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历史
+

商南县历史(秦-解放)

2014-4-23    作者:雷家炳辑    来源:陕西文史    阅读:1298

《商南历史沿革》
——雷家炳辑
 
    商南,古雍州之域,历属商州(县)。首次置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名南商县。时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之商南一带。至西魏(535-556)时,苌和郡及南商县即被撤销,仍并归商县。明•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抚治尚书原杰,奉旨来陕、豫、鄂边地区抚定荆襄流民,奏分商县地南置山阳县,东置商南县,升商县为州,并洛南、镇安四县属之,隶西安府。此为二次置县,至今已有530余年历史。
   商南,古当秦楚之交,为秦东鄙肇。地处秦岭东南麓,属低矮山区。土地肥沃,河流密布,丹江横贯东西,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很早以前,就有先民在商南这块热土上居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了下来。
    远古为虞司徒契所封之国。夏属梁、豫之交;周属雍、豫。春秋战国,先是分属秦、晋(魏),后统属于秦。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卫鞅破魏有功,秦封商於十五邑,被称为商君。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封邑,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州到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西峡、及内乡县西一带。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商洛地区,领42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包括今商州市、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因商山而得名。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在陕西境内的上洛、商县两县,即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洛地域。上洛包括今商州市、洛南县两地。商县时为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地。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 (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
    东汉(公元25-220年)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县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辖今商州市、洛南两地。西晋(公元265-316年)地属司州,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领上洛、商县、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格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时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今洛南),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七县。其中“上洛郡,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 置,领县二:上洛(今商州)、拒阳(今洛南一带)”。 “上庸郡,皇兴四年(470)置,领县二:商(县,今丹凤一带)、丰阳(县,今山阳城关一带)”。 “魏兴郡,太延五年(439)置,领县一:阳亭(今山阳西北一带)”。 “始平郡,景明元年(500)置,领县一:上洛(今商州)”。“苌和郡,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南商”。即,苌和郡也是景明元年(500)所设,其下管辖南商一县(即今商南一带)。西魏时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今商州市)、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格(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市)、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隋文帝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代(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市)、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市、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l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今商州市、丹风县、商南、山阳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年)复升商县为州,析商县地南设山阳县,析地东置商南县,并洛南、镇安4县属之,隶西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商洛有闯王建立政权的记载。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 商州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商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市、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商南、山阳、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南、商县、雒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
土地革命时期。
    1932年5月8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晚,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组织赵川保卫团进占商南县城。利用合法地位,实行武装割据;开展反霸斗争;宣传土地革命;推行减租减息并顺利策应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控制局面达一年之久。于1933年3月20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在何试三为首的地方反动势力围剿下,孤军守城浴血奋战月余,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933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三十日)晚,深夜,杀开血路突围撤回了赵川。翌年,被国民党剿灭。
1935年5月19日,境内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刘家花屋建立。
1935年9月9日,鄂陕、豫陕特委,在境内梁家坟合并组建为陕南特委。
1935年10月6日,原鄂陕、豫陕各游击部队在梁家坟合并,组建成立了红74师。10月7日,梁家坟苏维埃政府成立。
解放战争前后
    1946年8月3日,游击根据地三分区成立,先设山阳中村,随移商南宽坪四十亩地,后移住耀岭河。下设商山、山阳、郧商、郧山四个县。其中,郧商、商山两县在商南丹南境。郧商县以商南赵川为中心,括山阳照川与湖北郧西蒿坪河地区。商山县以商南白玉、湘河为中心,包括丹凤竹林关地区,县委设商南耀岭河千家坪。
1946年8月8日,卢嵩县民主政府建立。辖商南沙坪、曹营等东北山区。
1946年9月上旬,中共商南县委,商南县民主政府在峦庄成立,隶属第二分区。刘英才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辖今永清、富水及丹凤的龙驹寨、桃坪地区。
1947年10月2日,十二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山炮大队解放商南县城。
1948年元月15日,第二地委孙光司令员率独立团第二次收复商南县城。
4月30日,二分区独立四、五两团第三次收复商南县城。
5月16日,二分区在今河南西坪宣布:中共商南县委,商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县长董巩,副县长董流。同时建立西坪区。
    5月19日,第四次解放商南县城。二分区及商南县机关移住县城内。相继建立六个区54个行政村政权。
6月27日,地县机关撤至西坪,县城复陷。
7月底,撤销山商县,赵川、湘河及竹林关归商南县。
8月1日,商南县及各区机关部队移住赵川。二分区机关部队陆续抵赵川。
1949年2月7日,商南县城最终获得解放,县委、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内
5月底,中共商县县委、政府,丹凤县县委、政府在境内赵川成立。
8月4日,根据地委指示,将西坪区归还河南省南阳分区淅川县。
8月上旬,商洛地区机关部分由赵川撤离到商县。八月下旬留守赵川的地县机关全部撤离。
1951年商洛专员公署决定:将山阳县照川区鱼洞河乡暗沟与四十亩地村划归商南县赵川区,分属核桃坪乡和宽坪乡。
   1953年6月15日,增设第三区(青山)、第六区(四坪)、第八区(过凤楼)三个区和洋桥、沐家河两个乡。撤销索峪河乡。调整后全乡县共辖九区57乡。
1953年7月8日,丹凤县的两岔河、开河两乡划归商南,分属永清区与白玉区,全县共辖九区、59乡445个行政村。
1954年2月6日至4月4日全县进行基层普选工作,同时进行了人口普查,全县共有28179户,118515人。
1955年3月13日,再次调整区乡行政区划。撤销城关、青山、四坪、过凤楼四个区和23个乡,增设城关镇。调整后全县共辖五区、一镇、35个乡。
1958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凤县建制,其武关、竹林关、峦庄三个区及所辖的铁峪铺等10个人民公社划归商南县。继而将新划入三个区组建为三个人民公社,腰庄并入试马公社。至此全县共辖9个人民公社,79个战区(后于59年3月30日将79个战区调整为64个管区)。
1961年5月10日,再次调整公社规模,撤销原9个大公社,64个管区。重建为45个人民公社,253个生产大队1420个生产队。
1961年7月,恢复丹凤县建制。除腰庄留属商南外,将在原丹凤县境域内建立的15个人民公社仍归回丹凤县。(至此,疆界未动)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