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历史
+

李自成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与西京

2014-8-27    作者:武伯纶    来源:西安史话    阅读:2045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与西京

    陕西民间有“汉塚、唐塔、猪打圈”的俗语,概括了古代几个王朝修得最多、最引人注目的几类工程,并且用同音双关的幽默语言,讥讽想要凭借高大的城墙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朱明王朝,只不过象猪(朱)打圈一样,无补于事。明代末年,坚固的西安城被李自成农民军顺利地占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官逼民反”,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前夕,土地日益集中,租税日益繁重,使阶级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明神宗时期,皇亲贵族占有的土地往往以几万顷计算。秦、庆、韩、肃诸王,霸占了陕西的大部分良田。各地地主豪绅,也都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在沉重的地租和赋税的压榨下,人民往往倾家荡产,以求活命。若是遇到荒年,就更被逼上了绝境。公元一六二七年陕西大旱,陕北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第二年,关中白水县农民王二等首先起义,冲进澄城县杀了知县张斗耀。接着,陕北安塞县高迎祥、米脂县张献忠等纷纷举旗响应。李自成就是在这时参加了起义的部队。 
    李自成是陕北米脂县人,家里很穷,从小给地主家放牛,也打过铁,挖过炭,还当过驿卒。他受尽了地主、官府的剥削和折磨,因而也形成了对封建统治者仇恨和反抗的性格。 
    公元一六三〇年,李自成参加农民起义军后,先在王左挂等人的部下任事,后来率领一支人马,投入了高迎祥的部队。公元一六三六年,高迎祥战败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公推李自成为“闯王”,领导他们继续战斗。 
    这一时期,李自成农民军转战于甘肃、陕西等地,由于敌我力量的对比悬殊,在与曹变蛟、贺人龙等明朝将领作战中,吃了很多苦头。公元一六三八年初冬,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准备打出潼关,开辟新的根据地,不幸在潼关附近陷入敌人埋伏的包围圈中。经过几天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李自成只带着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杀出重围,转移到陕南的商洛山区。这是他们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但李自成并不气馁,而是抓紧时机,积极休整,苦练功夫,并且仔细地研究了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一时期的情况,姚雪垠同志在他所写的《李自成》一书中,曾以《商洛杂忆》为题赋诗,作了很好的概括: 
    收拾残破费经营, 
    暂驻商洛苦练兵。 
    月夜贪看击剑晚, 
    星晨风送马蹄轻。 
    公元一六三九年夏天,张献忠在湖北谷城重新起义的消息传来,李自成立即率部出山。经过几次战斗,他们突破敌人的包围,在陕、鄂、川三省的边界地区,开辟了新的战场。 
    随着形势的发展,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等纲领性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和对沉重的租税的反抗。比起唐代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均平”口号来,更加具体和深刻。李自成又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农民军严守这些纪律,因而得到各地人民的普遍欢迎。 
    公元—六四一年初,李自成部队攻下洛阳城,这是他们攻克的第一个大城市。农民军进城后杀了民愤极大的福王朱常洵,把王府和大地主仓库中的金银财宝、粮食等分给了贫苦农民,到处响起“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欢呼声。 
    公元一六四二年,李自成部与丁启睿、左良玉等率领的明王朝主力部队在开封西南会战,农民军大获全胜,歼敌十多万人,缴获军马两万多匹,控制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一六四三年,李白成军南下攻占襄阳府(今湖北省襄樊市),改襄阳为襄京,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同年夏,李自成军在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一带歼灭了明王朝最后一支足以与农民军抗衡的孙传庭部队,并于十月初挥鞭西进,十一日就打到西安城下,俘虏了督军出战的陕西巡抚冯师孔。守城将领王根子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农民军占领了西安城。 
    李自成进城后,立即派兵征讨西北各地残留的明王朝部队:一路由李过率领北上,歼灭了陕北各地的敌军;另一路由田见秀率领,南下汉中,追击高汝利部队,高被迫投降了起义军;刘宗敏一路则长途西征,扫平了陕、甘、青等广大地区。这样,整个大西北就被农民起义军全部控制了起来。 
    公元一六四三年十二月,李自成曾率领一支部队回了一次米脂老家。当他返回西安后,即于次年正月称王,改西安为长安,号为西京,正式定国号为“大顺”,建元“永昌”①。这是继赤眉、黄巢之后,又一次在西安出现的起义农民建立的革命政权。 
