    中华民国十九年全月,署理神木县县长曹思聪颖僧甫谨识
    四、旧方志文录
    夏传
    赫连勃勃,字屈孑。曾祖铁弗刘武,南单于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刘元海之族也。刘聪世以宗室封楼烦公,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居于新兴,横山县旧方志意之北。俗谓:父为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姓,武父诰汁爱,世领部落。汁爱死,武代焉。武死,子务桓代领部落。务桓死,弟阏陋头代立。后务桓子悉勿祈逐阏陋头而立。悉勿祈死,弟卫辰代立。
    卫辰,勃勃之父,务桓之第三子也。既立,入居塞内,遣子朝献,昭成以女妻之。卫辰潜通苻坚,坚以为左贤王。昭成末,卫辰导苻坚寇魏南境,坚遂分国人为二部,自河以西属之卫辰,自河以东属之刘库仁。坚后以卫辰为单于。坚乱,遂有朔之地登国中。卫辰遣子直力鞮寇南部,其众八九万,道武军五六千人为其所围。帝乃以车为方营,并战并前,大破之于铁歧山南。直力鞮单骑走,帝乘胜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渡河,径入其国,遂至卫辰所居悦跋城。卫辰父子惊遁,乃分遣。陈留公元虔,南至白盐池,掳卫辰家属,将军伊谓至木根山,擒直力鞮,卫辰单骑遁去,为其部下所杀,传首行营。
    卫辰第三子屈丐奔薜干,部帅太悉伏。屈丐本名勃勃,明元改其名曰屈丐。北方言:屈丐者,卑下也。太悉伏送之姚兴,高平公破多罗,没奕干妻之以女。屈丐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辨慧,美风仪,兴见而奇之,拜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常参军国大议,宠异逾于勋旧。兴弟济南公邕,言于兴曰:“屈丐天性不仁,难以亲贵,宠之太甚,臣窃惑之”。兴曰:“屈丐有济世之才,吾方收其艺用与之取天下,有何不可”?乃以屈丐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使助没奕干镇高平。邕国谏以为不可,兴乃止,以屈丐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二万余落,镇朔方。
    道武末,屈丐袭杀没奕干而并其众,自以匈奴为夏后氏之裔,国名大夏。僭称大夏天王,号年龙升。置百官,立其妻梁氏为王后,子璝为皇太子。封子延昌、伦定、满安等为主。屈丐耻姓铁弗,遂改为赫连氏。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晋将刘裕攻长安,屈丐闻而喜曰:“姚泓岂能拒裕!裕必克之。待裕去后,吾取之如拾遗耳”。于是,秣马励兵,修养士卒,及刘裕擒泓,留子义真守长安,屈丐伐之,降者属路。取长安大破义真,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遂僭帝位于坝上,号年为昌武,定都统万,勒铭城南,颂其功德,以长安为南都。
    勃勃性侨虐,视人如草,蒸土以筑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便斩铠匠,杀工匠数千人。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凿其目;哭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讪,先截其舌,而后斩之。议废其子璝,璝自长安起兵攻屈丐,丐遣子太原公昌破璝杀之,屈丐以昌为太子。
