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蓝田村史
+

蓝田县北门村历史概述

2014-7-6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2066

蓝田县蓝关镇北门村
     北门村(bei men cun)属蓝田蓝关镇管辖,处在蓝田县城最繁华地段,分为三个村民小组,330户共1186人。 
    据《蓝田县志》记载,蓝田县原有城墙,原蓝田县城城墙东从东北起,到西北结束,中间有北城门门楼和瓮城。东北城墙就在北门村的地域,县城北门为迎恩门,原北门村的老村在县城北门以北区域,包括北街和原东街以北,北门村村名的形成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公社化时,将县城的北街及东街的北边划分为北门生产大队,八十年代取消公社建制,改为北门村。

2.【孝子泉】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明代孝子张继志在县城北隅崖下守墓时掘得一泉,名“孝子泉”,后沦为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阎姓居民在井西北20步掘泉灌田,城内居民争相汲水饮用。民国21年(1932),知县王绍沂砌泉建屋,县城北门居民平日饮用,旱时灌田。 
 
3.【本村姓氏】北门村的居民大都是移居在此地的居民,主要姓氏由赵、朱、闫、张、孙、藏、王为主。解放前的北门村并不富裕,多数户还是以农耕为主,少数人做小生意。住房多数土坯瓦房为主,少数富户为青砖瓦房,一般都是同一家族居住一个大院,所以十家院的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生活不富裕,只有一部分人家能供孩子上学,但多数只上到小学,上初中高中就寥寥无几了。直到解放后北门村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老城】原蓝田县城城墙东从东北起,到西北结束,中间有北城门门楼和瓮城。东北城墙就在北门村的地域,听老人讲站在东城墙上蓝田县城的全貌就尽收眼底。目前仅留不到一百米,村人很希望把这一文物保留下来。孝子泉就在东城墙下。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明代孝子张继志在县城北隅崖下守墓时掘得一泉,名“孝子泉”,后沦为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阎姓居民在井西北20步掘泉灌田,城内居民争相汲水饮用。民国21年(1932),知县王绍沂砌泉建屋,县城北门居民平日饮用,旱时灌田。
 
4.【人物】
 阎甘园(1865~1942) 名培棠,字甘园。18岁进秀才,为陕西近代书画、金石学家。清光绪十七年(1891),甘园入关中书院求学首创陕西第一家私人报纸《广通报》,自任总编兼社长,宣传维新,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后随之赴日本考察政教。回国后,辞去山西候差之职,走教育救国之路,在西安南院门开设“甘园学堂”。亲自编写《新知识三字经》一书木版印刷,成为当时各学堂蒙学部的基本教材。为了提倡女学,他以其夫人杨雅阁之名,在学堂附设雅阁女校,从而成为陕西教育史上私人办学的首创者,开创陕西办女学之先声。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参观了他收藏的金石字画,赞叹不绝。甘园向鲁迅及一行详细介绍了《续兰亭修楔图》的创作过程。鲁迅感慨地说:“阎甘园先生避官不就,爱画成癖,如何悟出了如何做人的道理……,炎夏遇知已,可算同路人”。临别时互赠礼物作为纪念。民国十七年(1929),冯玉祥率部入陕,拜甘园为师学习书画,以后冯赴南京政府,约甘园同往。1928年,陕西遭遇灾荒,他在上海发起赈济陕灾义演,并邀电影演员袁美云姊妹、夏佩珍和他的四子阎重楼义演,将义演和私人美展、撰稿等收入,悉数汇回家乡,作为救灾之需。陕西当局授予先生以“扶危助难,不忘家乡”的美誉。21931年,东京举办“中日书画联合会”,国民政府派甘园与王一亭、钱瘦铁等21人前往,甘园为代表团中唯一的西北籍书画家。在日期间,他多次应日本人之邀作书画表演。因他擅长以指代笔写字作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无一不精,其真、草、隶、篆无一不能。使日本观者无不骇异,求者甚多。
甘园对《说文解字》颇有研究,并著有《六书讲义》及《晚照楼说文阶梯》。甘园寓居上海期间,曾在沪举办两次个人书画展,博得东南各省书画界行家高手的称誉,曾应邀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关于中国绘画”的学术讲座,被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聘为名誉校董及金石考古顾问。甘园晚年,时值日寇侵略,国无宁日,他痛心疾首,埋头书案,夜以继日地撰定《史籍篇》《古籍标准》《晚照楼书画集》。正当准备付梓发行之时,突然患脑溢血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阎茂三(1897~1967) 又名儒林,号翰苑、餐雪斋主人,孝泉居士,县城北门人,同州师范毕业后,长期从事执教工作。是蓝田县三青团的创建人。他在任教期间,编写乡土教材,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民国21年(1932),牛兆濂主编《蓝田县志》,他应邀参与县志的采访、制图和校对等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身背干粮,足登草鞋,跋山涉水,走村串乡,亲自考察山川河流、文物古迹、风土民俗,为县志编写搜集了大量的资料。27年(1938)任县教育局长。29年(1940)倡导并主持创办蓝田第一所初级中学。31年(1942)8月又在该校附设四年制简师一班,办完小22所,初小60余所,为蓝田教育作出了贡献。建国后,他年事已高,闲居家中,“文革”中受到批斗,1967年病逝。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