    农民政权宣布免除贫苦农民的赋税,奖励开荒种田,招抚各地流民,铸造永昌钱币,平定市场物价,颁布新的历书等等。为了筹办军饷和救济贫苦农民,大顺政权专门把一些大官僚地主作为人质扣押起来,要他们家里交出大批银子和粮食,然后才放人。渭南南家是大官僚地主,农民军就曾迫使南家交出银饷一百六十万两,并镇压了明礼部尚书南企仲和工部尚书南居益等人。大顺政权在短短的时间里,做了大量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安定人民生活的工作。 
    为了给大顺政权各级机构充实人力,当时还实行开科考试。试场设在距离河南、山西和西安等地都比较近的陕西华县。考试要求用散体文写文章,废止限制人们思想的八股文。大顺政权领导下的华州地方政府,还曾编撰了《华岳全集》一书,在西安刊印。这本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西安时期,李自成积极为最后消灭明王朝作准备。他除让士卒整修西安城外,命令由兵政侍郎杨卫休指挥部队,出西安北门到渭桥一带演习。规定严格保护农民的庄稼,凡行军中有马踏了田禾的都要杀头。在城里,李自成也每三天到大教场去亲自检阅一次部队的射杀练习。 
    公元一六四四年二月,李自成率几十万大军,经由陕西韩城县东渡黄河,一路势如破竹,三月十七日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十九日清晨,守城的明王朝部队土崩瓦解,农民军象潮水一般涌入城中。李自成首先下了“军兵入城,有敢伤人者斩”②的命令。农民军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受到了北京人民的热烈欢迎。几乎就在同时,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景山)上,朱明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从此结束。 
    由于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在政策上犯了许多错误,领导人之间也发生了裂痕。特别是由于放松了军事上的警惕,没有及时进军山海关和消灭残余的敌人,却忙着赏功授爵,因而招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当时刘宗敏、田见秀、谷英、张鼐、袁宗弟、刘芳亮、李锦等七人都被封为侯,各赏“珠一大斗、金银一车、帛千端”。李自成的部下很多人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轻敌,就是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利禄。山海关一战,被代表明朝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吴三桂联合满清部队打得大败,只好退出了占领仅仅四十三天的北京城。在退回西安的路途中,农民军“腰皆有黄金瑰宝”,喝了农村人家的酒,就“掷金与之,或手给珠一握”。至今陕西韩城县民间传说,当李自成军从北京退回西安途中,在向西渡过黄河后,由于河水凶猛,岸坡陡峭,把很多金银财宝都散失在黄河岸上,被当地农民拾去。原来所向无前的李自成农民军,由于包袱太重而削弱了战斗力,这是大顺政权不能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一六四四年七月,李自成退回西安。第二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率军出武关,转移到湖北武昌。最后,他在湖北通山县东南的九宫山壮烈牺牲。 
    李自成在西安居住的时间不长,留下来的遗址、遗物也不多。李自成的王宫设在秦王府中,即今天的西安市新城中。前边说过的现在陕西省博物馆大门口的那对铜狮子,原来放在秦王府中,它们应该多次看到了英雄的农民军操练、行军的情况。大顺政权的户政府和吏政府故址,在今西安钟楼西北侧的社会路一带。今天西安鼓楼西北有旧名南教场、北教场的地方,或者就是李自成曾经在那里阅兵的大教场。陕西省博物馆现存有大顺时期的县印一颗,正面隶书“三水县信”四个字,两边楷书“三水县信”、“礼政府造”、“永昌元年拾贰月日”、“安字一百号”等字样。“三水县”就是今陕西省的旬邑县。称“印”为“信”,是李自成在襄阳时期规定的。这颗县印,是李自成所建地方政权遗留至今的一件珍贵实物。另外,前边介绍过的陕西省博物馆所藏《明德受纪碑》,除记载了陕西富平县上官村捐款修城的经过外,上边还刻着“大顺国永昌岁次甲申孟春吉旦立”;原陕西韩城县西门石门额中间刻有“梁奕西襟”四个大字,旁刻“大顺永昌元年孟冬吉旦”等字样。两种石刻都完整地运用了李自成农民政权的国名和年号,也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纪念大顺政权的珍贵文物。 
    李自成已经死去了三百多年,但由于他所领导的农民军给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因而陕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例如华县农村传说,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回陕西后,一次路过华县,去关帝庙中献了一口宝刀。从此以后,当地人就把这座庙宇改名为寄刀庙。华县县志中说这口刀名叫闯王刀,为李自成所监督制造,久不生锈,一直藏在民间。 
    解放前,华县农民出于迷信,同时也由于对李自成的爱戴和尊敬,每遇天旱,就背上闯王刀出来祈雨。他们相信闯王生前一心为民除害,死后也必然能斩“妖”除“魔”,因而每当有人生病,也往往把闯王刀拿来挂在门口,以为这样病就会好。 
    西安流传的一则故事说:李自成起义之前,曾在西安一带流浪。一天中午他在开元寺(今西安东大街解放市场)庙台上睡觉,朦胧中听见两个人对话,说玉皇大帝下令明天午时烧掉南大街一万家房子。李自成睁开眼看了一下,那二人发见,正要走掉。李自成身高力大,把二人挡住,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二人无奈,只得说明原因。李自成告诉他们,老百姓的房子不能破坏,南大街恰好有一家姓万的。你们只要烧了那姓万的一家,回去向玉皇大帝报告说已经烧了万家,也就行了。那二人答应照办。这些故事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却反映了李自成对人民的爱护和人民对李自成的拥戴。 

①《明史·李自成传》。 
②《甲申传信录》第一卷。 
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