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陕西 > 远古传说
+

周至丹阳观传说故事

2015-8-18    作者:喻振才    来源:秦之韵文史    阅读:2350

一、八卦台与擂鼓台
商朝末年,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放回西岐后,心中忿恨不平。眼见得纣王荒淫无道,重用侫臣,朝纲大乱,各路诸侯群起反抗。姬昌仍忠于大商,宁可屈辱受死,也不想举兵争谏。但二儿子姬发却不然,他认为朝廷对西岐太过分了,  醢兄辱父之仇,实难容忍。原在终南山屯的兵也蠢蠢欲动。于是姬昌夜梦熊罴,蟠溪访贤,得遇姜尚,共谋灭商大计。
终南山谷隔渭水与岐山相望。此谷山口狭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难敌”。谷内两沟直通山顶,东沟少水,地势较阔,便于隐蔽练兵。西沟徒深流急,是个天然屏障。最上边两交汇处,有一天然山顶平台,为练兵指挥台,也叫“擂鼓台”。周兵在这里,亦军亦民,自给自足,最早引种红芋就在这里。(西大墙、韩二台至今红芋远近闻名)粮仓设在沟西较敞平的树林中,(后来这里叫仓邑峪),养马驯马地设在离指挥台不远的水草丰美地(约为现在的落马村一带),布阵演兵场在车沟东岸敞平地(即今兰梅原朱曹寨一带)。
为了加强周兵实力,姬昌、姬旦同姜尚相商,想将八卦用于军事。于是他们入两河谷寻找地方,堪察地形。多方寻找不得,就在古洞清庵求神问卜。他们朝神以毕,姜尚在神案前占得一课,算就吉地就在附近。出得洞门可见,大家喜之不尽。于是就在神案前发誓,“如若找到八卦台吉地,重修洞府、改换金身、迁洞进庙、扩模兴建”。他们一同出洞观看,这里东接太华,西服太白,北眺渭水,南临群峰,一水中流,左凸右凹,山水两旁,得天独厚,真乃风水宝地。举目南望,一峰高耸,曲折蜿蜒,形似凤凰展翅欲飞。而凤冠顶正有一平台,三面悬空,岚翠环绕,正是他们要找的理想贵地。于是一行人急匆匆攀上峰顶,向西一看,啊,一沟之隔就是擂鼓台,近在咫尺,在这里筑台是再好不过了。立即动手,在峰顶披荆斩棘,划线制图。当规划定案后,马上派兵由姬旦监工动手修筑。这个“八卦台”为一外八面内圆形,每面各有一门,中间有一圆形高台,为太极图混元心,在两极点各有一亭为阴、阳亭。布局上最初按先天伏羲八卦排列,全部为石砌,八卦台筑成后,他们欢喜不尽,就在台西山腰凿洞作为住宿处所(此洞至今尚存)。为了军事和布阵的需要,姬昌将先天八卦分解为六十四卦,他与姜尚姬旦一起将八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打这里就形成了后来的“文王八卦”。西周建立后,姬旦详加论证,编著成后来的“周易”。
在八卦台他们按八卦布局军阵进行试演,然后由姜尚到东沟带兵训练。前后经过大约八年之久,直练得兵精将强,遂开始了由文王带领下的第一次伐商东征。由于进攻五关未遂,又折了大将军南宫适,撤兵回军后,就将南宫将军埋在了山下谷口(即今青化二郎庙村北)。这时该军事基地已公开于众,于是杨戬就领兵屯住沟口(杨戬驻军之地后人建庙祭祀,今叫二郎庙)。周公姬旦住在沟东岸高处(至今这里仍叫姬旦庙)。二次大规模练兵时,才公开使用了擂鼓台,有人敲锣不慎,将绳裂断,铜锣滚下沟去,派兵下沟寻锣,这个沟至今还叫寻锣沟。姜尚的军阵从擂鼓台一直布局到谷口边,西周撤兵后,这里留守不少姬家后裔,所以后来这个东沟就叫姬家沟。
为了答谢神灵,偿还夙愿,姬昌亲领部下到洞清庵还愿。并在河对岸山凹瓮圈窝中另辟一地,建庙迁神。他亲自和儿子姬发各手植橡树一棵,以示奠基。后西周建都于丰京时才动土修建了洞清庵,还清了他们当时许下的誓愿。
二、何仙姑丹阳成仙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仙,她道行颇深、神通广大、爱惜民众,为广大平民所爱戴。.
