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 > 名胜古迹
+

西安含光门

2013-4-21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    阅读:1174

       2008年九月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隆重开馆了,该馆地处西安市市中心的西安城墙含光门内,馆内有反映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各时期城墙的断面遗址、展示隋唐长安城供排水系统的皇城过水涵洞遗址以及《中国城墙发展史专题展》、《唐长安城专题展》,许多前来参观的游客都深感隋唐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含光门遗址成为隋唐历史文化的缩影。但是含光门中“含光”一词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大家却知之甚少,对此,我们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唐代含光门历史
    在谈到含光门时,我们需对“含光”二字进行一些探讨。“含”字在《释名》解释为:含,合也。《广雅》中为:含,宽也。《释文》中为:含,包也,容也。“含 ”的字意有为包容、宽容的意思。“光”在《释名·释天》中为: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在《尚书·尧典》中为: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尚书·洛诰》中: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光”就有明亮、宽广、深远之意。
    而“含光”二字成为一词就有包容、宽容、兼容的词意,在《广雅》中就有“含宏光大”的解释。在《易经·坤卦》中解释为: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万物而化光。后来,又引申为蕴含光彩、包藏美德。如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华色含光,体美容洽,不待饰装。汉 蔡邑《陈寔碑》:赫矣 陈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土作程。《魏书·常景传》:其赞,扬子云 曰:‘ 蜀江导清流, 扬子挹余休。含光絶后彦,覃思邈前修。’。
    因此,我们可否对含光门中“含光”一词解释为包容、宽容、相容之意,这是从含光门的历史渊源来分析,含光门始建于隋唐,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侧城墙三城门中西侧的大门,从唐长安城布局来看(见唐长安城皇城城图),它东临鸿胪寺和鸿胪客馆, 西与太社、西市相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隋唐含光门东面皇城内的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隋唐时期外交十分发达, 特别是唐代由于其经济繁荣,文化、交通发达,国力强盛, 再加上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得唐代外交活动极其频繁,在中央设置鸿胪寺是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物的机构。鸿胪寺起源于汉代,在汉代设大鸿胪即“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到隋唐改鸿胪寺是九寺之一,专掌外交事务,辖下专司翻译的译语人凡二十名,各自通晓不同外语。据史书记载,唐代诸番进贡,陆路有西域诸国、西南诸蛮、海路则有波斯及南海诸国、东方有高句丽等国遣使来朝,鸿胪寺的语译人每需多重转译,始能完成任务。 这里的“寺”不是寺庙的寺,《说文》云: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鸿胪寺 ”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鸿胪寺是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物。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而鸿胪客馆相当现在国宾馆,是专门接待外国和少数民族首脑、官员以及重要客商的宾馆。可以想象当年从陆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域官员、客商纷至沓来的情景,据宋元佑年间,张礼(1087—1094)着的《游城南记》就有“入含光门而归焉”的记载。
    其次,隋唐含光门西面西市、太社。唐长安城皇城内太社,在唐含光门西侧,是唐代主要祭祀山川土地的礼制建筑。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 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祭祀建筑,称之为“后土”。 “社”字在甲骨文中于“土”字一样,作“◇”,像男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毛遂自荐》“谨奉社稷而以从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这个代称一般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用了。 周制,天子有三社,为国立社称太社。在库门内西侧(右);自为立社为王社;亡国之社为亳社。“左祖右社”,指的是太社。社和稷是两回事,因而也有分祭合祭之争。唐代分祭;本来社稷属于中祀,等级不高,唐代升为大祀,由皇帝亲祭。因而唐长安城皇城内太社是皇帝亲祭的礼仪场所。
    唐长安城西市与隋唐含光门隔街向望,在隋大兴城时称利人市,唐改称西市。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含光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欧洲、中亚、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百姓,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为了方便外地商人寄居,市内均四面立邸,外国商人也可以住在特设的波斯邸。邸,可以居商,也可以存放货物,还可以代客商联系买卖。李白《少年行》诗句中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对西市的真实写照。
    再次,唐长安城皇城是唐代国家行政机构所在地,从唐含光门向北的含光门街,其两侧分列有许多行政机构,如:鸿胪寺、太史监、司农寺等,这里又是办理行政的必经之门。

