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渭南村史
+

华县各乡镇简述

2017-7-14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华县志    阅读:1681

全县共有19个乡镇,各乡镇的简况如下
    城 关 镇
    位于县城,总面积7.3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1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5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4750人,占人口的68%。镇人民政府驻县城新华路西段。城关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耕地4036亩,主要种植蔬菜,1989年蔬菜种植面积3226亩,总产量全县最高,达6920吨。农业总产值132万元。因有位于县城的有利条件,工商业比较发达。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411.7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为1135.1万元,占总收入的80%。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523.11元,比全县平均水平367.09元高出42.5%。镇办、村办和个体工业企业有榨油厂、胶厂等72家,工业总产值37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663千瓦。有中学3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4000多人。
    华 州 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老华州城大街而得名。位于县境平原腹地,县城之北,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8个自然村,1927户,8045人。华州乡土地肥沃平坦,有耕地12371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主要特产为“华州山药”。农业总产值为233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077千瓦。乡办、村办、个体工业企业共32家,工业总产值为38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60.2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为617.7万元,占总收入的64%,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22.48元。有中学一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900多人。
    杏 林 镇
    因境内盛产红杏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县城火车站北。杏林镇南部为石堤峪、太平峪山区,北部大部分位于山前洪积扇上,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主要河流为石堤峪河,有粘土、大理石等矿藏。辖14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村。杏林镇驻有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引进设备修配厂、陕西省复肥厂等中央、省、地区所属工业企业9家,因而非农业人口较多,全镇7971户,31400人,其中非农业户口4681户,17267人。总耕地面积15200亩,果园面积266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主要土特产为杏、柿、青竹等。农业总产值为22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724千瓦。镇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共80家,工业总产值587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为镇办纸箱厂。农村经济总收入1304.7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30.9万元,占总收入的63.7%,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472.09元。境内西潼公路两侧,建有中央、省、地区所属工业企业,七十年代以后形成了新的居民点——杏林厂区。这里有金融、商业、医院、学校等设施;有两处农贸市场,上市人数每日平均千人以上,日成交额4000元以上。杏林镇有中学2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有镇办卫生院一所。境内有五龙山、老官台新石器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
    少 华 乡
    因境内有少华山而得名,乡人民政府驻少华镇。境内南部为山地,中部为山前洪积扇,北部为平原,主要河流为潭峪河,沙石资源丰富。总面积为39.4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共3535户,14596人。有耕地22428亩,林地面积5000亩,果园面积919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为青竹、柿、杏、拐枣、草莓等,农业总产值为61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366千瓦。乡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共59家,工业总产值32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54.7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391.1万元,占总收入的52%,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19.65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7所,在校学生15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位于肖场行政村南的少华山,古今闻名,险峻挺拔,与西岳华山并称“二华”,为本县胜景。
    莲花寺镇
    因境内曾有“莲花寺”庙宇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莲花寺火车站。地形与少华乡相同,罗纹河纵贯全境,总面积72.64平方公里,蕴藏有丰富的沙石资源和铁矿等。辖11个村民委员会,42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境内驻有金堆城钼业公司冶炼厂、陕西省莲花寺石碴厂、省水产工作总站等中央、省属企业,总人口137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35人。莲花寺镇有耕地13147亩,荒山宜林面积3700亩,已成林面积1100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盛产核桃、柿子、拐枣等,莲藕与渔业生产在全县名列前茅。农业总产值为24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771千瓦。镇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共16家,大多数生产石碴,工业总产值30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06.3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586.7万元,占总收入的73%,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45.50元。有县办农职业学校一所,镇办中学一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约1300多人。镇政府所在地设有工商银行办事处、农业银行营业所、粮站、邮电支局、县办地段医院等。名胜古迹有宁山寺、潜龙寺、郭子仪招魂冢。
    柳 枝 镇
    柳枝原名“柳子”,为后人追念唐朝右拾遗柳怀素为城隍庙撰写碑文而命名,镇人民政府驻柳枝街。柳枝镇地形与少华乡、莲花寺镇相同,总面积约75.44平方公里,主要河流为沟峪河。辖11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69个自然村,3752户,15041人。境内驻有陕西1 20库、柳枝造纸厂、华县石碴厂等省、地区、县属企业。境内沙石资源丰富,并蕴藏有钾长石、铀铌铅等矿。全镇有耕地2286 1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有杏、柿、核桃、板栗等,蔺家河的大接杏以个大味甜水份足而闻名省内外;芦苇面积有200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农业总产值为384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816千瓦。镇办、村办,联户与个体工业企业共60家,工业总产值164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镇办两个砖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54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为497.9万元,占总收入的52%,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88.75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7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
    镇政府所在地柳枝街,在明代即为一大集镇,民聚数千家专事锻冶,善造刀剑。现在,柳枝镇仍为县东集市贸易的中心,一公里长的街道上,除驻有镇政府、信用社、邮电所、工商管理所、卫生院、兽医站、文化站等机构外,商业饮食服务业门面网点有40多家。农历每逢一、五、八日为集会日,上集人数可达一万多人。柳枝镇的名胜古迹有永庆寺。
    毕 家 乡
