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榆林历史
+

清涧县历史大事件

2016-5-22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清涧县志    阅读:9607

榆林市清涧县历史大事件


东周


周襄王五十七年(前635)

    境内为白狄族住地。

    周定王十六年(前591)

    地属魏。

    周显王四十一年·秦惠文王十年(前328)

    魏以上郡15城献秦,本境归秦。


周襄王五十七年(前635)

    境内为白狄族住地。

    周定王十六年(前591)

    地属魏。

    周显王四十一年·秦惠文王十年(前328)

    魏以上郡15城献秦,本境归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

    地隶上郡肤施(郡治,在今榆林鱼河堡至横山党家岔一带)、阳周(治今子长县北)2县。


西汉·新


汉高祖元年(前206)

    二月(3~4) 本境为翟国地,八月(9~10)归西汉上郡。

    汉惠帝五年(前190)

    属圁阴县(治今神木县南)。

    汉元朔四年(前125)

    圁阴隶并州①西河郡②。

    汉元狩三年(前120)

    山东(今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水,70万贫民迁于上郡、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南)和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诸郡。

    新始建国一年至地皇四年(9~23)

    王莽改圁阴县为方阴县,本土属方阴。


东汉


建武十一年(35)

    方阴复名圁阴,地仍属其辖。

    永初五年(111)

    三月(3~4) 先零羌来犯,诏令陇西、北地等郡内迁,上郡徙衙(治今白水东)。百姓恋土,不乐他往,官吏刈禾稼、毁屋宇,迁民流离,随道死亡。永建四年九月(129.10),

    上郡民奉旨复还。

    建安十八年(213)

    地隶冀州(治今河北境内)圁阴县。

    建安二十年(215)

    本境为羌族和匈奴族侵占,番汉杂居,直至西晋。


三国


魏黄初元年(220)

    地属魏国并州。


东晋·夏

晋义熙三年·夏龙昇一年(407)

    刘勃勃(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地归夏。


南北朝


北魏始光四年(427)

    隶统万镇(治今靖边白城子)。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

    属金明郡(治今安塞东南)。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首设朔方县。

    北魏神龟元年(518)

    析置城中县。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

    境内置绥德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

    析置延陵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

    一月(2~3) 地归北周,仍设绥德县。



开皇元年(581)

    保留绥德县,改城中为城平。

    开皇二年(582)

    十月(11) 突厥大举进犯上郡,六畜几尽。

    开皇十七年(597)

    延陵县更名延福县。

    大业十年(614)

    五月(6~7) 城平人刘迦论举义反隋,拥众10万,自称皇王。

    隋大业十三年·梁永隆一年(617)

    三月(4~5) 原朔方(治今靖边白城子)鹰扬郎将梁师都起义,建立梁国,地属梁,八月(9~10)归唐。



武德二年(619)

    境内复置绥德县。次年,由城平分设魏平县,并置魏州(领2县)。六年(623),由绥德县分设云州、龙州(均领2县)。

    贞观元年(627)

    地隶关内道。

    贞观二年(628)

    撤销云、龙2州及所属之县,隶延州(治今延安东北);撤销魏州和辖县以及魏平县,入城平;保留延福、绥德县。

    贞观九年(635)

    四月(4~5) 唐太宗征灭吐谷浑,其一部安置于今清涧吐浑岭之东,遂置浑州,继设宽州。

    弘道元年(683)

    四月(5) 白铁余在城平率众起义,自称光明圣皇帝,占据绥德、大斌(治今子洲境内)。


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二年(908)

    地隶后梁忠义军。


北宋

康定元年(1040)

    鄜州(治今富县)守将种世衡督修青涧城,告竣后仁宗亲赐其名。世衡开营田2000顷,以供军用;架设新关(今作辛关)黄河浮桥,运河东之粟;招募商民,发放本金,繁荣经济。

    庆历二年(1042)

    青涧城主种世衡派名僧王嵩赴西夏行离间计。夏景宗李元昊(赵元昊)怀疑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2将私通宋,遂皆诛杀。

    庆历年间(1041~1048)

    狄青部将张玉筑青涧寨和招安寨。

    皇祐年间(1049~1054)

    县城北建大佛寺。

    嘉祐二年(1057)

    内殿崇班康惟几凿白草新井,筑翠光亭(废址均在今解家沟镇白草寺)。

    治平四年(1067)

    十月(11~12) 青涧城主种谔大败西夏,收复绥州(治今绥德)。

    熙宁三年(1070)

    西夏占地光复,青涧归宋。

    元丰七年(1084)

    置青涧城。

    元祐四年(1089)

    青涧属延安府。

    元符二年(1099)

    青涧城、永宁关及白草寨、顺安寨隶绥德军(治今绥德)。


南宋·金·蒙古

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

    金侵占青涧。

    宋绍兴八年(1138)

    冬宋将李永奇及全家200余人,被金兵杀害于鄜城(治今洛川东南)马翅谷口,李世辅(显忠)脱走西夏借兵。

    宋淳熙九年·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

    金置青涧县。

    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

    青涧被蒙古汗国占领。

    蒙古至元四年(1267)

    怀宁县(治今子州县南)并入青涧县。


泰定元年(1324)

    二月(2) 饥。

    至正年间(1341~1370)

