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灞桥村史
+

教育救国为己任---苏海田

2017-9-12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973

苏海田先生又名富林,1886年生于咸宁县韩森仓枣园苏村(今西安市灞桥区红旗乡枣园苏)的一户贫农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幼年启蒙于枣园刘村刘仗黎先生,后随其表兄程松亭先生就读于孝陵学舍。十年寒窗,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遂以优秀成绩考入当时西安最高学府——第一中学,入学后发愤攻读,每试辄名列前茅。毕业后,鉴于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家任人宰割,群众蒙昧无知,于是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教育救国为己任---苏海田

灞桥风雪

初应聘于户县文义村小学,讲学三年,深得学生爱戴和地方群众嘉许。后以桑梓固请,虽经户县群众一再挽留,先生仍坚意回本村执教。历时五年,使家乡莘莘学子,备受教益。留日学生陈涛时任东郊老洞第七高等学校校长,慕名邀请先生到该校任文学教员,四方学生相率负笈来校求学,赵伯平、孙作藩、田驶龙、李佩琳、董原儒、刘文华等都曾受业于先生门下。1924年,先生又被东关尊德女子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教学成绩显著,博得师生好评。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先生被困城中达八月之久,生活陷入窘境,于是借开城放百姓出外谋生之机,携妻小逃出城外,拟回原籍谋生,不料其子女二人竞被镇嵩军枪弹射死,先生见此惨状,痛不欲生。后以年逾五旬,膝下无子,顾念身后萧条,遂纳武功曹氏女为如夫人,幸生一女三男,聊慰生平,而全家生计,唯赖舌耕。1931年起在田家湾迪英学校任教13年。1943年后又在梁家街、枣园村辗转设帐授徒,直至解放前夕。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先生从教40余年,毫无分文积蓄。常为年逾花甲生计无着而忧虑,一急之下竟双日失明,一个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老教师,晚年穷愁潦倒以至于此,令人嗟叹。

先生一生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既博古,又通今,平时对国家大事尤为关心。经常订有《工商日报》、《老百姓报》、《大公报》等,研究时事与社会问题。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深为不满,在教学中常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他教育学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日寇占我土地,杀我同胞,亡我国家,蹂躏我民族,让我们做亡国奴。亡国奴不如丧家狗,我们决不做亡国奴,誓与倭寇拼命”,并向学生宣传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在先生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后来加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行列。先生关心贫寒子弟,常对人说:“即无束惰,亦乐为人师”。学生贾学文、贾登学家境贫困,先生不但免收学费,还供其书籍,一时传为佳话。先生在教学上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他鉴于古典文学艰涩难懂,学生在启蒙时期不易接受,从而影响学习情绪,遂率先改教语、数、史、地、自然等课,并适当增加一些启蒙尺牍和文质兼优的短篇古文。因为内容新颖,教法多样,学生乐于接受且能学以致用。旧时汉字注音皆用传统的“反切”方法,学生困惑难解,于是先生刻苦自学注音字母,然后教学生使用注音符号拼音识字,这在二十年代实属难能可贵。在尊德女中时,由于该校是教会学校,比较重视英文教学,先生虽系国文教员,但常与英文教员互教互学,所以一般的英文对话,先生也能听会说。先生治学严而不峻,对学生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从不轻易责罚。常为学生编写座右铭曰:“父作耕牛,母作厨奴,节衣缩食,供儿诵读。讵劳我逸,凭何理由,扪心自问,有无内疚。”对学生写毛笔字的姿势、运笔、间架结构等,先生都有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务必做到书法工整,一丝不苟。一次,学生贾玉铭楷体书稍欠工整。先生当即批曰:“勾儿写的长,刀撇不相当,笔画太粗野,足见你心慌”。因此学生均能按照先生的标

准书法练习写字,凡在先生门下受过业的大都有一定的书法功底。

先生擅长书法,兼擅诗词歌赋及金石文字,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课余闲步,常与老农谈论农事;谁家有了红白喜事,请他撰写对联、条幅、碑文、祭文等,都能如愿以偿。他平时还爱写一些杂文、诗歌等。据其学生贾玉铭回忆,先生曾写过《我校乔迁记》、《国民党拉壮丁》、《韩森小学校歌》、《春日行》、《刘镇华围城作恶记》

等诗文。可惜,这些作品大都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没,破了“四旧”。现存的只有《刘镇华围城作恶记》一篇,《春日行》只记得前段:“我行其野,风吹我衣,极日四望,青青遍地,麦苗儿秀兮,芳草萋萋,桃李含笑兮,杨柳依依……”。先生失明后,贾玉铭前去探望,先生慨叹说:“我给娃们开家庭会议手持拐杖,撞倒了油瓶,竟然遭到家里人埋怨,使人气愤。真是:昔日我常坐上席,如今却被家人欺,可叹双目已失明,凤凰落架不如鸡”。听了令人酸楚。

先生一生洁白自守,光明磊落,在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虽饱尝了旧社会之艰辛困苦,然严谨治学,辛勤舌耕的精神却从未动摇。晚年欣逢全国解放,正欲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继续尽智出力之际,却因双日失明而未能如愿。先生常以此引为终生憾事。1963年先生因病去世,终年76岁。所生一女三子中,三个大专毕业,一个中专毕业,现在均

已工作。

先生逝去已28年了,缅怀先生从教四十余年的坎坷经历,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故书数事,以昭后进。

1991年7月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