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临潼村史
+

临潼田市脸谱艺人张志仪

2017-4-3    作者:张应民    来源:陕西文史    阅读:2277

临潼田市脸谱艺人张志仪

临潼田市脸谱艺人张志仪
      张志仪(1909~1979),原名永泉,出生在殷实家庭。自幼喜爱民间文艺,当时,田市的芯子已闻名四乡,逢年过节都要以抬芯子来庆祝。田市的芯子还经常到外乡,甚至到临潼县城参加演出活动。芯子地内涵均选自戏剧舞台上的故事,每一桌芯子,一个典故。芯子的人物追求古装化,脸谱化,因此芯子的脸谱逐渐形成了一门难度较大的独特艺术,张志仪偏偏喜爱上了这门艺术。他师从田市老一代芯子脸谱艺人靳耀兴学习芯子脸谱,并且很快取代了靳耀兴的位置,成为田市芯子和田市秦腔业余剧团的化妆师。
     田市芯子,相传起源于清朝中期。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张志杰等地方贤达的大力扶持,田市芯子进入了一个高潮期。而且往往是田市东、西两街事前相约,同时抬演,互相交流,开展竞赛。使田市芯子的伪装技巧、服装道具、脸谱艺术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尤其是张志仪,他勤奋好学,善于琢磨,创造性的在化装颜料中加入鸡蛋清,使所化妆的脸谱即就是在阳光暴晒之下,演员汗流满面时也不会掉颜色,经常获得群众的喝彩。
张志仪芯子脸谱之一