    旱灾频仍,民大饥,隐士惠暹捐献粮食2000石(1367年前)。



洪武二年·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

    四月(4~5) 青涧由元归明。

    洪武四年(1371)

    县名(县城名)由青涧改为清涧。

    洪武六年(1373)

    知县邹宗彝建县署、儒学和文庙。

    洪武七年(1374)

    朝廷推行军屯制。明代陕西共屯田8.5万顷,半数以上在延绥(治初绥德,后移榆林)。

    洪武九年(1376)

    山西汾州(治今汾阳)、平阳(治今临汾)、泽州(治今晋城东北)、潞安(治今长治)之民迁移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

    宣德三年(1428)

    春夏亢旱,秋霜,旱田无收。

    正统十三年(1448)

    白行顺中清涧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进士。

    成化二十一年(1485)

    石台寺村民始引本村南沟水灌溉农田。

    弘治十四年(1501)

    一月一日(1.19) 地震有声。

    正德六年(1511)

    为防水患,知县赵辂沿县城西城墙筑外罗城。

    嘉靖八年(1529)

    大饥,人食软石,多毙。

    嘉靖十四年(1535)

    蝗飞蔽日。

    嘉靖二十二年(1543)

    迅雷暴雨,有石陨,大如升,其色赤。

    嘉靖二十四年(1545)

    筑宁川堡(今折家坪)。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延安同知何尚贤增筑南瓮城。

    嘉靖四十一年(1562)

    清涧复隶延安府。

    嘉靖四十四年(1565)

    七月(7~8) 洪水漂没南关。

    嘉靖四十五年至隆庆四年(1566~1570)

    知县阮孝首修《清涧县志》。

    隆庆二年(1568)

    阮孝筑东北后山城。

    隆庆三年(1569)

    黄土坬村2山①崩裂成湫。

    隆庆四年(1570)

    六月二十一日(7.23) 大雨水涨,冲坏南瓮城并民居数百。

    隆庆六年(1572)

    知县方可沿草场山(寨山)筑城中城——重城。

    万历元年(1573)

    之前,本县在册实籍544户,8017人。

    万历三年(1575)

    知县霍文玉浚开西、南2渠(后世称霍公渠),修水田数十亩,从家乡引进水稻。

    万历七年(1579)

    彗星现,自酉至卯方落。

    万历九年(1581)

    二月十六日(3.20) 午时,城关北街被雷电所击,居民皆成灰烬。

    万历十年(1582)

    大饥,斗粟3钱,一孩易粟3升。

    万历十四年(1586)

    气候异常,成灾,人相残食。

    万历十五年(1587)

    大饥,斗米3钱。

    万历十六年(1588)

    道殣相望,南门外掘万人坑。

    万历十九年(1591)

    六月(7~8) 苏帖一里雨雹积3尺。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延绥大旱,大饥,饥民多疫死。

    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613~1617)

    知县陈汝元重修《清涧县志》。

    万历四十二年(1614)

    八月二十一日(9.24) 苏贴一里雹大如鸡卵,田禾尽偃。

    天启六年(1626)

    大水与城齐,漂去南瓮城,淹没南关居民数百家。

    天启七年(1627)

    陕北土地多被屯军和豪强侵占,农民纷逃,户口萧条。

    崇祯元年(1628)

    延绥地区一人起义,全家相从,一村起义,各村附和。十一月(12~1629.1),清涧人王之爵(左挂)在宜川龙耳嘴聚众造反。同年,赵胜(点灯子)于清涧花岩寺举义,拓养坤(蝎子块)、周清(满天星)亦揭竿而起。

    崇祯二年(1629)

    一月(1~2) 李自成加入王之爵部。

    春前延绥总兵杜文焕率部抵清,“围剿”农民军王自用(紫金梁)、混天王,义军巧避敌锋,直趋甘东。

    十至十一月(11~1630.1) 混天王、苗美等活动于延川、清涧和米脂一带。

    崇祯三年(1630)

    一月(2~3) 王之爵攻宜川未下,转打韩城,延绥巡抚洪承畴援守,之爵兵退清涧。

    八月(9~10) 王之爵被洪承畴诱杀。

    秋张存孟(不沾泥)出延南,领导清涧、绥德、米脂饥民继续起义。

    同年大饥,斗粟6钱,人相食,死者遍城野,掘万人坑。

    崇祯四年(1631)

    春夏延绥大旱,大饥,人相食。

    九月十八日(10.13) 赵胜在石楼康家山遇害。

    十一月(11~12) 陕北大雪,至翌年一月(2~3)不止,深丈余,人畜死亡过半。

    同年洪承畴分兵绥德、清涧和米脂等地,进攻农民军。

    崇祯五年(1632)

    陕北大旱,禾无收,人无食,吃草根、树皮、软石,僵尸遍野。

    崇祯六年(1633)

    十二月(12~1634.1) 农民军钻天哨、开山斧(开山虎)1600余人占据永宁关,延绥巡抚陈奇瑜等派兵袭击,2首领被杀,义军全军覆灭②。

    崇祯九年(1636)

    陕北大疫。

    李自成挥师过安塞,奔清涧。十一年(1638),所部围清涧城数月,未克。

    崇祯十五年(1642)

    明阁臣惠世扬革职还乡。

    崇祯十六年(1643)