何仙姑,广东潮州人,据传她少小失去父母,作了人家的童养媳。由于心地善良勤劳刻苦,她做的豆腐远近闻名。她种的荔枝又大又甜,成了贡品。她心系百姓疾苦,为了给百姓打一口甜水井,不畏劳累,长年奔走,精选井址。由于名传桑梓,被铁李拐、汉钟离点化,离开家乡,来到唐都长安。在都城西南山中的洞清庵清修悟道。
何仙姑,正式收发出家在洞清棲云庵。在这里她接受师傅的教导,开始修身养性。棲云庵河湾中有一石洞,她隐身其中,一住就是五年。闲暇无事,在诵经做功之余,便在河湾里挖泥沙种莲藕。每到夏天,红、白莲花争奇斗艳,山风吹来,十里飘香。她每日采一枝,供于神堂,因而洞也叫莲花洞。她的洞中莲香四溢、静气爽神。
何仙姑在莲花洞练的是道家内丹功法,法气独奇。她每天要在脐窝中贴符一张,随之盘腿静坐。这样过了三年,只见她的肚子越来越大。不明底细的人就乱说何道姑私偷男人,何仙姑只当没听见,继续她的修练。到七年期满之日,她想试飞,于是就在西山顶上设下法场。为了避免失败坠落,她两臂夹了簸箕,向西腾空越沟飞去(此沟后名为“飞仙沟”)。这次试飞成功后,她每天夜间都在此飞行一次。当地的百姓们为纪念何仙姑,遂以“飞仙沟”起名。后来在沟西崖又开一洞,曰“仙姑洞”,供俸何仙姑千余年。
何仙姑功成之后,道法和穿云过雾功力越来越高,兰采和闻知也来到这里。住在莲花洞北只有一丈远的石洞中,他们二人结伴练功,天长日久,十分融洽。因此商定,为了便于修练和传道,把两洞从内部打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开凿,才将二洞打通,这个拐洞后来被人们喻之为“二仙传道”。两位年轻道友在这终南山内来来往往,度过了修真悟道的无数个春秋。
三、佛探头的传说
在丹阳观下约八里路的地方,叫做“佛探头”。这儿为什么会叫如此稀奇古怪的名字呢?传说有两则故事。
一种说法。
此地有一大佛寺,名曰:“清凉寺”。该寺原为一所佛洞,又在大山之中,面向东方,自然冬暖夏凉,特别是一到暑天,山风吹来,溪水流过,凉爽宜人,十分惬意。这里由秦汉以来近溪上下,都是达官贵胄的别墅,此溪也就叫别墅溪,亦称南溪。这位大佛居此,养尊处优,懒惰非常,因地处深山,除樵夫之外,绝少见人,异常凄凉。
一天,在洞清庵修道的何仙姑路过这里,人们传说,何仙姑长的仙凤道骨,十分漂亮,这位佛陀也想一睹芳容,于是将头伸出佛洞,看个究竟。只见何仙姑自南向北而来,不过总挺着个大肚子,似有身孕。佛陀禁不住哈哈大笑,笑这个道姑不贞。可是何仙姑却置若罔闻,顺风而过。佛陀的头向北一转,何仙姑回头一笑,使佛陀神魂颠倒,六神无主。何仙姑把手中拂尘一甩,将佛陀的帽子打落下来,头也不回地出山去了。自此,何仙姑再路过时佛陀再也不敢探头窥视了。解放前后人们从大路来往,还曾在佛陀的石帽上歇脚,(为一大石臼,周围有莲花瓣,可坐三四人)。时过境迁,后来这里住了人时,此地就被叫做“佛探头”了。这便是“何仙姑回头一笑佛探头”的故事。
另外一说。
传说在唐朝初年,李世民作秦王屯兵武功时,听说有一位隋代遗臣许浑在渭河南岸山脚下的洞清庵建别业隐居。因为许浑城府较深,才识过人,又是位大诗人,于是李世民带领人马,去请许浑。路经清凉寺,佛陀深知秦王李世民是未来的真龙天子,只是虽往来此地几次,都未睹天颜。于是他又忘了教训,将头探出,只见李世民果然是龙体圣质,额宽体伟,骑在白龙马上卓然与众不同。大佛的探头举动,引起了李世民的警奇。于是特地下马进寺朝神,并求签询问未来之事和求贤未遂之举。签示之:“未来宏图大展、伟业有望、治理有方。所求贤士,后自可得。不久可遇一魏镜之人,能助你之大力”。后来,果应神签。许浑也于贞观十年到了长安,无意中得遇谏臣魏征。因为魏征也是个道人,二人情趣十分相投。秦王登基作了皇帝后,还亲自到清凉寺还愿。这便是“唐王走马佛探头”故事的始末。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