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史 > 阎良村史
+

阎良区“关山古城”历史概述

2013-4-21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文史资料    阅读:3601

 

  关山镇原四城楼眉石题字为;东‘洛水环清 ’西曰;‘嵯峨拱翠’南曰;‘渭北长城’北曰;‘山屏斗耀’。嘉庆二十七年刻。今昔这几块由城楼拆下书写有文字的碑石下落何处?老师余克泉在整理《关山村史》一书中,曾查找过老城墙拆下的这四块碑石结果关山城西门外的巨火组村民王根牛家藏有“嵯峨拱翠”的碑石,东城门外的晓一组潘桂亭家中藏有“洛水环清”的碑石。恒二组村民黄太娃的家中藏有“渭北长城”的碑石。至于书写有“三屏斗耀”字样的碑石被谁家藏有,不得其知。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历史概述


   关山城,始建于哪个朝代?《临潼县志》记载不清。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关山城是北宋时期赵德芳的后人建造而成,据说赵德芳的后人在山东汴梁为官王爷时犯下了朝廷律令。后被皇上下昭发配至渭北平原的关山一带。受发配的赵德芳的后人虽居边关,但被朝廷留其王位,赵德芳的后人在久居关山时,于是,大兴土木建造起了一座城池,因地处关山,故得名‘关山城’。赵德芳的后人发配到关山仍是官居王爷,由而他在建造关山城的样子就仿照了当时的京城,只是占地面积略小而已。关山城建成之后,城内的结构是,三街,六部,十巷。所谓三街意指南街,正街,北街;所谓六部是指东南部,东北部,正东部,西南部,西北部,正南部;其十巷是指冉家巷,王家巷,鸡市巷,当铺巷,老池巷和五个经道巷。关山古城形状呈长方形,东西3华里,南北1.5华里。城墙高两丈许,城基宽占到5丈许,城墙上的道路亦可行驶两排马车。关山城的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的一周分设了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城墙之上有起伏凹凸的城垛,也有精工细作的墩台,又名炮台。此台面平而阔,早在民国的时候,有军阀在此修建有窑洞,其用于存放枪械和粮食。四面城墙间各有城门楼一座,所有的城门楼模样相似。均是以秦砖拌有沙灰结构砌体而成,上有楼阁三间,是供守城官兵居住用地。其楼阁的屋顶选用了松木和柏木作为檩条,楼阁的外沿墙上装置有木板隔离墙,被旧时的能工巧匠刻有龙凤呈祥,其雕刻个性张扬,寓意深远。楼阁走廊的房屋木柱被涂有红色。楼阁的合理布局及色泽不同的颜色搭配,大有皇宫花园楼阁的感觉。处于城门楼下的城门的洞宽近两丈,深五丈余,两道双扇大门竖立其间。木门中间的城体上有一小窑,供守城者住用。城门日出而启日落而关。闲杂人员概莫能进,城门内有用土堆起的斜坡可登城门楼。外有木制的小桥架于护城河之上。若有敌攻之,守城者皆毁桥关门也。每座城门楼门额上镶有青石板一块,其长则5尺,宽则2尺,上面刻有相应的文字。东城门书有“洛水环清”西城门书有‘嵯峨拱翠’南城门书有‘渭北长城’北门书有‘山屏斗耀’字迹铿锵有力,意在表达了关山古城处在渭北平原上的重要位置。关山古城可堪称渭北地区的一大景观。


   传说中的关山城始建于北宋时期,地方文化学者谈及此事,无史考证。围绕这一话题笔者多方寻找文字性史料,终未查找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述。数月前,偶遇关山初级中学教师冯健民闲聊,他谈到自己曾在关山镇中心小学任教师时,发现校方图书室尚存一部完好的晚清举人陈兆国撰写的[关中史话]属石印,线装,共分为上下两册此书共计10万余字书中介绍了关中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农业状况及关中地区早期的城池结构,其内容说到了赵德芳的后人违犯了朝庭律令,被当朝皇上发配至边关关山,后在此建起一座城池,名曰“关山城”这部由晚清举人陈兆国撰写的《关中史话》一书因校方图书管理人员的疏忽大意被遗失。此书尚存的话,是唯一的一本能够证明关山城是皇室族人所建的文书材料。据《阎良文史资料》第七辑,王成义老师所撰写的《渭北古镇关山》文中提到,建镇前,上寨之名的详情已不可考证,但古之曰寨者多与兵事相关,可屯兵,可演练,可据可守,可储粮草,瓦岗寨、木柯寨无不如此。实际上,筑城建镇后关山作为临潼县渭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位置也与日俱增,更为突出。明设抚民厅,清乾隆年间设二衙,民国时期靖国军在此设分县,300多年,朝廷皆派官员进驻关山,督办临潼渭北十二镇的民政、治安、赋税等事宜。关山镇清末民初辖四十八堡,十三小村。城内有老爷庙、太白庙、玉皇庙、城隍庙、三义庙、演武场、文昌阁、书院、义仓、二衙、会馆等,这些设施在一般小镇绝难齐全。以上设施的存在,使古镇地位提升不少,关山俨然成了渭北的一座小城,“关山二爷”也真成了这一地区老百姓的“父母管”。