    李自成部将高一功攻占县城,改清涧为天波府。

    《清涧县白草一里又九甲白氏族谱》首修问世。

    崇祯年间(1628~1644)

    白曰可(白篆)所著《敦本堂全稿》结集。



顺治元年(1644)

    王氏在县城创办大生堂药铺,1941年停办。

    顺治二年(1645)

    高一功弃守天波府,清涧恢复原称,始受清朝统治。

    顺治四年(1647)

    六月(7) 飞蝗突至,天日不见,禾苗顷刻立尽。

    顺治六年(1649)

    二月(3~4) 延绥守将王永强和神木农民高有才举兵反清,连克延安、清涧等19州县。五月(6~7),明降将吴三桂出兵镇压,攻陷宜川、安塞和清涧诸县,义军任命的官员均被杀害。

    五月二十五日(7.4) 苏贴一里七甲秀才拓文运带头剃发,被族人处死。

    顺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年(1655~1663)

    知县廖元发建常平仓。

    顺治十六年(1659)

    六月(7~8) 雹如鹅卵,积数尺。

    顺治十八年(1661)

    四月(4~5) 廖元发重修的《清涧县志》刊印行世。

    秋冰雹如鹅卵,甚有径尺者,积地数尺,牛羊打死无数,屋宇树木多坏。

    康熙三年(1664)

    八月五日(9.24) 南明抗清领袖李来亨在湖北茅麓山清军围困中拒不投降,举家自焚。

    同年全县在册实籍仅242户,2877人。

    康熙八年(1669)

    归里为民的文学家白乃贞的诗集《慭①斋存稿》问世。乾隆四十七年(1782)载入《四库全书总目》。

    康熙十四年(1675)

    定边副将朱龙联合靖边周世民(周四儿)反清,攻克清涧县城,知县江雯被擒。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八月十五日(9.29) 夜霜,五谷均未熟。翌春,斗米5钱,人民大饥。

    康熙五十九年(1720)

    四至九月(5~10) 无雨,秋禾绝。大荒,民食软石和荞麦秸,多死。

    康熙六十年(1721)

    春无雨,夏禾绝,六月(6~7)乃雨。民荒极,多逃亡,男女孩易米二三升,夫妇不相顾,复多疫,死者相枕藉,南门外掘万人坑,存活者十之二三。

    康熙六十一年(1722)

    秋黄鼠蚀苗,苗多死。

    雍正三年(1725)

    黄河清。

    清涧改隶绥德州。

    雍正五年(1727)

    一月六日(1.27) 黄河清澈异常。

    雍正七年(1729)

    拨绥德州屯26百户,隶榆林、怀远(今横山)、米脂、清涧。

    雍正九年(1731)

    六月(7~8) 黄河、无定河泛滥,漂溺甚多。

    乾隆元年(1736)

    一月十一日(2.22) 夜雨黑水。

    乾隆三年(1738)

    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1.3) 地震如雷,是夜连震八九次,墙屋皆圮。

    乾隆八年(1743)

    十二月(1744.1~2) 彗星现,光芒扫映奎宿、壁宿之间,次年一月(1744.2)渐没。

    乾隆十年(1745)

    知县沈逢舜创建笔峰书院,置学田390亩。

    乾隆十一年(1746)

    奉文防护任泰亨、白慧元和郝志义等10座古墓。

    乾隆十七年(1752)

    秋知县吴其琰修《清涧县续志》。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夏大旱,秋无禾,岁大饥,民掘菜根为食。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一月(2~3) 雨木冰(木介)。

    乾隆四十六年(1781)

    七月十日(8.28) 大水入市。

    乾隆五十年(1785)

    六月(7~8) 大水复入市。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十二月(1788.1~2) 黄河清。

    乾隆五十四年(1789)

    七月(8~9) 大水再度入市。

    乾隆年间(1736~1795)

    全县在册实籍11638户,58676人。

    嘉庆四年(1799)

    县城南街火灾。

    嘉庆五年(1800)

    七月十日(8.29) 大水与西城女墙齐,漂去民庐市店,南门楼、文昌楼皆没于水。

    嘉庆十一年(1806)

    大饥。

    嘉庆二十年(1815)

    苏贴二里狼食人。

    道光元年(1821)

    三月七日(4.8) 南街失火。

    道光二年(1822)

    六至八月(7~10) 大疫。

    道光三年(1823)

    全县在册实籍14140户,90700人。

    道光五年(1825)

    七月(8~9) 党家川等93村秋禾被雹伤。

    道光六年(1826)

    二月二十五日(4.2) 大风,昼晦如夕,黄霾蔽天。

    道光八年(1828)

    一月(2~3) 知县钟章元所修《清涧县志》行世。

    道光十年(1830)

    陕西多无麦禾,民大饥。

    咸丰九年(1859)

    清王朝认可罂粟生产合法,境内有植。

    同治二年(1863)

    回民起义军入境,折家坪、李家川等山寨失守。

    同治六年(1867)

    十月(10~11) 西捻军云岩(今属宜川)根据地建立,主力经延川攻占清涧,同回民军会师绥德。

    十一月六至七日(12.1~2) 官军老湘营刘松山、卓胜营郭保昌率部抵清,追袭回民军和西捻军。

    同治七年(1868)

