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蓝田村史
+

蓝关古道“青泥岭”历史演变概述

2014-6-19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1500

 

  蓝关古道从峣山至蓝桥段是一道绵亘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之也把古蓝关称为“青泥关”。古时曾在峣山下设关门,现关门门柱的石槽印迹尚存。蓝关古道雄伟险峻,气势吞云变幻。唐皮日休曾在《蓝关铭》中描写:“天辅唐业,地造唐关。千岩作锁,万障为栓。难图其形。莫状其秀。双扉未开,天地如斗。轧然副启,人济入济。似画秦国,铺于马底。险不可侵,惟王之心。矧夫兹关,独可规临。”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折七里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蛇弯、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缯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诸地。唐以后的这条道虽然失去了沟通都城的特殊位置,但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蓝关古道是一条用白骨筑成的道。且不说秦始皇在这崇山峻岭上大规模修筑驰道死人无数,“唐中宗重开武关道,役徒数万,死者十之三四”。两千多年来,在旌旗猎猎、喊杀震天中谁能计算出有多少生命永远停止在这山崖河畔!从皇帝战蚩尤的战争之后,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战争有史可查者数以百计。秦昭王经古道伐楚,一次“斩首五万”;汉高祖刘邦引军“设疑兵、绕峣关、逾篑山”,大胜秦军于蓝田,迫使秦子婴“降轵道上”;东汉时刘秀讨王莽,三国时夏侯渊败马超都在此留有痕迹;魏、晋、南北朝,蓝关古道又成为南北争夺的要冲:晋桓温北伐前秦,前秦苻坚南下击晋,刘峪入关讨后秦,西魏俘杀梁元帝,你往我来,混战不息。在古道右侧的“官上村”,古时曾有一座城堡叫“思乡城”,乃刘峪的屯兵之地,因南人久驻北方,思念家乡故名;唐广德初,吐番陷长安,郭子仪遣将“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北宋时,金将撒离喝两次率兵入蓝关,陷商州;历代农民起义军如:秦末陈涉,汉末绿林,唐末黄巢,元末刘福通,明末李自成,清末白郎等无不出没于蓝关古道。
 
   
    据记载:唐代文学家韩愈因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而激怒圣颜,被贬往潮洲。韩愈行至蓝关时被大雪拥阻,人马不能前行;适遇其正在蓝桥洞中修道的侄孙韩湘子前来迎接,感慨之际,当晚在韩湘子的洞中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蓝关古道的作用不仅在军事上,也是沟通关中与东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东南诸地的集权统治和政令统一,曾两次经蓝关古道浩浩荡荡出巡;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首先给予蓝关道以高度重视,列为仅次于潼关道的全国第二条驿道。在国家粮运、商贸、公文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清代经此道的几次大漕运如:康熙三十二年,关中大灾荒,调襄阳仓米二十五万石,康熙五十九年,关中大灾荒,调湖广仓米10万石,都是经蓝关古道运至西安的。因此,自秦始,汉、唐、明、清各代都曾对蓝关古道进行过整修。至今在风门子和蟒蛇湾附近的崖壁上,还依稀可见一些摩崖石刻,记载着清代几次复修古道、便利商民的事。为适应这种需要,历代还在古道沿途设有公馆、驿铺和驿站,古时的蓝桥是当时古道中最重要的驿站,同时设有驿铺和公馆。因此千百年来的蓝桥便成为秦岭深山中最负盛名的地方。
 
    气象万千的蓝关古道,沿途每一处都有一个传说:七盘古道南面有个蟒蛇湾,相传是神仙斩蟒除害,死蟒化形而成的地方;山谷中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卵形巨石,传为斩蟒时的试刀石;古道旁的鸡头关上有一形似鸡头的山崖,传说是天上的神鸡私自下凡在此消灭了危害人类的蝎妖,后因违反天规不能上天而永镇于此,化为石鸡,据说这个地方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发现毒蝎出现;青泥岭最高处的风门又称“封门”,这里两峰对峙,形如双扉,其口多风,故曰“风门”。又因为从峣山登涉古道后,一路皆可以回头眺望秦川,但过此门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故又曰“封门”。古时的游人到此,无不落下思乡怀亲之泪;古道脊上有一处关隘叫六郎关,传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驻过之地;在六郎关东面的半山坡上,有一丈许的平滑石面,上面布满条索状如血迹般的红色石纹,石面上还有一双酷似小脚女人脚印的凹痕,传为王母娘娘下凡私妊,也有说是华胥氏在此生小孩遗下的“衣胞”,故称此石为“衣胞石”。
 
   

有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相恋的男女青年,男的叫尾生,女的叫玉莲。玉莲从小被迫给一富豪家当童养媳,难得和尾生一诉衷肠。一次他们相约在蓝桥桥头会面,可尾生在桥下等到半夜也不见玉莲。这时突降大雨,山洪暴发,蓝水猛涨,痴情的尾生还是死死抱住桥柱,不愿离去,结果被汹涌的大水冲走。大雨过后,玉莲拼死冲出严密看管的豪门:她来到桥下,只见尾生的衣服挂在河边树上而不见人,便大哭一阵,也扑到滔滔的河水之中……,直到现在,古蓝桥的桥礅遗址还在,旁边石上,不知何年代的人凿下“抱柱处”三个大字。在“抱柱处”不远的石崖下还有一处石刻,镌着“拾玉臼杵处”:这里的故事说的是一位赶考的青年男子裴航,为向云英求婚,在此得玉杵臼并捣药百日,救了云英母亲,终于喜结良缘的故事。著名的戏剧《蓝桥相会》、《金碗钗》等便是依据这些故事写成的。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