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灞桥村史
+

灞桥区新合街道深渡村历史概述

2018-4-13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1371

   西安市东郊有个灞桥区,史载: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灞河),并修“灞桥”。灞桥区设立时间不长,1955年长安县所属灞桥、狄寨、新筑三个管理区合并设立新的行政区,因秦汉古灞桥在境内,故而得名灞桥区。

深渡村历史

   灞桥区东北,灞桥区、临潼区、高陵区的结合部有一个新合街道办,东与临潼西泉接壤,北与高陵耿镇毗邻。因毗邻渭河、灞河二水,地理位置优越。新合街道办下辖有一个深渡村,西临灞河,北靠渭水,地处新合街办和新筑街办交界处。正因地理位置绝佳,在国际港务区建设中深渡村已经城改。这个村子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2000来人。村中以王姓为主,本村为明初山西大槐树的移民村。



  关于深渡村,都说此地古代是渭河的一个渡口,实则这种说法有些不是很准确。准确的说此地是唐朝时期漕河的一个渡口。因本地地处低洼地带,毗邻古渡口,故名:深渡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为:深渡村。

 清末《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咸宁县设29仓,在北乡设置11仓,其中有新筑镇仓 在长安城东北30里,有新筑镇。统四47村,仓办公点在新筑镇。全仓住户1293户,人口7375人。全仓东南高、西北底,东南多高原,西北湿润,产棉最多。本村在47村中依然记做“深渡村”。此地有黑牛渠,因灞河渠水北流,经务庄仓北,两渠合流入深渡村南,合娘娘滩来水,北流入中原仓,俗名黑牛河。娘娘滩在新筑镇西,有娘娘庙。

  在《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21卷《列女传》中记载:深渡村王九合妻田氏。清同治年间,王九合亡,家中贫困,立志不嫁,勤俭抚养遗孤。光绪二十八年旌表。村人敬其操节,额其门曰“苦节冰霜”。

深渡村历史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京师长安(今西安)有人口百万,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需要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地大量漕运粮食到长安。到唐高宗年间因关中之粮不能负担长安城百万人口消耗,唐高宗无奈带官员前往洛阳临时办公。到了咸亨三年,关中遭遇饥荒,粮食更加匮乏。监察御史王师顺的建议,可以人工挖掘疏浚汉漕渠以便通过渭河、黄河将河东的粮食漕运关中以救饥馑。

   汉朝的漕渠修建于汉武帝元光六与渭河平行,起点是从昆明池流经西安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市北进入渭河,全长300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唐朝开挖疏通漕河东段,并在东渭桥头设置渭桥仓,用于存储运来的粮食。根据《新唐书》卷53《食货志》载:“当时岁漕运山东粟米四百万石”。这条漕渠唐朝末年淤塞废弃,不能从事漕运,到宋、元时还有水,明代彻底干涸。所以说深渡村这个地方正确的说就是漕渠的一个渡口。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