    四月(4~5) 回民军集结和活动于怀宁川。

    十月(11~12) 回民军复入绥德,知州成定康、提督刘厚基数面围攻,义军退至米脂和清涧等地。

    同年水灾,南关被洪水淹没。

    同治九年(1870)

    回民军分扰安定(今子长)、清涧、延川诸县。

    光绪二年(1876)

    清涧人累计考取文武进士27人,文武举人182人。

    光绪三年(1877)

    旱甚,春至六月(7~8)无雨,秋禾绝,饥民鬻男弃女,不计其数,人互食,道殣相望,死者大半,十有七八家破人亡。

    光绪十八年(1892)

    春夏旱甚,禾苗绝。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上年亢旱成灾,去冬今春雨泽仍缺,小麦多未播种。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知县石寅恭改笔峰书院为清涧高等小学堂(今城关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日本人在清涧一带作石油调查。

    有西安~延安~清涧~榆林干线马差邮路一条。

    宣统元年(1909)

    十一月(12~1910.1) 县城始设邮寄代办所。

    宣统三年(1911)

    全县在册实籍19715户,117320人。


中华民国


1年(1912)

    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清涧等县知事易金龙旗为太阳旗,接受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年(1913)

    省下设道、县2级,清涧属榆林道。

    陕西省视学员惠师温(又光)由西安潜归清涧,聚会革命志士二三十人,谋拟举义反袁(世凯),未及,20余人被当地反动势力惨杀。次年,师温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谒晤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

    5年(1916)

    4月4日 西北护国军副司令郭坚率部攻克清涧县城,赶走知事。县人伤亡百余,惠师温父亲、堂兄和妹妹被误伤致死。部队出现抢劫、奸淫行为。

    7年(1918)

    夏 本县产蚕茧48.5吨,居全省第三位。

    秋 老君殿百姓抗税抗款,在街头痛打县催粮官。

    同年 基督教由山西传入清涧,1927年后解体。

    8年(1919)

    5月4日 清涧籍北京大学学生呼延震东,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斗争。

    同年 迭遭雹灾,秋无收。

    井岳秀(陕北镇守使)部石谦连移驻清涧。

    南坪设妓女院,1930年取缔。

    9年(1920)

    12月16日 陕北地震5次,计半小时,第二次尤烈。

    同年 设县警察局,1927年改称公安局。

    清涧第二高等小学校(今高杰村中心小学)创办。

    12年(1923)

    废劝学所,成立县教育局。

    13年(1924)

    11月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德师范学校)清涧籍学生白明善(乐亭)、邓重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白由李子洲、王懋廷介绍,邓由王懋廷介绍。

    14年(1925)

    春 白明善、邓重庆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年,清涧籍学生入党的尚有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今榆林中学)白自立、周继丰、白作宾等。

    冬 白自成(志诚)和白超然(绥德人)在北平(今北京)介绍谢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1927年春 白明善、王怀德(王浩)和白自立等党团员奉组织委派,分赴上海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或工作。《向导》、《新青年》和《马克思主义浅说》等革命书刊由其传递,在4个高小师生和其他积极分子中秘密传阅,为本县党团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15年(1926)

    初 共产党员白作宾、共青团员王怀德帮助县第一高小建立学生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4月 境内第一个团支部——共青团清涧县第二高小特别支部建立,白作宾任书记。

    8月 以黄锦标(河南)、黄如义(上坪)和邓海修(牙圪坨)等为首,绥清吴诸县数百人参加的红枪会(时俗称神兵)在定仙墕(今属绥德)、牙圪坨一带起事抗税,劫富济贫。冬,于宋家川被李福成、李世通所镇压,神兵死亡100余人。

    11月 店则沟基督教牧师杨彩英殴打一群众,党团员领导农民和学生开展打教堂斗争。

    12月 米家沟、老君殿、师家川、高郝家沟等村相继建立农民协会。

    冬 共产党员杨明轩来清,发展惠仁闻、王锡成等6名国民党员,指定王锡成为负责人。

    同年 石谦组建随军剧团,秦腔传入清涧。

    1926~1927年本县广种罂粟。

    16年 (1927)

    2月27日 石谦旅(国民联军第9路军第6旅)李象九(共产党员)营由宜川移师清涧。

    3月 创建本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清涧县第一高小支部,白自强任书记。

    春 清涧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石台寺支部成立,书记刘耀三。

    5月初 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噩耗传至县城,党组织领导石谦所部游行示威,砸了基督教门牌。

    5月 清涧县农民协会成立,白作宾担任会长。

    7月 本县被国民党白色恐怖所笼罩,共产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县政府责令教育局长白作宾、第一高小校长白自强辞职。

    7~8月 中共陕西省委军委派唐澍、白明善相继到达石谦部,成立陕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唐任书记。20日,石谦被井岳秀(国民2军驻陕副司令)诱杀于榆林。10月12日(亦说14日),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影响下,西北高原上共产党领导的首次武装暴动——清涧起义爆发;翌年1月失败。

    11月 中共清涧区委成立,师应三(萧德)任书记。

    同年 境内个体丝绸业初兴。

    清涧~杨家园子大车道完工。

    本县有三合店、恒盛王、晋义恒、永丰源和兴泰店五大商号。

    县公署更名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是年至次年之间,成立清涧县天足会。

    17年(1928)