    因乡政府原驻毕家村而得名,乡人民政府现驻王宿。毕家乡位于县境东北角,渭河之畔,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71个村民小组,37个自然村,3766户,15857人。此乡地处丰腴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31678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有花生、芦笋等;花生种植面积3666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32%;芦笋种植面积1500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1%。农业总产值50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437千瓦。乡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62家,工业总产值9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2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8.3万元,占总收入的76%,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238.78元。有中学一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0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下 庙 乡
    乡政府驻地在古代曾建有西岳庙,华阴县西岳庙为上,此为下,故称下庙。地处渭河之滨,土地平坦肥沃,总面积48.5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5943户,24461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1人,耕地面积48848亩。在各乡镇中,下庙乡的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最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1989年的粮食作物总产为9907吨,棉花总产746吨,均为全县各乡镇第一。农业总产值为759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412千瓦。乡办、村办、联户与个体工业26家,工业总产值9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0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93万元,占总收入的78%,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73.79元。下庙乡有中学3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3000多人。有县办地段医院一所
    乡政府所在地下庙街,在清代,刻书业很发达,所刻书籍畅销西北,还有笔墨行及三大当铺也很驰名。清末以至民国时,集市贸易繁盛,渭河南北商货多汇聚于此。解放后,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八月初八的古庙会仍旧保留,每次上会人数为5千人至1万人之间。
    侯 坊 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侯坊村而得名。位于渭河南岸的平原地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53个村民小组,37个自然村,2971户,12003人。有耕地19001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以桃、枣驰名,有桃园512亩,产桃167吨,枣园73亩,产鲜枣7吨。农业总产值为26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447千瓦。乡办、村办及个体工业企业49家,工业总产值1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4.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06.1万元,占总收入的76%,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68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3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辛 庄 乡
    因乡人民政府原驻辛庄村而得名,乡政府现驻南吉村。辛庄乡位于渭河以南,遇仙河以东的平原上,总面积23.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3267户,13239人。有耕地22756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瓜类等,1989年瓜类总产987吨,位居各乡镇之首。农业总产值为391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21千瓦。乡办、村办及个体工业企业55家,工业总产值107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厂家是乡办水泥预制厂和秦东服装厂。农村经济总收入847.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73万元,占总收入的55.8%,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432.6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6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赤 水 镇
    因境内有赤水河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赤水街。赤水镇位于赤水河东侧,遇仙河两岸,台塬以北,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4838户,20966人,耕地29669亩。这个镇的农业、乡镇工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各乡镇中,都较为发达。小麦、玉米、棉花产量较高,赤水大葱驰名各地,农业总产值为602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230千瓦。镇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58家,工业总产值348万元,较大厂家有镇办棉纺厂和赤水村办的汽车配件厂,年产值分别为85万元和7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06.8万元,为全县第一,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1601.3万元,占总收入的66.5%,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位居各乡镇之首。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495.77元。赤水镇有中学两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近3千人。有地段医院一所,职工32人。
    镇政府所在地赤水街,位于渭南华县交界处,赤水河之畔,靠近渭河。历史上,因位居东西驿道要冲,又北达渭北,南通高塘塬与岭南,更靠近渭河水运渡口,独占水陆运输之便,因而商业长期得以繁荣。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况仍比县城繁荣,甚至山西货船也多在此卸载,并出现了使用美国缫棉机的缫棉工业。三十年代以后,由于陇海铁路修至关中,渭河水运衰落,赤水作为关中东部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下降,市场多为渭南夺去,但仍不失为华县西部的商业重镇。四十年代初,赤水商号仍有90多家。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赤水街工商业仍居各乡镇首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进一步发展。1989年,赤水街有工业企业40多家,商业饮食服务业门店200多家,逢农历三、七日的集会日上集人数达万人以上。赤水街除驻有镇政府外,还驻有法庭、公安派出所、邮电支局、工商管理所、税务所、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地段医院、文化站等机构。
    东 赵 乡
    因乡政府驻东赵村而得名。位于石堤河以西,西潼公路、县城至赤水公路之间,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2768户,11762人。东赵乡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素有“华县白菜心”之誉,耕地面积18386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以阎岩的旱烟叶、白菜,北沙的甜瓜,李托的大葱闻名。农业总产值为29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361千瓦。乡办、村办、联户与个体工业企业有21家,工业总产值221万元;较大厂家为东兴饮料厂,主要产品为草莓香槟,年产值3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6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33.9万元,占总收入的61.4%,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61.72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15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瓜 坡 镇