    始光二年,屈丐死,昌僭立,昌字还国,一名折,屈丐之第二子也。既僭立,改年承光。太武闻屈丐死,诸子相攻,关中大乱,于是西伐。乃以轻骑一万八千济河袭昌,徙万余家而还。后昌遣弟与司空奚斤相持于长安,太武乘虚西伐,济君子津,轻骑三万,倍道兼行,次于黑水,分军伏于谷,而以少众至其城下,示昌以弱。昌引众出城,步骑三万,司徒长孙翰等,成言:昌步阵难陷,宜避其锋,且待步兵,一时奋击。帝曰:“不然,远来求贼,恐其不出,今避而不击,彼奋我弱,非计也”。遂收军,伪北引而疲之。昌以为退,鼓噪而前,舒阵为冀,行五、六里,帝冲之,贼阵不动。稍前行,会有风起,方术官赵倪劝帝:“更待后日”。崔浩叱之。帝乃分骑之左右以倚之,昌军大溃,不及入城,奔投上邽,遂克其城。
    初,屑丐奢好修宫室,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励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帝顾谓左右曰:“蕞尔小国,而用人如此,虽欲不亡,其可得乎”?侍御史安颉擒昌,使侍中古弼送昌至京师,舍之,封为秦王,寻坐谋反伏诛。
    昌弟定,小字直,屈丐之第五子也。凶暴无赖。昌败,定奔于平凉,自称尊号,改年胜光,定登阴槃山,望其本国泣曰:“毙帝以朕承大业者,岂有今日之事乎?使天假朕年,当与卿诸人建季兴之业”。俄尔群狐百数,鸣于其侧,定命射之, 无所获。恶之曰:“所见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复何言哉!”定与宋连和,遥分河北,太武亲率轻骑袭平凉,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定被创遁走,西保上邽。神四年(431年),为吐谷浑慕容璝所袭,擒定送京师,伏诛。
    五、曹颖僧先生遗稿录
    辛亥革命时横山所受的影响
    横山县(旧名怀远县)在地理上处于陕西省北极边,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当年沿边草地,由内地人民春初出边种地,秋收后还乡,名曰“伙盘地”。东与榆林县接壤,西与靖边县为邻,西南和安定县(今名子长)接界,其南与绥德、米脂两县犬牙相错。县城南门外一里地即米脂界,实际政治上由横山县领导。本县在地理上一是个偏远的小县,但在政治上虽匀三等小县,实际上当有清时代,县境设驿站六处,养驿马二十匹,每年向例在布政司衙门领马干草料鞍毡费,计四千八百银两。此银由藩库领出,由知县存入省城票号,不必解往横山,作为私人的赢余。省城官场名此为“暗缺”。此外知县每年还向地方刮地皮数千,所以一般做官的都垂涎此缺。政简收入肥富,故又称“简缺”。
    横山当清朝末年,同治时曾受过甘肃回民和董福祥的诸般蹂躏焚杀,地方人民饱经浩劫,多年元气不能恢复。一般人士厌武休文,以守分安良为本等。对于地方军事、政治不敢过问。因此,人不知兵,恶乱好静,只知务本,不识逐末。晚清当五口通商,海外各国洋人,外披基督教徒的法衣,到处假借游历为名,深入内地各县乡村,任意立教堂,劝农民男女信教,地方官吏每遇讼案,即牵连教徒,恃强凌弱,不敢问讯。横山民智闭塞,人民受其蛊惑者尤众。因此,恨教徒,痛入骨髓。但是人畏凶焰,不敢忤逆其锋。
    辛亥九月初旬,横山地方陡闻西安“秦陇复汉军”起义,地方消息传播甚速。其时陕北各县,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一般人士欢欣鼓舞, 咸以满清腐败统治阶级,指日一举推翻,驱逐教民,垂见革新世界,当时县令秦骏声,刚由南郑调来,到任甫经三月,自以偏僻小邑,可庆平静。不料九月十九日夜半,突有“哥老会”徒,夤夜攻入县城,鸣枪放炮,大肆威风。地方巡警士卒,闻声逃走,县令手无寸柄,竟越墙而遁,逃入民间家宅避难。地方商绅各界,均惊惧失色。次晨天晓,“哥老会”徒由李敬夫出示安民,以“复汉灭满,除暴安良”为标语,街市商民闻之喘息始定。随时并请秦骏声县令出来继续经办横山全邑政治,并请县长筹办粮台的供应,提前由市商揭集资金三千两,资助革命政务(按:秦令系河南固始县举人,英明果断,智谋超绝,所至政声卓著,上官“大计”,荐为秦中能吏。至今横山地方民众,咸念功绩不忘)。
