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民俗
+

商洛古老的葬俗“商洛崖墓”

2016-3-18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1755

商洛古老的葬俗“商洛崖墓”

     商洛崖墓多位于险峻之处,多数都是选择在河流两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开凿,尤其是在大水系与小支流交汇处分布得较密集。距离地面高度从10 来米到300 米不等。
商洛古老的葬俗“商洛崖墓”
    大体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等多种类型。构造形式基本都是以前堂后室或中室为中心,在两侧或单侧配置厅室和耳室,并在室内凿置灶、井、池、厕和案龛等附属设施,有的还直接利用崖壁凿出石棺床。墓顶多见平顶、弧形顶。少数墓中有兽面、人面浮雕和岩画等。考古人员还在崖墓中发现有“元凤元年” (前80)、“建武中元二年” (57)等模印纪年的年号砖。砖上刻有龙纹、虎纹和几何图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离河岸而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有的则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设木杠,或在岩体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类似于四川宜宾发现的悬棺。
 
    2004 年7月21日,央视《秦岭探访》节目组来商拍摄了《峭壁秘洞》专题片,并在《科学与探索》栏目滚动播放了这一节目。这是央视在商洛录制的第一个考古科研项目。从此,商洛更多的人知道了“崖墓”这一文化名词,“商洛崖墓”就此撩开了神秘的面纱。2005年11 月,商洛崖墓考古科研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这是建国以来,商洛市获得国家立项的第一个考古科研项目。
 
    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境内以低山和中山为主,普遍暴露于地表且岩性软硬适宜的红砂岩、泥灰岩等地质条件,地埋结构适合凿洞,具备凿制崖墓的客观条件。令人惊叹的是,建造在悬崖峭壁上的这些崖墓依山顺势,其选址定位取向、布局之科学令人难以置信,好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似的。特别是墓与墓间的上下间距和横向距离总能掌握得恰到好处,有的上下位置相对应,崖层厚度仅20来公分,却丝毫没有打穿;有的墓室间崖壁很薄,仅有十几公分,却很难找到裂缝,在墓室的设计上一点也不浪费空间。卧房、厅房、厨房、贮藏室分工明确,水池、水井、厕所、灶台、壁龛等辅助设施应有尽有,与现代人居住的单元房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的墓室纵深竟达20 米以上,就是用现代的机械来开凿,其工程量之巨、施工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我们的祖先竟在2000 多年前开凿出了这样宏大的崖墓群,其费工之巨、费时之多,需要开凿多少个时日,艰难困苦真是难以想象。据此专家学者们推断,除了商洛有适合开凿崖墓的崖层外,这与汉代的冶铁和铸造锻制技术有很大发展不无关系。汉代当时已用煤作燃料,使用鼓风装置,并具有成套的手工炼铁设备和完善的生产工序。铁制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力学原理的掌握应用无疑对开凿崖墓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在当时的商洛也一定拥有一大批精于开凿崖墓的能工巧匠。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支技术精良的专业队伍,要集中连片地开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究竟祖先们是通过什么手段在悬崖峭壁上凿出这些崖墓的,时至今日,对考古学家来说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作为汉代的一种葬俗,专家们断定这与两汉时期人们的信仰有关。汉时人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世,不少人觉得在人世没有追求到的幸福,就要设法在来世实现,因此将来世的生活按照现实生活来提前安排,加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打造工具,由此日渐形成了厚葬之风。
 
   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将墓葬造于高山上,人们的灵魂才能更容易地与天感应。这就为人们死后要葬在崖墓中找到了依据。加之人们日常依山傍水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而这种环境与习性使他们对山水产生了眷恋和崇拜的感情,因而死后多选择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也许还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据明《商略》载:“汉高(祖)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风俗不改,习尚清高,有四皓遗风。”商洛崖墓的发现,与方志记载的巴蜀移民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同属于巴蜀文化,进而也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佐证。
 
    商洛崖墓是祖先留给商洛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主要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大于文物价值。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2013 年,商洛崖墓群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洛崖墓将会成为商洛的一个旅游新靓点。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