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咸阳历史
+

礼泉县现代名人

2017-2-24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礼泉县志    阅读:21239

礼泉县现代名人


王康之

    王康之(1895—1960年),字敬安,男,本县建陵乡西洼里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党军队排、连、营、团、旅长等职。1931年回陕,在杨虎城十七路军中任团长、旅长,并兼任甘肃省徽县县长。


    “九·一八”事变后,他对国民党政治腐败、丧权辱国、置民族危难和国家存亡于不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极为不满,毅然弃甲归田。“七·七”抗战爆发,他在本县大力宣传抗日主张,鼓励青年学生北上,曾任县抗战动员委员会主任。


    1938年,先生重整戎装,任国民党二五补训处副团长。在任期间,他接纳了王世俊、康志学等数10名中共地下党员入伍。1941年退役后,回县任县政府财务监察委员会和田赋监察委员会主任。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正气凛然,坚持同恶势力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他接任本县自卫队总队长和保安团副团长,同地下党员康子安、宁中暄等一道做统战工作,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导下,在礼泉县城到泾河这条封锁线上建立交通站11处,为陕甘宁边区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和军用物资。


    梁海峰

    梁海峰(1870—1955),字崚山,男,本县阡东镇梁家村人,清末廪贡生,曾任米脂县知事。少年时,曾受业于刘古愚先生的烟霞书院,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初年任陕西省视学,教授地理学。1911年与王绶金、王宪章等捐资创办健行小学,后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任训育主任。1928年与张文本创办陕西省私立民兴中学,自任理事长,1939年任该校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本县昭陵小学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编有《从档斋诗选》等。


    王宗山

    王宗山(1896—1977),名登云,男,本县骏马乡下南宁村人,从小进私塾读书,后在西安一中上学,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赴美国纽约威斯康大学经济文治系学习,考察十年。1924年回国后参加国民党,追随孙中山。此时,正是黄埔军校建校时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王宗山积极拥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深得孙的赏识,作了孙的英文秘书和黄埔军校外语教官。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离开广州回陕,回陕后,任胡笠生、于右任、岳西峰、杨虎城部团长、参议等职。胡、岳相继去世,于右任调南京国民党中央,王又任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的参谋。“西安事变”后,被杨虎城将军任命为陕西省公安局局长,后调任西安市戒烟局局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副总统华来士来中国,向蒋介石提及王宗山(华的同学)。这样,便提高了王宗山在蒋家王朝的地位,使王一跃成为蒋的心腹。不久,王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陕西省参议会议长、“戡乱委员会”主任。此后,凡胡宗南(西北绥靖公署主任)提出的事项,王极力拥护,如征粮数字的加大,在用黄金购粮中用极低的价钱强行征购等,造成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1948年11月,国民党陆军整编17师师长王作栋,由三原县开往淳化县防守整训,途中,在富平县米塬被解放军击毙。王作栋死后,王更加疯狂,在西安广播电台大讲戡乱剿共。翌日,被中共中央延安广播电台宣布为战犯。

    1949年5月,王随胡宗南逃往汉中及四川成都,后又逃往台湾。1977年,死于台湾。


    赵弘文

    赵弘文(1901—1966),字斌生,男,本县阡东镇赵堡村人,国民党员。

    赵从小在西安市诚德小学读书,1921年从陕西省西安师范五年制毕业,在西安二府街罗真庙创办私立敬业小学,并担任教师。1926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前后,他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北伐革命军,在国民革命军军长蒋浪亭部工作。1929年到1935年,曾任山西运城女子中学英语教师、榆林第六中学校长、杨虎城创办的省区长训练所股长、麟游县县长、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汉中第五师范学校校长。在汉中期间,常与赵寿山、孙蔚如等地方军政长官相互往来。1936年,任省教育厅督学室督学。赵在任督学不久,叔父赵志敬与秋步月、李培芝、李守先等礼泉县地下党负责人因叛徒告密被捕,赵与阡东、西张堡等几个乡镇的群众代表多方奔走营救,最后通过赵与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的关系释放了赵志敬。1940年,赵经县长史直提议、厅长王捷三委派筹办昭陵中学。他四处奔走,终于在当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这就是现在礼泉二中的前身。1947年秋,边区县委派地下党员侯建业,通过昭中教导主任、地下党昭中负责人赵弘道(赵的堂弟)面谒校长赵弘文之后,被录用为昭中职员,开展地下党工作。全国解放后,赵弘文被管训于彬县专署。1949年下半年,赵以历史反革命身份回到西安,受市莲湖区公安局管治。在此期间,赵曾住在香米园和许士庙街,在派出所监督下担任扫盲和编写黑板报工作。由于遵纪守法,工作努力,当地居委会曾申报派出所给他摘掉历史反革命帽子。1960年困难时期,西安市疏散人口,赵因自己老家在农村,申请回阡东赵堡村劳动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赵受到冲击,跳井自杀,是年65岁。