    关山驻县丞,今有实物为证。省文管会主任王翰章先生说“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大印已被发现。其印长7.6CM,宽4.5CM,高8.1CM,印面厚4CM。印面右阳文篆刻“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城关防”一行十二字,共分两行,每行六字;印面左刻满文三行,文义同右边所刻;印侧左刻“同治四年十二月,右刻同治五百五十九”;印背右刻“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一行十二字。明清时,抚民厅和县丞驻地现关山镇政府院内,旧时临潼县在关山设立的二衙门。其县丞官居八品,下设县丞暑一人、门子一人、马夫一人、清兵八人共计十一人。

   关山镇古在秦时,属于万年县管辖(系今武屯镇),是古栎阳的京畿之地。万年县之说启用于秦,尚沿用到南北朝时。1996年,关山镇,关山村,惊钟组村民,房松山在为关山保险站拉土填院时,从关山财政所后院外的土壕内取土时,发现一块墓志铭。其志的标题是:大周使持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夫人贺氏之墓。墓志铭的碑文内容完整无缺,字迹清晰可辨。墓志铭记述了北周安宁郡公大将军的功绩和夫人贺拔氏的生平、美德。大将军因病死于任上,享年45岁,“葬于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朝廷封谥号为穆公。夫人贺拔氏自幼聪慧,长大后,工于纺织,爱好诗书礼仪,她发誓要学旬爽之女孝敬公婆,象姜诗之妻坚强不屈。隋开皇七年(587)病故于长安,时年54岁。同年十一月,儿女将她送往老坟地安葬,儿女为母亲制作了墓志铭。此碑的意义,一是它昭示在北周时期(557-580年)今区境就有乡的建置、关山乡当属那时的万年乡。

    万年县或万年乡之说足以说明了关山历史起源较早,历史当中它的重要位置取决了其重要性,[关山镇志]载旧时有陇海线在关山城以北的官道留村经过,常常有来往的客商从此经过,历史学家武伯论在镇志序中谈到;古代渭河南北各有东西交通大道,北道似较南道发展为早,上述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栎阳东通三晋,北却戎翟即是一例。现在的村名,如官路、官底、官道等都是因此路而起的。旧时陇海线经过关山镇,更重要的是地处蒲、富、临、渭四县之交,素有鸡鸣一声听四县之说,那麽,故而,其战略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关山城因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时频繁发生。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娄室军副元帅宗辅由蒲板度过黄河与大将军金兀术会师下吉。当时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南宋名将,力主抗金,与岳飞,韩世忠为南宋三大名将]驻守关山一带。后宋,金军多次在关山一带交战,宋军败退,金军占领关山镇,有人说关山至后的金姓与此有关。崇祯八念[1635年]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险咸阳,当时明朝政府派出名将洪成略平乱,洪成略遣将来咸阳攻打李自成部。由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军心缓散,李自成的手下一员大将叫高洁的人投降于名军的洪成略。洪成略所领的起义军兵力减弱,逐向东撤退。洪成略率领人马进追其后,同年九月,两军在关山一带对峙。两军激战之后,李自成又一次兵败。从关山撤离,前往了富平一带与农民起义军的高迎洋回兵,后饶至渭南的下吉,管道、教义、华阴,经过好多镇点过其黄河,在河南与张献忠会合。据说此次战斗关山地区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陕西爆发了回民起义,据《临潼县志》记载,当年10月回民起义军攻破关山城,县承张维信(甘肃泉兰人)拒降,被杀死。事后临潼知县朱白钰请示陕西巡抚给予抚恤记功。又载,当起义军攻破城池后,众衙役均逃散,只有县役李贵一人保卫县承,顽固抵抗,最后力竭被杀。有关山城群众传说,关山城坚固,回民起义军久攻不下,一旦刮东风,起义军点燃了东岳庙,顿时浓烟四起,直扑城下,回民军乘势攻入关山城。城内军民一部分由西城门突围而出,一部分钻入窖子。城内店铺,民房大部分毁于战火,关山地区群众又一次遭受其害。

    清同治六年[1867],捻军在关山一带活动,并攻占关山城。据《富平县志》载,捻军在同年八月攻陷三原张家堡,中旬在陵前,大程,高陵,富平,一带活动。25日到达富平流曲,28日到达关山。后攻破关山城,县  采臣在督战中丧命,防守将领 花鲮都司杨辉也同时阵之。

