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民俗
+

陕北唢呐

2013-10-28    作者:    来源:文史资料    阅读:865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陕北唢呐
  

陕北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绥德、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

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丰硕果实,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绥德汉唢呐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陕西省九九年春节文艺晚会、二OO三年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成功,受到组织单位的嘉奖。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