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咸阳历史
+

礼泉县西张堡镇沿村历史概述

2019-2-16    作者:天地熹宝    来源:网络    阅读:1831

咸阳礼泉县西张堡镇沿村历史概述


沿村位于礼泉县城东约10公里,距西张堡镇政府驻地4.5公里,处西张堡镇所辖村西北角,西部与城关镇段家岩村,小范村相邻,南部与西张堡镇三姓村、西刘村接壤,东邻西张堡镇南土村、西土村,北部与赵镇堡李村、小昭村,隔泔河相望。村址座落于泔河南岸边,唐昭陵旅游专线穿村东而过。沿村辖7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500余户,1800余人。村域面积4980亩,(2012年8月县土地局测量数据。资料记载以泔河中心划界村域面积5200亩)村民以宁姓、吴姓、和姓、何姓、刘姓、余姓为主,汉族占99%。全村以苹果、酥梨为主导产业,兼种植桃、葡萄、梅李等杂果品种,2014年农民纯收入12000元,村委会驻地设在沿村。


咸阳大辞典记载(2007年12月版),沿村位于县城东约10公里处,西张堡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明朝中叶成村,初名景凤村,后因阎姓人增多,更名为“阎村”,清朝末年,村民以吴,宁两姓为主,遂以“沿”代“阎”,改为今名,有沿村,七家沟,东扬青3个自然村,村委会在沿村。(注:淳化秦家乡辖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以阎姓居住得名“沿”系“阎”的谐变,有沿村,阎村嘴2个自然村,105户,耕地1455亩)


礼泉县志(1999年3月版)记载,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设的乡管村庄,散落在各里,四义乡管六里(保胜,安乐,清平,路井,故县,保定六里,105村区域。)路井里在县东15里,管26村,张礼(张里)路井,南宁,湫池庙,石婆父,娄范,凹底,杨范,傅官寨,双佛寺,将军卢,阎村,王店,马李(马里),翁官寨,晏村,鲁店,齐城父,杨官寨,康村,裴旗寨(裴寨),东西庄头,钞里,段家河,北庄村。(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路井里阎村)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记载,清朝废除明时三乡,仍设18里,增加五卫,王田,籽粒,里名未变,所辖有动,全县共计246村。路井里在县东南30里,管10村:路井村、康村、师村、马李村、晏村,阎村、金家寨、杨范村、石匠宁家、北庄村。(清朝乾隆49年,路井里阎村)


礼泉县志(民国续修礼泉县志稿——曹骥观)记载,言村,归属八区,六区,九乡六镇。民国为征收军民粮赋之根据,将礼泉划分八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六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区分,乡镇,保,共九乡,六镇。言村归属第三区,道北乡(驻地东刘家村)第五保管言村,七家沟东,杨青西,刘家,贺家。(民国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1929-1933)归属第三区,道北乡,第五保,言村)


礼泉县志(民国续修礼泉县志稿——曹骥观)记载,民国二十五年五月,礼泉地图标注言村,七家沟,小杨青。县志祠庙章节记载,言村寺,在县东二十里,按:寺有石佛像三,亦名广武寺。


礼泉县志(1999年3月版)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设6区,9乡,6镇,132个保。第三区,道北乡(驻地东刘家村),5保,沿村,七家沟,东杨桥村,西刘家,贺家。民国27年1938年,废区,改乡,镇为联保,镇制,10保,5镇。道北联保管辖未变。民国30年(1941年)将原来的10个保,5镇合并为4镇3乡。大路乡(驻地张里村),由道南,道北联保合并,辖8个保,沿村在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乡,镇,辖区未变。(民国24年(1935年)第三区,道北乡,沿村。民国27年(1938年)道北联保,沿村。民国30年(1941年)大路乡,道北、道南联保沿村)