张志仪芯子脸谱之一

     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是指演员脸上的绘画。通常讲的脸谱,主要指“净”或者叫“花脸”的面部绘画。张志仪对芯子脸谱地研究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在实践中,他不断地吸收、融汇秦腔、豫剧等剧种甚至皮影的精华,经过再创作使芯子脸谱更加绚丽多姿。他还经常对各类人物喜怒哀乐的不同面部神态进行观察,对照谱式上的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进行研究对比,以充实和丰富他的脸谱艺术。并将各类人物的脸谱绘制成图,经常在图上构思、充实、修改。做到了纸上设计、演员脸上实施、自己头脑中储存三统一。日积月累,他的芯子脸谱竟然积攒成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易俗社知道他有套脸谱后,欲购买他的这套《脸谱》。但《脸谱》是脸谱艺人的命根子,即就是在困难时期,他也舍不得卖掉它。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讲效益的。张志仪的芯子脸谱艺术,只讲艺术效果不讲经济效益,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只要群众叫声“好!”,他就会高兴无比。不但不挣钱,还经常为买颜料自己掏腰包花钱。这就是田市老一代脸谱艺人的宽广胸怀!
      西安城隍庙里有个四大金刚, 面貌特别狰狞。许多香客向城隍进香时,都不愿面视或者不敢面视金刚们。而张志仪却对这些青面獠牙的面孔情有独钟,专门搭火车到西安城隍庙,如相面一般,面对四大金刚,久久不愿离去,总想在它们脸上,挖掘出一些“财富”来。他到西安还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那就是易俗社和三义社这两个秦腔剧院。化一毛钱买张站票,不为看戏,专为蹭到后台去,看人家画脸谱。艺术需要交流,交流才能产生灵感,交流!艺术才能进步。只是这种交流方法,不那么冠冕堂皇罢了。
     解放前夕那次抬芯子,笔者十岁左右,正处在儿童好奇心里时期,看到野鸡翎子上站立着小孩儿,很好奇,总想闹个明白。这次抬芯子是在刘家巷任田福家的大院里化妆好后再抬出来。由于技术保密,这个大院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笔者人虽然年岁小,但是属于自己人,便大摇大摆地走将进去,想要看个究竟。大院里摆放了好多张方桌,方桌上面树立着三、四米高地歪歪扭扭的铸铁辊,还有铁匠在那里起着炉子修理已损坏了的铁棍。一旁堆着许多行头道具,张志仪正在给一些小孩儿化妆和穿衣。我正看的得意,张志仪发现了我,喊:“过来!过来!”,不容分说,便给我化妆起来。他担任着总导演兼化妆师,每次出几台芯子,扮什么戏文,由谁扮演,全由他临场发挥,顺手抓差,粘手得来。他给我化妆成红脸儿,穿上了绿袍子,说了声:“你当关公吧!”。于时,便把我扶上方桌,与铸铁棍绑在一起,用绿袍掩盖住铸铁棍。青龙偃月刀看似我扛的,实属绑定的。在我上面的铸铁辊上绑了两个古装打扮的小女孩儿,其中一个伪装成站在我的刀尖上。最后的效果是,我站立在桌面上,扛着大刀,刀尖上和手臂上各站立一个小女孩。我明白了,这个典故是《保皇嫂》。张志仪还告诉我,出了这个大院就得闭上眼睛。这个我也明白,在秦腔戏里关云长是不睜眼睛的,睁眼睛就要杀人。我的任务是保皇嫂,不是杀人。
     在整个抬演过程中,不准睁眼睛,我又想看热闹,只好眯缝着眼睛看。这事儿被我一位家住在乡下,来田市看芯子的姑奶奶看到了,姑奶奶比较迷信,以为关老爷俯体,孩子承受不了。便批评我母亲,不该让我饰演关公。她老人家那里知道,我是被张志仪这位导演兼化妆师抓了公差,并不让睁眼睛。关老爷和我母亲都被冤枉了。
解放初期的六、七年间,田市人热衷于秦腔戏,田市的秦腔自乐班子上升为秦腔业余剧团。先后共排演古装与现代剧8本46折。到处搭台子演戏,曾两次参加临潼县戏曲汇演,在23个业余剧团地竞赛中,曾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第二名各一次。张志仪也由芯子脸谱艺人变成了秦腔脸谱艺人,担任起剧团的化妆师。担子比以前更加繁重,频繁的演出活动,但化妆师始终由他一人来承担。别人没有演出任务时可以不到场,他是场场必到,早来晚走,后台没有他就不成后台了。戏曲脸谱与芯子脸谱大同小异,但是有共性,也有个性。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寻找差异,自觉的完成由芯子脸谱艺人到戏曲脸谱艺人的转型。
     张志仪由于少年时期家道小康,身体发育较胖。因此,得了个外号叫“油樑”。肥胖的身体,给他参加农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一天他要下田磨地,一路走一路琢磨:自家的小牛承担不了自己的体重怎么办?当走到笔者家门前时,正好遇到我早晨在自家门外玩儿。他便喊:“走!帮我磨地去!”。就这样,我跟着他来到了他家地头。磨地的“磨”是由荆条或枣树条编织成的,长约1.2米,宽约0.5米。磨地的目的是要把耕完的地面土块压平,便于播种。他让我站立在磨上,双手扶着揽绳,自己在前面牵着小牛走。我当时十一、二岁,体重是他的1/4。前面又有主人的牵引,这对于小牛来讲,当然是一种特殊享受。我就这样被他抓了一趟私差,帮他白干了一晌活。
     改革开放后,人们精神焕发,情绪高昂。田市人迸发出再抬次芯子的激情, 以庆祝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于1986年初, 一切准备就绪后, 却突然意识到,万事齐备还欠东风。以往, 只要需要,不请自到的脸谱艺人张志仪,已谢世六、七年, 再也不能"不请自到"了。往常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大问题,没有化妆师怎么抬芯子?情急之下,请回了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在临潼工作的王志龙和任职西安的张学文两位美术工作者临场救急, 充当化妆师。这样,已经停演了30多年的田市芯子,成功的参加了全乡迎春游艺联欢演出,演出效果良好,赢得各方赞许。但美术工作者,并非脸谱艺人,隔行如隔山。人们在赞美的同时,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因而更加怀念张志仪。在这样的气氛下,张志仪的夫人献出了丈夫珍藏的三册芯子脸谱。这可是当年西安易俗社欲出重金购买的《脸谱》呀!
    田市文化人,杨克恒老先生对三册《脸谱》做了鉴定,重新装订与命名,并且书写了序言。三册《脸谱》共78页,127个脸谱。这些《脸谱》是张志仪的心肝宝贝,寻常是很少拿给旁人看的,这次,得以显露真容。这是田市历代芯子脸谱艺人的杰作,是艺术珍品,是历史文化瑰宝,是田市的镇城之宝。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从绘制的笔调、纸质、磨损程度和画面色彩分析,出自不同时期与不同人之手,后者比前者质量好水准高。第一册应该在清朝中期,是个残缺本,作者不得而知;第二册应为清朝晚期,作者疑是靳耀兴;第三册当在民国时期,作者应为张志仪。张志仪的脸谱作品共52页,每页一个脸谱。比之第一册的每页2个脸谱,第二册的每页4个脸谱,第三册脸谱显然图像清晰,画法细腻,线条明快,色彩艳丽。他以色彩区别人物的忠、奸、善、恶、智、愚。在主色基调确定后,往往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他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芯子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作品。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搞了一辈子美术工作,在临潼秦俑馆陈列部主任岗位退休的王志龙,尝试着临摹了十多幅,但色泽效果均达不到前人的水准,可见张志仪等先辈们,定有绘制脸谱的绝技在身。
张志仪是个有心人, 他很重视历史文物的收藏。除芯子脸谱外, 他顶着文革扫四旧风暴的强大压力,还收藏了一幅清朝同治十二(1873)年制作的神轴。这个神轴是无价之宝,2002年由张志仪的二儿子张喜同献出。此神轴解决了家族里的修谱难题,使田市张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历史,昭穆不乱,世系有序,世次分明,为家族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志仪的脸谱艺术是一种历史传承,在古今结合的艺术领域展示智慧的灵光,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在体现传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以其明丽的色彩、精细的勾画、生动的表情在脸谱界不断推陈出新。他的每一个脸谱都是一个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故事。这既需要传统的美术功底,需要脸谱绘画的基本手法,又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精雕细刻,新颖迷人。我们看到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故事,都是一段中国的历史。在当今中国脸谱走向世界的时候,愿张志仪的芯子脸谱也能重放异彩。

张应民2017.2.18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