    王天德

    王天德(1903—1981),乳名麦穗,男,本县新时乡鹁鸽寨村人。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民间皮影小戏弦板腔巡回演出的个体班子,天德7岁随祖父王彦凯、父亲王拴的戏班子学唱,20岁当了“前手”。从此,他就开始了唱戏的生涯。

    旧社会的王天德为了生活,尝尽人间辛酸苦辣。新中国建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他奋力自创,继承祖父文戏之长,吸取父亲武戏精髓,从音乐到唱腔,大胆革新,形成文武双全的艺术特色,尤以挥戈上阵的“马线”最为拿手,在礼泉、乾县同行业中首屈一指。他唱腔流畅、圆润、细腻、慷慨、激昂、豪放,其喜怒哀乐之表情,拖延婉转之收缩,确有独到之处。

    1953~1958年,他三次被邀请参加陕西省木偶、皮影会演和观摩演出大会,生动逼真地演唱了《木门道》、《长坂坡》、《下河东》、《金沙江畔》、《祭灵》等剧目,受到省长赵寿山、副省长赵伯平等的赞赏。省戏剧界各流派代表、评委们看后无不喝采,省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并被评为省演出一等奖。1958年到1961年,担任礼泉剧团弦板腔导演。60年代,他几次向省剧目工作室贡献了一百多个皮影弦板腔剧本,西安、咸阳、兴平、乾县、泾阳、旬邑、淳化一带,都留有他的足迹。1962年,他又远赴兰州、银川等地演出,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工艺美术厂临摹了他的《三战吕布》、《白蛇传》、《西游记》等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后在广交会、香港莱比希等地展出,使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王天德从不嫉贤妒能。他经常推荐、介绍兄弟戏班为人演出,还常常借给剧本,热情指导。他非常重视音乐旋律,亲自制作板胡,在剧情趋于高潮时,往往自拉自唱。

    王天德老艺人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字音不正不唱,意念不确不唱,朝代不明不唱,皮影狼藉不唱,头身不称不唱,道具不全不唱,乐器不试不唱,场次不清不唱”的八不唱原则。1981年老艺人与世长辞,终年79岁。


    洪浔

    洪浔(1902.3—1980.3),字秋涵,男,本县鹁鸽寨村人,1927年在本县健行小学任教,1月,协助中共地下党员秋步月筹建成立礼泉县县党部,任执行委员。在王绶金的领导下,洪浔积极参与揭发清算县长陈钟秀剥削敲诈人民的罪行。同年5月,经秋步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组织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团,领导农民抗粮抗捐,防匪防盗,打击土豪劣绅。6月,中共礼泉县特别支部在健行小学成立,任宣传委员。11月,中共礼泉县委成立,任农民部长。1928年5月礼泉农民暴动,洪浔带领县南乡7000多农民围攻县城南门,是秋步月的得力助手。1930年5月9日秋步月被害后,枭首示众,洪浔悲痛欲绝,贿通差役班头,取回秋步月的首级、尸体,安葬了烈士。为了给烈士报仇,他违心地接受了县南二区区长职务,并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击毙了杀害秋步月的刽子手、清乡队队长王振邦,随后辞了区长之职。

    由于地下党组织的破坏,洪浔失去了同组织的联系,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1933年在任县立高小校长时,聘请地下共产党员陈嘉惠、宁中暄任教,改革旧教育,向学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讲授“社会发展史”,使学校革命气氛很浓,不少学生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洪浔保护了新的地下党县委书记吴焕然。1939年,他担任礼泉县教育督学,在地下党的协助下,建立了范寨庙小学和东店头小学,亲自聘请共产党员任教。这两个学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礼泉地下党县委活动的据点。1940年,在代理县教育科长时,他抵制了县党部要更换范寨庙学校共产党教员的决定。1948年在范寨庙小学任教时,保释了被捕共产党员胡俊德等7名同志。