    4月 撤销中共清涧区委,成立清涧县委,师应三首任书记;同时建立共青团清涧县委,书记王希勃。

    10月 中共陕北特委机关由米脂张家沟迁至清涧折家坪,秋冬间转移于老君殿黑泉沟;1934年1月迁于安定新窑湾。

    冬 陕北特委秘密联络站——西北育新毛纺厂在石台寺建立。

    同年 晋义恒商号始有本县第一辆自行车。

    废榆林道,清涧直属陕西省。

    18年(1929)

    上年秋旱禾绝,麦未入种;本年春荒惨重,夏大旱,苗皆死,斗米万钱,饥民遍地。7月24日(大暑的翌日)方落饱雨,正式播种,秋季作物大丰收。

    春 贺生春(唐洪澄)等领导东区农民进城抗粮,未果。

    20年(1931)

    3月初 白明善在清涧县城被捕,翌春就义。

    春 国民党清涧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县党部前身)成立,白又宜任指导员。

    5月 本县始有电话单机一部。

    8~9月 县城、榆湾则和淮宁湾等地鼠疫流行,次年方止;发病15人,死亡14人。

    同年 省政府实业厅派王竹泉、潘钟祥,由山西抵吴堡、清涧一带作地质调查。

    县长郭建封建清华门(新城门)和广济桥(新桥)。

    西安~清涧~榆林、清涧~安定两条电话线路建成。

    是年至翌年 由于国民党反共“清党”及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本县党团组织严遭破坏,县委被迫停止活动。

    21年(1932)

    3月12日 共产党员刘善忠和高朗亭(延川人)等4人,在清涧淮宁湾雷珠山寨,智夺邱树楷民团步枪6支。次日,以刘、高为首的延川游击队诞生。

    4月 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第三医院在高杰村创办,9月迁往延安。

    8~9月 清涧、延川等57县霍乱流行,清涧至10月蔓延方止,发病77人,死亡55人。

    10月 在贺生春、李景林等领导下,东区和老君殿一带上万农民进清涧城抗粮。农民诗人拓开科据此创作长诗《闹官》。

    同年 延川、清涧和绥德等10余县自夏徂秋,霖雨为患,田庐多被淹没。

    22年(1933)

    2月 中共绥(德)清(涧)中心区委建立,崔田夫任书记。

    4月6日 清涧县邮电局成立。

    7~8月 清涧、绥德、米脂、横山迭降巨雹,田禾多被摧毁。

    8月5日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2支队在王家山(今东王家山)成立,罗永宽(山东人)任队长,高朗亭任政委。

    8月 清涧县贫农会成立,白施彩任会长。

    10月3~6日 在崔田民、张达志策划指挥下,东区五六百群众围城抗粮,县政府被迫答应农民提出的21个条件。

    23年(1934)

    1月21日 红2支队由白雪山、白如冰等领导,在红1支队和赤卫队配合下,于解家沟杀死鱼肉乡里的豪绅、衙役9人,杀伤1人。清涧土地革命由秘密转为公开。

    1月 绥清中心区委改建为绥清县委,崔文运任书记。

    2月21日 国民党86师某部包围曹家坬村(今属东拉河乡),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西北政治特派员杨璞被捕。押至清涧县城后叛变。

    3月21日 在东区数百赤卫队员配合下,红2支队和4支队夜袭店则沟李成善民团,歼灭大部,缴枪10余支。

    3月 清涧赤卫军总指挥部在郝家墕成立,王怀德任总指挥。

    4月中旬 中共清涧县代表大会①在周家山(今属寨沟乡)举行,刘玉春当选为县委书记。

    4月 清涧县工会在小马家山村成立,黄耿三任书记。

    5月 国民党对陕北苏区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

    井岳秀86师驻兵县城及高杰村、店则沟等地,修寨堡,并村庄,隔绝群众同红军的联系,血腥镇压共产党人。

    6月12日 共产党员刘安业叛变,中共城区区委严遭破坏。16日,党的负责人周继丰、惠金瑞、霍建国和惠志儒在县城南门外英勇就义。

    6月26日 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崔文运在园则沟(时属绥德南区)召开会议时,被白军包围。崔指挥若定,大部分人员脱险后,却同清涧县委交通部长张绍修落入魔爪。敌人铡下张的头颅,装入驴笼嘴系于崔的颈项,押到绥德薛家峁进行非人的审讯。

    6月 由于民团头目白瑞珠告密,高杰村区委负责人白自强、高杰村党支部书记白振纪等相继遇害。

    7月30日 小岔则村16岁的共青团员惠生荣因叛徒出卖,于槐卜(今属下二十里铺乡)在敌人铡刀下壮烈牺牲。

    7月 高杰村刘锦如(白振纪遗孀,延川人)、白茜(qiān)、白国英、白怀英、白凌云、白锋悟、白烈飞、白洁和白云帆等9位年轻妇女(简称九姐妹),不畏世俗压力和白色恐怖,毅然投身革命。

    8月26日 红26军42师政委兼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率部夜袭河口,激战中胸负重伤;赤卫队总指挥苏保元阵亡。

    8月28日 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在寺墕里举行,总结陕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经验,部署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决定将1、2、3支队扩建为1、2、3团,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在基本区实行土地分配。谢子长、崔田民、郭洪涛、马明方、张达志和唐洪澄等出席。

    8月 县委白区工作部(后改称统战部)成立。

    9月12日 清涧县首届工农代表大会在鹿儿塬召开,选举产生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清涧县革命委员会,白世杰任主席。