    因镇政府驻地瓜坡街古为瓜田之地而得名。境内大部分是洪积平原,南部有山地和台塬,总面积32.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53个自然村,3488户,15049人。瓜坡镇有20763亩耕地,果园821亩,境内修有3座水库,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除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外,还盛产蔬菜、柿子、柿饼、核桃、甜瓜、草莓、莲藕等。农业总产值为448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02千瓦。镇办、村办、联户与个体工业企业53家,工业总产值264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厂家是瓜坡钢窗厂、新兴砖厂等。农村经济总收入1125.4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588.8万元,占总收入的52%,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486.06元。有中学3所,小学19所,在校学生2700多人。陕西省化肥厂、华县农机修造厂等省属、县属工厂设在这里。
    镇政府所在地瓜坡街,清代形成集镇。现农历逢一、六日有集,上市人流量可达万人,街上有工商户50多家,并设有卫生院、工商银行办事处,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税务所、工商管理所等机构。
    圣 山 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在圣山村而得名。位于台塬区西北部,箭峪河与涧峪河在境内汇合为赤水河,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2435户,10532人。圣山多绝大部分为台塬,南高北低,水利条件较差。有耕地17776亩,主产小麦、玉米。农业总产值为294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16千瓦。乡办、村办和个体工业企业31家,工业总产值335万元,较大厂家有生活锅炉厂、饮料厂等。农村经济总收入935.7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525.2万元,占总收入的56%,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84.85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12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东 阳 乡
    因乡人民政府原驻东阳村而得名,乡政府现驻堡子底行政村。位于县境西南隅,南部为山地,北部为台塬,有箭峪、黄鹿峪、西牛峪、东牛峪、西涧峪5条河流,总面积125.9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15个村民小组,82个自然村,5198户,21588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土特产有大葱、柿子、苹果、核桃等。农业总产值为49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742千瓦。乡办、村办及个体工业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126万元,较大厂家有郑南砖厂、里寺砖厂,拆子头编织厂等。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39.7万元,占总收入的73%,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262.43元,有中学一所,小学30所,在校学生16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高 塘 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高塘街而得名。南部为山地,蕴藏有大理石、硅石等矿;北部为台塬,为主要农作区;东涧峪河纵贯全境,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3945户,17141人。耕地面积18873亩,主产小麦、玉米,土特产有大葱、苹果、柿子等。农业总产值为358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282千瓦。镇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103家,工业总产值16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47.8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491.4万元,占总收入的52%,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11.31元。有中学3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2900多人。有卫生院一所。
    镇政府所在的高塘街,历来为台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时,此处曾设县佐、县长办事处以便统治,1928年,渭华起义的指挥中心也设在这里。清代以来,集市贸易吸引着塬上塬下、岭南、渭南崇凝塬等地的村民客商。工商业较附近各乡发达,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统计,商号约30多家,尚有染坊、铁业、竹木等手工作坊。清末的高塘学堂、民国时的县立初级中学吸引着塬区各乡学子。解放后,高塘仍为县境西南重镇。工商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农历每逢五、九日为集市贸易日,人流量达1万多人次,街内驻有法庭、公安派出所、地段医院、邮电支局、县办高中、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税务所、工商管理所、文化站、粮站等机构,并有渭华起义纪念馆。 
    大 明 乡
    因乡政府驻地旧有大明寺而得名。南部为山地,北部为台塬,境有桥峪河(遇仙河上游)、李峪河,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21个村民小组,94个自然村,5065户,21534人,有耕地34722亩,林地11万多亩,主产小麦、玉米,土特产有烟叶、大葱、核桃、柿子等。农业总产值为652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313千瓦。乡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62家,工业总产值459万元,较大厂家有大明碱厂、大明砖厂、大明蛭石厂等。农村经济总收入110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16.3万元,占总收入的65%,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39.44元。有中学2所,小学31所,在校学生26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
    金 惠 乡
    境内北部位于台塬区东侧,北部为马峪山区,塬高沟深,总面积53.7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79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3269户,13454人。有耕地21473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柿子,农业总产值为286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338千瓦。乡办、村办及个体工业企业32家,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22.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9.4万元,占总收入的56%,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352.31元。有中学一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有乡卫生院一所。乡人民政府驻南耐庄。
    金 堆 镇
    位于山区分水岭东南,全部为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钼、金、银、铜、铀、硫、水晶等。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76个自然村。镇境驻有全国最大的钼矿采选基地——金堆城钼业公司。全镇共5986户,251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02人,占总人口的52%,金堆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1959年建成华(阴)金(堆)公路后,汽车可通华阴、洛南、华县县城。由于山峦重迭,耕地面积较少,仅为7930亩,但森林面积达37万亩。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林特产品丰富,主要产木材、核桃、生漆、黑木耳、菖蒲等。农业总产值为16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532千瓦。有乡办、村办及个体工业企业35家,工业总产值60万元。镇办及村办建筑业在全县名列前茅,建筑业收入达283.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27.2万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461.3万元,占总收入的73%。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281.83元。金堆镇有中学1所,小学3所,在校学生1400多人。有县办地段医院一所及铁炉、东坪两个卫生所。
    镇人民政府驻寺坪。由于金堆城钼业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这个昔日山深谷幽的穷乡僻壤,已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矿山城镇。镇内非农业人口约9000多人,除驻有镇政府、钼业公司及其所属厂矿外,还有工商银行办事处、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税务所、工商管理所、法庭、公安派出所、邮电支局等机构。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门面摊点有100多家。学校、医院、俱乐部等文教卫生设施也很齐备。其城镇规模跃居各乡镇之首。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