1949年5月18日,礼泉解放,保甲制度废除,全县设6个区,63个乡人民政府。一区城关(驻地设在县城内),管16乡,第4乡(驻地设在留(刘)林村)。1956年元月新编22个乡,镇分管550个行政村,西张堡乡(合并傅官寨乡,留邻乡,西张堡乡,将军卢乡)驻地设在西张堡,管30个行政村。(1949——1956一区,4乡,沿村)。(19561月——195811月,西张堡乡,沿村)。1958年11月将22个乡,镇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骏马人民公社(辖西张堡乡,旧县乡),管19个村,驻地下南宁村。(195811月骏马人民公社,沿村大队)1958年12月撤礼泉县制,并入乾县(三县合一,乾礼永),骏马公社,西张堡管区,景风大队(公社驻地下南宁村)。(195812月——1961年骏马公社西张堡管区,景风大队)1961年恢复礼泉县制,将原9个人民公社,分设为20个人民公社,辖42个生产大队。西张堡人民公社,沿村生产大队。(1961——1984西张堡人民公社,沿村生产大队。)1984年底,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1987年全县行政区划分为5镇15乡,分管432个村民委员会,730个自然村庄。直到1990年未变,西张堡乡沿村(东杨桥,七家沟,沿村)。(1984——1996西张堡乡人民政府,沿村村民委员会。199610月至今西张堡镇人民政府,沿村村民委员会)


(注:移民,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给陕西移民,屯田,由平阳(今山西临汾)迁入移民,定居尧都。由王官(今山西虞乡县)迁移民定居新时王尚村。移民迁徙前,聚集在山西洪洞县移民点,栖身于广济寺大槐树下,在广济寺办理移民手续,随之离别大槐树,移民落户)


沿村历朝亦名有:明朝景凤村,阎村,清朝阎村,民国十八年——二十五年言村,沿村。


沿村有街道15条,总长3.724公里,(其中一组自然村《东杨青》二条428m,七组自然村《七家沟》一条345m,五组自然村二条北街长145m、南街长127m,六组自然村上街225m、下街129m,二、三、四组自然村《沿村》二组三条、老街140m、新村街172m、南北街278m,三组二条、老街280m、东西大街657m,四组三条、老街280m、新村街184m、新村北街48m、南北街286m)。


沿村历经两次大的搬迁。第一次,1978年修筑泔河二坝,蓄水搬离河岸边居住。(一组自然村,从窑底搬迁到窑上,东100米处,建街道一条,东西走向,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二、三、四组搬迁村东500米处,设街道三条,一组一街,南北走向。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五、六组搬迁,村南200米处,设街道一条,南北走向,五组村民居西边,六组村民居东边,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七组自然村,从窑底搬迁窑上西边200米处,设东西街一条,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


第二次,1987年,由于人口的增长,居住条件的限制,方便生产进行搬迁。(五组搬迁村南1公里处,设两条东西走向的街,形成现在的五组自然村,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六组部分户搬迁村南500米处,设东西街一条;部分户搬迁村南1公里处,设东西街一条,房屋,均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形成现在的六组自然村。七组搬迁村南约2公里处,设东西街一条,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形成现在的七组自然村。二、三、四组分别向村东、南方向新建三条街道,均为东西走向,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建筑,构成现在二、三、四组自然村)


一组自然村(东扬青)处村委会东一公里处,以扬姓、余姓为主。33户120人,261亩耕地面积。东扬青,以居住在村东头,姓扬,庙前有一青石狮子(今被盗2007年)而得名。有一顺口溜这样描述东扬青,“东扬青有个青石头,顿顿吃饭没时候,吃早饭烨刚端,中午饭烨压山,吃晚饭鸡叫欢。”


七组自然村(七家沟)距村委会南约2公里处,以何姓、刘姓为主,74户,267人,耕地面积539亩。原以七家人,居住在沟里,得名为七家沟。


五组自然村,距村委会南1公里处,以吴姓、宁姓为主,57户,183人,耕地面积468亩。


六组自然村,距村委会南最远处1公里,以吴姓、张姓为主,70户,262人,耕地面积459亩。


二、三、四组自然村,为沿村村委会,学校所在地,以宁姓,和姓为主。200余户,946人,耕地面积1502亩。(二组467亩,三组490亩,四组545亩)