    9月23日 红2支队在吐浑岭战斗中受挫。队长白雪山带头冲锋,腹部中弹,翌日牺牲。

    9~10月 陕北特委、清涧县委在县东袁家沟、圪洞坬进行土地分配试点;同时,特委在榆山上村和榆山下村等地流动开办陕北苏区各县干部短训班(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前身),为土地分配培训骨干。

    秋 淮宁湾区官庄村大山崩塌,28人丧生。

    11月4日 红2支队在小马家山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2团,郭毓仁(化名任山,吴堡人)任团长,马万里(惠世温)任政委;同时组建新的红2支队(新2支队)。

    11月14日 国民军高桂滋84师高建白251旅进驻清涧,实行第二次军事“围剿”。在高杰村、河口、解家沟和店则沟等地建立反革命据点,全县城乡建立保甲制度,时有16联保129保。

    12月底 高建白在县城南坪一次枪杀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28人,安定杨家园子捕的29人除两名儿童外皆同时遇害。

    年底 新2支队在赤卫队员配合下,夜袭东山寺,救出被敌军抓去受训的壮丁500余人。

    冬 国民党成立感化院,次年解散。

    同年 专为本县红军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在东白家畔创建。

    24年(1935)

    2月6日秀延县苏维埃政府在安定柳树沟(本府治所)成立,淮宁湾、裴家湾、老君殿、何家集等地归其管辖。

    2月13日 中国工农红军27军84师(欠3团)在新2支队配合下,于川口阎王砭伏击战中获胜,歼敌1连,缴获机枪2挺、步枪50余支。

    2月 东阳区(南区)、清延区、永胜区划归延水县(治今延川东南)。

    红7支队在陈家河(今属玉家河乡)成立。

    3月18日 清涧县工农妇女代表会在鱼家塬成立,白国英当选为会长。

    3月 清涧苏区土地分配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春 在县城大关帝庙(老关庙)建立广储仓。

    全县已建立区苏维埃政府10个,乡苏维埃政府40多个。

    5月20日 刘志丹、高岗指挥张家圪台战斗获胜。

    5月 清涧始办电报业务。

    夏 反共组织别动队成立。

    7月 蒋介石调遣10万大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反革命“围剿”。

    8月1日 刘志丹率红27军84师开赴袁家沟、花岩寺一带集结,然后轻装急进,到吴堡宋家坡地区隐蔽待机。

    12月 清涧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为选举运动告群众书》,决定1936年1月正式选举县苏维埃政府,号召工农劳动群众参加选举,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同年 全县在册实籍14587户,79147人。

    是年至翌年 全县开展减租减息工作。

    25年(1936)

    1月 清涧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学武村举行,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李占江任主席,县革命委员会随之撤销。

    2月4日 毛泽东主席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由延川来到本县双庙河村。5日,由双庙河到达袁家沟。7日,毛泽东在袁家沟创作咏雪词《沁园春·雪》。8日,侦察黄河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15日,以红军主力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第28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17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袁家沟发表《东征宣言》。18日,毛泽东同彭德怀在袁家沟发布东征作战命令;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东征形势与任务的报告。20日,红一方面军在延川延水关、清涧河口②、绥德沟口一线渡黄河东征。21日,毛泽东在部署后方工作后,由房儿沟东渡赴石楼义牒。

    2月下旬 周恩来副主席来折家坪红28军军部,同刘志丹、宋任穷指挥攻打义合的战斗。战斗结束后,周恩来过无定河,由绥德沟口沿黄河南行,巡视河防、渡口、船只、兵站,并检查清涧和绥德县委的工作。

    3月18日 红军抗日先锋军北路军2团攻打寺则河失利,团长路文昌撤至桃岭山时牺牲。

    6月18日 女共产党员白守春及其家人共5口,被高建白杀害于县城。

    6月 中共绥清中心县委成立,刘玉春任书记。

    国民党13军21师进剿清涧,境内建立清乡善后委员会、肃反会办事处,绥清县委、清涧县苏维埃政府被迫转移。县委书记刘玉春在反“围剿”战斗中献身。

    山西汾阳李康厚在县城北街创办清涧第一个西医诊所。

    同年 咸榆公路清涧段竣工。

    26年(1937)

    1月21日 绥清独立营所属清涧游击队,穿插至张家坪(今属子洲)一带活动,全歼该地民团,缴获步枪18支。

    3月 撤销绥清中心县委,恢复清涧县委,张家修任书记。

    7月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庐山协定,陕甘宁特区(边区)政府所辖26个县划为八路军募补区,清涧为其中之一。

    8月 全县拥有共产党员1750人。

    9月 高双成部(国民22军)张云衢团开赴绥远抗日前线,遗防区清涧、绥德、米脂、葭(佳)县、吴堡5县连同安定县防务一并移交八路军接管。

    10月 国共双方组成清涧县抗日后方支援委员会(县抗敌后援会)。

    12月 国共两党协定,划绥米葭吴清5县为统一战线区。

    同年 陕西省第十四地质队在本县进行矿产普查。

    27年(1938)

    1月1日 上午,3架侵华日本飞机轰炸清涧县城,投掷炸弹、燃烧弹数十枚,房屋被毁,狼烟顿起。

    初 为保卫河防,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警备第3团进驻清涧,团部设于高杰村,团长阎红彦,政委杜平。