    李敬夫绰号李大票,亦系河南籍。此时横山县城共聚会党八十余人,统由李敬夫领导,
    宾服听命,秩序甚佳,分众为两队,地方秩序赖以维持,安全无恙。按李任大队长,内中另有张成武(号邠州张,为人孔武有力,擅长刀剑技术,众咸惮之),众推任分队长。别有:封自洪、李小斗诸人,各具武功。秦为人机敏,特有政治手腕,请李队长介绍他人会,和他们联系成一密切的结合。该队起义以后,复改名“洪汗军”。他们结伙共居两月之久,自觉长期共处也是不能发展,没有前途,旋请秦令备文,专荐他们一伙赴西安,愿在陕西秦陇复汉军张大都督凤翙部下,效力革命事业,众志成城,人咸佩服其前程光辉。
    秦令此时,亦以他们长期驻守,地方人民负担不起,准如辅助成全,急会同地方商民,筹办起行粮秣,并筹赠盘费程仪,欢宴三日,鼓乐喧天,秦同地绅商长亭送别。在秦令本意,他们在怀远数月,安分守命,并无其他轨外行动,只要彼等远离地方,我们也不阻难他们的意图。不料事违人意,祸机潜伏。乡村人民以彼辈起义,骚动地方,对彼辈结怨最深,暗中在乡曲组织团练,进行甚为严密。地方民团首领,暗向县令请示剿办方针,但秦以投鼠忌器,致招祸乱骚扰反生厉阶,力劝地方民众,静镇守分,听候全国革命大局,我们地方且勿妄肆盲动,自取祸乱,苦口佛心,千谕谆谆。自庆地方由此可告无恙,不想彼辈启行之日,正是民团发动之时,会徒前行,即日民团召集结合,多数民众跟踪追击,相距会党队伍约十余里。是日午间,两军相遇于县南川殿集市西沟,民团绕道阻截前进,两方冲撞动荡,此迎彼击,徒手搏斗,激战半日之久,鏖战至晚,卒以众寡不敌,会党六十余人全数被歼,民团亦损伤十多人。当日党徒只持县内武营土枪抬炮为卫护武器,运用失灵;民团有多数青年,各持大小“铁链架”,技术熟练,当者辄死。再从数量计之,民团满山遍谷,会党后继无人。两相比较,胜负判然。此双方经过斗争的大略也。
    再横山东境“波罗堡”,系明清时代“延绥镇中协参将”驻守的营垒所在地。当时经营腐败无能,同时县城有了变动,波罗乡卧“哥老会”首王继成,认为有机可乘,结合城内会党:边立仁、石启洪、边云山四人,约为同盟弟兄,夤夜闯入波罗营,杀了参将的中军守备穆克金额。穆系旗人,毫无抵抗的武力,怕得参将吴成基乘机逃走,事后派人与会党妥协,招进城投降。王继成等举事后,赴榆林与洪汗军头目杨克子联系进行。嗣县城会党出走失败,王继成未动。随时有波罗城乡民团聚合千人,又进城将王、边四人杀死,地方又恢复原状。横山县令秦骏声,亦移驻波罗办公。地方民众深感秦令能临机果敢,有胆有识,保护地方的功绩,由各地民众派人驻守波罗,保卫县令。
    又县境东南“响水堡”,地方因民众防守城池巩固,榆林杨克子派人来境城守,民众严加拒绝,地方得以安堵如常。
    再县西南“石湾镇”,系大理河东西交通要道,虽当日有少数会党聚集,亦闻风逃散,未成巨患。此全县对于辛亥革命经过的情形也。
    评:按横山县地方人民。当辛亥革命的时候,一般民众毫无革命的知识与革命思想的认识,陡闻革命的言论,犹如谈虎色变,不了解革命的精神。因之,偶遇地方部分民众发动除旧布新的举动时,即认药捣乱秩序,是破坏治安的恶劣分子,无形中即给民众以一种不良影响。当年聚集在横山的会党,无论他们的结合内容与质量好坏,我们地方人民不应该有此残暴不仁,以及使之全数被歼的不人道举动。况此辈在地方最短的时期中,以推翻满清腐败政治为标帜,对于地方没有轨外抢劫匪为的行动,最后出走亦以参加革命事业为言,我们居今日迹其言行,作一个公正适当的评判,对于彼辈的伤亡毒害,不辨好歹,以至全部被歼的结局,令人良深悲悼,同声慨叹者矣!