根据前述我们从鸿胪寺和鸿胪客馆、太社可以把隋唐含光门归纳为外交之门、礼仪之门。从西市可以把隋唐含光门归纳为商贸之门、从唐长安城皇城是唐代国家行政机构所在地,而隋唐含光门又是其皇城南侧城墙三城门中西侧的大门,因而这里可以是行政之门。

结论:
   综上所述,“含光”二字词意,在隋唐含光门中的文化内涵,由于它有外交、礼仪、商贸、行政之含义,因而它的包容、宽容、相容之词意在这里也就显而易见了。因此。隋唐含光门“含光”一词的包容、宽容、相容内涵和引申为蕴含光彩、包藏美德的含义。显示了隋唐时期海纳百川的气魄,是隋唐时期灿烂文化具体反映,大约在初建隋唐长安城时可能有这样的寓意吧。



 

含光门“含弘光大” 千年奇迹
西安含光门
 
 
西安含光门

西安含光门

含光门遗址的唐城墙遗存

西安含光门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正门

西安含光门

含光门遗址中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

西安含光门

工作人员在对含光门遗址进行城墙土质检测

西安含光门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出的瓦当

西安含光门

游客用手机拍摄含光门城墙遗址

西安含光门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出的砖雕

       

        西安甜水井大街车水马龙,大街的南端,含光门将古城内外连通起来,青灰色的西安城墙下,城门中车流滚滚。

  西安人早已习惯了“含光门”、“含光路”的称谓,可“含光”两字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却不知道。

  从小就生长在西安城墙下的孙女士说,虽然西安城墙离自己很近,却不知道西安许多城门的来历,至于“含光”的意思更是让她不解,“朱雀”、“安定”还容易理解,可是含光是什么意思,的确让人有些迷惑。孙女士建议:“如果能在每个城门下,都设立标识牌,对此处城门的来历进行说明,这样就能方便来往的市民和游人了解城门的历史内涵。”

  说到含光门,它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一处城门,唐末长安城改建后,从五代到宋,含光门也还使用过。元代,含光门被封填进城墙中,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唐代含光门遗址的发掘,含光门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含光”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考证,“含”字在古汉语中意为包容、宽容;“光”则有明亮、宽广、深远之意。而在中国古代,“含光”两字连用时,则有“含弘光大”之意,如华色含光,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将“含光”理解为包容、宽大、兼容之意。  

  唐皇城礼仪之门、行政之门

  追溯含光门的历史,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582年,隋开皇二年,经过宇文恺、贺娄子干两位设计师的周密设计,一座有84平方公里的城市,破土动工了。作为大兴城皇城一侧的含光门,大致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修建起来的。

  从现在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保存的唐含光门遗址来看,其夯土保存达8米以上,也就是说,隋唐的含光门门洞,最起码身高8米。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东、西两门道的宽度分均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含光门进深处长度为19.6米。考古发现证明,含光门内两侧都有砌砖,有过梁式门道,门上有门楼。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唐代的城门楼建筑体量都很大,比现在西安城墙上的箭楼要大很多。”

  含光门内还有能登上门楼的马道,在门西侧,紧贴城墙。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人员还揭开了含光门昔日“行路”历史。中门道作为权贵门道,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大气精致;东、西门道多次维修,基本上保留着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每个门道砌砖上都抹有白灰墙皮。门道上车辙还在。每个门道中部的石质门槛还存留着。门道过梁和门楼的柱础等都完好保留着。

  含光门作为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一道重要的城门,连接着外郭城和当时的政府工作区。隋唐两代许多皇帝、文武官员、外国使节都曾经从这里通过。