    5月1日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大夫诺尔曼·白求恩率医疗队,由延安来师家园则村八路军前总卫生部视察;2日,在前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陪同下北上绥德,奔赴抗日前线。

    6月 艾善甫强令县抗敌后援会取消青年救亡工作,煽动地主倒算土地、窑房。

    夏 国民党特务组织复新社清涧分社成立。

    9月 组建中共河防县委(工委),李光业任书记。

    清涧保安队成员,在延川马家沟冒充八路军,持枪抢劫煮青55桶、洗蓝35桶,且妄图杀人灭口,诋毁八路军的声誉。县长和保安队长王玉林等4人被绥德警备区押至绥德游街示众。

    秋 本县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店则沟民众合作社诞生。

    10月 毛泽东主席在瓦窑堡(子长县城旧称)绥米葭吴清5县警备区工作会议上批评统战工作“积极性、进攻性不够”。阎红彦会后返清,立即将国民党县长艾善甫“护送”出境,并解除了县保安队的武装。

    同年 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学生会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分赴葭吴绥清等河防要地,宣传抗日,支援前线。

    国民党县党部在8个区设立区分部。

    境内建立黑军。

    28年(1939)

    10月 八路军359旅奉命从晋西北前线返回陕北,驻守绥德、米脂、清涧、葭县和吴堡。

    同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修建清涧至靖边的公路。

    全县麻疹流行,疫情甚烈,仅白家坪村就死亡小孩50余人。

    解家沟联保主任强迫贫民归地,扣留共方人员,强开渡口;高杰村联保主任活动八路军战士开小差。

    29年(1940)

    2月19日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致电西安天水行营主任程潜,要求令陕西省政府立即撤销淳化、延川、清涧、绥德等13县县长。

    3月初中共清涧县委组织6000名农民进城向国民党县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税赋。县长李鹏飞、县党部书记长张雄飞弃职逃跑,国民党在清统治结束。

    3月19日 清涧县人民政府成立,黄静波任县长。

    3月至次年10月 废除保甲制,全县设9区51乡。

    春 组建县自卫军大队部,栾成功任大队长。是年,全县普遍建立自卫军。

    4月 清涧县保健药社成立。

    9月 柏树坬村办起本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秋 八路军在清涧、绥德、安定边界击溃薛应九、拓怀兴等为首的土匪400余人。

    同年 清涧开始流通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

    创办冬学99处、冬学班47个,学员3366人。

    30年(1941)

    5~6月 根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精神,清涧和绥德等县进行普选,各级政府实行“三三制”③。

    夏 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绥米清安边办事处在双湖峪(今属子洲)成立。

    8月13日 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决定,要求秋季在绥德、清涧、吴堡、安定等地,对已分配过土地而未实行土地所有权登记者,进行一次普遍登记,确定土地所有权。

    8月 清涧县第一届参议会在县城举行,王金璋当选为议长(兼任),黄静波被选为县长。

    10月30日 全县总人口为84024人,其中男42122人,女41902人。

    11月6日 清涧唐洪澄、李合邦、曹力如、黄静波、李成善、王锡成、师储杰和邓重庆等17名议员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

    同年 陕甘宁边区建设厅领修清涧经安定至靖边薛家畔大车道,全长110公里(清安段46.4公里)。

    发行救国公债2950元(光华券),征收救国公粮3465石(每石约150余千克),代购粮1707石。

    清涧县合作社联合社(今县供销合作社)成立。

    本县始行优抚代耕制度,1956年改为劳动工分制,1981年改为现金制。

    八路军359旅野战医院迁驻石台寺小环沟。

    31年(1942)

    春陕北连年积歉,灾重情殊,本岁春荒,尤堪急虑。

    9~12月 匪首朱永山、朱老二等持枪百支,在店则沟、定仙墕一带进行政治性抢劫;匪首惠富元、白玉山等十三四人持枪活动于石嘴驿、店则沟一带。12月23日,陕甘晋绥联防司令部发出剿匪训令。

    9月18日 陕甘宁边区西川办事处(今子洲县前身)成立,清涧老君殿、淮宁湾2区划其管辖。

    同年 陕甘宁边区银行绥德分行清涧交换所成立。

    本县开始发行边币,取代光华券。

    全县开展第二次减租减息工作,次年结束。1943年石嘴驿、折家坪、城关3区计减租粮192.54石。

    32年(1943)

    1月14日 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主席嘉奖清涧县长黄静波和清涧籍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两位劳模,分别题词“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4月 全县植棉2.1万亩(7000垧),户均1.7亩。9月4日,黄静波在《解放日报》发表《清涧县棉业发展概况》。

    冬 石嘴驿、店则沟和解家沟合作社被土匪抢劫一空,全县合作社被迫停业。翌年春恢复营业。

    同年 抢劫犯惠富元、陈方丑和白玉山被处决。

    清涧县民众教育馆成立。1953年改为文化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2大队移驻清涧,队部设在痘神庙;1945年撤离。

    是年至次年 本县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整风运动和反奸反特斗争,逮捕68人,1944年下半年进行了复查甄别。

    33年(1944)

    3月 县抗敌后援会改称抗日救国联合会,鱼涌泉任主任。

    春 以张庚、华君武等为首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工团(一作秧歌队)来清采风、演出。