    新中国建立后,洪浔在家劳动,把收存的秋步月诗词文稿30多篇交给县公安局,并同雒应芳一同去秋步月坟地,祝告秋步月在天之灵。1958年,他改编了王天德皮影戏剧本,并编写了“太平天国”古典戏。“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身体被折磨,经长期医治无效,于1980年3月3日去世。


    王德生

    王德生(1904—1977),男,本县烽火乡塬上村人,共产党员,1956年获省林业劳动模范,195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48年,王德生用儿子给人扛活挣的一石五斗麦子,买了村东沟边的诸葛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他绿化荒山的理想落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德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带头开荒造林,八年如一日,坚持绿化诸葛山。1957年,他以诸葛山为基地,治理周围9条沟、9架山梁,还提出“扩大诸葛山,开荒一千三,植树过百万,荒沟变林园”的号召。此后,烽火公社决定以诸葛山为基础,创办诸葛山社队联办林场。经过王德生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三年采树种3000多斤,育苗40亩,造林44万株,绿化9条沟、9个小山头,“层层梯田层层树”,终于使过去的荒山变成了翠绿的花果园。1958年,王德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在北京参加劳模会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宁中暄

    宁中暄(1905.1—1966.8),曾用名文清,原名驭华,男,本县城关镇东关村人。1926年前,在本县初小、高小、西安第一师范上学。1927年6月,经秋步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农民暴动失败后,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宁中暄从此与党脱节。1938年3月,经张思明介绍重新加入共产党。入党后,经党组织同意,曾任教育局视察员、民生工厂厂长、参议员、城关镇镇长。在此期间,曾加入国民党、三青团。新中国建立后,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农协会副主席。1953年3月,调供销联社任主任。1959年合大县后,任乾县县委委员、商业局党总支书记。1959年,因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办食堂中的问题。1960年1月,原乾县县委决定:将宁中暄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给予撤销县委委员、机关党委委员、商业局党总支书记职务的处分,调乾县农科所试验农场任副场长。

    1961年下半年分县后,县委对宁中暄的问题进行了甄别,恢复县联社理事会主任职务。宁中暄耳不聪,眼不明,常戴助听器参加有关会议,使用放大镜阅读文件,曾亲自草拟“供销社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劳动竞赛条例”、“经营管理条例”、“巡回教学”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供销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陈嘉惠

    陈嘉惠(1905~1968),字利民,男,本县药王洞乡人,1926年,在省立三中经张秉仁、任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礼泉地下党组织的主要筹建人之一。在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期间,他主要搞市民运动。9月,城内粮食断绝,全市人民要求援解西安之围。他和魏福林、马忠孝、段希贤等4人被选为市民代表,冒险出城,晋谒国民革命前敌总指挥孙良诚及陕军总指挥邓宝珊,诉说城内苦状,促使孙良诚迅速派刘汝明部,由省东南十里铺进攻刘镇华司令部,又携带作战命令谒见于右任司令,约会陕军由临潼配合出击,以解西安之围。西安解围后,又带粮秣进城救济革命同志。12月底,由西安党组派到长安县作农运工作。1927年初,长安县委成立,任书记兼县农协主任委员。6月,冯玉祥公开反共、叛变革命以后,长安县党的工作由中共西安第一部委领导,他担任第一部委书记。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农协常委兼教育合作部部长。7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任省委委员兼南路(包括长安、蓝田、周至、户县)特派员,后调任华县县委书记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8年3月8日,在华县高塘自卫团被反动派袭击事件中,曾被捕入狱,后失掉关系,但仍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2月重新入党后,在西府干校学习,先后担任礼泉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省政协秘书处处长,咸阳专署办公室主任等职,在“文化革命”中受迫害致死,后平反昭雪。


    赵志敬

    赵志敬(1906.2—1966.8),字新斋,男,本县阡东镇赵堡村人。1924年入本县高小,后考入西安敬业中学、黄埔军校第8期,1926年11月考入西安中山学院,该校受中共西安地下党领导,赵志敬和同学经常上街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农民组织起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毕业回本县阡东小学任教,协同秋步月发展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发动群众抗粮抗款,打击土豪劣绅,发动学生运动,驱除县单级师范讲习所长李蔚之并在该校成立党小组。1928年党组织在县立高小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赵被选举为县委组织部长。

