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非遗
+

峪口手工造纸工艺

2014-12-3    作者:满孝永    来源:榆林晚报    阅读:1112

长安区北张村以其传统的手工造纸术赢得了“纸乡”的称号,其工艺也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佳县城南10公里的峪口村,至今也还保留着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这里的人世代以造纸为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峪口的手工造纸源自何时,又是如何在当地扎根?历史上的峪口手工造纸曾是怎样的一幅盛景?今日的峪口手工造纸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了峪口村,走进传统的手工造纸作坊……

峪口手工造纸工艺

旧时造麻使用的碾子

峪口手工造纸工艺

手工造纸中的抄纸场景

峪口手工造纸工艺

孙存政收藏的纸币(资料图片)

  悠久的手工造纸传统

  很长时间以来,峪口村便以生产手工纸而名扬陕北。但要说起当地手工造纸的起源,72岁的峪口村村民苗世科向记者讲述了当地流传的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来自河南的鱼姓两兄弟沿黄河乞讨来到峪口。他们发现这里很适合发展手工造纸,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里人。峪口村的几位长者经过商议后,专门划出了地方(鱼家沟)让二人居住,让他们向村民传授造纸工艺。

  峪口村村主任孙再再告诉记者,1958年峪口村民在米粮市前圪堵打灌溉水井时,曾发现深埋于地下的一处古民居。该遗址还保存有晒纸的窑内墙,周边还发现了碾子和碓臼。

  峪口村关帝庙南侧的一处古院,被改造成了手工造纸工艺展馆。原佳县造纸厂厂长孙德世告诉记者:“峪口早期的手工造纸,主要原料为麻绳。麻绳主要是黄河船夫拉船的纤绳以及煤矿用的大炭绳,民间生产用的细麻绳也可以,后来则加入了烂布鞋、书本或废纸等。用到的主要工具包括麻刀、碾子、碓臼、麻包、‘汗’(纸浆池)、架子、帘子(即抄子)及刷子。”

  手工造纸工艺展馆的院子中,完整保存着一套旧时用于碾压麻绳的碾子。“过去峪口有上百套碾子,可惜大多没有保存下来,这是峪口仅存的一个。”孙德世说道。

  在峪口村的乌龙河畔,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孔窑洞。孙再再说:“这便是昔日峪口造纸最为集中的地区,几乎每一孔窑洞里,都有一口‘汗’,但现在大多已经废弃了。”

  繁杂的手工造纸流程

  孙德世还向记者讲述了峪口手工造纸的整个流程。

  把买来的麻绳用麻刀截成一尺左右的绳头,然后捆成小捆在水中浸泡一夜。待麻绳泡软后,再用麻刀剁成一厘米左右的碎料。碎料剁好后上碾子碾压,然后用麻包包裹在河中漂洗,使纤维和不含纤维的黑色表皮分离脱落。这整个过程称为“造麻”。

  洗净后的碎麻再用生石灰拌,堆放在土炕上蒸一夜,使其变成熟麻,而后再次碾压,并用水漂洗干净后备用。造纸用到的书本纸或日用纸,也需用碾子加工,加熟麻三分之一继续碾压,使之充分混合。当把加工好的纸浆用河水漂洗干净后,就要放进碓臼里捶捣,这时便可进“汗”了。

  纸浆放进“汗”里后,又要用耙子打沤(搅“汗”)。“过去有话讲‘大纸一千,小纸八百’,这都是有说法的。别看这打沤简单,搅到什么样子才算好,这需要抄纸匠人多年的经验才能判断。过去的匠人为了计数,还会边搅边唱‘搅一对对,搅二三……’非常热闹。”孙德世说道。

  打沤之后,纸浆还需要经过一夜的沉淀,第二天一早,便可上竹帘子进行“抄纸”了。在原佳县造纸厂的厂房中,41岁的苗自勤正站在“汗”的一侧,用手中的帘子小心翼翼地抄纸。他把帘子直插入“汗”中,在水中将帘子端平再端出水面,这样便可让纸浆均匀地分布在帘子上,此时把帘子放在走水棍上,便可沥干水分。如此再循环一次,一张手工制作的纸便完成了,整个过程约为30秒。

  抄出的纸要小心地摆放在此前抄出的纸上,层层堆叠起来。再经过挤压、晾晒,一张张手工制造的纸便完成了。

  今日的峪口手工造纸工艺中,由于采用了新式的原料和工具,已不见了昔日的碾压、捶捣、冲洗、蒸等工艺,演变成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手工造纸的百年兴衰

  在《汪东兴日记》中,记载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到峪口参观手工造纸的过程,“陪同我们参观的厂长向我们介绍说‘这个纸厂主要生产马兰纸。’毛主席问‘一天能生产多少纸?’纸厂的厂长回答‘一天可生产10刀’……”

  据《佳县志》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峪口造纸工人以精良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军民生产过识字课本、票证和制币用纸。从峪口村走出去的孙存政,至今还收藏着“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发行三张纸币。据孙存政介绍,这三张纸币用纸均为佳县峪口纸厂所产,而这三张纸币,也便成为了峪口手工造纸昔日辉煌的最好见证。

  1953年起,峪口手工造纸匠人成立了3个联营生产小组,有“汗”80个,纸浆碾子80盘,工人90余人。1955年,佳县政府又在峪口成立了佳县造纸厂,是当时佳县最大的企业,其生产的糊窗纸、卫生纸畅销陕北及周边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等省区。

  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加之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1995年佳县造纸厂宣布停产。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只有苗自勤、苗修彪等四位老员工继续在旧时的厂房中从事手工造纸。苗修彪告诉记者:“一刀(100张)纸的原料需要15元,销售价只有35元。纵是每天生产5刀,每天的收益才不过百元,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峪口全村仍在坚持手工造纸的已不过10家。”

  2008年,佳县人民政府将峪口手工造纸工艺列入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但要实现手工造纸工艺的薪火相传,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