沿村历史悠久,古迹遗存较多,新老油坊,吴、宁先祖定居泔滨之后,族人吴光照,宁成金,宁成珠先后在泔河岸边凿窑开设油房,利用泔河流水榨油,窑内榨油,窑外磨坯 ,当时,生意颇为兴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集体经营油坊,也吸引了四面八方来村榨油,随着体制的改革,逐渐消失。


木质的水车,木猴, 桔槔 (俗称窝杆),石磨,土车,铁轮车,扁担,人扳辘轳(即原始的汲水具),水车先在河边凿明井立架或凿暗道引水入井,后在井上立其汲水设施,用其水灌田或种蔬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渐淘汰。


现存的古建筑庙宇有东扬青三官庙(民国四年2月重修),农历7月十五日为庙会,沿村的菩萨庙,农历2月19日为庙会,双连庙(俗称马王爷庙)洪宪元年二月重修,农历正月15日为庙会,老爷庙农历7月23日庙会,为村主庙会。古庙宇相传建于清朝。


已毁的庙宇有千手菩萨庙(文革期间拆除),广武寺(广元寺)大殿(文革期间拆除),菩萨庙(文革期间拆除),药王庙(民国初期拆除),七家沟庙(回回暴乱)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焚烧,庙前的两尊铁狮子被今七组村民何文广变卖,用于修复七组庙宇。西嘴塔,村东塔,火斜塔今毁。


言村寺,亦名广武寺(相传叫广元寺),寺内有石佛坐像三尊。今被盗走两尊,分别于1998年被盗两尊头像,2007年被盗两尊身子,现存一尊,身、首两处存放。相传隋朝建寺,石佛底座上刻有隋字,寺院占地约5亩,设三道前门,坐北向南,西、北两边凿有地窑,供寺内100名和尚居住,寺内建有大殿,厢房。置有铁钟,高1.5m,直径1m,钟上铸有景风寺,铁香炉(铁钟,铁香炉今被七组村民何文广变卖,用于修复七组庙宇),相传先有广元寺,后有景凤村。沿村早期以马姓、王姓(回回暴乱时灭王姓,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回民在太平军,捻军的影响下,在华县举义,后在三原,泾阳等地相继起义,杀灭汉族)阎姓、何姓、和姓、后有吴、宁两姓居住。


现存有古槐树生长在原村址上,树心已长空,靠外皮存活了下来,相传宁姓从阡东临泾迁徙到沿村后,生有五子,老大少亡,老二下川,老三留于沿村,老四无后,老五留于沿村。据说文革期间毁老影时,上面记载为十七代宁氏。古槐树下居住着老五的部分后人,以古槐树及古槐树下的井,谐音起名“到现在四代人“景”,谐音井,绳,清谐音青,怀谐音槐“景、绳、清、怀、井、绳、青、槐”。


村学塾馆,清代以前,村办或私家设馆校,师资由村招聘,学生筹资供读。至清末学馆均在广武寺(广元寺)大殿内,另有宁成金在家设私塾馆。1949年后村统设学校于广武寺内,文革中拆寺堂建校,扩大校舍,以土木结构为主。1988年再次扩建,砖木结构教室8幢24间,会议室,占地5亩。2000年,旧庄基复垦还田,将原学校拆除。2002年重建校址,8间两层教学楼,16间,446m2,占地5.04亩。(2012年8月县土地局测量数据)


沿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古有锣鼓、社火、旱船、戏曲等。1956年村建成戏楼,村剧团逢年过节,大型演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观看。2007年村上成立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自乐班配备了各种乐器、服装等。2008年建设了村活动室,文化娱乐广场,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2006年——2014年先后硬化了村主干道,街道8公里,新建村东跃进门。