    曹颖僧
    写于1961年国庆节
    六、建国后横山县人民政府
    发布的有关文告录
    横山县人民政府命令
    (1950年4月29日)各区长工作组:
    铲禁大烟问题,前已发出两次命令,务要做到禁绝。但近据工作组反映,部分地方仍未贯彻执行,玩忽政令,迁就观望,不少区乡干部随上群众附和,抱着怀疑态度,致使此项工作不能彻底执行。
    据姚书记由城关来信,该区二、三、四、六四个乡的大概统计,即种上大烟八五五·五亩,水地种了三分之二以上,全区11 37户(一乡不在内)播种烟苗者即达651户,占百分之六十弱。目前三、四两乡,只翻了九三·三亩,其余尚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区府所在地的暖水峁,关园子等地亦种大烟。而他们只尽宣传作用,放任不管,可见该区种植大烟妨碍生产的严重性,到了如何程度。
    为了坚决执行禁令,带头推进,县级各机关特抽派干部十五人(县长也参加)在县府所在地附近各村庄查铲大烟,计韩岔二乡和四乡七个村子即种大烟三六·五亩,经查出后当即发动群众,配合铲除,四、五日内做到禁绝。小河沟村长雷永宵在本月二十五日还将种上八畦麦子,翻种大烟,经发现令毁,尚推延顽抗,刻已送县法院依法惩办。该区四乡乡长窦文章对禁大烟只作口头宣传,瞒上不瞒下,并说:“吴岔我们已去过了,不种大烟”,但经王科长等去查发现三亩以上。二乡指导员李得普亦是同样语调,区行政助理员拓得帮说:“现在烟苗未出土,翻了也不顶事”等说法。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意在拖延。所以一些群众乘机观望,看势行事,除对以上不力干部严格纠正外,特补充如下几点:
    (一)做到坚决彻底铲禁,严格配合法令执行,贯彻“法由上行”制度。据反映城关副区长李得义家中亦偷种大烟,至今未翻,如查清系明知故犯时,一定送县处罚,各区类似干部,发现后亦同样依法究办,以儆效尤,而影响群众。
    (二)各区内发现所种大烟,限时翻种绝迹,倘再发现烟苗者,即由该区长负完全责任,乡级干部亦同样如此,层层负责髁证完成。
    (三)县工作组须确实督查、帮助所在区,如大烟铲除不净,不论组长及每个同志亦负相当责任。
    (四)群众种烟,现未出苗者,亦坚决翻种其它田禾,并将地段登记详明,不时检查,一旦出土,立即铲除,禁止等待出苗再翻的推诿说法。
    希接到上述命令后,严格配备所有力量,迅速进行铲除,造成普遍性的铲禁运动,并将执行的情况随时反映为要。
    县长 高峻德
    横山县人民委员会文件
    (1964)会农学17号
    关于发布《横山县护林公约》的通知各区公所、公社、各生产队、各国营农林场:
    对于护林工作,县人委会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密切注意,加强这一工作。截止目前有不少地区,毁林事件仍在发生,特别是不适时地乱垦滥砍柠条。必须采取措施,严加制止。
    根据各地护林经验,为确保《森林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县人民委员会特研究制订《护林公约》,印发你们,请认真研究执行。
    横山县人民委员会
    1964年5月1日
    横山县护林公约
    造林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确保林木资源安全,杜绝人畜破坏,特制定本公约。
    一、爱护林木,人人有责,全民树立“造林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坚决执行“护林有功者奖,破坏林木者罚”的护林政策。对于积极护林、检举毁林的有功人员应给以表扬和奖励;对于任意乱垦滥伐、破坏林木植被,一定要严肃论处,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必须依法严惩。
    三、护路护渠、护岸林木,非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随意砍伐;切实保护青杨、枣树、柠条等母树基地。
    四、严禁偷砍乱伐、毁林开荒、幼林放牧、抽根扳梢、破坏植被等毁林行为。并及时防治林木病虫、兽害。
    五、凡毁坏林木,必须损一还三,保证成活。毁林赃物,全部没收,并加倍赔偿损失。
    六、推行“包栽、包活、包抚育、保成活”的责任制度,尽快绿化公路、渠道、河岸、村镇和在一切荒山(沙)荒沟全部植起树来。
    七、逐级健全护林组织,大队设立护林员,专人负责,巡回检查,加强联防,护好林木。
    横山县人民委员会订
    1964年5月1日
    横山县人民政府文件
    横政发(1985) 47号
    关于颁发《横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利水保
    工程设施管护的布告》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委、办、局、社、行:
    近年来,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我县不少地方出现了一股严重破坏水利l程设施的歪风。一些人肆意破坏工程设施,偷盗、毁坏、变卖高抽设备、器材,偷割灌区供电线路,在工程管护范围内横行霸道,滥修滥建,个别乡村甚至抗缴水费,聚众闹事,强行提斗,等等。这股歪风极其严重地破坏和影响了我县水利事业的正常发展和一些地方的农田灌溉。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我县风调雨顺,不少人产生了忽视水利建设的思想;二是对偷盗、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现象和犯罪行为制止、打击不力;三是有关管理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