    据《关山镇志》《阎良区志》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驻在关山县永的清朝官员逃散,关山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散居关山的几伙土匪乘机蜂起,敲诈勒索,抢劫行凶。其时,张风翔督办陕西政务,通令全省对土匪“就地正法,格杀勿论”。关山界坊村的郭自兴(革命党人)奉命回乡整顿治实,消除隐患。他与原任总联头(团总)戴捷三等人密议后于1912年四月上旬的某天,集合个村壮数百人捉拿土匪。在一天之内,将粘匪老常,李老四,刘春成等匪抓捕,并分别斩于关山四城门外,人称“郭自兴杀四门”。从而消除了匪患,维护了关山一带的社会治安。辛亥革命之后,关山城外被国民革命军占领,好景不长,一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陈树满借助胡景翼的兵变之举,当上了陕西省督军,陈上位督军不断排斥革命党人,培育私党,被众人反感。1917年12月,高竣、耿直,郭坚开始拉拢人马反动陈树满,勾结了大军阀头目刘镇华的镇嵩军进入陕西,有渭南渡黄河而入。拉开了要在关山一带打仗的举动。陈树番的部队布防于进关山以来的张店,尖角,付马,南良、乔家、南宋、野赵、东樊、田市等地。其间,清国军高峻据守关山,郭坚驻防姜白,杨虎城,王祥生驻军清寺、界坊,李居丞等部驻关山以南的炮张,叉里、相桥、张寨等两军对阵之势,形势十分严峻。四月下旬,镇嵩军向清寺、界坊发起猛然攻击,企图抄后路包围关山城。杨景城严守死守,英勇奋战使敌军寸步难进。后在清国军各路人马的增援下,陈刘之军大败,穿到清河南岸,杨景城驻守关山。时间到1926年春,刘镇华再度入陕。已被国民革命军收编的麻振武判付刘军,率部直逼关山,与李虎诚部激战终占关山镇诚。其部二百余人驻在城内,野蛮捉摸,无恶不作,1926年十一月,西安解围,麻振武部被赶出关山。1927年,许权中旅北上受挫,驻军关山镇,在此成立了旅党委,此乃关山地区第一军队党组织。许旅在关山不扰民、不逛街,不振夫拉丁,公买公卖,军纪严明,深得民心。1928年冬,本镇东孙的孙玉亭从富平第一高校毕业返乡。经秘密联络,和陈志石岳泰成立书店(今关山镇中心小学美文书店的位置)东侧有开明人士张述章开办书店,为革命人士提供接头地点,先后有地下党员武警者,付春玉、张守一等在张述章的书店商议过革命工作。同年关山小学里,以武着,付春玉,张守一为官员编辑的一份宣传抗日刊物《大众周报》出版,并散发于街头群众。受其动员先后关山镇有王成发,王成武分别加入了八路军的抗日队伍。他们参加过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时间一晃就到了1949年,关山城里的冉广福爷子辈的一个人去世,埋葬当日,村民抬灵轿遇出城却与国民党的士兵紧闭城门,送葬孝子一番恳求了国民党士兵,后城门终被打开,待孝子送葬回城时,城内国民党的士兵空无一人,孝子和村民都感到意外,经打听渭北书院的先生告诉他们,“原来是八路军王镇手下的八名骑兵战士,飞驰般的冲进了关山城,那些受到惊吓的国民党设于关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及部分守城士兵纷纷逃离”。数日后便出现了关山城的百姓敲罗打鼓,庆祝穷苦农民革命翻身,同年五月,地下党员李生之、付春玉组建了关山镇政府,关山城的存在有碍于交通的发展,解放后对关山群众拆毁。

   关山解放初期,关山地区把兴修水利作为提高地方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1954年全镇群众上工上劳,发扬吃苦精神,在康桥地竟的温河泉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型水库,使温河泉水库的储水量由原来的三千立方增至八千立方,可以解决原下三千亩土地的灌溉情况。1965年,渭河东方红灌区通至关山地区,之后又有各村打建起来的机井。基本已形成了六万亩的灌溉区域,据〈阎良文史资料〉王成义老师撰写的〈渭北古镇关山〉一文提到:由于地处荆塬之尾,原上原下之间多是沟壑坡崖,耕作困难,有水难浇,1978年关山人民的兄弟公社的支援下,开展了史无前例的“荆塬大会战”。经过了两年苦战,五千多亩沟坡地便成了平坦地。目前,镇上正投资对地处温泉河的樊家、康桥两村的沟壑坡地进行同样整治。现在关山原上原下地平入境,路直渠端,堪称关中平原的“白菜芯”。

      1977年,由临潼县调任关山公社书记张恩来,他提出确保关山产棉区的基础,要求个生产队棉田地笼套种红薯,在其鼓动下,全公社的14个村纷纷落实种植,很快关山形成了既保证产棉区的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红薯种植区,成为了那个时期的经济新亮点。一段时间以来由关山农民群众培育的红薯“龙大红”品种几乎享誉关中,其产品既高产味道又可口。张恩来书记指导的红薯经济促进了关山公社农业集体经济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张恩来书记又提议并实施了关山至相桥2号路的道路建设,还修通了关山至官底的五千米道路。配套绿化了树木,相桥至关山,关山至官底为渭北地区的交通便利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但是相对来说,关山地区地农民经济水平还相对滞后,有的生产队社员年终决算少则透支,多则仅拿不到几百元。面对着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快速提高。解散人民公社给农民分田到户,1980年后,已落实至全国,关山地区也不例外。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陕ICP备08105594-2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