    县委改组后,陕西省委发出指示:各地党组织发动和领导农民起来暴动。礼泉划为关中西部暴动中心,赵志敬身为组织部长,感到责任重大,组织领导县东乡9000多农民围攻县城东门。由于敌强我弱,农民暴动失败了,但赵志敬革命意志坚定,协助秋步月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重整旗鼓,组织梭标队打击绅士康振华,击毙劣绅陡松年,继续发动农民抗粮抗款,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不久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从未招供,因查无实据释放。

    赵志敬回家后,1932年下半年任礼泉民团队长,管理西张堡、阡东到临泾的泾河渡口。他以国民党的名义继续为党工作,后引起敌人怀疑,又被捕入狱,经地下党多方营救出狱,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仍担任民团队长。1943年经友人介绍,担任咸阳县民团队长,为陕甘宁边区购枪枝,送医药等。新中国建立后,组织调赵志敬到西府干校学习,后分配到永寿县财政局工作。1957年反右时戴上右派帽子,开除公职,回家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66年8月13日含冤去世,1979年6月11日平反。


    姚国俊

    姚国俊(1904.5.12—1992),男,本县骏马乡傅官寨村人。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国民党起义将领。1913年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1917年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陕西第一中学,因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曾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经同学张耀明(黄埔1期)介绍,考入黄埔军校4期,编入步兵科军官第1团(团长张治中)第9连第1排第1班当班长,曾参与过第二次东征,担任惠洲城防工作,并给前方护送过弹药给养。

    1926年10月,姚国俊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1师第163团第1营第2连任连副。该部奉命开往江西参加北伐战争,击败了北洋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在战斗中,姚国俊左大腿被敌弹穿透受伤,但仍坚持指挥,经血战两昼夜,孙传芳部向嘉兴、上海方向溃逃。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实行反共“清党”运动,姚国俊从上海来到武汉,曾和周益三(黄埔4期同学)等去会见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当时,邓演达以北伐军总政治部名义,介绍姚国俊到西北军杨虎城部工作。

    1928年秋,姚考入陆军大学学习三年。1931年毕业后,派到国民党第87师第2旅(旅长宋希濂)第4团任上校副团长。

    1932年8月,姚被调到国民党第25师(师长关麟征)任参谋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向热河和长城一带的中国军队大举进攻。3月,姚国俊率25师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战斗中,姚国俊竭智尽力,作出了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国俊仍担任关麟征新组建的25军参谋长,跟随关麟征参加了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侵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41年初,姚国俊由国民党第9集团军参谋长调任52军第25师师长,担任云南南部中越边境从河口到马关一带边防任务,掩护远征军主力在中缅边境向日军进攻。

    1944年底,姚国俊调任第38军副军长。1947年初,张耀明调任南京卫戍司令,姚国俊升任第38军军长。1949年4月底,姚国俊因与胡宗南发生矛盾,被调任商洛绥靖区副司令,姚国俊怕发生意外,便离开西安到宝鸡,后转赴汉中去成都。在成都解放前夕,随裴昌会第7兵团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姚国俊从1954年起,一直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先后任四川省民革委员、顾问和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在成都病逝。


    康子安

    康子安(1908—1967年),男,本县裴寨乡康家店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遵照党的指示,打入国民党内部,先后以本县保安大队副、陕西保安团大队长、营长和礼泉县党部执行委员、大路乡乡长等多种职务作掩护,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40年担任陕西省保安1团2营营长时,不怕风险,巧用斗争策略,护送过周恩来副主席。1946年5月,担任大路乡乡长时,奉陕西省工委之命,冒着极大的风险营救李敷仁。他还巧妙地运用各种斗争艺术,抗粮、抗教、抗丁,惩治保甲人员的横征暴敛行为。1949年5月18日礼泉解放后,任本县县长。1953年任省物资局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1959年任省经委物资处处长,党组成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1979年9月平反昭雪。 


    王世公

    王世公(1909.1.2—1987),男,本县城关镇柴市巷人。农家出身,幼年读书兼务农。1927年,就读于本县单级师范及省立职校。1932年从事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礼泉县建陵乡凉马村和县城内城隍庙学校。1934年从医,1952年去咸阳专区中医进修班深造。1955年组建礼泉县城关建群诊所,任所长,1958年改为礼泉县农民医院,任院长。

    新中国建立后,王世公历任礼泉县卫生工作协会副理事长、副主任委员、县农会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县人大代表和委员,1984年又被推选为本县首届政协委员,并当选为常委。

