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蓝田村史
+

蓝田县三里镇杨坡头历史概述

2014-6-9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1976

三里镇杨坡头
   
 杨坡头原属李后乡,撤乡并镇后隶属三里镇。它雄踞岭头,地势较为平坦,南与刘独庄、齐王庙接壤,北与费家新庄毗连,东西两面临沟:东有白马河潺湲不息,风景怡人;西隔白牛河与八里庙相望。
   杨坡头村现有农户306户,分布在四条笔直宽阔的大街两侧,即前街、中街、后街、西街。全村五个村民小组,人口1270人,其中劳动力520人。土地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人均0.87亩。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蓝田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山区县,该县历史上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该县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现在已形成了以粮食生产、畜牧业和杂果业及外出务工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尤其是蓝田“勺勺客”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代表性,已有厨师之乡的美名。2005年全村杂果园(银杏)面积200亩,全部在东沟荒坡,年总产量200吨,产值8万元,2005年全村存栏生猪2052头、鸡2500只、奶牛50头,人均养猪1.6头,养鸡2只,畜牧业产值110.2万元,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播种面积近1050亩。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杨坡头村公共事业方面基础设施较好,已建成垃圾台3处,1个集中处理点,逐步解决“三堆”(柴堆、土堆、粪堆)问题,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道路两旁及村民宅前屋后进行了美化绿化,除田间生产路外,村内所有道路90%已实现水泥硬化,总长度达4.3公里,主要街道两旁修建“U”型排水渠,长度达5000米,在大田灌溉方面已修建机井5眼,全部配套地埋管道8000米,可灌溉面积400亩,村内低压线路全部改造,总长度4000米,新建了村办小学教学楼、医疗站、健身广场和中老年活动中心,全村自来水入户率、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全村154户修建了户用沼气。

   有诗云:“苍郁盘曲一古槐,上悬‘张姓七家’牌。峨冠枝头白云戏,巨干周边绿影筛。雀儿春啼窠臼外,爷们夏恋树荫怀。手端老碗说古今,翘首丰年笑靥开。”杨姓家族据说是元朝末年从山西迁来,如今依然挺立于杨家祠堂前的苍老古槐足以为证。此后随明成祖永乐“大移民”,张姓一支家族也从山西大槐树迁至蓝田,其中七家落户于杨坡头村,且五世其昌,繁衍生息。因杨姓人居多,得名:杨坡头村。

村史链接
    1.【白马河水库】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李后乡白马河下游杨坡头村北。前身是杨坡头水库(也称五一水库),建于1958年,1962年秋季,大坝毁于洪水,1969年10月15日重修白马河水库。1974年4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灌溉李后乡9个村,38个组的1.1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0.58万亩。工程由县水利综合站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大坝均质土坝,原设计27米高,后增高为31米。溢洪道设计流量62.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25.0立方米每秒,最大泄洪量91.9立方米每秒。输水洞为卧管式输水洞,洞长68米,设计流量为1.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5立方米每秒。大坝左右沟道坡上有2座抽水站,均为两级抽水。东站总扬程59米,西站总扬程57米,装机7台,总装机容量396千瓦,抽水能力0.5立方米每秒。灌渠有干渠7条,13公里长,衬砌12公里,支渠19条,18公里长,衬砌16公里。工程总投资30.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万元),投工75万个工日,完成土石50万立方米。1972年成立白马河水库管理站,乡管。水库平均年进库水量270万立方米,出库水量170万立方米,灌溉用水量100万立方米,历年最高灌溉面积8500亩。水费征收采用按时计征和按亩计征,抽水灌溉每时收费4元,自流灌溉每亩收费1元,年收水费0.7万元左右。
 
    2.【刘恒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刘家出了个富商巨贾刘恒年,在西安、兰州等地开了好几处商行,名噪一时。先在杨坡头中街建有三间四进宅院,富丽堂皇,人称“京货铺”;后在县城东场又建了座三间三进住宅,雕梁画栋,鹤立鸡群。1953年刘恒年老人去世,扶柩送灵的队伍绵延数里,花圈无数,哀乐袅袅。
   