    5月2日 无定河川口洪水流量1.9万立方米/秒,为历史调查最大流量。

    同年 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县区乡3级干部生产小米100多石。

    一贯道由瓦窑堡传入清涧。

    34年(1945)

    1月13日 今清涧籍英模张子良、折碧莲、白德、郝树才、呼占山、杨富、吴台亮等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获奖。

    5~7月 全县开展抗旱防荒运动。是年大旱。

    35年(1946)

    1月12~18日 召开清涧县第二届参议会,赵锦峰当选为议长(兼任),王士英当选为县长。

    4月8日 大黄风,昼昏如夜。

    同年 清涧有9区57乡,252个行政村,1059个自然村,22262户,112808人。

    本县张某,因受盗窃犯刘某的诬告被捕,县保安科长在审讯时殴打逼供。张以保安科长侵犯人权罪上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查实后,作出撤职法办保安科长及县政府赔偿受害人小米5石的判决。

    36年(1947)

    1月 由县委书记郝登洲带队,在石嘴驿区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3月14~15日 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连日来先后轰炸金盆湾(今属延安市)、甘泉、安塞、瓦窑堡和清涧等地。

    3月19日 毛泽东同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延川刘家渠出发,深夜转移至清涧徐家沟。21日,毛泽东离开徐家沟到高家。24日,由高家前往子长任家山。2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等从子长王家坪到达清涧枣林则沟。当晚至次日,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董必武等人参加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和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31日,毛泽东、任弼时等离开枣林则沟,向子洲邱家坪转移④。在枣林则沟期间,毛泽东、任弼时接见了乔伯功(绥德地委秘书长)和郝登洲。

    3月31日 胡宗南整编76师侵占清涧县城。未几,国民党政府重新建立。由于我方领导人麻痹失职,县仓库粮食在敌占前未能运出,后县长王士英被撤职。

    3月 清涧县委、县人民政府转移农村,曾驻于白家川等地。

    惠家塬党支部完好保存中共中央13箱文件档案。

    4月9日 中共中央发出《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通报枣林则沟会议的决定。

    4月15日 毛泽东在安塞王家湾致电彭德怀诸将军,提出“蘑菇”战术的指示,要求西北野战军(简称西野,后改称第一野战军)在瓦窑堡、清涧、青化砭地区周旋1月。

    4月 清涧县委组建地方游击队4支,200余人,开展抗敌自卫斗争。

    4~6月 县城及周围村庄(均为敌占区)麻疹大流行。

    是春至次年9月 遵照中共西北局指示,清涧抽调党员干部300余人赴甘肃、青海等新区工作。

    6月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清涧区队成立。

    7月18日 西野第3纵队独立第2旅4、6团同胡宗南整编76师24旅71团在县北五龙山发生消耗战。

    9月5日 西野2纵队在九里山、骆驼堡(乐堂堡),给南撤的胡宗南整编第1师以重创。

    9月16日 下午,石嘴驿、店则沟等4区100余村惨遭雹灾。

    10月2日 西野主力发起延(延川、延长)清(涧)战役,第1纵队在延(川)清(涧)公路间三十里铺,击溃国民党76师辎重营一部。6日,1、3纵队向清涧国民党守敌发起攻击。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等亲临前线观察地形,帮助部队总结经验,研究新的作战方案。10日晨,1、2纵队占领笔架山,358旅716团团长储汉元中弹牺牲。翌晨,1、3、6纵队攻占清涧县城,歼灭76师师部及24旅,敌中将师长廖昂被俘。全役歼敌4300余人。下午,野战军撤离清涧。晚上,整编29军军长刘戡率援军抵达城西高地,未敢入城,随即北上,次日同胡宗南整编165旅在九里山会合后南撤。

    11月27日 西北农民银行绥德分行清涧支行成立。

    12月31日 人民烈士纪念碑在县城南关落成,许光达将军为其题词。

    12月至翌年初 西野1、2纵队在小环沟等地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的方法进行新式整军和冬训。

    年底 成立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绥德分公司清涧支公司。

    冬 组建石嘴驿、折家坪、城关和新社区4个土改指挥所,配合地委工作队,在土地革命时期未经土地分配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同时在其他地区进行土地调整,翌春结束。

    同年 延安保健药社总社迁至花岩寺村。

    37年(1948)

    1月 西野1纵队首届宣教工作会议在清涧召开,政委廖汉生、政治部主任冼恒汉等出席。

    春 石嘴驿区,店则沟区第五乡,新社区第一、二、四乡农民饔飧不继。县、区成立救灾委员会,从山西调粮800石,发放600石。

    春夏间 麻疹、急性痢疾和“吐黄水症”等疫病大流行,石嘴驿、店则沟和新社区3区尤甚,死亡440余人。地、县派医生前往扑灭。

    11月至次秋 全县进行土登评产,复审阶级成分,纠正土改中出现的偏差。

    1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

    是年至次年9月 清涧出动1000余人支援前线,县支前大队功绩卓著,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和后勤部授予支前模范称号。

    38年(1949)

    3月 延川东阳区、清延区(一、二、三、七乡)和永胜区(六、七乡)划归清涧,全县调整为8区47乡。

    4月20~27日 中共清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举行。李笃信当选为县委书记。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