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临潼村史
+

相桥街道北孙村、柴寨村历史概述

2014-11-11    作者:孙建良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3403

北孙村

  相桥街办北孙村,原名东孙堡,据村中老人说,早年,有一孙姓两人迁入关中,定居在相桥东约1公里处,村落建成后,叫东孙堡,后改名为北孙村。

  北孙村位于相桥东1公里处,关中环线北侧,西与相桥村为邻,东与油郭村为邻,南与南孙村为邻,北与神东村为邻。现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414户,1763人。全村有耕地1980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北孙村以孙姓、王姓、张姓为主,孙姓居住在北孙堡,王姓居住在王庄堡,张姓居住在东张堡。另有杨姓、赵姓等。

  改革开放后,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县城买房居住,12户,40多人,经商50户,人员100多人,外面务工300多人。全村现有大型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13台,汽车5辆,农用三轮车50辆,50拖拉机5台,90拖拉机6台及配套设备。秋麦两料基本是机械化耕作,减负了人力,促进了生产。农户现有摩托车50多辆,电动车300多辆,彩色电视机400多台,洗衣机420台。

  从1958年起,大队办起了医疗保健站,当时孙健等人坐诊看病。改革开放后,北孙村又办起了北孙医疗站,医生为张时英、赵军亮。群众小病不出村,能及时就诊,方便了群众,保障了群众的身心健康,群众交口称赞。

  北孙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豆类等,养殖业主要为秦川牛、关中驴、马、骡、猪、羊、鸡。过去生产条件差,十年九旱,旱地耕作,靠天吃饭,亩产只有100多斤,逢上风调雨顺,可打300斤左右。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社会主义优越性突显,村里集中人力兴修水利,引泾惠渠水跨石川河,水利条件得到改善。1962年以后,交口抽渭工程开工建设,这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北孙村靠天吃饭的历史,夏秋两料均稳产高产。1981年,自宁广田创建相桥奶厂始,北孙村奶牛、奶山羊等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值也很快超过了农业产值。2002年,在奶厂支持下,北孙南组办起了奶站,占地10亩,投资100多万元。现在,北孙村奶畜业发展很快,全村已发展到200多头,群众收入越来越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解放初期,在北孙堡孙翔九等知名人士倡导下,村里办起了东孙小学,当时有学生40多名,办学条件也很差,很少的几个教师在农户轮流吃饭。1964年,学生人数达到300多名,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1996年,大队筹资29万0元,为学校建起了13间两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2011年,在相桥街办和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在原东孙小学的基础上修建相桥街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投资400多万元,占地1.5亩,2012年8月竣工,现已开园,入园人数100多名,给下一代学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解放前后,全村农民住房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居民住房均为土木结构,以夏房为主,人均住房不到10平方米。1975年以后,大兴拱房,亦是土木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大大增加,消费观念改变,以砖木、砖混为主修建住宅,以讲究宽敞明亮,美观整洁,出入便捷为目的。现人均住房40平方米。有清洁的厨房,有清洁的卫生间和洗澡池。

  北孙村主任:孙建良

柴寨村

  柴寨村地处关中环线南侧,旧名柴寨子。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820人,196户,耕地1460亩。村民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

  1779年,柴寨村为防匪祸、战乱,村民以黄土筑城,修建了坚固的城堡。据村中老人说,城墙围村一周,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00米,基宽近5丈,顶宽5尺,高1.5丈有余。城门设在村东头,城门上有城楼三间,供守城看门之用。

  村中有一所小学,叫柴寨小学,位于村子东头,解放前是一所祠堂。解放前后,村里的孩子们就在祠堂上学。1973年,村上重修了学校,新建教室15间,教师宿舍5间。1989年,由于学生不断增加,校舍陈旧,出现危房,操场也太小,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村里在村东征地5亩,修建教室6座18间,教师宿舍6间。1998年,学校被撤销合并。

  柴寨锣鼓历史悠久,已有100余年历史,其风格独特,深受群众欢迎。柴寨锣鼓鼓点有引子,双鞭、鸡上架等。表演时,将几面大鼓置于中央,击锣、铙,钗者排成两行。柴寨锣鼓动作刚劲优美,节奏欢快热烈,把民间锣鼓、武术、舞蹈三者融为一体,彰显了关中人民淳朴、乐观、豪放的性格。

  柴寨村的人物有:

  柴茂玉,1924年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一直从事治安保卫工作。

  张学文,生于1932年,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毕业,曾任柞水县委书记,陕西省警官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柴喜娃,生于1934年,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毕业,后在部队科研单位工作,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临终前是正师级别。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