    王世公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热爱中医事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汇辑成册,特别是对中医消化系统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特殊疗效。

    王世公医德高尚,对工作严肃认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时,对党毫无怨言,仍坚守岗位,为群众解除痛苦,直到退休后,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在县人民医院工作20多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出席省政协四化建设先进个人,受到全县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李登峰

    李登峰(1911—1993),男,本县新时乡王见村人。幼年丧父,靠母亲纺织上了4年学。1928年母亲不幸患病,年仅18岁的李登峰过早地担起了家庭生活重担。1935—1936年在本村小学教书,难以养家糊口。从1937年起,他挑起钉锅担子外出谋生。1949年有病在家,同村一贯道首骗他加入了一贯道,经人民政府审查无问题,但却使他背上了“有问题人”的黑锅。“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折磨和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才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

    李登峰的创作生涯是伴随着他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走过来的。从30年代起,他就以日记和歌谣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开始创作。半个世纪以来,他写了200多万字的“顺口溜”日记,现存71册。

    1989年10月,《钉锅匠李登峰日记歌谣选》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强烈反响。《陕西日报》11月12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李登峰》的专题报道。同时,还发表了《民歌有无尽的艺术宝藏》的评论员文章。12月13日,《陕西日报》第三版整版篇幅选登了李登峰“日记歌谣”23首和《试谈李登峰日记歌谣的社会价值》一文。随后,《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陕西农民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等20多家报刊先后发表了李登峰的日记歌谣、报道、评论、照片以及录音和录像。李登峰被陕西电视台评为1990年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同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分会接收他为会员,咸阳市文化局和咸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他“农民诗人”、“民间歌谣家”荣誉称号。


    魏光祖

    魏光祖(1911—1992),男,本县史德镇云里坊北魏村人。幼读私塾,后入本县第一高小、陕西省第一师范上学。新中国建立前先后执教于县立第一小学、仓房巷小学、店张作霖小学、彬州师范和礼泉昭中,担任过礼泉县政府教育助理员、教育科督学、仓小校长、县民教馆馆长等职。建国后,担任过礼泉县政府第三科科长兼礼泉中学校长、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离休,享受地师级待遇。

    建国前后,魏光祖献身教育事业50余年,在教育第一线操劳了24个春秋,为培养建设人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少学生成为党和国家的高、中级领导干部、专家和教授。1956年,他担任副县长,主管文教卫生事业,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十年动乱中,魏光祖虽遭迫害,但仍能顾全大局,积极工作。长期以来,魏光祖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礼泉地下党根据他的表现,岑想吸收他入党,但考虑到他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更加适宜。因此,直到1984年,才吸收他加入共产党组织,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1992年病逝。


    张思明

    张思明(1915—1981),男,本县建陵乡东店头村人,1935年考入西安师范学校。“西安事变”后,积极参加与领导了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思明曾两次重建礼泉地下县委,任县委(或工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兼西路地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兼礼泉游击支队政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甘肃省武威地委宣传部长,西北企业党委书记,西北纺织工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陕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委第一副主任、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委党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等职。1981年病逝。


    张锡福

    张锡福(1917.9—1949),男,本县南坊镇水平村人,曾用名张毅力、史乃可夫,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仓房巷小学上学时,张锡福加入“抗日民族先锋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围攻国民党县党部,砸毁档案,绑架县长吴燧人游街,散发“抗日”传单。此后,他改名张毅力,国民党委派镇长马骥伯、三青团书记赵笃学到处捉拿他,保安团还到水平村一带搜查,并在他家门上书写“铲除赤匪窠穴”的标语。由于捉不到张锡福,国民党反动派将其家人赶出门外,并将他的叔父张明伦(水平学校教师)拉到南坊镇公所审问。这时,张锡福已逃往西安,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告了敌情。待风波稍过,他回到家里躲避,并带有党的宣传刊物“解放周刊”和毛泽东的“思想方法论”等。

    1937年,他在西安“民兴中学”上学时,由党组织派往陕西省泾阳县安吴青训班去学习(负责人是胡乔木)。学习不到半月时间,又被党组织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第四期)。学习期间,他托人给家里捎过进步刊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年,张锡福“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司令部政治处工作,此时改名为史乃可夫。

    1938到1948年,由于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裂。国民党对革命者家庭严加防范,频繁搜查。张锡福约有10年时间,与家庭没有联系。1949年,在解放山西战争中负伤,后病故于高平疗养院。