    为了迅速制止和消除这股歪风,县政府决定制定《关于加强水利水保工程设施管护的布 告》,并颁发全县乡镇各地。同时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动员群众自觉地管理保护好水利设施,坚决制止各种破坏活动。
    二、结合当前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公安、司法、检查机关与各乡人民政府、水利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坚决查处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人和事,一定要按照所颁发布告的条款严肃处理,对于身为国家干部,对有破坏行为和聚众闹事、干扰破坏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工作的头目人一定要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对于查处制止不力的机关或领导要追究责任。
    三、尽快全面落实和完善水利管理责任制,坚决改变水利工程设施或管理不善的混乱状况。水利部门要负责国营灌区水利管理责任的落实和完善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迅速组织力量,专人负责,逐村、逐项地落实完善各类水利水保工程设施的管护责任制。各乡镇一定要逐村、逐项与有关集体或个人签订管护合同,并抄送县级部门备案。要明确责任,赏罚严明,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和效益。
    横山县人民政府
    1985年7月26日
    横山县人民政府文件
    横政发(1985)68号
    关于加强草原管理的通告
    为了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结合我县实际, 对草原管护特作如下规定:
    一、认真学习, 深入宣传,坚决贯彻《草原法》,合理使用草原,防止过量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水土流失。每个草原使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草原法》,合理调整放牧强度,及时补种牧草,更新草场。
    二、保护草场,禁止开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开垦草原,破坏自然资源。草原使用者如需少量开垦,必须申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三、草原属于国家所有,集体或个人管护使用。因管护使用权属不清的,应本着参照历史、照顾现状、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个别有争议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处理,任何一方不得随意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设施。
    四、禁止在封禁的沙漠内砍臭柏、搂沙米、挖药材,违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每次罚款五至十五元,对屡教不改的要加倍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按照法律惩办。
    五、每个自然村应设1~2名护草员,封禁的荒区应设3~5名。护草员要坚守岗位,经常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草人员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认真负责,不能擅离职守,更不能徇私舞弊,假公济私。
    六、鼓励广大群众揭发毁草事件,表彰奖励好人好事,形成人人爱草护草的新风尚。可从罚款中抽出百分之三十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表彰那些在管草护草中作出成绩的优秀分子。
    七、牲畜路经封禁的草原、林地都要戴上笼嘴,违者每头罚款一元,大家畜在封禁草原内放牧一次罚款伍角,小家畜放牧一次罚款二角。
    八、封禁的草原,若需更新和放牧利用,应由草原使用者提出申请,草原站派干部具体落实规划,报县畜牧局批准,方可动工使用。
    九、草原毁坏者除实行罚款外,还必须坚持“毁一罚三”、“保证成活”的处罚。查不清的由护草员负责赔偿。
    十、对现有草场要进行一次详细的划管,把草场落实到户。由草原站配合各乡镇进行造册登记,并发给使用证书。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十一、积极开展护草运动,用《草原法》来管理草山草坡,各乡镇和行政村也应订出“乡规民约”来贯彻《草原法》和此《通告》精神,确实把我县大面积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管理好,严格制止毁草事件的发生,把加强草原建设步伐落到实处。十二、此通告从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
    横山县人民政府
    1985年10月1日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