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陕西 > 陕西历史
+

民国河南灾民迁移陕西和新中国华阴人迁移

2013-7-12    作者:    来源:文史资料    阅读:1696

河南人西行逃难
 

《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纪念碑文》记载: “决口后泛区长四百公里,宽三十至八十公里,受灾面积达二万九千平方公里,含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市县,受灾人口一千二百五十万,淹没耕地一千二百六十三万余亩。水灾、蝗灾使泛区饥民挣扎,饿殍枕籍,又加战乱兵匪之扰。八年多共死亡八十九万人,逃往三百九十一万人。”黄河决堤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甘肃等省。

 民国河南灾民迁移陕西和新中国华阴人迁移

                           大饥荒逃难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河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饥民遍地,社会动荡,土匪横行,1942年情况更加恶劣,数百万人饿死,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实行新闻封锁,见死不救;一方面催缴军粮,百姓怨声载道。河南灾民或扒火车或步行,大批沿陇海线西逃陕西。1942年冬《大公报》记载:“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往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时至今日,在沿陇海线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
阎良河南人较多,主要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当时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渭南车站而来;二是从咸阳车站而来。当年这些逃难者扶老携幼,肩挑破旧家具,所以当地人称他们为“河南担”。 半个多世纪来,河南人与本地人一直相处得非常和睦。
                 华阴人艰难辗转迁移
民国河南灾民迁移陕西和新中国华阴人迁移

1956年,华阴移民的先遣队员们合影留念

五十年代初,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建造后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造成严重生态灾难的三门峡水库。由此展开了一个大规模移民的悲剧故事。陕西华阴、大荔、潼关等县大约二十八万多陕西库区渭南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全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的家乡,迁移到异土他乡。有数万人毁家远迁到宁夏极度缺水的戈壁荒滩,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祖祖辈辈辛勤抛洒汗水的肥田沃土,又没能及时得到必需的生产投入和生产补贴,逐渐陷入贫困而不可自拔的境地。而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时有人饿死,人们铺天盖地纷纷要逃回陕西。由于各处设卡拦截,不少移民晚上夜渡黄河,有人悲惨的丧命河中,有的移民从“北路”逃亡,冒死穿过沙漠,取道山西回家。1962年宁陕两省达成协议,允许移民回陕。他们先是迁回家乡,后被安置到陕西各地,阎良的华阴移民就是那次安置的。

三门峡水库是极左路线的产物,违背了科学发展观,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泥沙淤积严重,渭河频繁泛滥,两岸人民饱受水患。陕西库区并未淹没,库区后来成了部队农场。1985年5月根据一些移民的强烈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将15万生产、生活困难的移民迁返库区。当年迁出的移民,由于自然增长,已超过43万人,多数移民的移居地经济条件好转,不愿折腾,至1990年底有8万余人迁回库区定居、,当时阎良部分移民回到原籍。   

1962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返迁回陕的三门峡库区移民,有2531人被安置到阎良区。根据1984年调查统计,全区共951户,4202人;其中关山乡368户,1699人;武屯乡367户,1667人;北屯乡163户,610人;新兴乡41户,177人;阎良乡12户,49人。

             东北人支援航空事业

 

          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与西安飞机设计研究共同研制的的飞豹战机
 阎良是是亚洲地区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于一体的最大航空工业基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西部航空城,被誉为中国的“飞机城”。  阎良飞机工业基地始建于1958年,1966年全面建成投产。为支援航空工业基地建设,从1958年初至1961年,四年间先后从沈阳、北京、洛阳、哈尔滨、以及省内临潼、蒲城、咸阳、渭南、三原等地迁来境内的干部、职工及家属共一万余人。其中以辽宁籍人最多,故阎良城区人说普通话带有较重的东北口音。这次人口变动与迁入,使境内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东北人千里迢迢而来,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的飞机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阎良经济的腾飞,他们就这样一代代留在了阎良。

小小的阎良的人口迁徙显然是有他的大背景的,多是一些全国迁徙的缩影。这些迁徙,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官方组织的,可能满含希望而来,可能悲惨的押解而至,也可能是为了革命理想搞建设而来,总之,人口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今天,无论陕西人、山西人、山东人、河南人、东北人等都是阎良人,都在为阎良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发自己的一份光,尽自己的一份热。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