在沿村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光荣的历史,是地下中共礼泉县委的根据地之一。1928年5月4日礼泉农民起义失败后,当日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地下党组织礼泉县委书记秋步月及县委领导曹右武、赵志静、李守先、杨居智等,在沿村小学栖身开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将沿村小学设为临时党团机关。5月11日县委书记秋步月在沿村召集农民武装,由县委委员赵志静带领18人的梭标队,捉拿反动土豪康振华,康闻讯逃跑。5月14日,在沿村七家沟古寺庙钟旁召开会议,给党团干部部置新的任务。6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派蒲克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来礼泉视察,协助党团县委整顿工作,秋步月在沿村和启学家召开党团县委会议。详细汇报了大暴动的经过和失败原因,省委特派员蒲克敏在和启学家帮助草拟了整顿礼泉党团县委的工作方案。健全党团组织,恢复党团县委,对反动派展开新的斗争。(摘录于《渭北烽火魂》一书——秋步月烈士章节及网络记载礼泉大)


1949年6月初,一野在礼泉县言村广武寺召开前委全体会议。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宣布随着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原十八、十九兵团已调归一野建制。一野成立一、二两个兵团,各兵团辖三个军。会议沉默了一阵没人发言,性格直爽的廖汉生打破了沉默,说这个问题好办。一、二、七军组成一兵团,三、四、六军组成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彭德怀问“你干什么?”廖汉生回答“我还在一军。”廖汉生删除了自己的名字放弃了“升官”的机会。参加人员(周士第,王新亭,陈漫远,胡耀邦,杨得志,王震等)一野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一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二兵团司令部就设在礼泉县言村广武寺。(筹划扶风、眉县)战役。(摘录于《嵕山文艺2013年一、二期》一书——礼泉解放时的彭德怀司令员——郑志俊)


沿村地杰人灵,人才辈出,明清时有何广前,有名的大绅士,置有广阔的田地,宅院。现五组庄可涝地名就是何广前的庄院遗址:相传庄园四角都有角楼,何由于过于的跋扈被清廷镇压。

吴永昭(民国续修礼泉志)记载,言村人,字朗轩,以赈捐奖例贡生,少失怙恃以祖母贺抚养,尝因葬事,负乾州年姓债,以牛养低偿不敷,讼之官得直案已结,私念颇不安,适得子,以乾州命名,即光照。


吴光照,字晓川,邑痒生,庚子赈案议叙知县,新疆宁远知县。后为陕西长安,乾县,岐山等县知事,后被举陕西省第二届省议会议长。“惠流桑梓,邑人以德被”死后葬于西安今吴家坟。


吴念先,吴光照之子,甘肃正宁县知事。(祖宗三代人录于《民国续修县志》记载)


和启学,沿村农民武装领导,中共党员,组织有长枪、短枪队,成员有和启明(其弟),宁三十(宁成章),杨七(杨德兴),和三(和彦才),和清左等骨干,均为快枪手,协助礼泉地下党组织工作。铲除地方反动土豪恶霸,打富济贫,后遭奸人暗害身亡。沿村农民武装曾于国民党县治安大队二分队团长蔡保元于叱干展开战斗和启明于此战斗中牺牲。还于国民党县大队围攻沿村展开战斗,又于国民党县保安团张世杰的保安特务队(人称张八)交战。


吴光华(1906—1932),1924—1932在北庄柽启蒙堂上学,后考入西安敬业中学,在党组织启蒙和教育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接收为共产党员。1926年11月毕业回家,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和建行小学校长,时值秋步月,受党的指示,回县发展党组织,任教育局党小组长。1927年中共礼泉县委成立,任宣传部长,1928年5月4日组织农民暴动失败后,经吴光照介绍到赵寿山部下,任军需主任,1932年因病回家去逝,时年26岁。


沿村民风纯朴,崇义重礼,曾经孕育和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明清的贡生,邑痒生(史目、生负、曾广生、监生、待读)20余人,民国时期在外的职员30余名,至今在外干部,职员400余名,大专院校的学生 200名。



该文章所属专题:咸阳.礼泉县文史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