  在唐代,含光门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地方。含光门内连接着含光门大街,大街向北直通皇帝所在的宫城。含光门的东北角,也就是含光门大街的东边,就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鸿胪寺是当时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务的机构,鸿胪客馆则有些相当于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唐代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动都要经过含光门街。试想,开放包容的大唐王朝,常常会迎来来自世界各地,肤色、语言各不相同的使节,将他们进入皇城的必经之门命名为“含光门”,这便体现了唐代的包容、兼容之气。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当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主要有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天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泥婆罗(尼泊尔)、狮子国(斯里兰卡)等;中亚、西亚、欧非诸国如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佛林(东罗马)等。唐德宗时,一次外国使者入唐而不能返回,四千多人就住在鸿胪寺旁,膳食、供养均由鸿胪寺负责;皇帝还敕批建立“秦寺”(即清真寺),便于他们礼拜。

  这些国家的使节、商贾、贵族、学者、艺术家和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隋唐含光门还与西市隔街相望。当年各国的官员、丝绸客商就是通过含光门,进入西市,然后再西行到达中亚和西亚。可以说,含光门是丝绸之路在长安城的一个重要节点。

  隋唐含光门内的西北边,是隋唐长安的社稷坛。社稷坛也称大社、太社、是历代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祭坛所在,是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迄今所见最完好的隋唐长安城门遗址

  唐朝末年,藩镇林立,烽烟四起,长安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几乎化为灰烬。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长安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失去了国都的地位。驻守这里的韩建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了皇城,作为防守长安的堡垒,史称“新城”。

  到了五代时期,长安新城四周共开5道门,其中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边两道门,即偏东的安上门,偏西的含光门。到了宋代,封闭了含光门的西、中门道,仅留东门道作为过道。元明时期,对城墙进行改造,含光门被包裹在城墙内,就此消失了700余年。从此直到清朝、民国以至解放后,含光门都被完好包裹在西安城墙内。这也是含光门遗址为什么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为完好的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上西半部一段老城墙倒塌,形成一个豁口,成为市民来往的通道,50年代后,西安修沥青马路,这里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含光门遗址的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及两端门墩又被破坏了,但门址底部仍然保存了下来。

  1986年3月,在含光门考古发掘中,千年之前含光门的原夯土高台,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含光门虽然不是隋唐皇城南边最中间的门,但是它是现在唯一被发掘的、保留下来的一个城门。

  2003年底开始,在西安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队又对含光门遗址进行了清理,在城墙底部发现了一处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同时对含光门遗址段的城墙断面展开了考古调查。2006年底开始,在含光门遗址、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的基础上,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建了。

  城墙断面展示1400年历史

  今天,我们有幸能目睹隋唐含光门遗址的宏伟。来到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东大厅一座19.6米宽、37.4米长、最高处8.2米的长方形门址映入眼帘,这就是唐含光门门道遗址。记者看到,在遗址内,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夯土台周围搭起了钢架,几位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夯土台表面进行细致的保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土遗址的保护是一世界性难题,含光门博物馆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对含光门遗址保护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果。

  西大厅展示的城墙断面让人惊叹。这一段保留完好的城墙断面,是整个西安城墙内涵最丰富的一段。它最早建于隋开皇年间。1400多年的历史在“城墙断面”上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其中,城墙断面底部中间部分建于隋唐时期,右上狭长部分却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翻修。在这个“断层”上还可以看到,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印记。

  西厅最西面地下厅展示着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这处涵洞是公元581~582年间建成的,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砖结构形式,保证了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至于对涵洞产生破坏。

  在所有的地表工程开始之前,首先要完成城市地下的管道系统,含光门遗址西的过水涵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隋大兴城与汉城不同,汉城是先修宫殿后建水利管道系统,而隋大兴城建设时,因为是先规划,再建设,所以首先建设了地下水利系统,很科学。

  含光门博物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含光门遗址,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各方专家学者已经做了3年的努力,现在,含光门遗址的保护工作中融入了材料学、测量学、电子监控、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是各种科技力量合作的综合成果。

  隋唐长安城是东方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含光门遗址是不多的几处保存至今的,让我们现在仍能感受隋唐长安城恢弘气势的存留,又是唯一较完整保存下来的隋唐长安城门遗址,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见证和瑰宝,保护好它,是我们现代人的历史责任。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