 
3.【张靖侯】(1896—1969),少时师从牛才子,后入陕西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曾任蓝田中学语文教员。熟读《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为表心迹,遂取名、字曰“屏藩”、“靖侯”,又字“定夷”。民国初年,蓝田禁烟(鸦片)运动兴起。蓝田县土药(鸦片)罚款局于民国八年(1919)三月先后给四乡专派坐查委员,其中张定夷先生即为北乡坐查委员。尔后又被省上抽调至汉中、安康一带负责禁烟征税。1947年,国民党为了挽救败局,“胡宗南派乐典率军进驻蓝田,并征集民夫加固原有之旧城壕,同时将东北约一里许的张庄围以堑壕,又将东南角蔡家拐的蔡树勋家围入城壕之内,妄图造成犄角之势,加强固守。”不久形势发生变化,宣告停工,接着乐典驻军亦被撤走。张靖侯先生感慨系之,即赋打油诗一首:“忽闻乐典撤大军,家家户户送瘟神。东北饶了张家庄,东南又饶蔡树勋。”(见《蓝田县文史资料汇编? 蓝田农民挖城壕纪事》)幽默风趣,生动感人。由于其学识渊博,笔下生花,尝于大寨林际五先生一起,为逝者作祭文,庭祭做礼傧。他热爱中医,专心攻读中医医典药典,最终成为中医大夫,救死扶伤。他研制的刀剑药颇为神奇,敷而止血、消炎,愈后不留伤痕,村院人赞不绝口。晚年尚嗜书如命,常于晨昏吟诗诵文,琅琅悦耳。
 
 
4【张子卿】(1904—1978),出身贫寒,幼年辍学,进商号学艺。由于聪明好学,很快就通晓簿记珠算。工余还读了不少书,知书达礼;习了不少字帖,练得一手好字。1935年在郝兆先任蓝田县县长(建国后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时步入政界,直至做了蓝田县银行行长。为人谦和,文质彬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凡村院老人去世,必徒步回村吊唁,慰问家属;无论谁家遇到困难,必尽乡友情分,予以帮助。身为社会贤达,人们敬仰之。1947年与任哲卿先生、刘养轩先生倡议筹建四贤乡第二中心学校(简称四贤二校),并担任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四贤二校(建国后改为蓝田县二十二完小,杨坡头小学,七十年代初又晋升为杨坡头中学)建校之初,就将自家二三亩桃园捐给学校做了操场;学校落成后,又将一座自鸣挂钟捐赠给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应知名爱国陕商、北京西安食堂经理王铭轩先生之邀请,赴京做了多年食堂财务总管。期间每每回乡探亲,总给门中子侄们送些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勉励其好好学习,从而给年轻一代留下了无尽念想。
 
5【张荣志】(1919—2003),早年毕业于蓝田单级师范,17岁初出茅庐,任教于三里镇张家坡小学。抗战开始,他思想激进,组织学生排演活报剧,宣传抗日救亡,在当地产生一定影响。1947年四贤二校成立后,即被聘任为语文教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异乎寻常,教学理念新,教法活。备课能从实际出发,吃透两头;课堂上善于运用启发式,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担任班主任热情负责,爱生如子,所带毕业班升学率高(那时全县只有一所中学,小学升初中比高考还难),以至声誉鹊起。1955年被提拔为教务主任, 继而又调任崇法寺小学、楸树庙小学校长。他严以治校,口碑载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手脚不闲,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外,还经常出门做礼傧,夙兴夜寐,精神矍铄。
 
6【康峰】921年出生于杨坡头前街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求学时,就追求进步,言行奇崛,敢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后入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所属新华中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曾辗转赤峰、承德一带,先后担任市委秘书、农业局科长之职。1948年随南下工作队至蜀 ,先后担任四川省宜宾专署民政局长,江安县县长。1950年不幸以身殉职,时年29岁
 
7【学士庵】是以清代三原县一张姓学士隐居于此而得名。建国前这里曾有一座私塾学堂。庵内前殿塑有面如重枣的美髯须关公坐像,两侧是手持兵器警卫的关平、周仓站像。后殿供奉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像,她双手合十,坐于莲台之上,慈眉善目,神采飘逸,令人观之忘俗。正殿南面有厢房,俗称卷棚;卷棚之南崖脚下有洞府两座,一为娘娘洞,一为药王洞,其间偶像不少,且神采各异。建国后五十年代初,在“破除迷信”的大气候下,庵内神像被扳,洞府亦成废圮。二十二完小便将庙堂改建为校舍。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杨坡头中学迁至刘独庄,原校址学士庵便夷为平地。不久,虔诚的居士张生财老人及其侄媳张润平、孙媳妇杨春霞出头募款修庙。村民和在外职工闻讯,即踊跃捐款捐物,终于建了三间简陋的庙宇,并由心灵手巧的村民张兴缠为诸神重塑了金身。于是,农历二月初四庙会又像模像样地隆重举行着。逢会时,拜佛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