    王泉

    王泉(1920—1952),原名王南,男,本县裴寨乡尖张村人,1937年加入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科长、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曾荣获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模范党员”光荣称号。王泉从小跟随一直在外从事教育事业的父亲王铭信,13岁在西安市女师附小上学时,就秘密加入党的地下进步组织“民先队”,毕业后考入西安市二中。1935年和1936年间,在西安参加了“一二九”和“西安事变”前后的学生运动。不久,回县发动并领导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学生运动,驱逐和管押了贪官县长吴燧人,捣毁了国民党县党部,撵走了书记长周增益。1937年5月,北上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组织分配他参加延长、定边等县的地方工作达3年之久。1939年9月,奉命跨越黄河,辗转于晋西北一带参加游击战争。1940年和1941年,山东一带惨遭敌人扫荡。这时,他以指挥员的身份,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一次,在弹尽粮绝的紧急关头,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身先士卒,指挥作战,终于使战斗转危为安。

    解放战争时期,王泉被编入第四野战军,随军转战于沈阳、四平、长春一带。1948年冬,东北解放后,他展望新中国的诞生,满怀信心地随军入关。在北京、张家口解放后,即奉命渡江南下。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美帝国主义支持南朝鲜李承晚,把战火烧到祖国的鸭绿江边。1951年1月,王泉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了志愿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6月,在朝鲜金川郡右城牺牲,年仅33岁。当时,志愿军总政决定:在我国驻朝鲜大使馆附近的“朝中友谊塔”上,记下他的名字,并派员护送他的灵柩回国,安葬于沈阳市烈士陵园。


    韩夏存

    韩夏存(1921.11—1955.11),代名唐磊,男,本县北屯乡下韩村人。“西安事变”前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1939年1月,在西安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安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中共西安市工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共青团西安市委书记、西北工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团中央常委等职。

    早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决定韩夏存暂不去延安深造,留在省委秘书处工作。他欣然服从组织决定,把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社会等情况,及时准确地汇集刻印,并出版省委机关杂志“西北”,密印省委给陕西地下党的文件。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经常日以继夜地工作,但情绪总是乐观的。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的内战准备。1946年初,西安市工委成立,韩夏存任书记。这时,他的掩护公职是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七补给区副官。他机智的利用这个身份,深入基层搜集情报,布置工运、学运、统战、宣传等各方面的地下工作。

    1946年,他掩护、护送陕西民主同盟负责人、共产党员李敷仁和杨明轩抵达边区。原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也曾两次被韩夏存护送到边区。他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民党的军政动态,给边区提供情报。特别是他以国民党副官的身份作掩护,把胡宗南的军事情报送给了彭德怀同志,为解放大西北起了重要作用,得到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的传令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共青团工作中。在担任西北团工委书记期间,足迹遍及西北各地,积极倡导学习边区青年优良传统。1954年,韩夏存调任中央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刻苦钻研外交业务,忘我工作,后患肝癌,于1955年11月病故。


    邢观志

    邢观志(1926.5—1985),男,本县裴寨乡凹底邢家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在父亲邢定霖(中医外科)的教育下,熟读《黄帝内经》、《外科大成》、《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从医40余年擅长肛肠病及骨关节结核的治疗。早在50年代,他就改进传统的枯痔疗法和西医手术方法,对各期内痔、混合痔采取“局部注射”疗法。在复杂性肛瘘、高位肛瘘的治疗上,他大胆采取“分段清创、高位弹性挂线”的疗法,避免了肛门失禁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1957年,他以卫生先进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陕西省卫生工作会议。1976年,在参加咸阳地区科学大会时,他撰写的《中草药治疗骨头关节结核1000例》和《肛门狭窄及陈旧性肛门裂的临床治疗总结》,分别获一等奖和优质奖。


    邹志安

    邹志安(1947.1—1993.1),男,本县阡东镇王禹村人,中共党员,1966年7月毕业于乾县师范学校。1966—1970年在骏马乡大范村学校任教。1971年调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干部。197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职作家。1982年任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委员。为了深入生活,搞好创作,1982年先后兼任中共礼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两部,《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四部,被评为创作一级职称,曾8次获省、市创作奖,两次获“全国优秀小说奖”。1990年6月出访苏联。逝世前正着力于系列长篇小说《关中异事录》的创作,可惜遗稿未竟,于1993年1月病逝。



该文章所属专题:咸阳.礼泉县文史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