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长安县衙——市第七中学
关于“长安”这个地名的来源,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弟成娇封长安
君,这时的长安只是个一般的集镇,叫做“乡聚”。汉高帝封卢绾为长安侯,汉定天下才改为县叫它做“万年”,属京兆尹(在西安市西北)。西汉惠帝刘盈(前194—前 188)在渭水的南岸建立了新都城沿用古名叫“长安”(今西安市西北汉城故城)。显然是想让他的子孙长久安都此地。王莽篡位,更名“常安”。
《长安县志》卷 11 中记载着关于“长安县”的变迁:
晋 雍州京兆郡长安县:东西 63 里,南北 33 里。
后魏 雍州京兆郡长安县:东西 28 里,南北 33 里。
北周 雍州京兆尹长安县:东西 15 里,南北 33 里。
后周京兆尹万年县。
隋 京兆郡长安县:东西 65 里,南北 33 里。
唐 京兆府京兆郡长安县:东西 60 里,南北 460 里。
宋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长安县:东西 60 里,南北 460 里。
金 京兆府路京兆府长安县:东西 60 里,南北 460 里。
元 陕西行中省奉元路长安县:东西 60 里,南北 460 里。
明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长安县:东西 60 里,南北 460 里。
《长安县志》卷 18 中记载:“长安县,在长寿坊西南隅”,(元代)《李好文图》:“唐哀帝李祝天祐(905—907)中,韩建筑新坡,于城西置小城以为长治所”,《长安志图》中说“长安县在西门外”。《新长安县志》中记载:“明洪武四年将长安县移于城内(即今西大街城隍庙东边市第七中学地方)。”长安县署,明代末年已破烂倒塌。清康熙元年知县梁禹甸新修建记载着:“库在堂西,狱在西南,又有小仓以羁押轻犯。”明、清时的县官是七品芝麻官,比不上声威显赫的二品官总督,所以官衙也就简陋得多,县署的建设有:牌楼一座,大门 4 椽房 3间,仪门 3 椽房 3 间,科房 3 椽房 22 间,大堂 6 椽房 5 间,卷棚 5 间,2 堂 3 椽房 3 间,门房 3 间,3 堂 4 椽房 5 间,东西书房各 6 间,住房 4 椽房 5 间,又 6间,厨 8 间,都仍按旧制。乾隆二十六年知县张介禧,三十一年知县潘时选,五十二年知县张位台,嘉庆十六年知县张聪贤等重修。监狱 36 间,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潘时选,四十三年知县丁尹志,五十八年知县赵宜,嘉庆十年知县何承薰等重修。
县承署在县堂东,嘉庆七年移驻子午镇。
辛亥后,在城隍庙东边的长安县署迁到鼓楼东原“西安府署”旧址(今省文
化局招待所),叫“新长安县”衙门。
晚清,“关南会馆”(即“陕南会馆”)原在满城的东部(大约在今“民乐园”以北),辛亥前,旗人在该馆办过“八旗中学”。民国初年,陕西督军陈树藩(陕南安康人)主持时,参议会议长侯健臣(陕南沔县人)利用陈树藩和他自己的权|势,将原长安县旧址拨给关南会馆使用。凡陕南来西安找职业的或想考学校的人都可以在会馆住。大约在 1925 年,旅西安的部分陕南人(较有地位的)向陕南各县募款筹办了“私立乐育中学”。1928 年前后,乐育中学内大部分地方驻扎了军队,学校停办。1929 年下半年军队移走后乐育中学校董会改组,决定恢复学校,推选的校长是陕南西乡县人名阅柏松。1930 年初,当我和余达夫网志(我们都是陕南城固县人)才由西安中山大学(即今市 20 中学地址)文预科毕业,离去北平升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被约请到乐育中学去工作,余任教务主任,我任事务主任,经过军队的破坏,校合及门窗很破烂,又缺经费,只好先招收两班初中补习班约近百名学生,靠收学费初步修理校合,我们教职员都愿尽义务,有的只拿上灶的伙食费。正由于没经费,所以教务和事务两处下面只有一名职员,我和达夫同志(是老中共党员,现在是省教育学院顾问)既是官又是兵,料理具体事务,上街买办等都是亲手干,还参加清除垃圾、积存的马粪、整理院落等体力劳动,是年 6 月我们离开了乐育中学去北平考学校。乐育中学办到解放前,一直只有初中班,而且学生并不很多,在私立中学之间不算是有名的学校。
大约从 1930 年后到抗日战争期间,在乐育中学任教的陕南人有些是进步人
士,例如城固人龚逢春(原名龚福畴,参加革命后改名),在 1933 年夏到三原县北原上参加了王泰吉同志的起义打游击,后来到陕北,辗转晋绥冀等根据地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四川省党校、中央党校校长、副校长等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严重追害,患心脏病,已于 1978 年去世,终年 70 岁。还有,陕南石泉县人易厚安,在教育界工作一生,现任省政协委员;白河县人艾稚青(中共老党员)在乐育教课时就在搞地下工作。
解放后,将私立乐育中学收为公有,原破旧房全被拆除,新建了大楼,开办
了西安市第七中学校,拥有高、初中 20 多个班,规模颇大。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